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博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佈,請勿轉載

  1974年8月,蕭勁光(前左一)陪同朱德視察北海艦隊,並觀看潛艇表演

  聶榮臻向中央建議啓動核潛艇項目

  作爲最先進的海軍裝備,核潛艇誕生於1954年。至1958年,美國已先後有“鸚鵡螺”號、“海狼”號等多艘攻擊型核潛艇裝備海軍。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潛艇業已下水。尤其是美國經過改進後的“鰩魚”號核潛艇,在成功橫渡大西洋後,潛行北冰洋,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廣泛的關注。更令新中國領導人警覺的是,有信息表明,美國已把原子武器運進南朝鮮,妄圖使南朝鮮成爲其原子武器在亞洲的戰略據點。與此同時,美國軍界公開宣稱,要幫助國民黨軍隊組編五個“原子師”,其“鬥牛士”式導彈部隊已開進臺灣……這是不折不扣的核威脅、核訛詐。

  反對核威脅,首先要打破核壟斷!中央主管科學技術工作的軍委副主席聶榮臻坐不住了。1958年6月13日,中國第一個核反應堆達到正常運行水平。據此,聶榮臻果斷決定,即刻向中央建議,啓動研製可攜帶導彈的核潛艇(時稱“原子潛艇”)。

  獲悉聶榮臻擬建議中央啓動研製核潛艇,海軍首腦機關大爲振奮。蕭勁光司令員當即主持召開首長辦公會,與政治委員蘇振華等研究決定:裝備部門立即彙集資料,提出研製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意見;工作啓動後,由主管裝備工作的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參與中央核潛艇研製領導工作。

  經過幾天的準備,第一次關於研製核潛艇的會議於1958年6月18日在軍委會議室舉行。聶榮臻主持會議。參加人員,都是軍隊、國家主管船舶、核工業、導彈、裝備計劃等方面工作的負責人。其中有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第一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一機部) 副部長張連奎,第二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二機部) 副部長劉傑,國防部第五部部長萬毅、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王諍,總參裝備計劃部副部長安東等。會議首先由海軍艦船修造部副部長薛宗華彙報海軍關於核潛艇研製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接着大家發言,按照海軍的意見討論核潛艇研製計劃、任務分工、領導機構設置等問題。

  最後,聶榮臻綜合大家的意見作出指示。他說:看來同志們都做了準備,意見都很好。下一步由海軍根據這次會議討論的幾個問題起草一個報送中央的請示報告,經海軍首長審覈後,報給我。今天是第一次會議。希望大家從現在開始就要集中考慮這個問題,蒐集資料,考慮參加工作的人選,使核潛艇研製工作能儘快啓動、展開。

  薛宗華接受任務回到機關當天,就組織人着手起草報告。一個星期的時間裏,幾次研究,羅舜初修改,蕭勁光、蘇振華審覈。6月27日一早,中國核潛艇研製工程的第一份文件《關於開展研製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送到了聶榮臻案頭。

  報告說:“我國的原子反應堆已經開始運轉,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原子動力利用於國防的問題。關於和平利用方面,科委曾開過幾次會研究,已有佈置。在國防利用方面,我認爲也應早作安排。爲此,曾邀集有關同志進行了研究。根據現有的力量,考慮到國防的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針,擬首先自行設計和試製能夠發射導彈的原子潛艇,待初步取得一些經驗以後,再考慮原子飛機和原子火箭等問題。”接下來,報告說明瞭研製工作的大體方案、組織機構、任務分工、進度設想等。同時,建議成立專門負責此項工作的領導小組,由羅舜初任組長、張連奎任副組長。

  報告全文不足千字,簡潔、明瞭。聶榮臻反覆看了兩遍,稍作訂正,簽上自己的名字,以“絕密”件形式呈報中共中央。周恩來接到報告的第二天,即6月28日,即在文件上批示:“請小平同志審閱後提請中政局常委批准,退聶辦。”短短几天,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澤東均圈閱批准了這一報告。由此,核潛艇研製工程籌備工作緊張而有序地展開。

  7月中旬,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召集首次工作會議。組長羅舜初、副組長張連奎一起邀請海軍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專家、技術人員,具體討論研究了《關於開展研製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的貫徹落實。會後,兩人聯名給聶榮臻寫報告,對核潛艇設計、製造任務的具體分工,研製進度,相關單位間的協作,以及經費申請等,擬定了意見。同時提出:“爲了縮短對原子動力單獨摸索的時間,爭取早日完成任務,需要通過一定途徑告知蘇方,請他們對我們進行必要的技術幫助。”7月22日,聶榮臻在報告上批示:“同意所提的安排。經費問題由各單位承擔,不另列預算。”

  月內,核潛艇總體設計組(對外稱造船技術研究室) 正式成立,由海軍艦船修造部和一機部船舶工業管理局分別派出專家參加,薛宗華兼任組長;很快,以二機部設計院核動力專家趙仁愷爲組長的核動力設計組等研究機構,也先後組建。隨後,經兩個設計組領導和專家推薦、挑選,一大批年輕的專業技術骨幹從四面八方彙集到核潛艇工程的大旗下。短短幾個月時間,一支專業齊全、人數可觀的核潛艇研製隊伍成軍了。

  毛澤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下發了《關於發展海軍潛艇新技術問題》的文件,重申由二機部負責核潛艇動力堆及其控制系統、防護設備的研究設計任務;並特別批准加快某船廠的建設,以保證核潛艇的製造任務。至10月,各項籌備工作相繼落實,核潛艇工程在中國大地上祕密拉開了序幕。爲保守機密,核潛艇工程取代號爲“07”工程。年底,由於一名工作人員在一次會議上無意中泄露了“07”工程的性質,遂改稱“09”工程。據此,各研究機構均冠以“09”稱之。

  萬事開頭難,像核潛艇這樣的尖端高科技項目則更難。參研人員清楚,核潛艇與常規潛艇相比,最大特點是續航能力強。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將蓄電池改爲核動力(當時的說法是,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鈾塊燃料即可航行6萬海里。如果用柴油做燃料,則需近百節火車皮柴油)。但就是這一改,艇上的諸多部門、設備,全不一樣了。核潛艇到底是什麼樣子,參研人員,包括彭士祿、黃旭華、趙仁愷這些專業骨幹,誰也沒見過。即便是常規潛艇,中國當時也還在研製中。此前,蘇聯政府對中國海軍建設提供過不少幫助。但在覈潛艇研製上,援華的蘇聯專家、顧問,卻守口如瓶。爲爭取技術幫助,蘇振華於1958年10月率中國專家代表團訪問了蘇聯,但蘇聯政府不僅沒有提供任何書面、口頭的資料,連參觀一下下水核潛艇的要求,也被禮貌地拒絕。

  有人說核潛艇啓動時是“三無”:無圖紙資料,無專家權威,無外來援助,完全是“自己探索着幹,摸着石頭過河”。這話一點不假。若干年後,從開始即參與核潛艇總體設計工作,後來擔任了總設計師的黃旭華回憶說:“當時沒有計算機,大量的數據都是用計算尺甚至算盤計算的;技術資料更是少得可憐,單位的領導就發動大家按各自專業搜尋國外報道的蛛絲馬跡,哪怕是得到一張有參考價值的照片都如獲至寶,反覆琢磨研究。”

  經過半年多的研究,大家初步尋找到核潛艇研製的門徑,也認識了它的難度。1959年3月至5月,“09”工程領導小組連續召開多次會議,反覆討論核潛艇研製的指導思想、經費需求、技術方案、工程進度,以及人員補充等重大問題。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了技術革命、改進工作的措施,調整了研製工程總的進度,決定將交艇時間改在1965年之後,即把原定1961年下水的進度,至少推後了四年。在一次會上,羅舜初傳達了周恩來的話:“美國人在我們鼻子上示威,我們什麼時候能示威?”他號召大家:任務很重,困難很多,我們必須加倍努力。

  1959年10月,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率團訪華。毛澤東在與其會見交談中,當面提出了希望蘇聯幫助中國研製核潛艇的問題。赫魯曉夫傲慢地說:“核潛艇技術複雜,價格昂貴,你們搞不了!蘇維埃國家的海軍擁有這種戰略武器,同樣可以保衛你們的國土。”並且接着宣佈:準備撤回援華專家。毛澤東冷靜地回答了赫魯曉夫:撤不撤專家是你們的事;核潛艇研製,我們自己試試。時過不久,一句氣壯山河的名言迅速在海軍機關、部隊和全國軍地科研單位傳開。毛澤東在與周恩來、聶榮臻、羅瑞卿等人談到尖端武器研製時,斬釘截鐵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裏,毛澤東的話被尊爲“最高指示”,是決戰書、動員令。在其鼓舞號召下,承擔核潛艇研製任務的科研院所的專家、技術人員,懷着滿腔熱情掀起攻堅克難的高潮。趙仁愷的回憶錄中,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情景。他說,核潛艇研製初始,不要說懂,我們見都沒見過,但人人都不怕困難。“爲完成任務,爲全國人民爭氣,而日日夜夜努力學習工作。每晚辦公室都是燈火通明,一般都是晚上十一點以後纔回宿舍休息,而第二天早上七點又都出現在辦公室裏;我們遵守紀律,嚴格保密,集體戰鬥。搞調研、啃書本、做方案。不懂就學,不會就問。自學、互教互學、請科學家當老師、開講座、聽報告,高速高效的集體學習,集體成長,集體完成任務。那種奮發圖強、廢寢忘食、出成果、出人才,戰鬥成長的日日夜夜,至今我們仍難以忘懷。”

  形勢所迫,“09”工程暫時下馬

  1960年3月,國防科委召開會議,總結了核潛艇研製工程啓動一年多來的工作。會上,再次修訂了有關戰術技術性能指標和總的進度,成立了以蘇振華爲組長的核潛艇研製工程領導小組(又稱“09”小組),下轄總體組、反應堆組、電子設備組、導彈組等。並確定了核潛艇研製下一步工作的指導方針和原則,即以反應堆爲綱,船、機、電、彈緊跟上;土法上馬、土洋結合,兩條腿走路;指標要先進,做法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等等。這些決策有力地推動了研製工程的進展。通過專家、技術人員協力攻關、共同努力,總體組於1960年6月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初步設計》方案。

  這個方案雖仍屬“概念設計”,但對潛艇核動力堆型、主要技術參數等有了初步構思,且就建立研究基地和建造陸上模式堆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選點考察,已經不是一個“原則”的東西了。時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和二機部領導,看到設計方案後十分高興。錢三強連說:“有門,有門!”二機部部長宋任窮聽完彙報甚感欣慰,沉吟片刻道:“這是第一稿,還是留點餘地,就叫‘初步設計草案’吧!”隨後,以《潛艇核動力裝置初步設計(草案)》爲題,正式上報國防科委。

  1962年初,設在海軍的核潛艇總體設計組併入新成立的國防部第七研究院(艦艇研究院),改稱“09”技術室。3月,“09”技術室也提交了《原子導彈潛艇初步設計基本方案(初稿)》。粗略統計,經過對全艇、反應堆和關鍵配套設備的初步設計,至此已經探索到關鍵技術157項,試驗課題254項,爲後續課題設計研製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然而就在這時,有消息傳到海軍、二機部等核潛艇研製相關單位,根據國家以“調整”爲中心的國民經濟方針和“兩彈爲主,導彈第一”的尖端武器發展原則,核潛艇研製工程屬於調整範圍,有下馬的可能。

  這是所有從事“09”工程的人員不願面對但可以想得到的。由於連年自然災害和政策上的失誤,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船舶工業基本建設投資大幅縮減,1962年投資尚不足1960年的1/4。加之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中斷一切技術援助,撤回所有專家、顧問,尖端武器裝備建設已陷入極大困境。

  在嚴峻形勢下,中共中央調整國防科研工作方針,決定“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根據這一方針和科研力量、經費的實際情況,國防科委要求各軍兵種調整科研項目,集中力量解決當前急需的武備。海軍從蘇聯引進的五型常規艦艇的仿製正在進行,是不可能停下來的。實際上,二機部部分參與核潛艇研製的專家,包括動力設計組組長趙仁愷,已被抽去支援“一線” (核燃料、原子彈) 了。

  科技人員流失,經費不足,“09”工程怎麼辦?國防科委遵照周恩來的指示通報蕭勁光、宋任窮,請海軍、二機部拿出意見。海軍、二機部的領導都清楚,在眼前形勢下,爲了顧大局、保重點,核潛艇工程下馬是難以避免的。需認真研究的是,“馬”如何下,下了以後怎麼辦。蕭勁光、蘇振華等海軍領導反覆研究,最後確定了三條原則:下馬是暫時的,要研製成功是堅定不移的;機構人員減少,不撤編;屬於海軍的主要研究工作,一天也不停。至於機構怎麼保留、人員如何縮減,由第七研究院負責起草一個報告報中共中央審批。

  七院接受任務後,院長劉華清組織人員作了大量調查。在廣泛聽取軍地雙方專家、技術人員意見的基礎上,主持起草了《關於原子潛艇核動力裝置今後如何開展工作的請示報告》。報告提出,鑑於核動力裝置研究設計任務的艱鉅性、複雜性,國家幾年內不可能調配大量技術幹部、撥給大量投資;同時,技術上也不成熟,有些項目短期內還難以解決,建議:停止陸上模式堆的建設,設備製造和新材料試製基本停止。但幾項技術複雜、研究週期長、投資大且已取得成績的關鍵項目適當保留,繼續必要的研究試驗;潛艇核動力設計機構適當精簡,去弱留強,作爲二機部原子能所的一個室堅持研究設計工作;第七研究院保留一定機構人員,配合二機部核動力室共同進行一些項目研究;科學院和高等院校協作方面,繼續保留部分必要研究項目,以求穩步發展……

  這一報告經海軍黨委和二機部黨組審覈同意後,於1962年7月20日聯合簽署,呈送聶榮臻並報中共中央。

  聶榮臻完全贊同報告的意見。8月13日,他在報告上批示:“擬同意。請瑞卿同志閱後報軍委常委並報中央。” 並明確指示:“核潛艇研究機構保留,人員適當精簡,其任務以堅持研究原子反應堆爲中心。共同性較大的部分,可併入有關各研究所。”很快,毛澤東、鄧小平,中央、軍委主要領導同志先後審閱了這一報告。大家基本上表示同意暫緩核潛艇全面研製,適當保留技術力量和關鍵項目的意見,但也並非完全一致。幾位元帥筆力沉重的批示尤其引人注目。

  十位元帥,除彭德懷因受到錯誤批判已無權過問,林彪不知何故沒有表態外,羅榮桓、賀龍圈閱,表示贊同聶榮臻的意見。葉劍英的批示是:原子彈、核潛艇同時搞,“是否按的跳蚤太多”,請考慮。既然先要核爆炸過關以後,何不先集中力量搞核爆炸?徐向前的批示是:如不妨礙集中力量搞一般的情況下,還要保留一部分人力繼續研究一些必要的項目。因爲科學研究是個長時間的問題,不然一旦需要,再搞就來不及了。劉伯承的批示是:素無研究。只覺得集中力量先解決關鍵問題,如解決核爆炸之類是對的,但爲保留核動力研究成果深鑽,似應保留少而精的骨幹以發展成果。朱德的批示是:酌留一些人研究。兼任着共和國外交部長的陳毅,深知先進武器裝備在國際政治角逐中的分量,實在捨不得核潛艇“下馬緩行”。他在報告上批道:我不贊成這方面的縮減,而贊成繼續進行鑽研,不管八年、十年或二十年才能成功,都應加緊進行。

  面對如此多的意見,中央決策異常慎重。在經過了長達八個月的調查、分析、權衡後,中央於1963年3月19日作出了最後決策。這天,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成立於1962年底,由國務院副總理、有關部長組成,周恩來任主任,專門負責原子能工業領導工作) 辦公會議,專題研究海軍、二機部報送的《關於原子潛艇核動力裝置今後如何開展工作的請示報告》。參加會議的,除屬專委會成員的國務院、軍委領導十幾人外,總參、國防科委、國防工辦、海軍和有關工業部的主要領導也列席會議。經過討論,大家取得一致意見,原則同意請示報告的內容。請海軍和二機部在此基礎上,議定付諸實施的具體意見,說明技術班子保留方案及下一步研究設計的具體計劃等。

  會後,中央專委正式下發通知,宣佈中國核潛艇研製工作除保留簡編機構集中從事部分主要項目研究外,整體工程暫時下馬。

  進入攻堅階段的核潛艇工程,再次面臨夭折的危險

  隨着國民經濟形勢好轉袁核潛艇工程重新列入國家計劃

  1965年,隨着中共中央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爲中心的各項政策的落實,三年自然災害和“大躍進”的影響逐漸淡去,國民經濟形勢初步好轉。隨之,國家科研經費和基建經費有了增加。

  3月20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了以總結原子彈研製經驗爲主要議題的中央專委第十一次會議。會上,研究批准了二機部黨組和第六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六機部”) 黨組聯合上報國防工辦並報中央專委的《關於原子能潛艇動力工程研究所領導關係的請示報告》,決定將核潛艇工程重新列入國家計劃,全面展開研製工作,並要求二機部在1970年前建成陸上模式堆,在經過陸上模式堆試驗驗證後,再建造潛艇用核動力裝置。同時決定,在第七研究院(此前第七研究院已併入六機部) 成立一個核潛艇研製抓總機構。由六機部會同海軍、二機部等單位,拿出具體規劃。

  會後,六機部副部長兼七院院長劉華清與七院副院長於笑虹分頭行動,就核潛艇工程啓動後的工作原則、任務分工及需請中央專委統籌解決的問題,聽取了海軍、國防科委、國防工辦領導和各方面專家的意見,最後形成了《關於核潛艇研究製造的請示報告》。7月10日,報告以六機部黨組的名義上報中央專委和有關中央領導。與此同時,二機部通過調查上報了《關於原子潛艇陸上模式堆建設地點和協作的報告》,對陸上模式堆建設地點、建成時間和要求,及有關部門承擔的任務等,提出了具體要求。

  8月15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第十三次會議,研究批准了六機部、二機部的報告,並且明確了三條原則:一是認真執行大力協同的原則;二是立足國內,從現實出發,分兩步走,先研製反潛魚雷核潛艇,然後再搞導彈核潛艇;三是第一艘艇既是試驗艇又要在主要戰術技術性能上力求配套,可以作爲戰鬥艇交付使用。

  就這樣,核潛艇研製工程再次全面啓動。由於專家、科研人員進一步集中,且有了研製原子彈的經驗,核潛艇工程再次啓動後不斷獲得突破,進展相當快……

  聶榮臻:“就是戴手銬,核潛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遺憾的是,這種局面保持了不到一年,1966年夏,“文革”開始了。各行各業的造反派四處串聯,從城鎮到鄉村武鬥不斷,交通受阻,工廠停產,文教、科研單位更是一片混亂……承擔着核潛艇研製任務的科研院所、工廠,無一例外地捲入運動中。鑑於國家機關大都受到造反派的衝擊,中央軍委於1966年秋作出決定,將核潛艇研製工程改由國防科委領導。原負責核潛艇工程領導、協調工作的六機部副部長兼七院院長劉華清調任國防科委副主任。這樣,設在六機部辦公樓的“09”工程辦公室移師國防科委,劉華清以國防科委副主任的身份繼續負責核潛艇工程的領導、協調工作。這種調整,減少了社會動亂對核潛艇工程高層機構的衝擊,但對遍佈全國各地的科研院所、工廠無濟於事,起不了任何保護作用。

  如果說導彈、原子彈是尖端技術的話,核潛艇則是尖端的尖端。它不僅兼有“兩彈”所包含的技術,還有在深水下操作的重大技術難關。所以參與研製工作的科研機構遍及20多個省市,承擔研製生產任務的工廠上千家。1967年初,在上海“一月風暴”的衝擊影響下,政治動亂達到高潮,多數單位的黨委、領導班子癱瘓,無法開展工作。無奈中,有的單位派人到北京,請求“09”工程辦公室出面解決問題;有的單位要求以中央軍委名義發文件,作出具體規定。告急的電話、電報接連不斷。3月18日,劉華清主持召開了由國務院有關部門、科研機構和海軍等單位領導參加的工作協調會,討論研究了導彈核潛艇方案論證、潛地導彈研製進度及研製任務具體分工等問題。會開完了,文件上報下發了,但會議精神無法貫徹。面對眼前的形勢,劉華清一片茫然。開始,他應一些單位的要求派人前去,後來要求去人的地方多了也應付不過來,況且即使去了也制止不住,解決不了問題。更重要的是,他不知道還要亂到什麼程度,持續亂到什麼時間。進入攻堅階段的核潛艇工程,再次面臨着夭折的危險。經認真思考,劉華清將情況如實報告了聶榮臻,請他定奪。是時,聶榮臻處境也異常困難。由於年初在中央政治局碰頭會上對林彪、江青一夥假“文化大革命”之名瘋狂迫害老幹部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見,他被誣爲“二月逆流的黑幹將”,已幾次受到衝擊和批判,被迫作檢查。但聽了劉華清的彙報,他毫不猶豫地決定,馬上召開核潛艇工程協調會議。並且明確規定:所有接到通知的人,廠長、書記,不管是誰,即使正在接受批鬥和審查,也必須按時到會,任何人不準以任何理由阻擋。身邊工作人員考慮到他的處境,含蓄地提出“現在開這樣的會是否合適”,聶榮臻說:“就是戴手銬,核潛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6月25日,協調會在民族文化宮會議大廳舉行。來自全國各地核潛艇研製單位的數百名廠長、所長、黨委書記和專家、技術員,濟濟一堂。他們大都是剛剛摘下“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的牌子,從批鬥會場趕來的。大家彼此相見,感慨萬千。上午9時許,聶榮臻在劉華清陪同下,一身戎裝走進會場。幾句問候過後,聶榮臻以臨戰的姿態發表講話。

  聶榮臻說:核潛艇工程是關係着國家安危大計的重要工程。這一工程是毛主席親自批准的,是黨中央集體研究決定的。參與這項工程研製的科研單位、工廠企業上千個,工作量很大,協作面很廣,一環扣一環。各單位的工作都要從大局出發,只能提前不能拖後,不要因爲自己所管的部分影響整個進程。困難很多,要努力克服解決。這項工程,不能等,不能停,必須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任何人都不準以任何理由衝擊研究院所、生產車間,不準以任何藉口停工停產!一切幹擾、延誤這一任務的做法都是錯誤的,都是不能允許的!

  聶榮臻強調指出:參加這項工程的人員都是經過組織認真選拔的,是可以信賴的。有意見可以提,有錯誤可以批評,但不能隨便揪鬥,更不準停止工作。希望各單位從大局出發,嚴密組織,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把自己分擔的工作做好,把任務完成好,爲國防建設作出新的貢獻。講到最後,聶榮臻使勁一揮手,大聲地說:“黨和人民是信任你們的!”

  這些“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心裏都清楚,聶榮臻的話是講給他們聽的,更是講給另外一些人聽的。話音剛落,大家便使勁鼓起掌來。會議結束當天,與會人員紛紛返回各自崗位。

  特殊時期的中央軍委特別公函和毛澤東的“7·18”批示

  爲了使會議精神得以順利貫徹,劉華清又接受核潛艇工程辦公室主任陳右銘的建議,根據當時的形勢起草了一份中央軍委特別公函,全文如下:

  中共中央軍委特別公函

  我們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毛主席教導我們:“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

  “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0九”工程是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批准的一項重要的國防尖端技術項目。這是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極其光榮而艱鉅的政治任務。希望有關方面: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努力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曰堅決貫徹執行毛主席提出的“備戰、備荒、爲人民”“抓革命,促生產”的偉大方針;堅決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奮發圖強,自力更生,樹雄心,立壯志,趕超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革命路線曰羣策羣力,大力協同,排除萬難,以“只爭朝夕”的革命精神,保時間、保質量,圓滿完成任務,奪取文化大革命和科研生產的雙勝利。

  特別公函擬好後,劉華清將其送到聶榮臻辦公室。劉華清簡單說了幾句,聶榮臻即明白了意圖,匆匆掃了一眼,便籤上了自己的名字。當天,特別公函即正式發出。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接到特別公函後,立即組織人員分赴有關科研:所、工廠宣講。陳右銘等人則兵分幾路,揣着這一“尚方寶劍”和宣講提綱,跑遍全國20多個省市的工廠、科研機構,召開羣衆大會,面對面傳達貫徹軍委核潛艇工程協調會精神。實踐證明,協調會開得非常及時。特別公函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做法,發揮了特殊的作用。藉此,主持核反應堆總體設計的核動力專家彭士祿與數十名設計人員,安然地集中到一個地方,全封閉地向核動力裝置設計進行最後衝刺;全國範圍內承擔了核潛艇研製任務的數以千計的科研:所,在空前的政治風暴中基本上可以正常運轉;大批軍工企業頂住了所謂“批判資產階級關、卡、壓”“以生產壓革命”等種種謬論,嚴格按照設計質量要求有序地進行着研製生產。陸上模式堆建設是核潛艇研製的關鍵一步,工程量非常大。爲了加快模式堆基地(代號“909”基地) 施工進度,“09”工程辦公室總結特別公函的經驗,建議軍委與中央文革發文,調動部隊官兵給予支持。中央機關接受建議,正式起草了調部隊指戰員支援陸上模式堆建設的通知。這一文件於1968年7月18日經毛澤東籤批發出,後來通稱

  “7?18”批示。全文是:關於支援模式堆基地的建設問題成都軍區:

  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批准的核潛艇核動力工程,是國防尖端項目。在xxxx建設的模式堆試驗基地,是潛艇核動力工程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現該基地組織領導薄弱,施工力量不足。爲加強領導,由你們指派一名師級幹部,任工地軍管主任,軍管工作人員也予適當增加曰另調一個營支援該基地建設。擔任支援任務的分隊,要大力宣傳毛澤東思想,做好工人工作,促進革命的大聯合和革命的三結合,抓革命、促生產,圓滿完成偉大領袖毛主席所賦予的光榮任務。

  “7?18”批示發出後,給了陸上模式堆基地施工現場以極大的鼓舞。8000多名解放軍官兵、工人和技術人員懷着爲現代化國防作貢獻的光榮感和責任感,在“賽革命、賽團結、賽進步”的口號下,戰勝了山高、悶熱、多雨等重重困難,不分晝夜地忘我勞動, 施工進度大大加快。至1969 年底,“909”工地主體工程即基本完工,開始進入安裝和調試階段。

  凱歌高奏,新中國核潛艇破浪下水

  周恩來的16字警語

  1970 年夏, 核潛艇研製進入最後關頭———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起堆試驗在四川省某地“909”基地舉行。這是關鍵的試驗,也是驚心動魄的試驗。陸上模式堆是一個由數萬臺(件) 設備、部件組成的複雜、精密的核動力系統,其質量、效能必須經過啓動試驗運行考覈,才能作出結論。很顯然,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啓動試驗與原子彈、氫彈試驗不同:原子彈、氫彈試驗,參試人員可以遠離現場用無線電操縱,而模式堆試驗操作必須在設備跟前。一旦發生意外,現場參試人員將和整個裝置一起化爲灰燼,後果不可想象。所以,周恩來對這一試驗始終給予極大關注。從“909”基地定點、動工,到陸上模式堆啓動試驗,周恩來先後四次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研究解決建設中的經費、進度、設備器材供應等問題。1970年7月10日,他接到了“09”工程領導小組關於模式堆啓動試驗的報告。他當即與現場的副總工程師彭士祿等專家、領導通電話,詢問準備情況,然後在報告上批示:“先向專委彙報,科委和‘09’工程領導小組派人領導這次啓動。”

  模式堆啓動試驗開始後,在即將啓動升溫、升壓的關鍵時刻,周恩來於7月15日、16日連續兩天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再次詳細聽取“909”基地軍管會領導和施工專家關於現場準備情況的彙報。在彭士祿、陳右銘和基地軍管會主任王漢亭等人彙報過程中,周恩來多次插話,詢問工作細節,反覆強調“不要趕時間,不能有自滿情緒,工作中容不得半點馬虎”。整個彙報結束,周恩來又強調了16個字:“充分準備,一絲不苟,萬無一失,一次成功。”以後多年裏,這16個字成爲核潛艇研製建造及使用中的警語。

  7月18日18時,模式堆啓動升溫升壓試驗開始。模式堆控制室的領導和科技人員既有收穫的激動、欣喜,也難免有幾分擔心、恐懼,各種思想情緒交織在一起,整個控制室籠罩在神祕的氣氛中。隨着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反應堆的功率在緩緩提升,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把心提到嗓子眼,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着中心控制檯一排排閃亮的信號燈和不停轉動着的儀表。操作人員緊張、有序地記錄着各種參數……

  同一時刻,遠在北京中南海的總理辦公室也燈火通明。多少天來,周恩來一直與前線保持着不間斷的聯繫。近日一連十幾個小時,他守候在電話機旁,每隔一段時間就詢問一次試驗進展情況,對試驗現場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指示,提出要求。

  試驗在人們激動和焦灼的期待中進行着。8月28日,反應堆達到了設計額定功率,核動力裝置成功了!頓時,模式堆大廳內外迸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在場的參試人員熱淚盈眶,大聲呼喊:“我們勝利了!我們成功了!”

  在“909”基地數以萬計的專家、職工、解放軍指戰員全力拼搏,爲早日進行模式堆試驗奮鬥的同時,東北某造船廠核潛艇艇體建造也在日夜兼程地進行着。核潛艇總體試水已完成,艙室機械、管路、電氣和各種儀表等業已基本安裝完畢,只等着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安裝艇堆。陸上模式堆試驗成功的消息傳來,全廠沸騰了。

  核潛艇工程的政治命運遠不像海上試驗那樣順利

  所有“09”人最企盼的一天終於到來了!1970年12月26日,毛澤東77歲誕辰日,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性核潛艇下水。海軍副司令員吳瑞林代表海軍黨委出席了下水儀式。

  此後,按照計劃,核潛艇進入試航階段。一年多的時間裏,核潛艇先後出海20多次,累計航行6000多海里,順利完成了碼頭、水面,淺水、深水等各階段200多個項目的試驗,爲進一步改進、完善設計,投入定型建造,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數據資料。海上航行試驗充分表明,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是成功的,質量是可靠的。然而,這一工程的政治命運遠不像海上試驗那樣順利。1971年林彪叛逃後,“四人幫”再次向試航中的核潛艇揮起大棒。他們上下呼應,以李作鵬一度曾任“09”工程領導小組組長爲藉口,宣稱核潛艇工程是“黑工程”,胡說長期以來致力核潛艇研製工作的領導、專家劉華清、於笑虹等人是“黑線人物”,是“唯生產力論”的典型,妄圖幹擾破壞核潛艇航行試驗,進而把矛頭指向周恩來。葉劍英等人識破了他們的陰謀,通過有理有力的鬥爭,保證了核潛艇試航的正常進行,以及進一步的改進、完善。

  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交艇命名大會在東北某造船廠舉行。在主席臺前排就座的是交、接雙方的領導,專家代表和貴賓。他們是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國防工辦副主任鄒家華,六機部副部長劉放,核動力專家趙仁愷,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和副司令員周希漢、高振家,以及遼寧省委書記楊春普、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江擁輝等。上午10時許,大會在雷鳴般的掌聲中開始。首先,蕭勁光宣讀中央軍委命令:現決定,將該艇命名爲“長徵1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並授予軍旗一面。接着,中國首任核潛艇艇長楊璽昂首闊步從高振家手中接過獵獵舞動的軍旗。至此,歷史莊嚴地宣告,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人民海軍進入了核海軍的行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