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8年(中國戊戌年)9月20日,這是個非常歷史時刻。

  日本“憲法之父”伊藤博文卸任內閣總理大臣,受清國維新大臣邀請,以私人身份訪問大清國,受到光緒皇帝的隆重接見。

  此時維新陣營對伊藤的來訪充滿了期待,尤其是領軍人物康有爲,已經把日本視爲大清維新的榜樣和盟友。他豪情滿懷地說,西方人近代化用了三百年,日本人用了三十年,而我們大清國,“國土之大,人民之衆,變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後則蒸蒸日上,富強可駕萬國”。

  康有爲公開倡明,要以日爲師,實行新學新政。相通的文化,相近的位置,你們能做到的,我們應該也能做到。而且時間會大大縮短。

  爲此,康有爲代表維新派,祭出三招:

  一、師日變法;二、清日合邦:三、請伊藤博文做兩國相。

  關於第一項,無非是效仿日本,君主立憲,無需多講。

  石破天驚的,是後兩項政治構想——清日合邦+請伊藤博文同爲清日兩國首相。

  具體方案是:清日兩國分別由康有爲、伊藤博文挑頭,合併管理,施行專家治國,“專家團”全面接管大清政治、軍事、財政、外交等一切事務,在康有爲看來,清日兩國因爲“同文同種”,如果像歐洲的一些國家那樣,聯起手來,則新生有望。

  可見,此時大清的改革方向出現了質變,“師夷長技”不再是簡單勾兌,不是物理反應,而是化學反應。

  關於合邦,康有爲在年譜裏提及,稱他當時與日本公使矢野文雄有詳細備案。矢野向國內奏請後就可通令兩國。同時,康有爲還讓楊深秀上書光緒早定大計:不要嫌合邦名聲不好聽,此乃天下蒼生之福!

  康有爲沒有對合邦更詳細的描述,但他的想法得到不少人的支持,這其中就有當時的刑部主事洪汝衝。洪汝衝當時向光緒提出了遷都、借才、聯邦三條建議。這裏面的聯邦,就與康有爲的聯邦同出一轍。洪汝衝認爲,兩國文化同屬一宗,兩國“即合爲一國,亦不爲怪”

  而洪汝衝“借才”一策首當其衝的人選,就是剛剛卸任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沒有證據表明伊滕博文參與了合邦政策,他對大清皇帝和改革派的邀請表態謹慎。

  就在洪汝衝勸光緒行“合邦”策時,康有爲還邀請了在華多年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赴京。

  事實上,李提摩太是最早的合邦構想原創。他先後找到李鴻章、張之洞、翁同龢、恭親王奕欣等人,獻上妙策,那些人嚇壞了,最後就找到了康有爲。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戊戌變法的悲劇結果。康黨三招悉數流產。那麼,我們不妨設想:康有爲這三招如果順利實現,能否令大清國起死回生、甚至迅速崛起呢?

  首先看康有爲的合邦策略,若真搞成,是日本吞了大清國,成爲名副其實的大日本,還是海納百川的大清國多個東瀛省?這個確實難說。恐怕要經漫長的歲月經驗。

  然而,其次這個請伊藤博文爲相,卻是值得好好說一說。

  9月伊藤來華時,正是大清“明定國是、去舊布新”的維新變法如火如荼。康有爲大膽設想給光緒帝打足了氣。在百日維新的103天裏,光緒帝下了180多道新政改革的上諭,在宮中開制度局,重用維新人士爲皇帝立法定製,然後成立12個新政局,實行各項新政。然後裁冗署、撤綠營。裁撤詹事府、太僕寺等一大批衙門,以及三省巡撫、河道總督等官員,而且嚴令“限一個月辦竣復奏”,“堂司等官一鬨而散”、“許旗人自謀生計”等,改革雷厲風行,革故鼎新如風捲殘雲。

  實權和實力欠缺的康黨維新派,知道光依靠一個虛君還不行,還要裏應外合,才能成就改革大業。他們將來訪的伊藤視爲改革的又一強力助推器。外援來了!

  伊藤博文9月初踏上大清國土。前後在中國逗留了一個月,幾乎會見了晚清所有政要和政治派別領袖。維新派對這位外援來訪反應熱烈,期待此次訪問取得巨大成果,康有爲熱情擁抱伊藤博文。

  9月18日,康有爲到北京東交民巷的日本使館拜訪伊藤博文。對伊藤博文執門生禮。希望這個強力外援與自己這個維新總設計師一起,完成變法大業。

  事態起初是按照康有爲設計的發展。

  9月20日,維新派的總後臺光緒皇帝在勤政殿會見伊藤博文。

  史書《續伊藤博文祕錄》披露了二人交流內容——

  光緒:貴國維新以來的政治,被各國所稱讚。因此,貴爵(伊藤)對祖國的功績沒有人不佩服。

  伊藤:蒙賜誇獎,甚是慚愧。臣只是執行天皇陛下之聖謨,只是盡到臣下的職責罷了。

  光緒:貴國和我國,在地理上同屬一洲,關係最親近,地理上也最近。目前在我國最需要改革之際,朕希望聽一聽貴爵坦率的意見。

  伊藤:謹奉諭旨。如果承蒙王公大臣們來諮詢的話,臣根據實際所見,認爲對貴國有利的地方,一定誠心誠意詳細述說。

  由上述對話表示可見,伊藤博文表示可以爲中國變法做事。而光緒皇帝的問話中,也包含了請伊藤博文爲變法指導之意。

  史料稱,“光緒帝被不吝全面合作的伊藤博文的熱情所感染。”

  這一天非同尋常,因爲這是光緒皇帝及維新派在大清政治舞臺的最後一搏。

  9月21日,慈禧令榮祿帶兵入宮,發動政變,宣佈自己再次臨朝訓政,下令囚禁光緒帝,抓捕維新黨。

  戊戌政變發生時,伊藤博文的表現怎麼樣?

  此時他還在中國境內逗留。維新黨跑的跑逃的逃,康有爲梁啓超逃入日本使館,而日本公使林權助因無東京指令,不知所措。仍在北京的伊藤博文當即表態:救梁啓超等逃往日本。並表示“如至日本,由我來照顧他。樑這位青年,對中國來說,實在是寶貴的人物。”

  眼見着中國政治改良功虧一簣的伊藤,不知心裏做何感想?我們不得而知,伊藤博文選擇中國政變前夜訪華,是有預謀還是不期而遇。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對中國的維新派,情有獨鍾。這當然不能排除他的大原則——爲日本的國家利益考慮,加深日本對中國的影響,使日本在中國利益最大化。但是,志同道合談得來,大概也是拉近距離的重要原因。

  從他積極營救維新流亡者的態度看,他對中國百日維新的失敗是同情和惋惜的。但是,正像他對光緒皇帝表白的那樣:外臣當竭其所知以告。“外臣”兩字,表露了他的真實意思——有些事力所能及,有些事鞭長莫及。中國的事情,即便維新黨想借力發力,本身也要有“內亂”的實力方可成事。

  由伊藤博文在戊戌事變中的表現,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推斷:如果伊藤掛上兩國相印,肯定不會把大清國利益放到日本前面。但是對推進大清國維新,或者也會起到積極作用。這一點,從他在朝做監國時的行爲就能夠看出端倪。

  史料顯示:1905年1月17日,韓日簽署“日韓併合協約”。伊藤博文以特命全權大使身份入朝。他給朝王室立了三層規矩——

  一、朝王室在行使財務監督、外交顧問及外交特權活動時,應事先和日本代表協商。

  二、日本在朝設置統監部,負責管理朝外交和內政。

  三、在統監的領導下,法令制度、立法、行政權的核心部分盡數由統監統一掌握。

  1907年7月,李朝高宗在未經伊藤博文許可的情況下,偷偷派出密使,參加世界會議。伊藤博文勃然大怒,迫使高宗退位。隨後,把智力上有障礙的順宗推到皇位,緊隨其後,解散了朝軍隊。

  伊藤博文治下的朝,資源被剝奪,日語被定爲國語,施行天皇教育,掠奪當地勞動力。

  同時,日本政府在朝半島大力興建基礎設施,人口得到增長,識字率不斷上升,廢除了朝社會的等級制度,廢除了朝露乳服飾。爲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在客觀上促進了朝半島的近代化。

  所以,以此類推,如果伊藤博文做了大清國首相,對華夏民族自尊心肯定是個打擊。先被滿洲八旗征服,後又被日本人統治,一僕二主,這恐怕是奴隸都做不穩了。但對結束滿清封建統治、推動中國近代化或許有一定積極作用。換句話說:振興東方,中日聯手,那是沒問題的。但關鍵是誰主導誰的問題。如果中國主導,精英主政,日本輔之,東方的歷史也許會走向良性循環。

  很多人認爲,康黨及晚清維新派的三招屬於政治空想,殊不知,在一個死水一潭之老大帝國,空想也比沒想法好得多,因爲前者畢竟是活物、還有未來。如果康黨三招,方向對頭、行動有力,就不會止於空想。中國迅速崛起,未必是一個不可實現的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