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質激素(GC)是臨牀上應用最廣的藥物之一,主要用於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其應用涉及臨牀多個專科,有必要掌握其應用。

基本知識

?療程

衝擊治療:療程多小於 5 天。適用於危重症病人的搶救;

短程治療:療程小於 1 個月。適用於感染或變態反應類疾病,如結核性腦膜炎及胸膜炎、剝脫性皮炎或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應等。停葯時需 逐漸減量至停葯。

中程治療:療程 3 個月以內。適用於病程較長且多器官受 累性疾病,如風濕熱等。生效後減至維持劑量,停葯時需要逐漸遞減。

長程治療:療程大於 3 個月。適用於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 的預防和治療及反覆發作、多器官受累的慢性自身免疫病,,維持治療可採用每日或隔日給葯, 停葯前亦應逐步過渡到隔日療法後逐漸停葯。

終身替代治療:適用於原發性或繼發性慢性腎上腺皮質功 能減退症。

?給藥劑量

維持劑量:(以潑尼鬆為例)2.5~10mg/d

小劑量:(以潑尼鬆為例)<0.5mg/kg/d

中劑量: (以潑尼鬆為例)0.5~1mg/kg/d

大劑量:(以潑尼鬆為例)>1mg/kg/d

衝擊劑量:(以甲潑尼龍為例)7.5~30mg/kg/d

?糖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

1.類腎上腺皮質亢進綜合徵

2. 誘發加重感染

3. 誘發加重潰瘍

4. 延緩傷口癒合

5. 影響生長發育

6. 心血管併發症

7. 其它 :欣快、激動、失眠、食慾增加、升高眼內壓及引起白內障、誘發精神失常、誘發癲癇。

?糖皮質激素的禁忌症

1.嚴重精神病

2.活動性潰瘍和新近的胃腸手術

3.糖尿病

4.妊娠期(尤在初期)

5.重症高血壓

6.耐藥性細菌和真菌感染不能控制者及水痘

7.皮質醇增多症

8.骨質疏鬆

風濕科常見病應用

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炎性疾病均可用糖皮質激素(GC)來控制疾病活動 ,常見的有:

系統性紅斑狼瘡

系統性血管炎

肌炎/皮肌炎

類風濕關節炎

其他風濕性疾病

下面就一一來看風濕科常見疾病中糖皮質激素的應用。

?系統性紅斑狼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自身免疫介導的以免疫性炎症為突出表現的瀰漫性結締組織病。血清中出現以抗核抗體為代表的多種自身抗體和多系統受累是SLE的兩個主要臨牀特徵。

?系統性血管炎

系統性血管炎是以血管壁炎症和壞死為主要病理特徵的一組異質性疾病,發病機制主要是感染等原因對血管的直接損傷和免疫介導的炎症反應。系統性血管炎臨牀表現複雜多樣,可累及多系統、多臟器,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目前系統性血管炎的分類多以受累血管的大小、類型、分佈、血管外表現、臨牀特點以及原發或繼發等進行劃分。

?肌炎/皮肌炎

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是一病因不清,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為突出表現的特發性炎性肌病。常伴肺間質纖維化或食管吞嚥困難等內臟器官的受累。內臟器官受累者病情重,預後差。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以慢性侵蝕性關節炎為特點的自身免疫病。可表現為雙手指間關節及腕關節等全身多個關節的對稱性持續性關節炎,或伴有低熱、疲乏、體重下降等。重症患者可出現肺間質纖維化等內臟受累的表現。半數以上患者血清中可出現類風濕因子及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CCP抗體)等自身抗體。

?系統性硬化症

系統性硬化症(SSc) 是一原因不明、多系統受累的結締組織病,是一組異質性疾病。其特點是小血管的自身免疫反應、功能和結構異常,表現為皮膚和內髒的間質和血管的纖維化。系統性硬化的特點是皮膚變硬和增厚以及部分患者臟器受累。

?乾燥綜合徵

原發性乾燥綜合徵(SS,簡稱乾燥綜合徵)是以淚腺、涎腺等外分泌腺受損為特徵的自身免疫性上皮炎,亦可累及內臟、血液、神經系統等,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種自身抗體和高免疫球蛋白。

?總結

針對不同疾病採用不同劑量。

病情平穩後應用維持量維持。

風濕性疾病只有在危重或難治性的情況下才選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衝擊療法。

多數風濕性疾病的糖皮質激素應用可參考SLE的治療。

因人而異尋找最低的維持量,以避免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或不全。

逐漸減葯,防止反跳。

強烈的應激反應-必要時加藥。

激素用量過大,不易減撤應及早聯合用藥(免疫抑製劑)。

低鈉、高鉀飲食,補蛋白質。

VitD2 5,000 U及補鈣。

防感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