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期選舉:奧巴馬失去國會無懸念

即將於11月4日舉行的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將是評估今後兩年奧巴馬執政地位的關鍵風向標。眾議院全部435個議席、參議院100個席位中的33個議席,以及一半以上地方州的州長將面臨改選。

2008年奧巴馬上臺時,民主黨同時控制著眾、參兩院,執政形勢一度很好。但在2010年的中選中,共和黨佔據了239個眾議院議席,一舉奪回眾院控制權,民主黨凈減63席。民主黨勉強維持著對參議院的控制權,但也在該院失去6個席位。

隨著投票日期的日益臨近,民調、籌款、廣告投放等指標不斷釋放出對民主黨不利的信息。如果沒有意外,共和黨不僅將在下週進行的中選中保持其在眾院的優勢地位,也可能以微弱優勢在參院佔據多數席位,一個旗幟鮮明、界壘分明的府院對立格局將在美國進一步加強。

這次中期選舉在改選兩院議席的同時,也將成為一次對奧巴馬及民主黨執政表現表現的公民投票。奧巴馬執政6年來,雖然在促進美國經濟復甦、創造就業、推進醫保改革、結束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等方面有所建樹,但總體形象不佳,民眾滿意度、支持率不斷下降。選民不一定用投票顯示對共和黨保守主張的支持,但一定會用選票表達對奧巴馬政府執政業績和作風的不滿。

最近美國內外形勢的幾個變化令民主黨的選舉形勢雪上加霜。一是美國經濟復甦態勢仍欠火候,共和黨選戰策略迴避社會議題主攻經濟議題。二是奧巴馬政府針對伊拉克「伊斯蘭國」(ISIS)極端勢力的打擊拖沓疲軟,未能顯示出消除美國所面臨威脅的堅強意志。三是奧巴馬政府落實醫保改革紕漏太多,支付保險法未能平穩推出,一個好的改革不能無法即時兌換為民主黨所需的政治資源。四是防範埃博拉病毒自非洲傳入美國準備不足、應對有疏。

就算民主黨能夠在本次中選中繼續控制參議院,奧巴馬在餘下任期裏更為「跛鴨」的趨勢也將是註定的,美國正深受其害的「政治失靈」現象不會緩解。奧巴馬仍將不得不繼續面對一個總體上不合作的國會,移民、教育、能源等領域那些必須經國會審批才能實施的改革計劃終將成為泡影。奧巴馬對此其實已不抱幻想,過去一年多他通過繞開國會簽署政令的辦法盡量推進自己承諾的改革,但這種作法又激起了共和黨方面的更大抵觸。。

民主、共和兩黨大佬們真正費心考慮的是2016年總統大選。兩黨黨內各自醞釀候選人提名的勢頭將在中選後明朗,一批新老政治明星將會在新年到來之前宣佈參加黨內角逐的決定。共和黨正挖空心思避免任何可能導致該黨贏了中選、輸了大選的「悲劇」重演的失誤,但它面對的最大難題是至今仍沒有令人眼前一亮且能雄聚選戰資源的潛在候選人,以及大量公眾對其連續數年以極端政治方式阻撓奧巴馬施政的不滿。

即將進行的2014年美國中選是我們深入觀察美國政治百態、認識美國病竈嚴重程度並展望2016美國大選的一面鏡子、一次機會。中國不僅要看到美國政治社會肌理失靈、悲觀情緒瀰漫的一面,也要留意其國內有識之士對美國該如何走出困境、擺脫失靈的討論,這種討論必將在一年之後達到高潮,引發美國對自己所應走的道路和世界格局發展方向問題的更多思慮,也不可避免地要把部分矛頭指向中國的追趕和超越。

中國也要及時思考該如何與一個處境更加困難的奧巴馬政府打交道,以及2016年以後將會與誰打交道的問題。不利的執政地位和大選的臨近自然會促使一位美國總統在一些問題上對中國放低身段、尋求合作,但也會導致這位總統在另一些問題上對中國更加強硬、更能生事。對這樣的「兩極」變化,我們必須有所展望、有所準備。

2014中選一結束,奧巴馬就將來中國參會並訪問。不要以為他會灰頭土臉地到來,相反,他會竭力表現得更加灑脫、自信,更用心維護美國的利益、推進美國的主張。他將向中方唱出什麼樣的高調、擺出什麼樣的溫情、提出什麼樣的要求、施加什麼樣的壓力,都很有看頭。對美國來說,國內政治失靈並不等於外交戰略失靈,我們對此要有清醒認識。美國中期選舉聯邦政府會再次停擺?

離選舉投票日只剩不足兩日,2014年美國中期選舉進入了真正的最後衝刺。目前的民調結果顯示,在眾議院,共和黨保住上屆國會的多數黨席位幾無懸念。在參議院,共和黨能夠有效控制的席位為46個,民主黨為45個,其餘的9個席位是兩黨爭奪的焦點。而其中,共和黨候選人居領先位置的為6個。

此次選舉中,民主黨敗得糊塗,共和黨卻也勝之不武。選民對民主黨的放棄,更多來自於對總統奧巴馬的懲罰,而非對共和黨的讚賞。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都認為,總統奧巴馬的存在,對激起反對者的投票慾望更有效。這樣的選舉結果,標誌著美國政治已經步入下行軌道的谷底狀態。

如果一切「正常」,在剩下的兩年時間裡,共和黨將控制國會兩院,與總統奧巴馬「左右共治」。

在「左右共治」的權力格局之下,選擇什麼樣的策略與「跛(bo)腳」總統相處,往往是對國會新主們的重大考驗。二十年前,同樣的中期選舉,共和黨在一舉拿下兩院多數席位之後,曾以強力姿態向在任總統柯林頓發起挑戰,迫使聯邦政府兩次「關門」,長達二十餘天。

不過時過境遷,未來的兩年時間裡,諸如聯邦政府「停擺」這樣的極端事例發生的幾率未必會顯著增加。

首先是效率無存的「左右惡鬥」已觸發民怨。此次選舉中,選民之所以把機會留給共和黨,不是為了鞏固兩黨制衡,而是為了促成妥協。過去數年中,圍繞醫改法案、稅收體制、移民政策等重大分歧問題,兩黨惡鬥已經讓民眾心裡疲憊不堪。在去年的「財政懸崖」事件和政府「關門」危機中,傾力相鬥的兩黨實際上都未獲得令人滿意的政治加分。

在國會「強化」共和黨權力,更容易讓總統奧巴馬知難而退,放下身段與共和黨談判,積聚共識,出臺一些解決問題、而非不負責任、加劇問題的政治方案。柯林頓時期的歷史經驗也表明,政黨惡鬥兩敗俱傷,兩黨妥協催生政治效率。

其次是面向總統職位的共和黨需要積聚更多「正能量」。雖然中期選舉中佔據優勢,但共和黨黨內有黨、羣龍無首、缺乏凝聚力等幾大最棘手問題仍未解決。

意識形態上,經濟/財經、國防/外交和宗教/社會等幾大保守派系各守城池,獨立有餘而聯合不足。黨內大佬們呼喚1994年中期選舉期間「與美利堅契約」那樣強力整合的政綱,得到的卻是鬆散無力、缺乏重點的幾條「美國革新原則」。

組織整合上,茶黨的強勢,讓黨內居於高位的大佬們寢食難安。今年中期選舉黨內初選中,共和黨內國會眾議院的二號人物、多數黨領袖坎託便曾因為在移民問題上遭立場更保守的茶黨「黑馬」的挑戰而意外落馬,引發黨內政治地震。問題是,共和黨內並不缺少極化政治推動下向黨內既有權威發起挑戰的政治新秀,而是更需要有能力取悅、整合黨內主要派系的政治明星。

在美國「弱黨」政治體制中,團結一致、一致對外,一直是各黨獲得凝聚力的重要備選手段。不過,充當政治「不」先生,不僅需要鬥爭勇氣,更需要政治氣勢。但綜觀共和黨黨內形勢,政治妥協、有所成就更是大勢所趨。當然,這也要看奧巴馬會不會「識時務」。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