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系統給中國投資者帶來風險更新時間:2014-03-05 ● Satyajit Das    中國的影子銀行是一個重要的融資渠道,但這一系統對中國金融健康構成重大風險。

   影子銀行借款人的信用質量參差不齊,這類貸款的抵押品也一樣。許多貸款用房地產作為抵押物,也有一些貸款用工業機械設備、甚至大宗商品作為抵押品。在某些案例中,尋求取消抵押品贖回權的貸款機構發現,借款人已將抵押品抵押了一次以上,或者該抵押品根本不存在。

   影子銀行系統與傳統銀行系統之間的相互關聯產生了額外的金融風險以及道德風險。

   傳統銀行頻頻利用影子銀行將貸款資產從其資產負債表上轉移,在向監管部門和投資者披露業績時粉飾財務報表。銀行還會把貸款打包成高利息的替代性工具(例如信託、面向零售投資者的理財產品等),從而實現向房地產公司等企業放貸。為了保住市場份額、維持利潤,銀行正越來越依賴於這些替代性工具,因為銀行可以向影子銀行產品收取手續費和傭金。

   傳統銀行與影子銀行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銀行把承兌匯票或高風險貸款出售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再把這類資產打包成理財產品賣給銀行客戶。銀行、信託和理財產品有時發揮著攬儲的作用。此外,銀行利用新產品來籌措資金,所得資金用於支付到期的舊產品。

   原則上講,這類理財產品的風險由投資者自己承擔,一旦發生大規模的違約,投資者將遭受經濟損失。但誰應該擔起違約的最終責任則是更複雜的問題。信託投資者也許相信他們是受到保護的,因為如果信託公司出售的產品出現損失,它們將面臨失去經營牌照的風險。

   在最近幾年的某些案例中,信託公司用自己的資本金去填補虧損,藉此隱瞞產品損失,它們安排國有實體收購減值貸款,或利用新信託發行所得來償付到期投資。投資者或許也相信銀行將保證對影子銀行投資的償付和回報。

   問題解決方案

   中國證券業監管部門應當予以關注。

   理財產品違約可能會削弱發行新產品的能力,或者促使投資者撤出資金,屆時就需要作為保證方的銀行為這些工具提供支持--2008年發生在美國的危機正是如此。隨之而來的損失以及現金外流可能在金融系統中引發更大範圍的問題,進而可能給有償付能力的企業和經濟增長帶來影響。

   決策者們已採取措施減緩債務增長以及影子銀行的膨脹速度。比方說,監管部門已提高準備金要求,以遏制銀行過度放貸。它們還採取了其他信貸控制措施,例如針對某些類型的貸款設置限制。

   2014年初,中國政府頒布了限制影子銀行的舉措,要求按照現有規定加強對銀行的監管,禁止銀行將某些貸款和資產轉移到表外。銀行需建立單獨的理財業務管理體系,並相應計提資本和撥備。銀行與信託公司或券商之間的合作也受到限制。

   同時,政府要求信託公司不得從一個以上的產品中吸收存款,不得投資於非交易資產。私募股權公司不得向客戶放貸。

   政府還計劃引入三到五家民營銀行,為國有銀行佔主體的中國銀行業擴容。

   中國政府對貨幣市場實施了干預,通過資金回籠和推高利率的方式限制信貸的過度增長並改善銀行的風險管理。這些措施已促使利率和波動性上升,同時也暴露出金融系統存在的結構性弱點,特別是影子銀行系統的不穩定性。

   由於中國大部分存款被國有大型銀行所佔據,其他銀行的存款基礎較為薄弱,因此也更依賴於批發融資,特別是從銀行間市場融資。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取決於在這個市場凈投放的大銀行和投資於貨幣市場的理財產品。

   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減弱和利率上升會迅速引發連鎖反應。在資金面吃緊的情況下,小銀行處境逼仄,理財產品贖回量也會增加,造成銀行間市場可貸資金進一步減少,推動利率上漲。與大銀行不同的是,小銀行持有的政府債券較少,用債券做抵押拆藉資金的能力也受到制約。因此,小銀行可能被迫廉價拋售非流動性資產,導致資產價格下跌。

   小銀行的財務狀況惡化會導致其舉債成本提高。若外界對小銀行的償付能力感到懷疑,部分銀行可能會喪失融資能力。

   不過到目前為止,這些干預措施在降低信貸增速方面效果有限。現在的關鍵問題是,中國仰仗的是負債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需要靠擴大信貸規模來維持經濟的高速運轉。而影子銀行的規模和複雜程度的增加也反映出一些結構性問題。

   中國需要大規模的、範圍廣泛的經濟、金融和結構性改革,但這種改革在政治上不易實現,所以中國的負債只會越來越多。

   (Satyajit Das曾經是銀行家,也是Extreme Money和Traders, Guns & Money的作者。)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