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薩利機長》,可能會有這種感覺:原本期待空難事故現場帶來視聽上的驚險刺激,結果卻轉移到依附於薩利機長情感變化所帶來的心理刺激。

如何將一件眾所周知、且全程只有208秒的事件,改編成一部疑竇重生的懸疑劇,這絕對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真本事。

總結我個人的觀影體驗,本劇通過四重對比設置懸念,達到扣人心弦的目的。

No.1 夢境與真實

影片從夢境災難切入,而真正的飛機迫降事件卻在26分鐘後,通過回憶的方式進行補敘。

夢境中災難性場景,延展了你的想像空間,讓你在虛驚一場後意識到,讓這場災難得以避免的薩利機長,正是本劇主角。

But,機長的表現,怎麼感覺有點恍惚?

可是,在夢境和現實之間,因為插入了咄咄逼人的飛機事故調查情節,我心中不禁打了一個問號:薩利機長,會不會存在某種精神隱患?或者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出現幻覺,會影響其關鍵時候的判斷?

觀眾中招,說明第一重對比的效果達到了。

No.2 媒體公眾的熱捧與調查機構的質疑

一方面,通過各種細節大力渲染媒體和公眾對於薩利英雄行為的頂禮膜拜。

家裡被媒體圍得水泄不通,酒店女老闆熱情主動的擁抱,酒館老闆與客人的大肆恭維,甚至還將一種雞尾酒命名為「薩利」……

以至於在這熱烈的英雄讚歌氛圍中,薩利的老婆都沒有意識到,薩利也是本次事故155人中的一員,稍有差池,是瞬間可以被失去的親人。

而另一方面,行業內事故調查團那種嚴謹刻板,甚至讓人感覺到不快的質疑,卻在背地裡全面鋪開。

調查人員的行事方式看起來很理性,也很科學,但那種過於冷靜,缺乏感性的問責,暗藏一種針鋒相對、咄咄逼人的氣勢,好像不把英雄扳倒就是自己失職。

說真的,實在為薩利機長捏把冷汗,這麼高科技的數據分析,真的會出錯么?是不是機長憑經驗所做的判斷出現了失誤?

這個對比,促使觀眾產生一個揪心的隱憂:這邊捧的越高,真相一旦與期望不符,薩里機長的結局恐怕越慘,他能承受么?

No.3 薩利內心的矛盾拉鋸

面對不同群體天壤地別的對待,薩利機長內心是何等壓抑啊。

恍惚中,都疑似聽到對自己的各種質疑。

在回放的事故處理過程中,薩利表現得當機立斷,果敢自信,可事發之後,幾次恍惚走神的表現,以及災難片段的閃現,卻與此形成強烈反差。

來自當事人內心的質疑,內外夾攻,確實將懸念進一步升級——自己到底是個英雄,還是一個不稱職的機長?

同時,影片中還插入了薩利才學飛行、以及戰鬥實戰中的2段回憶,沒有任何導向的回憶場景,在觀眾的判斷之外,又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No.4 模擬飛行與危機現場的對比

聽證會,是全劇的高潮,也是懸念揭曉的最終戰場。

從進門之前,薩利機長調整著自己緊張呼吸的那一刻,觀眾就一同被帶入決定性的時刻。

充分的電腦模擬、嚴謹的發動機數據、專業機長和副駕駛的實操模擬飛行。

2次模擬飛行的成功,意味著機長當時完全可以按照調度台的要求,成功迫降機場,而非選擇更危險的水面迫降。

會場鴉雀無聲。

可是,大頻幕上模擬飛行員那從容的動作,相互間淡定的溝通語氣,卻讓我感到不快、不爽、全身不對勁。

對了,因為沒氛圍!

沒有腎上腺素飆升的心跳加速,沒有死亡臨近的恐慌,就像兩個吃飽沒事幹的人,坐在電腦前玩一場電子遊戲!

感謝薩利精準的反擊:

你們想找人為的錯誤,就應該把人的因素也考慮進去!

口口聲聲說什麼數據參數?言之鑿鑿說什麼模擬飛行?那只是一種應然的理想狀態,不是危機本身!

且不說這些成功的模擬飛行背後,是17次試飛失敗的結果,在我看來,不主動公布這麼重要的事實,非但不客觀公正,簡直隱藏著惡意。

考慮到人的因素,將208秒的模擬飛行時間減掉35秒的反應時間,2次模擬迫降,均以失敗告終。

到這裡,懸念已經揭曉,英雄當之無愧。

然而,通過事故發生過程中那段現場錄音被公布,薩利的個人形象驟然放大,英雄形象再次被拔高!

雖然此片段並非首次展現,但我仍然凝神屏息,被壓抑了一個多小時的鬱悶得以釋放,為英雄歡呼的雀躍讓我熱血沸騰。

電影在副機長的美式幽默中結束,當被問到,如果這個過程重來一次,你希望在哪些方面做改進。

被自豪充盈著的副機長答道:「我希望發生在7月。」

哈哈哈哈哈,全場爆笑。

<end>


1 尋常時候,人們都會把面對意外要冷靜這些教誨般的話掛在嘴邊,真正遇到關乎生死的意外時,能夠冷靜下來的人太難得,雖說冷靜下來不一定能得救,但慌亂崩潰一定更快接近死亡。2 有意思的是,自己的生死好像輕易地就能決定繼續或停止,而生命的重量疊加到155個人時,輕易就不可能了。當一個人無權終止他人生命,又對他人生命負有拯救責任時,這個人只有一種選擇:活下去。3 經歷過重大事故,尤其是薩利作為機長,在墜機之前他作為決定了整架飛機上全部乘客生死的主要因素,逃過大難之後,精神創傷被所有人忽略,這種痛苦他甚至不能奢望外界的理解,只能自己想辦法消化,那些鋪天蓋地的溢美之詞或是爭議質問,急不可耐地湧現,說到底,只有從肉體到精神都具備自救能力的人,才有能力去救其他人。4 薩利對於媒體不聽讚頌他成功地挽救了飛行事故中的乘客而感到憤懣:為什麼我安全飛行了42年,載過上百萬名乘客,人們卻只看到了這一次挽救。薩利的憤懣事實上可以用到每個普通人身上,兢兢業業工作一輩子也無法讓人記住,碰到意外或者說剛好拯救了一場意外反倒獲得美譽,選擇性的視而不見是特別鋒利的一把扎心刀。5 技術和數字作為工具,是沖屬於人身外延的一部分,如果它們只是為了用來證明危急情況下,一個人做的對或是不對,好比一葉障目,薩利連續數日面對社會輿論支持與反對聲,費勁力氣讓自己平靜下來,就是為了打這些人的臉:發生危險的時候他們並不在場,危機過後他們出於各種目的咄咄逼人,以至於不惜動用技術和數據這種標尺工具,來試圖制掣、抹殺掉「突發」要面對的慌亂。6 薩利很清楚自己做了什麼,別人做了什麼,試圖神話一個普通人是毀掉一個人最便捷的途徑,薩利沒有想過去當神話,這一點,真的讓他成了神話。7 救人的意義在於什麼?大概是薩利夫人每年從東南西北收到的感謝信件和明信片上,字字句句的心意吧。2018-01-31 17:18——衡·Isabella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