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隆善居士

一、【祖師言】

佛法是心法,行有不得,反求自己。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是向內求,問人永遠不如問心。若欲轉命必先轉心,心念不改則定業決難更改。要解決各種疑難,唯有改正過失,斷惡修善,摯誠懺悔,絕不再犯,心滅罪忘兩具空。

二、羣內師兄分享:

溫故而知新【隆善言】

我們不知道修行纔是我們最重要的功課。我們每天都忙於與生死無關的事情,忙得團團轉,差別就是有錢跟沒錢,但是到最後統統平等,一律進入太平間。既然我們都知道,我們有一天會死亡,那麼我現在反問你,你為什麼對現在發生的事情,這麼痛苦這麼在意?我們能不能放下一點點,能不能快樂一點點呢?要有智慧,要告訴自己放下,放下世間的假相,你就擁有永恆的生命。佛陀告訴我們,放下了有限,你就擁有無限。

三、微博語錄:

世難安在於眾生難安,心難凈。心凈國土凈,人人若讓心乾淨一點、安靜一點,這個世界就會像純凈的水晶玻璃球般澄澈明凈。若要心舒坦點,就請放下自我的偏見和執著,平和對人,理智處事。

最好的功德莫過於慈悲心;最甜蜜的快樂莫過於心靈寧靜;最清凈的真理莫過於瞭解無常的真諦。知人心叵測的世故卻仍然選擇善良與寬容,這是人生在世心的頂端了。再往上你將進入佛菩薩的真性世。學佛先學做人,確保自己的作為是個人而非人面鬼畜心。

四、人間佛法:

【隨時提醒自己的幾句話】

人在憤怒的時候智商為零;人在急躁的時候動作會變形;人在沒有給對方信任的時候,說什麼都沒用;人在失去方向的時候,做什麼都沒勁;當然,人最重要的是自知、自覺、自立。有自知方能揚長避短,有自覺方能獨當一面,能自立方能頂天立地。

寧可閑穿布衣,不為貂裘發愁。人生有兩大自在,其一,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其二,心是我的,身是我的,雖苦猶樂。前者自在了身體,苦了心;後者身苦而心自在。懶漢坐喫山空不可取,名利如煙莫窮追。最好的生活,勤勤懇懇做事,不愁喫穿;踏踏實實做人,心得自在。最昂貴的奢侈品是心閑,它買不來。

你身處什麼樣的圈子,你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你結交了那些朋友,你脾性也會慢慢接近這樣的人;你處在什麼位置,站在什麼高度,決定了你是怎麼樣的視野;內心多大的格局,你就可以看到多大的天空。你沒有碰到你期望的人,是因為你還沒有準備好你自己。

人在年輕的時候,千萬不要藉口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雲,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淡。

五、【隆善言】

心處無明生疑障,世事多紛擾究其根源還在於人心不能如一,對待世間人事物的看法充斥自我的知見,猶如盲人摸象專註一角卻妄斷全貌。證悟者之寬容源於其深知眾生天性本善非故意造業,皆因無明所致並非真性為。智者常常甘於孤獨而退居清陋,獨闢人間一凈土。外在事態的發展脫離掌控在於組成事件的心的總量已然超越你自心的智慧、力量的覆蓋範圍故而失控。世事要量力而為切莫逞狂妄英雄,人往往精疲於因無知而生的不自量力。

無論是究竟的業力報復亦或在世的處事欠妥,常把自己捲入負能量的場能中,若無造作即無災難。如今諸苦皆源於往昔無明魯莽造就。智者將自心處於清虛之境,不與萬靈爭,不為己私慾而殘害眾生,保持身語意的清凈不妄為,心凈才能真正的養蓄生命,心與身皆能保持不漏纔是續命之法。

作詩云:

風浪難攪金剛心,棠梨樹下安定閑。

天邊雲頭連遠山,新水漾漾綠上天。

六、分享:生若無明,猶如縱情聲色犬馬

唐朝時候有個宰相叫魚朝恩,他問國師:「無明從何起?何者是無明?」國師跟他一瞪眼說,奴才也問佛法。這下魚朝恩就發火了,說他是皇上的奴才,可不是和尚的奴才。國師笑著跟他說:「無明從此起,此即是無明。」

隆善批註:很好的一個故事,詼諧幽默不失智慧拿來做楔子。無明生於眾生的妄想、執著與分別。心有五毒被妄心驅使外攀追求夢幻泡影世。俗語有人生不作不死,在於一切生命起源在於自性的清凈,安住內在,並不似業力世眾生與眾生互有牽連瓜葛造就生生世世因果輪迴。業力世有相,譬如權力、地位等名相,然而真如自性世卻無分別。佛法傳導的真理,眾生平等可以說是理想國度(極樂凈土)的性狀。

歷來有不畏皇權富貴,堅守本心者,這些人的心性都極為接近自性,初心不迷纔不會被世間功名利祿所誘惑,一顆乾淨的善心和智慧纔是聖者的信仰和遵循之道。大江大河述說著疏闊兒女的高尚情懷,證悟的聖者心中自有高山流水,不被自心的我執拖累,無欲則剛,不被世間身外物所牽,知足常樂。人生貴在體安心安,欲得安寧,當破除無明,無有智慧則事事難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