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历史上有两种非常奇特的现象,一是生死两姓,意思是人在世时一种姓,逝世后另一种姓载入宗祠或祖坟;叧一种是合姓为一,两个姓的人因某种特殊原因,合为一个姓,共建祖庙,同享祭祀。以上两种奇特现象可称为:姓氏文化史上的奇观。


第一种现象:生死两姓

一,【生丁死詹】

湖北省咸宁市有生丁死詹,人不多三百多人。湖北省詹氏协会去了几次,希望他们回归詹姓,老人很想回归詹姓,年青人不是很支持!(湖北省詹氏协会秘书处提供)


二,【生张死何】

安徽省庐江县有一支姓,是跟外婆家姓张,生张死何。(上海李维祥提供)


三,【生秦死朱】

山东潍县圩河街办的杏埠村秦氏,为朱明同宗,据谱载为朱元璋伯父后裔,入清后改姓秦,死后为朱,邑人俗称“死朱活秦”。(山东潍坊郭君同提供)


四,【生薛死许】

普宁南溪镇平薛村的薛姓村民,历来有“在生姓薛,辞世姓许”之俗。原来,明末潮汕先贤薛侃的四世曾孙薛茂学,迁徙到榕江南河的南岸边创建平薛村,并与隔岸相望的三洲村(今属揭阳霖磐镇西龙村)人许氏结为夫妇。婚后因许氏屡次生育都不顺利,求子心切的薛茂学就抱养了妻兄之子为嗣,以传承薛氏血脉。此后,薛茂学之妻顺利生产,后代子孙人丁兴旺,枝繁叶茂。薛家为缅怀三洲许氏舅家送子过继续血脉之功,便立下祖训:凡薛茂学派下裔孙一律“在生姓薛,辞世姓许”。


(福建漳州张钦遥提供)


五,【生杨死金】

广东揭西县凤江镇赤竹坑村“隆祖公祠”派下的族众,在生姓杨,死后的墓碑和神主都写明姓金,故有“生杨死金”的说法。300多年前,饶平县隆眼都(今澄海隆都镇)后溪乡有一对金姓兄弟从后溪出发,几经辗转来到揭阳县凤湖赤竹坑(今属揭西县凤江镇)定居下来,开始繁衍生息。

刚开始,由于周边聚居者都是姓杨,一些杨姓人经常凭借人多势众欺负金姓,金姓族众于是决定继续迁徙。杨姓的族老闻讯之后,一面批评无理取闹的族人,一面劝说金姓族众改姓融入杨姓大家庭。然而,改姓加盟杨氏家族的金姓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本,去世了墓碑和神主便都恢复金姓。

(福建漳州张钦遥提供)


六,【生陈死黄】

《龙岩姓氏百家》记载:龙岩龙门镇考塘黄陈氏以黄念一郎及其子黄龙宝为始祖。明洪武中,龙宝牧鸭得识陈邦陈氏的年青遗孀罗氏小四娘。陈家业大,惜无男丁,不可承籍。黄龙宝遂入陈家立业,为龙岩黄陈氏之始。雅称“陈公黄府”,族人生前用“陈”不用“黄”,死后用“黄”不用“陈”。祠堂外一律标“陈”,祠堂内和祖牌、墓碑均书“黄”。“黄陈”不通婚嫁。(湖南常德童桂林提供)


七,【生陈死林】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新亨镇秋江村和楼下村的陈姓,本非姓陈,而是姓林。林姓先祖祖籍河南洛阳,因避兵乱南迁,先迁至福建上杭,后徙揭邑,一些村寨拒不让他家进入。最后,林姓先祖来到丰政都潘田村(今属丰顺县),受到了先到此地的陈氏乡亲的热情接待和大力资助,日渐发达,显名闾里。林姓先祖为了报答陈姓的殊重恩惠,在有生之年改林姓为陈;为了不忘林氏祖宗,死后仍姓林。这样做一则报答了陈姓的殊重恩惠,二是不忘林氏祖宗。后来其子孙都遵循这一祖训,在生姓陈,死后一律改姓林。清顺治元年(1644),潘田陈氏南迁磐溪都周公山(今属揭东新亨镇),分创秋江、楼下两寨,传子及孙至今已有360多年,人丁兴旺。秋江、楼下两村的陈姓,延续了“生陈死林”这一传统。

(福建漳州张钦遥提供)

八,【生陈死陆】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胪的陆姓,乃宋末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的后裔。陆秀夫长子陆繇居海阳辟望(今属澄海市区),传下第四代裔孙有三子迁徙三地,其中一人创于揭阳东岭(今属揭阳炮台镇),创东岭者之子陆惠迪于元朝末年分居潮阳奉恩乡的西胪(今潮阳西胪镇)。据1960年修编的《西胪村史》记载:民国初期,西胪陈族封建头子煽动族内房界大械斗,给陈族造成空前大灾难。当时,人数相对少的陆姓,被一陈姓以陆姓乃陈姓之后(陆氏创始人之一陆通史战国陈完十世孙)为由,诱胁陆姓改陈姓,并立下契约,待死后才改回姓陆(包括墓碑、灯笼、神主等)。1951年土地改革时,曾有人倡议复姓陆,但有的认为姓氏只是一个人的符号,本无须过分计较,还是从有利于团结出发为好。于是,“生陈死陆”的习俗就延续下来。现在西胪老寨仍保留有“惠迪祖祠”奉祀创祖人陆惠迪;另有“忠贞祖祠”奉祀陆秀夫,“忠贞”乃元朝追谥陆秀夫的谥号,每年正月初三当地有祭民族英雄陆秀夫之俗。(湖北武汉万幼斌,福建漳州张钦遥提供)


九,【生陈死罗】

《龙岩姓氏百家》记载:龙岩罗陈氏陈大一郎开基黄邦,首建宗祠承恩堂。龙岩罗陈氏远祖罗珠,数传至罗天麟于元末率民起义失败罹难,遭灭九族。天麟亲族天赐之孙罗柔徙居龙岩龙门湖洋,改名为“大一郎”,被本里陈世逵收留。陈氏乏嗣,乃以小女陈幼兰赘招入嗣。罗柔遂冒姓陈,为不忘祖,约定阳陈阴罗。


十,【生丁死邹】

江苏全省多处,生丁死邹,约20万人。(湖北蕲春邹平安提供)


十一,【生洪死万】

安徽有生洪死万。(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十二,【生胡死蓝】

安徽省芜湖有生胡死蓝。在明朝时代,怀疑蓝国公有谋反行为,全家犯抄,只有其中一个儿子跑到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新港镇一个山区扎寨为王,号称蓝王,怕朝廷发现,生时改姓胡,死后碑文上就写蓝。(安徽芜湖晋玉华提供)


十三,【生胡死罗】

湖北黄冈武穴有生胡死罗。(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十四,【生胡死熊】

湖北武汉新洲区三店街柳溪村胡姓,祖上姓熊。明朝洪武二年,熊家祖上有一个叫熊俊德的人,他从居住地黄州四望山迁出,搬到了举水河畔的生生堡(今柳溪村)。而当时的明朝有一套赋税制度,每一季度都需由当地里长到各家各户征收赋税,生生堡地区的里长则是当地望族胡家的胡毕户。胡毕户体弱多病,难以胜任工作,因此秘密将征收赋税的职责托付给与他交好的熊俊德。于是,熊俊德在办理公务、见上级官员时,就称自己姓“胡”,死了之后,为表示不忘祖宗,又改回原姓。该支有千余户,四千多人。新生代有的已改回熊。


十五,【生黄死史】

湖北武汉市新洲区有生黄死史。(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十六,【生金死刘】

浙江天台县、义乌市以及富春江一带有生金死刘。(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十七,【生李死邹】

浙江省数万人,生李死邹。(湖北蕲春邹平安提供)


十八,【生廖死张】

福建漳州诏安县及港台等地,有张元子后裔,一嗣双祧,随母廖氏,生廖死张。(广东佛山张泽香、安徽金寨张磊提供)


十九【生林死陈】

广东潮汕地区有生林死陈。(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二十,【生刘死陆】

江苏东台有生刘死陆。这支刘,自苏州阊门,祖先是陆完(1458--1526),做过兵部尚书,亲王叛乱牵连,怕被满门抄斩,迁至东台。过世碑记陆姓。(江苏东台刘天彤提供)


二十一,【生刘死万】

安徽宿松有生刘死万。(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二十二,【生刘死朱】

湖南石门县河口北岔一支刘姓,系朱元璋后裔。清灭明后,吴三桂反清称帝,朱三太子响应。清廷震怒,击败吴、朱,下令诛杀吴、朱后裔。本支朱氏因避难潜居于此,冒姓刘氏,死后碑刊朱姓。(湖南常德童桂林提供)


二十三,【生刘死邹】

湖北红安县约5000人,生刘死邹。(湖北蕲春邹平安提供)


二十四,【生梅死韩】

《螺溪梅氏家乘》记载:迁湖北松滋梅氏始祖为梅公讳韩再嗣。元季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社人。以军功授副将军,因主将张仲毅降明,苦谏成仇,乃约易、文、熊三姓挟一僧于大明洪武二年(1369)逋迁湖北荆州府松滋县上四都又十甲螺溪坪,亦称梅溪河,入赘梅氏,遂家焉。嘱其后曰:“生则姓梅为人后也,死则姓韩不忘本也”,后曰“生梅亡韩”。 (湖南常德童桂林提供)


二十五,【生邱死刘】

《龙岩姓氏百家》记载:刘五四郎,居福建汀州赤面石下。与邱万隆友善,后两人同徙龙岩,刘五四郎居郭坑,邱万隆居炉潭背,两人常相往来。邱万隆有独生女大姑,嫁五四郎,遂两家合一,定居炉潭。邱氏无出,五四郎继娶谢氏,育三子,长、次外迁,三子刘添惠生六子,次子刘文保回郭坑守业,余该生冠邱姓,死归刘姓,以示感恩。后裔建祖祠堂名为“孝义堂”。(湖南常德童桂林提供)


二十六,【生万死陈】

安徽金寨有生万死陈。(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湖北黄梅有生万死陈。(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二十七,【生万死刘】

湖北云梦县胡金镇万民村有个万家塆(过去叫万家庙),现有村民八百余人,男姓村民都姓万,没有一个杂姓,即便是入赘上门的女婿也必须改姓万。这里的宗亲一直恪守着一个风俗:活着时姓万,死后一律改姓刘。(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二十八,【生万死杨】

湖北英山有生万死杨。(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二十九【生魏死夏】

湖北孝感有生魏死夏。夏氏仲礼公于明洪武四年自武宁迁湖北黄冈仓埠之龙王敦。后裔夏氏后昌公,以明季政烦赋重,为避地计,携妻魏氏及子四人,迁黄陂北乡之沈家冲而居,并命子从母姓。祖命不允违,世系不可-,故魏湾一支,姓从魏而派宗夏也。(湖北孝感夏祖昀提供)


三十,【生吴死张】

江苏泰州姜堰区城北村,吴氏600多人,据祖训要求“生姓吴,死姓张,有朝一日认祖归宗”。经考证,这支吴人是吴王张士诚的后裔。(广东佛山张泽香提供)


三十一,【生薛死许】

广东潮汕地区有生薛死许。(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三十二,【生杨死刘】

湖北孝感有生杨死刘。(湖北孝感夏祖昀提供)


三十三,【生杨死王】

江西九江新安某村庄约40户杨姓,明朝初期编户人口管理时,官员误听方言,将王听成杨。沿用至今。但在修家谱时,凡过世者均改回王姓。见《浔阳新安王氏族谱》。明朝中后期,这杨家了一位进士,就上书皇帝要求改回王姓,皇帝也同意了,但因社会动荡一直没改回。这支王姓的祖籍是安徽。


三十四,【生叶死陈】

湖北麻城有生叶死陈。(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三十五,【生张死李】

广东省普宁市南溪镇的南溪、新溪、北溪、下尾的四个村,始祖同为李氏入潮四路之一的李涵江(福建莆田县茂林里人,南宋德祐二年进士,官授潮州府学教谕,主理潮属九县学政)之长子——李龙。李龙分创下尾四村后,继承其父热心助人、乐善好施的家风,故此声名鹊起,妇孺皆知,但无形中也得罪了个别顽固之人。

当时有一邻乡秀才,竟昧着良心向朝廷谎报李龙正在招兵买马,企图聚众谋反。朝廷得报后立即出兵前来围剿,下尾诸村面临灭寨之灾。李龙得知消息后,暗思逃走也无济于事,只会增加朝廷的怀疑。为保存李氏血脉,李龙反复权衡后得一良策,急忙派人通知下尾诸村马上将李姓灯笼取下,改挂张姓灯笼。官兵到来时,查无李氏诸村,只好退兵。此案后经调查核实,实乃诬告,该秀才认罪伏诛,下尾四村也从那以后由姓李改为姓张。但是,为了不忘祖德,谨记祖本和报答张氏的救命之恩,村民又相约在生时姓张,待去世之后才改为原来的姓氏——李氏。(湖北武汉万幼斌,福建漳州张钦遥提供)


三十六,【生张死万】

湖北红安有生张死万。(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三十七,【生张死夏】

湖北孝感有生张死夏。(湖北孝感夏祖昀提供)


三十八,【生章死许】

福建福州榕城梅云街道潮东村的始祖章荣什,博学多才,善于治学兼通地理。元朝末年随福建莆田人许万一入潮。许万一创业于夏桥村,章荣什时为东主许万一卜穴建“佳城”(即墓地)。许万一以礼金酬赠,章荣什拒收。因章氏是教书先生,在许家教万一的三个儿子读书识字,当章荣什年迈无儿时,许氏便以幼子许玉潭为章荣什嗣裔、承章姓。章荣什临终时写下遗嘱,要子孙后代履行“生章死许”之训,既答谢许氏万一之义,又表叶落归根之意。自此,章荣什的子孙恪守祖训,世代相传。(湖北武汉万幼斌,福建漳州张钦遥提供)


三十九,【生祝死方】

湖北郧西县有生祝死方。(湖北武汉万幼斌提供)


四十,生谢死陈

分布在在广东始兴有一位陈氏祖宗(颖元公一水澄公后裔),之前得了一场大病,在一位好心的谢氏外婆老人家的帮助下,大病治疗好了,传宗接代也得到拯救了,为了感恩谢氏的外婆,由陈氏改跟外婆姓谢(跟外婆姓谢),现在一直流传至今。正所谓:生谢死陈 ,生时就姓谢,死后墓地写为:陈氏之墓。这一脉在江西,广东,广西有很多后裔。(广东始兴谢均荣提供)

第二种现象:合姓为一

一,萧李

萧尚胜,字南桥,湖南衡阳城北人。邑庠生。家资丰厚。由城北迁衡西金兰下滩落户。其时干戈攘扰,差赋繁重。本里有李公孙者,户口凋敝,力不能支。尚胜鼎力相助,顶李氏籍差赋税,久之,便以李姓入籍册,子孙遂姓李。为本其所自,故复姓萧李。(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二)莫李

《南阳姓氏大观》载:“莫李,郡号,河南省新野县。联璧姓,系明末家藏‘一棒雪’传家宝的莫怀古为纪念夫人李雪艳的贞操将莫姓改为李姓,子孙为不忘祖先保存‘一棒雪’的艰险而改称‘莫李’。现新野县歪子镇莫李营村皆姓莫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由长门将‘一棒雪’取出让新客观看。”(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三,姚李

《舜帝后裔姓氏源流》载:“姚李,为姚姓、李姓二姓之合姓。舜因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县东南徐镇一带)而为姚姓。姚李绍先,金山西盂县人。官汾阳军节度使。弟姚李安礼,官平章政事。绍先长兄姚李安隆、幼弟姚李安仁一门四兄弟皆领乡荐。(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三,陈方

《舜帝后裔姓氏源流》:“陈方,为双姓。据明《宋濓集》所载:‘凤阳定远有陈方亮,官镇国将军,本姓陈,育于方翁。太祖赐姓陈方,以继二家之宗。’”(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四,陈林

《中国家谱堂号溯源》载:宋时丰顺(今广东)“陈裕宗与林福上义结金兰。后林氏家宅遭火焚毁,福上抑郁而终,其子林阿传被裕宗接养。裕宗将义弟之子视为己出,抚养成人。阿传为感激养父养育之恩,将后代子女取两家姓氏,分别合为陈林氏、林陈氏,并将林氏‘西河堂’、陈氏‘颍川堂’合并为‘西颍堂’,成为该支林陈氏、陈林氏二氏之总堂号。后又各自有改回为单姓林氏、陈氏者,仍总堂号不变。”(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五,刘陈

刘德威,谥襄,唐代人。至刘愉,唐时移居上虞。宋宣和年间,方腊起义。十三世孙景言率众与当地巨族陈氏联自保,时有“刘陈一姓”之说,后裔遂冠姓刘陈。(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六,刘傅

山底刘傅源于二世丽川,五世六公(玉仑)注以原考,撰文如下:大始祖前明翰林院庶吉士讳腾霄,号云衢,傅姓。祖妣谢氏,产我始祖昆弟六人,长讳鹏,次讳鸾号鸣凤,即我始祖也,三讳鹍,四讳鹫,五讳鸈,六讳成。

原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大城垌村。在谷箩塘有祠宇三座,每年春秋二祭,定于二、八月初十日为期。明季,两粤地广人稀。弘治戊申年,广东都堂韩榜,招新民开拓疆土,移文到籍。我始祖素有远志,遂请遣发给文凭,承垦高凉产业。偕弟鸈公,离乡就道,犹屡兄弟远迁,未免孤寂,因邀盟兄刘氏讳荣作伴。不料,行抵粤之韶州府翁源县蓝青铺,竟赍志而殁,只遗一子,即二世祖丽川公也。尔时幼子呱呱,尚且怀抱,安宅未卜,旅次堪悲。幸祖妣杜氏,矢志柏舟,抚育孤儿,智识高深,艰难善处,权将祖骸火化,藏诸小瓶,以便携带,不辞跋涉,随同夫弟鸈公夫盟兄荣公,继续前行。 直至高州府石城县之山底乡,荣公卜居竹山村,我祖妣同鸈公,择山塘尾村老屋场而家焉。自是卜葬祖骸,创建屋宇,开辟田畴,衣食居住略为完备。方庆爰得我所,蕃昌可期,子孙万世之业从此基矣。鸈公笃信青鸟术,好览山水,不斯以地为满志,复寻得化州陆传岭,见其山川秀丽,堪称圣地,又拟携嫂侄迁居。

惟我祖妣以为由闽播迁,惊魂甫辑,且祖骸葬于斯,庐舍又建于斯,遂安基斯土,不愿以叔偕行。而鸈公智切远谋,另图发展,越二年再迁化州陆传岭,别开基业。 

我祖妣母子相依,安居旧宅,勤俭成家,创业垂统,其缔造之功伟矣。无奈积老成病,未几逝世。鸈公闻讣奔丧,尽礼殓殡,深恐犹子零丁孤苦,难以成立,原拟亲自携带,但久经各立门户,天各一方,势难兼顾。

适盟兄荣公妣陈氏,未有子嗣,因将幼侄托其抚养。而荣公夫妇,念切盟谊,慷慨受托,管教成人。我二世祖,思荣公提携抚育,恩同罔极,义不能忘,遂以一身承二姓宗祧。刘傅复姓实始于此。 

兹特将复姓原委,弁之编端,俾后人知所由来而思,所以发扬广大之,且供异日辑姓氏录者有所参考焉。崇祯二年岁次已巳仲春月谷旦,廪生五世孙暹薰沐谨识。注:现今人写“刘付”,实为误写,应为“刘傅”。

(刘傅(刘付)复姓来历。刘傅氏宗亲联谊会 刘傅家园 2016-09-09)


七,陆费

源自明时陆景荣因姑夫费浩无子,尊父命为之后,故称陆费氏。《光绪桐乡县志》载陆费一族,本姓费,明时其先世由吴兴分支入赘桐乡之陆氏,遂为桐乡人。至清初,费氏一支无嗣,为兼挑两家,便改姓陆费。陆费锡是第一代以陆费为姓者,其曾祖陆吉、祖父陆时雍,在《光绪桐乡县志》中均有传。(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八,吴佘

吴万邦,湖广通城人。明世宗时携家徙迁湖广石门阜邱山东麓,因避难,改为佘氏。为与近邑桃源佘氏有别,将“佘”之“人”字书写为“入”字头。又以本为吴姓,不忘其祖,修谱、坟茔立碑俱书“吴佘”姓氏。(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九,伍赵

伍文英,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江西安成县徙迁湘潭十四都千户塅,承祀于赵,因姓伍赵氏。(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十,张简

张简姓属璧联姓,源自张姓与简姓。此姓人氏,见于福建、台湾等地区。张简姓是福建“入赘”习俗的产物,源于南靖县梅林乡。在台湾百大姓中排列第三十六位的简姓,有人口17万之众,就是梅林张简姓家族的后裔。台中市“溯源堂”《张简氏祖先略考》说:简氏“九世祖德润公,于大元至正元年游至漳州府南靖县永丰里梅林村教授生徒……邻社张窖义祖张进兴公,媳妇刘氏入赘,乃籍张姓,生子八人。”南靖《长教简氏族谱》记载:简德润号居敬,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游学到梅林村,设书馆教学。有一位风水先生到其书馆投宿,受盛情款待。风水先生为报恩,指梅林村牛栏下厝背吉地一穴为“风水宝地”。简德润依言将其曾祖简评士之骨骸移葬此地。邻社长教富户张进兴,膝下一子,婚后死亡,遗下儿媳刘氏,孝行奉侍翁姑。进兴欲招一子婿入赘,观简德润学识渊博,乃—求成亲,入籍张姓。婚后生三子,又娶卢氏,生五子。所传八子,承张简血脉,兼两姓之宗,于是有了张简姓。[传说故事:对于张简之得姓,梅林乡还相传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传说,简德润是个文武双全的少林拳师,以游历天下传艺教书为业。元至正年间,他游学到梅林村,设学堂教授生徒。邻社长教张姓家族族长张进兴,三个儿子婚后尚无嗣,不幸去世,留下三个守寡的年青媳妇。张进兴视为亲生儿女,不忍让她们终身守寡。他看到简德润操行高洁,心生爱慕,便托人说媒,愿将三个儿媳许配为妻。当时立下规约:三女共事一夫,不分妻妾长次,生儿育女姓简姓张,不分嫡传庶出。简德润就这样在长教安家立业,传衍下八个儿子。]这段张简联宗之谊,一直作为姓氏渊源写进族谱,而且随着子孙后裔迁移台湾也传到了台湾。简德润的八个儿子,除长房无嗣失传外,其余房派都有众多子孙入台。为纪念祖宗这段肇基历史,台湾嘉义、基隆等地,还成立了“张简宗亲会”。宗亲会会堂内,挂“德润南天”匾额。台湾各地的张简氏宗祠,如台中溯源堂、南投惠宗祠、草屯思孝堂、台北追来堂等,都是祭祀简德润及其派下列祖列宗的。(台湾张简氏族谱记载)

(资料源自:宛福成)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或加管理员微信:chen70739837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