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雷峯塔的倒塌說起2014年06月18日16:05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在《大眾哲學》裏,艾思奇舉了一個舊雷峯塔倒塌的例子來說明量變的積累產生質變:因為一些迷信的人認為雷峯塔的磚可以消災降福,「磚便一塊一塊的被人搬走……被偷的磚漸漸多了,終有一天要超過它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一超過這最大的限度,塔就不能再維持它原來的性質形狀,於是就要『變』,就要倒塌。」舊雷峯塔倒塌的例子,也恰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底線思維。矗立與倒塌,是塔的一對主要矛盾。當舊雷峯塔還存在的時候,矗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了雷峯塔的質。磚被拿走,是量變的過程。量變當然會對矛盾運動產生影響,但若量變在一定的限度內,不會引起事物質變:塔雖越來越不穩固,但依然矗立;而當量變超過了最大界限,矗立與倒塌的主次地位發生了轉化,塔倒塌了,變成一堆磚,量變的積累最終產生了質變,然後在這堆磚的基礎上,又會有新的量變。到此為止,說的都是質量互變規律。但如果反過來想呢?舊雷峯塔倒塌在90年前。如果在塔還矗立時,人們能意識到塔會倒塌的危險,及時把塔保護起來,修繕加固,宣傳教育人們破除迷信、愛護古蹟,那麼這座北宋年間建起來的雷峯古塔豈不可以一直巍峨矗立到今天?今人也就不必重建一座雷峯新塔了!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預見到可能面臨的危險,掌握倒退性的量變不引發事物質變的最大界限或者說底線,未雨綢繆,提前應對,就不僅能夠避免出現倒退性的質變,還能夠促進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這一思維過程,是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對立統一規律和質量互變規律的創造性運用,正是底線思維的基本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不迴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寥寥數語,揭示了事物發展運行規律,把握了當前的大局大勢,抓住了推進工作的要害。改革開放30多年來,改革發展取得有目共睹的重大成就,但隨著經濟體量越來越大,市場複雜程度也越來越高;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民主意識維權意識也越來越強;隨著中國經濟更多地融入世界,受世界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進入關鍵期,前進中,我們面對的矛盾和風險並不是少了,而是大大增多了。改革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簡單了,而是格外複雜艱巨了。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領導幹部如果對矛盾和風險缺乏清醒認識,就好比盲人摸象,工作隨時可能陷入被動甚至危機;如果消極等待、不去開拓創新,就可能貽誤寶貴發展時機,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底線思維,要求在堅守底線的基礎上,牢牢把握主動權,努力促進各項事業邁上新臺階,正是著眼於戰勝困難、迎接挑戰、化解矛盾、破解難題提出來的。底線思維不是消極守成思維,而是積極進取思維,包含著「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顯示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堅定的理論自覺和高超的治國理政智慧。堅持底線思維,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對每一個領導幹部的基本要求。堅持底線思維,首要的是牢固樹立底線意識,在重大問題上更要築牢思想防線。習近平同志指出,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這揭示出,無論前行中遇到什麼風險和挑戰,我們都要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絕不能走老路邪路。這是改革發展最根本的底線,是事關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底線。矛盾運動普遍存在,事事皆有底線。從大的方面來說,經濟工作的底線,是保持主要經濟指標處在合理區間,不發生系統性經濟危機;民生工作的底線,是保障低收入羣眾基本生活;幹部作風的底線,是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廉潔自律,不受四風侵蝕;等等。有了底線意識,才能在頭腦中拉起警戒線、裝上報警器,對風險隱患見之於未萌,防之於未發。堅持底線思維,領導幹部應當努力掌握底線思維的分析方法,在工作中常常思考,一項工作的實質是什麼,面臨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發生倒退性質變的界限在哪裡,怎樣創造條件取得更大的發展成就。掌握了底線思維的辯證法,再棘手的問題也能遊刃有餘地處理,再艱巨的任務也能圓滿順利地完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臺」分享到:0(責編:朱書緣、謝磊)相關專題·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猜你喜歡習近平的「領袖範兒」:親民樂民剛柔並濟【高清圖集】彭麗媛歐洲之旅掠影【高清圖集】程虹非洲之旅掠影2014年5月中央及地方黨委人事任免一覽國務院任免一批國家工作人員焦紅(女)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副局長今年以來至少10名女性官員"落馬"(表)廣東汕尾原副市長、公安局長馬偉靈被查|圖周恩來稱讚哪三位將軍"三楊開泰"?1979年鄧小平如何費心敲定總參謀長人選誰是戴著手銬參加長徵的中共元老?(圖)中共祕密黨員潛伏期間如何蒐集情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