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面對這樣的診療制度,也許初衷是好的,但實施起來勢必有很大的困難。

5月1日起,北京20家大醫院將啟動“急診分級”就診工作:改變以往“先來後到”的就診順序,由專業的醫護人員將患者按照“瀕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4級分級管理,合理安排患者就診順序,優先處理較重病人。簡單來說,到急診看病,誰的病情重,誰先看病;誰的病情輕,誰的等候時間就長。

不解決這五大問題,三甲醫院急診分級難成功! 新聞 第1張

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面對這樣的診療制度,也許初衷是好的,但實施起來勢必有很大的困難。

“急診不急”現象嚴重影響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醫院急診科是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場所,承擔着24小時不間斷的緊急醫療救治任務。近年來,隨着疾病譜的變化及醫學事業的發展,眾多醫院的急診科呈現了爆滿難以應急的窘況。據權威媒體調查顯示,在急診就診的患者中,非急症患者比例大約佔到30%到50%,甚至有個別的醫療機構高達80%。

有人到急診看普通感冒,有人到急診看痘痘,有人深夜睡不着到急診開安眠藥,甚至還有人帶着貓來給寵物貓看急診,這些情況佔用了並不充裕的急診資源,導致不少危急重症患者得不到第一時間的診療,影響了救治質量。

在發達國家及地區,急診是有嚴格指徵的,而且實行嚴格的急診分級制度,對於危急患者優先搶救,病人大多知道什麼時候需要看急診(往往經過家庭醫生把關),這極大地減輕了醫生的工作量。因此,實行急診分級制度,優先重患的舉措初衷無疑是好的,將顯著提高救治成功率。

急診分級制度面臨的五大挑戰和困難

一是國外的急診分級雖好,是建立在健全的家庭醫生制度之上的,分級診療制度相對完善,有實行分級的紮實基礎,而在國內實行這種制度,面對人才短缺、大醫院虹吸效應嚴重的情況,執行起來勢必困難重重;

二是急診分級要依靠醫護人員去執行,按病情危重情況判斷,但在當下醫患互不信任的大環境下,完全憑醫生專業主觀判斷,不排除部分患者不會買賬,長此以往,甚至會激化醫患矛盾,影響急診的診療秩序;

三是臨牀病情復雜多變,有些“沉默”的患者往往不如大規模開放性外傷患者容易識別,“主動脈夾層”、“肺栓塞”等這類情況,有的患者癥狀往往不那麼典型,很容易造成分級誤判,延誤患者治療;

四是既然是人在主觀操作,就很容易受到人情世故的影響,容易成為一個權力尋租的口子,而按先來後到的時間排序,就像按分數排名一樣,盡管一刀切,但起碼可操作性強,也容易達成多方共識;

五是在患者的認知裏,來急診的人都會覺得自己的病情是最緊急的,是最難受的時候,沒有誰覺得自己是不嚴重的,作為醫生,別說你沒時間解釋,有時間你也解釋不清,患者等待時間長了,怨氣只能出在醫護身上,遭殃的還是醫生護士。

推動急診持續健康發展應從三個根本問題着手

1. 要解決大醫院的“虹吸”效應

其實急診忙碌,是針對省市級的三甲醫院來說的,很多鄉鎮衛生院、乃至縣級醫院的急診都難以稱得上忙,這是因為眾多的病人不管是發燒感冒,還是急危重症,都一窩蜂的跑去大醫院了。而解決大醫院的“虹吸”效應,則應從改進醫療體制、推進分級診療、藉助社會資本等方面解決。

2. 要解決急診科人才短缺的現象

急診科醫師嚴重短缺,已成不少醫院的共同問題。然而,不久前個別地方的相關部門採取了降低執業醫師考試分數線的方式,來吸引醫生、醫學生從事急診工作,這種飲鴆止渴的方式顯然無法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改變這種人才資源不足的問題,一方面,要從生源上鼓勵,採取減免學費、優先給予編制等鼓勵手段;另一方面,要改善急診環境,提高工資待遇,減少超負荷勞動,打擊暴力傷醫事件,營造和諧的醫患環境。

3. 重視急診學科的系統發展

如今不少醫院的急診科,不但是單純的對患者進行緊急處理,還包括了急診病房的住院觀察,更有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五大中心”的成立掛牌,因此應當配備開展危重患者救治工作所需的設施、設備、人員、服務能力,才能進一步推動急診學科的發展。

實行急診分級制度,初衷固然是好的,但也應當考慮目前的實際情況,系統謀劃,逐步推進,破解急診存在的難點、重點問題,才能讓更多的危急重症病患得到及時的救治。

不解決這五大問題,三甲醫院急診分級難成功! 新聞 第2張

精彩回顧

➤ 哈哈哈,好慘一學醫的,一進醫院就晉升兩院院士……

➤ 聽多了病人們的臨終遺言,有些可能這輩子都忘不掉……

➤ 衛健委發文:必須將醫生從“表格”中拯救出來……

➤ 別人的假期VS醫生的假期,我們過的纔是真“勞動節”!

戳這裏,更有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