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提出過一個公式: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在稻盛和夫看來,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比擁有智商、體魄等其他能力更爲重要。

  爲什麼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爲什麼明明已經拼盡全力,卻還是不行?

  爲什麼有的人不聰明,卻總能取得好成績?

  具有不同思維模式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時,所得出的結論與所產生的行爲,往往大相徑庭。

  很多時候,一個人處理事情的邏輯和方法,纔是決定他是否能做出成績的首要因素。

  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正確的思維方式,比努力更重要。

  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纔是逆襲人生的關鍵。

  今天和大家分享,能讓你越來越強的3種底層思維。

  02

  長板思維

  木桶效應曾在一段時期很流行。

  它告訴人們,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短板。

  你的弱點,會決定你的高度。

  在工業化時代,木桶理論的確非常有效。

  但在全球互聯網的時代,這種中庸的理念早已不適合了。

  因爲在如今的社會分工下,我們實在沒必要面面俱到。

  對一家公司而言,無論是財務、人力資源、法律服務,還是公關,公司都可以選擇外包給專業的人士去處理。

  就比如,百事可樂在中國的戰略就是這樣。

  他們把所有的製作、渠道、發貨、物流全部外包,只保留市場部的寥寥幾個人運營百事可樂的品牌。

  只專注於做好品牌這個長板。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同樣如此。

  比起短板,真正能讓你脫穎而出的,是你的長板。

  與其非得要花時間、精力去學一些自己不擅長的事,不如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巴菲特在一個紀錄片中說:

  我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圈子,我就呆在這個圈子裏,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情。

  古典老師也說:

  高手都在持續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他們一旦找到高價值區,就專注耕耘,咬定青山不放鬆。

  現代職場中,找到自己的長板,儘自己的努力,將自己的長板放大,讓這個長板成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纔是最重要的。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個職業生涯策略,叫“一專多能零缺陷”。

  “一專”指讓自己有一項專長非常強,能夠幫助自己脫穎而出;

  “多能”指有可能多儲備幾項能力可以搭配着使用;

  “零缺陷”指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處及格即可。

  這種策略,未嘗不是一種聰明人的做法。

  03

  綠燈思維

  上週跟一個朋友約飯,聊到以前的同學,有些回了家鄉小縣城,有些留在了大城市。

  我感嘆,在大城市和小縣城發展各有利弊。

  話還沒說完,就被朋友堵了回來:“怎麼可能,大家都喜歡大城市。”

  我剛想跟他討論一下這個話題,他卻不容我插話,繼續說:“城市化纔是未來的趨勢,回去的人都是混不好的而已。”

  然後開始陳述一堆小城市的不好。

  好吧,我知道,這個話題是聊不下去了。

  但其實,很多人並不是因爲混不好而回家鄉,他們在小地方做的事業可能比你在大城市做的更大。

  這些,朋友大概是沒有了解過,也不想去了解。

  現實中,像這樣習慣性反駁的人,其實不在少數。

  成甲在《好好學習》裏面,把這種聽到建議就排斥、指摘的處事方式稱爲紅燈思維。

  具有紅燈思維的人,往往不願意嘗試新東西,不願意做出改變,他們的成長會十分緩慢。

  真正能夠幫助我們持續成長的是:綠燈思維。

  綠燈思維指的是,當遇到不同意見時,他的反應不是反駁,而是思考,我可以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

  也就是說,具有綠燈思維的人,往往能以一種以開放的心態去對待新知,認爲這正是自己成長和提升認知的機會。

  因此,擁有綠燈思維的人,也會是這個社會上進步最快的一波人。

  關於綠燈思維的養成方式,《好好學習》一書提出一個觀點:把“我”和“我的觀點”進行區分。

  生活中,大多數人常常不自覺地把“我”和“我的觀點”綁在一起。

  會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爲對我們自身的否定。

  比如,有人跟你說:“你的項目做得太爛了!”

  此時,你的第一反應估計不是思考這個項目做得好不好。

  而是會覺得他在針對、指責自己,然後就會情緒失控:“你看看你自己的,更爛!”

  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明確“我”和“我的觀點/行爲”是不一樣的。

  客觀看待他人提出的意見,把意見當作是我們獲得啓發和成長的機會。

  喬布斯有一句很著名的話:

  “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爲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是說聰明人沒有尊嚴?

  當然不是。

  只是聰明人把“我”和“我的觀點”分得很清楚。

  所以,下次當你遇到不同觀點時,別急着否定,給自己時間思考對方的合理之處,看看是否能對自己產生幫助。

  慢慢地學會“綠燈思維”,你可能會發現世界大不相同。

  04

  減法思維

  在網上看到過被生活駕馭的奴隸的3種經典狀態:

  用無意識的買買買來化解不開心;

  用無節制的吃吃吃來抵消各種壓力;

  用放縱地看劇看視頻來打發時間。

  於是:

  你的房間裏,堆滿了買來沒用過的東西;

  你的身體裏,堆滿了無節制的飲食換來了的脂肪;

  你的腦子裏,堆滿了沒營養的垃圾信息.....

  漸漸地,你覺得生活越過越累,每天好像都在被生活推着往前走。

  焦慮、煩躁,充滿了你的日常,而你還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毛病。

  其實,這很有可能是因爲你給自己的生活做了太多的加法。

  有人說:“成長是做加法,成熟是做減法。”

  深以爲然。

  一個真正成熟、會生活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娛樂圈有個“刪友狂魔”,就是汪涵。

  他曾在節目上自爆,“朋友圈人數達到一百多時,我就覺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沒有意義的,全都刪掉。”

  比如,和汪涵搭檔了10年的錢楓,就發現自己突然有天被他刪除了。

  而汪涵的回覆是:范冰冰、陳坤我也都刪了。

  汪涵說,在刪掉了許多人的微信後,他發現:

  這樣的生活非常非常輕鬆,整個人生都發生變化。

  所有的時間都是你的,自在得一塌糊塗。

  而且雖然彼此沒有微信,但感情根本不會因爲長期不聯絡就變得不好。

  還有韓雪,也曾在綜藝節目中,表達了自己的一種“減法人生觀”。

  她解釋:“我從來不把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上面,一切都以效率爲先。”

  “給生活做減法,去掉那些否定項,自然留下來的東西,就應該是想要的。”

  被物慾綁架的現代生活,很多人以爲給生活加的東西越多,我們就能得到越多。

  其實不然。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詞條《261:奧卡姆剃刀》裏說:

  斷舍離,滿足自己生活需要的,真正必需的物品並不要太多,相反,精簡之後,我們還有更多的認知帶寬,來做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

  是啊,人生應該是不斷做減法的過程。

  不斷選擇,放棄,再選擇,再放棄,剩下的就是重要的。

  從今天起,不妨試着換個思路,不要考慮“什麼還不足”。

  試着想一下“還能減掉什麼”,生活或許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05

  大家都知道生活中存在二八法則,即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裏。

  還有人預言,就算把全球的財富打亂平分,過一段時間,80%的財富還是會回到20%的人手裏。

  這說的就是思維認知的差距。

  幸運的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不是固定不變的,完全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獲得提升。

  一旦思維方式改變了,你的人生可能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希望你我,都能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讓努力不再白費。

  和你共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