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宗黃梅天正在來臨 吃羊肉進補適用少數人

A-A+2013年6月19日08:23新聞晨報1 條評論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黃帝內經。素問》開篇即說梅雨之濕難以承受,飲食起居避風為首

  熟梅天氣豆生蛾,一見榴花感慨多。芒種積陰凝雨潤,菖蒲修剪莫蹉跎。

  ——吳藕汀題畫詩描繪梅雨節氣

  [新聞鏈接]

  氣溫越高人體對濕度越敏感

  濕度對人的體感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氣象部門專家表示,濕度主要影響人體的熱代謝和水鹽代謝,當氣溫適中時,濕度對人體的影響並不顯著,但是當氣溫較高或較低時,其波動對人體的熱平衡和溫熱感就變得非常重要。舉例子來說,當氣溫在15℃左右時,即使相對濕度波動達50%,對人體的影響也僅為氣溫變化1℃的作用。而當溫度在21℃-27℃時,若相對濕度改變為50%,人體的散熱量就有明顯差異。而當相對濕度超過80%時,由於高溫、高濕影響人體汗液的蒸發,機體的熱平衡受到破壞,因而人體會感到悶熱不適,隨著溫度的升高,這種情況將更趨明顯。

  □晨報記者 金玉蓉

  剛與高溫打了照面,又要重新與潮濕天氣搏鬥。昨日申城氣溫再創新高,36.6℃連續第二日觸響高溫預警,未來數日,接連的陰雨天氣讓人揪心。

  氣象部門表示,昨天白天「遲到」的雨水將在今天強勢登場,申城今天陰有陣雨或雷雨,相對濕度預計在70%-95%,悶熱難耐的體感依舊,且如此潮濕的天氣至少將持續5天。

  在這樣潮濕的天氣里,濕度變化規律如何?氣象部門對相對濕度的觀測又如何進行的呢?

  清晨傍晚最易「凝水結露」

  即便是黃梅天,相對濕度的變化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清晨與傍晚這兩個時間段,通常是最易「凝水結露」的時段。

  據氣象部門監測,以昨天為例,濕度最高出現在早晨6時,相對濕度在77%,濕度最底出現在15時,相對濕度跌至45%,隨後又慢慢回升,到19時,相對濕度在55%。

  市氣象局首席服務官鄔銳解釋說,一般而言,在不下雨的情況下,午間到午後這段時間的相對濕度是全天中最底的,這是因為白天氣溫高、大氣活動多,利於水汽的蒸發和釋放,日落到夜裡這段時間,濕度又會逐漸回升。昨天15時是氣溫最高的時候,因此這時的相對濕度跌到最低一點也不奇怪。

  相對濕度需靠公式計算

  那麼,空氣里的水分含量,又是怎樣得出的?事實上,為了得到更加準確的數據,濕度數據並非藉由儀器直接測出,而是通過研究溫度與濕度之間關係,進行對比計算得出。

  昨天下午,記者在徐家匯氣象台前的草坪上見到了氣象部門測量濕度的專業儀器。白色的百葉箱內,是兩根懸在半空的黑色金屬感應棒,分別用以感應干、濕兩種溫度,數據直接感測至電腦系統中。數據監測員王師傅介紹,現在主要以這種自動的計算機方式獲取數據,但是每天20時,監測人員也會用人工監測的方式和自動監測數據進行核對。

  在另一個百葉箱內,有兩根垂於空中的水銀測溫計,登上台階,視線與測溫計平行,幹球溫度上的水銀指示為36.5℃,這就是當時室外的氣溫,而濕球溫度計的下方,用濕的紗布包裹。對此,王師傅解釋說,如果兩者差的越小,就說明相對濕度越大。「其實這兩天的濕度已經較之前有所下降。」王師傅翻查記錄說,6月16日,白天的相對濕度基本都在88%-99%,當時幹球溫度計和濕球溫度計的數值相差不是很明顯。

  「正宗黃梅天」正在來臨

  資料顯示,昨天本市最高溫達36.6℃,且直到17時,市區實況氣溫仍有35℃,室外熱浪滾滾,讓下班的市民在回家前就洗了一回桑拿。而更加難熬的潮濕天氣,今天才剛剛開始。

  鄔銳表示,目前本市仍處在梅雨期,不過前兩天雨帶並不明顯,而是呈分散狀分布,加上氣溫高,天氣系統不穩定,因此申城時而出現陣雨或雷雨,出現了盛夏特點的天氣。不過,梅雨帶將很快重新掌舵,未來5天,申城陰有陣雨或雷陣雨,最低溫在23℃-26℃,最高溫在29℃-31℃。儘管最高溫下跌了6℃-7℃,但是滴滴嗒嗒的天氣將使申城相對濕度居高不下,典型黃梅天的「悶」、「熱」體感會很明顯。

  養生專家解答特殊季節里的糾結話題

  梅雨季吃羊肉進補,僅適用少數人

  梅雨季節多吃羊肉能進補?

  答:羊肉屬燥熱性食物,對於脾腎陽虛者,在黃梅天適當吃些羊肉是有益處的。但是,所謂脾腎陽虛者,通常癥狀表現為陽氣虛弱、起夜頻繁、容易受冷以及冬天經常手腳發涼等,並非所有人都如此。而在梅雨季節里,天氣本來就很熱,如果身體健康者也在此季節多食羊肉,效果反而不好。何況,即便是脾腎陽虛者,吃羊肉也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對於去除體內「水濕」無法起到作用,因此,「吃羊肉進補」一說更多適用於冬天,在黃梅天則只適用於少部分人。

  對於去除體內的「水濕」,一種比較簡單並適用於絕大多數人的飲食方案是多食薏米仁、白扁豆以及冬瓜。

  熏艾草能防治皮膚病?

  答:梅雨季節最容易出現的是皮膚病、潰瘍、痱子還有孩子頭上的癩瘡。還有因天氣悶熱而產生的暑熱、因細菌滋生而產生的其它病毒性疾病等。為此,古代江南地區的居民就發明了各種有針對性的應對辦法。在古代,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掛上艾草和菖蒲。而到了梅雨季節,不少家裡還有熏艾草的習慣。古代人認為艾草和菖蒲能驅走家中邪祟,人就不會得病。現代研究表明,熏艾草能起到極強的殺菌作用,特別適合在這個季節進行。

  此外,早在宋朝時期,古人就開始在梅雨季節隨身佩戴一些草藥製成的香珠,這種香珠不僅式樣美觀、氣味清香,而且具有多種功能。當天氣悶熱,如果人覺得呼吸不暢或是暑熱難當,聞一下香珠,就能達到平順呼吸解暑靜心的效果。

  刮痧、拔火罐會致寒氣入侵?

  答:中醫之道講究天人合一,即因人因地因時制宜。通常情況下,在黃梅天,空氣里濕度較大,而刮痧、拔火罐等療法主要原理是讓毛孔打開,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以刮痧為例,它是利用器具通過良性刺激,使刮拭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等作用。然而,由於此類療法使得毛孔在一段時間內處於相對開放狀態,如果防護不當,反而會引起外界濕氣趁機而入,有損健康。

  醬油加點熱油能防霉?

  答:梅雨季節,容易滋生細菌。如果發現醬油里漂浮有白點,就說明它發霉了。

  在古代,人們為了防止醬油霉變,會將少許燒熱的食用油倒入醬油中。因為熱油的比重較輕,會在醬油麵上形成一層油膜,這就起到了讓醬油與空氣隔絕的效果。

  「石灰粉+花椒」能防米蟲?

  答:除了細菌,梅雨季節也是蟲子滋生的時節。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逢梅雨季節,基本上每家的米缸里都多多少少會有白色的小蟲出現,俗稱「米蟲」。「多的時候,米蟲能爬到蓋子上,一揭蓋,一條粘著一條,像『拔絲』一樣。」因此,不少人會在米缸里裝個架子,最底下放一些用布包好的石灰粉,同時撒一些花椒,尤其以四川、陝西產的花椒最好,這樣能夠達到防潮防蟲的目的。

  □晨報記者 余志輝

  短暫停歇之後,梅雨又將回歸,夏至節氣到來之際,如何養生,如何將不被潮濕影響到健康成為這個特殊季節里的糾結話題。這是不是一個適合進補的季節?池塘邊的艾草能不能拿來健體?感覺累了能不能常做刮痧、拔火罐?對於人們關心的養生話題,晨報記者擇取其中的熱點,請同濟大學中醫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韓鑫冰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繫上海教學部、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副教授吳清等專家予以解答。

  □岳強

  從卧室濕度計逼近90%那天開始,身體就有明顯的不適,昨夜頭痛難眠,天尚未亮就起身開煮薏米紅豆芡實粥,泡上一壺武夷肉桂,看著窗外微曦的晨光,等待日出早餐之後的艾灸除濕止痛。

  曾多次跟外地的朋友講,梅雨時節的上海才是上海獨有的腔調,微雨中晨光里穿行於老城廂小弄堂,偶爾可以聽到收音機或者老式黑膠唱機里傳出白光唱的那首《相見不恨晚》,想想都是滿腦滿眼《花樣年華》里的光影流蘇,勾起多少蠢蠢欲動的遐想,可當真在濕度90%的時候讓你住進屋裡廂,你是不是還能有這樣浪漫的心情呢?起碼現在的頭痛已經讓我難以承受這梅雨之濕了。

  像我這樣日夜顛倒過日子的中年人,梅雨天是最難捱的日子,房間三台空調一台除濕機日夜不停地開著,衛生間的鏡子和瓷磚上依舊結滿了露珠,人似乎怎麼也睡不醒,腦袋昏重到脖子快支撐不住,太陽穴和後枕風池與心跳同步的陣痛,手腳、眼皮腫脹,辦公室的同事也有跟我相似的癥狀,這些都是梅雨天躲在空調房中帶來的「福利」,真真是承受不起。同事是用布洛芬止痛,但我不認同緩釋藥物止痛的方式,畢竟它的作用只是止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身體出現的問題。

  往常梅雨到來前我就會提前備好些薏米仁用鐵鍋炒到金黃,芡實用廚房粉碎機打碎,分別放進密封罐,從芒種開始,加紅豆每天煮粥喝。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舌下含一片薑片,喝一碗薏米粥,然後出門散步微微活動下肢體,免得被濕氣把關節銹住。端午節開始會隔個三五天就給自己灸一下陰陵泉、三陰交和足三里。有些同事以為梅雨天濕氣重,可以用拔火罐和刮痧來祛濕氣,以我的體會來說,不見得是一個好辦法。首先刮痧和拔火罐的方式實際上是一種中醫的治療法,若是沒有病症的話,反而會破壞機體內在平衡,再說現在我們的室內空間到處有空調,拔火罐和刮痧後,表皮的抗風屏蔽功能減弱,反而會造成風邪入侵。過去的老中醫在給人拔火罐和刮痧後會叮囑一天內避風並且不可以洗澡,不可以碰冷水,但現在大家都不注意這些細節只關注當下的舒適感。

  《黃帝內經。素問》開篇即說:「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濕邪和風邪在中醫來看是致病之大患,梅雨之濕難以承受,飲食起居避風為首。按照《清嘉錄》卷五所載:「芒種後遇壬為入霉,夏至後遇庚為出霉,小暑日為斷霉,則無蒸濕之患。」夏至將至,出梅指日可待,在梅雨季的尾聲,更要小心攝衛,才能有健康的體魄迎接酷暑到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