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冠瓊平 對魯迅課文變動的思索

網上對中學教材魯迅的變化爭議很大。我想,這不在於對魯迅教材是刪是減。其關鍵是中學語文教材應該留什麼,刪什麼,換什麼。

就這個問題我談兩點看法。

一、選材與主題

最近上網見到一位博客 為了否定魯迅的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竟然說出到這樣一段話:以前我們「在選擇現代文學經典時,就要看作品的主題是什麼,作家的立場是站在哪裡了。所以,我們在什麼樣的作品入選教材從來都就不是一個單純的語文問題。這就明確了,為什麼新中國60多年來魯迅的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從來都是「大王」的地位。 」

按這種說法入選教材就可不考慮作品的的主題了。

「文以載道」,「不載道」的語文算不上經典,再有文采 也不利選入教材。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應是這樣。

因為語文教學 是選取文學庫裏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境界,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 的一門重要學科。

它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它不是逗學生在課堂上開心取樂,不是讓學生沉浸在無聊、庸俗的纏綿的情感之中,也不是光要學生學習華麗的辭藻和陶醉於毫無意義的插科打諢。而應是:

吟一首短詩,博得滿堂喝彩;

  寫一篇美文,贏得大家青睞;

問一個問題,收穫無限精彩;

講一篇文章, 學生都有受益 。

這纔是語文的魅力!

做為一個學校都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首先還是德育教育。從這個層面上講選入教材的文章要比專家、學者認知的文學作品有其特殊性。

如果不考慮主題就入選教材是絕對不可的。試想,所選的教材有悖於「三個代表」思想,有悖於「八榮八恥」 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可以嗎?顯然不行。

可見,教材的主題不能淡化,它的靈魂不該泯沒。

二、刪留什麼

目前有關魯迅篇章在中學教材中的刪留的爭議,我想,關鍵不在於刪去多少,也不是非要強調魯迅在語文教材中的主導地位。問題是留什麼,刪什麼,換什麼。

我想,魯迅的作品 最少有三篇文章在高中教材中應保留:《祝福》《葯》《記念劉和珍君》。第一篇不太涉及刪留,第二篇也涉及不大,而第三篇有的新版就給刪掉了。不知刪者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我是長春市一名高三語文教師,退休後正趕上某重點中學擴招,一時教師緊張,我就去應聘試講。指定我的課文就是《記念劉和珍君》。讓我準備一個小時。

我就帶了六本教材,如何準備?平靜了一會,我就要求講課。聽課的是該校的有關領導和部分語文老師。我講了不到十分鐘主管校長叫停,告訴我,不用講了,你通過了,給你兩個班。在試講中間校長就接了兩個電話,都是詢問試講通過沒有。

我得以通過並不是我口才好,而是得益於這篇文情兼茂的文章,那兩個試講的老師沒通過也不是他們的水平低,可能就是被指定的課文不夠理想。

《記念劉和珍君》確是一篇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特別是今天更有現實意義。我國的名牌大學,有全國最好的教學設備,有頂級教授講課,培養出的精英畢業後竟有多少變為美籍華人?他們與劉和君相比總該有一點兒慚愧吧?

如果他們不走,留在國內與全國人民共建大業,國家豈不更加繁榮富強?

有人感嘆中國為什麼沒有「諾獎」獲得者,有人預言十年內中國會出現 「諾獎」獲得者,有良好願望當然是好,但願如此!

教材要好,作者的人品也更為重要。講一篇文章能迴避作者嗎?假如我講了XXX的

《xxx》,學生問我,「老師,有人說作者 是個文化商人,你怎麼看?」「聽說作者給商人丟臉,還詐捐?是真的嗎?」我真不知如何回答。

難道就因為是大家,是權威就非要把其作品 選入教材,就沒考慮會有負面影響?

對那位博客數落魯迅的過失,我是這樣看的。人無完人,世上沒有神,也沒有人神化魯迅。

要看他是怎樣的過錯,是假醜惡,還只是不見經文的無稽之談。那位博客在文中斷言:「 諸如『四條漢子』,後來不都是革命家了嗎。如果魯迅能活到1949之後,哪條「漢子」都是魯迅的領導,而魯迅絕不會成為他們的領導。」

為了否定魯迅竟把猜想當作事實。

更為可笑的是這位博客還說:「被魯迅引以為戰友的瞿秋白,「文革」時從烈士一下子變成了「不足為訓」的叛徒」

我真不知所云, 這位博客究竟是要證明什麼?

對魯迅文章在教材中「大撤退」的熱議,我是這樣看的:教材中的文章篇數是有限的,學生有權接觸不同風格的文章來提高自己的文學視野。這應是唯一的理由,其餘無非都是藉口。有人說魯迅的作品艱深難懂。我們翻開教材,有的新面孔也不比魯迅的淺白。

還有,即使是為了接觸不同風格的文章來提高學生的的文學視野這一理由,也容易陷入選材的誤區。我認為即使是名人,那怕是文學大師也不一定就非得擠入中學教材。

比如瓊瑤,她的文學水平和聲譽在中國有幾人能比?有人說,她已是要走進「諾貝爾文學獎」門檻的人物。但她的作品至真至美的愛情,虛幻、朦朧的故事並不適合青年男女 現實生活中做同樣模擬與參照。

對虛幻的,朦朧的,主題不明瞭的名家作品最好列入閱讀教材。教師可從文學鑒賞的角度給學生作專題講座。

總之,刪幾篇魯迅的文章增加幾篇不同風格的文章是時代的需要,是與時俱進在教材改革中的體現。但不能誤認為魯迅的作品過失了。魯訊的文章對社會現象和本質的揭示,對人性的剖析,是非常深刻的。無論其文學性還是思想性,現在還沒有哪個人能和他並列。

中學課本的選材還必須重視主題,留什麼,刪什麼,換什麼纔是關鍵。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