我們每月採訪一位藝術從業者

分享他們當下最關注的EVENT

https://www.zhihu.com/video/968130651875123200

香港 M+ 視覺文化博物館高級策展人

香港 M+ 視覺文化博物館高級策展人,此前他曾擔任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系常務副主任(2001-2012),也是北京 U 空間與博而勵畫廊(2005-2012)的創辦人之一。

皮力策劃的展覽包括 2015 年在英國曼徹斯特惠特沃斯美術館及 2014 年在瑞典默奧大學視覺博物館舉辦的「對就是錯:M+ 希克收藏的中國藝術四十年」、2002 年於日本東京歌劇博物館舉辦的 「Under Construction」、2002 年於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辦的「潤化:亞太媒體藝術」、2002 年於北京現代藝術中心及 2001 年於韓國東亞日報博物館舉辦的「Fantasy Zone」,以及2002 年於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舉辦的「圖像就是力量」。皮力亦擔任泰特收藏的亞太當代藝術顧問。2006 年,他曾為「Media City Seoul」擔任策展人,並為 2006 年中國當代藝術獎擔任總監。此外,皮力是 2002年「聖保羅雙年展」、2002 年「上海雙年展」和 2003 年「中國怎麼樣 ?」(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助理策劃人。皮力出版的著作包括《從行動到觀念》(2015)、《策劃人時代》(2003)與《國外後現代雕塑》(2001)。皮力擁有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理論博士學位。


視頻採訪文字選段:

T:三影堂教育計劃

P:皮力

?T:看到您發的《關於批評這個將消失的行業的多餘的話》,其中提及的不僅僅是批評家,一同提及的還有策展人,那策展人所具備的藝術評論和藝術批評家的藝術評論有什麼不同嗎?

P:我想一個最基本的區別是,批評家的主要媒介是文字,策展人的主要媒介靠的是時間和空間裡面的作品陳列。當我們說批評家,最後的結果是文字,我們閱讀文章的時候,是可以決定閱讀速度的快慢,可以決定要不要回頭去看。我們可以決定這個書看完以後放那裡隔個十天到二十天我再來看。那麼從展覽來說,展覽本質上來說是一次性的,一個展覽做完了三個月、四個月,開幕之後這個展覽是不可能或很少復原的。所以它不是一個閱讀的關係,它是一個人在一個空間裡面去和作品發生關係,和體會一個作品的關係。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兩個職業的區別可能是非常大的,它的這種最後的呈現方式,儘管他們都要求這種對藝術史、文化和社會的一個深刻的把握。

?T:在您看來批評家與藝術家的關係是怎麼樣的?或者批評家與藝術作品的關係?

P:我想不同的學派不一樣,比如我們傳統的這種傳記學的批評和傳統的社會學的批評,我們都比較強調藝術家的觀念,我們藝術家要說一些什麼東西,他的觀念和他找到的形式和語言之間的關係,這個是比較傳統形態的一個批評家對待藝術的看法。當然你現在按照新批評主義、新歷史主義來看的話,可能一個藝術家要表達的觀念不是我們解讀一個作品最重要的。我們最後看重作品它本身所呈現出來的這種它的觀念,經常我們有人開玩笑說,你誇一道菜好吃並不見得你非要見這個廚師,所以就是說從我們的角度說不同的批評方法論的分野。那麼從我個人來說,我當然是願意傾聽這種藝術家的分析、他的瞭解和他的觀念,但對我來說,這個觀念和他的作品最後所呈現的這種品質和質量之間並不具備有一個必然的等號,但這是我個人的看法,這個可能跟每個人的方法完全不一樣。

?T:在您眾多身份中,您還是最喜歡策展人嗎?現在有變化嗎?

P:沒有變化,我覺得策展人這個身份,他其實最激動人心的事情就是他是跟作品在發生關係,他是跟空間發生關係,他是一個很綜合的門類,他需要你知道藝術史、批評等等,你需要能夠把你的所有對於藝術的想法放到空間裡面去,然後你傳達藝術的方式不是靠語言,是靠引導和生成觀眾的感受。我想這是一個挺酷的工作。

「 三影堂教育計劃 」是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主要部門之一。擔負著學術研究、知識傳播和人才培養的功能。憑藉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的優秀品質和豐富資源,我們將致力於打造中國當代藝術攝影先鋒人才的成長基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