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若是出在帝王家,更會讓世人「八卦」不休。清代十二位皇帝,若說情之所鍾,愛到死去活來的,無過乎順治帝與董鄂妃。

後世有人附會到《紅樓夢》中寶玉出家的情節,說這對皇家愛侶 就是寶哥哥林妹妹的原型。此外這一段佳話,又牽扯到幾樁清代著名的疑案。歷史遠比電視劇離奇,這些真實的歷史,且容我和您慢慢細說。

董鄂妃?董小宛?襄親王福晉?她究竟是誰?

關於董鄂妃的疑點有很多,比如董鄂妃其實是秦淮名妓董小宛,董鄂妃曾經是順治帝的弟媳,董鄂妃之死導致順治帝出家,乃至,董鄂妃不是病死而是被神龍島毛東珠所殺(《鹿鼎記》的神來之筆) 等。

關於順治帝這位「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寵妃,差不多從她進宮開始就是輿論焦點,議論最多的是她的來歷——據說,這位董鄂氏並非滿人,而是秦淮名妓董小宛。

故事有鼻子有眼兒,說董小宛是當日變節降清的洪承疇攻打江南時的戰利品,洪欲納之,而董小宛誓死不從,洪無法,只得將她獻給孝庄太后做女官,後來被順治帝寵幸。「董小宛」之說有著頗為廣泛的流傳,比如台灣作家高陽在小說「曹雪芹系列」中,就採取了這種說法。電視劇《多情江山》也把董鄂妃和董小宛搞混了。

謠言寫入小說、拍成電影的確能夠增色,不過謠言畢竟是謠言,因為有非常信實的董小宛傳記為證,傳記作者正是董小宛的丈夫——明末清初的名士冒辟疆。

董小宛是蘇州人,曾為著名的「秦淮八艷」之一(其她還有陳圓圓、李香君、柳如是、顧眉生等),後嫁與名士冒辟疆為妾。冒氏傳記中不但有他與小宛相識、定下婚約、迎娶的整個經過,而且詳細敘述了小宛自十九歲嫁入冒家,到二十八歲去世的全部經歷。

從中可知,在清軍大舉南下的那些年裡,小宛一直跟隨冒氏輾轉避難,根本沒有離開過冒家,更沒有被清軍擄去。

更有趣的是年齡問題,董小宛比順治帝帝大十三四歲,即使是「姐弟戀」,這差距也太大了點;更何況,董小宛早在順治帝迎娶董鄂妃進宮前多年就已經去世,看來,要使此二人相遇,除非請湯顯祖再編個「牡丹亭還魂記」,或者,搞一回「時空穿越」。

俗語「捕風捉影」,考究謠言之起,大約是因為二人的名字都是「董」字打頭,實則這兩個董字根本就是兩回事:董小宛的「董」就是董卓之「董」,可拆字為「千里草」;而董鄂妃是以「董鄂」為姓,「董鄂」是滿語的譯音,也可寫作「棟鄂」、「冬古」等,最早是一條河的名字——冬古河,生活在河邊的一個部落指河為姓,即為董鄂氏的祖先。

董鄂妃不是董小宛,基本為學界所公認,不過,關於她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說她原先是順治帝的弟媳婦,順治帝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福晉。

故事大概是說,順治帝看上了弟媳,兄弟二人為此「掐架」,自然是順治帝贏了,襄親王一個想不開,尋了短見。於是很快,順治帝迎董鄂氏進宮封為賢妃,又很快,越級晉封為皇貴妃(相當於副皇后)。

這說法雖然有不倫之嫌,合理性倒比「董小宛說」要高。因為,順治帝是清入關之後的第一代皇帝,還保留著不少游牧民族的習慣性思維,「兄納弟媳」在他們看來不是一件多麼不道德的事兒,反而算是人之常情。

「董鄂妃時代」的幸福生活

不管董鄂妃是如何來到順治帝身邊的,但她的到來的確給這位少年天子帶來了一段很短暫的「幸福生活」。

「漢皇重色思傾國」,如果皇帝的幸福指數是以后妃的「美色」為標準,那麼順治帝的「前董鄂妃時代」也算是有幸福的。

清初有一種說法,「科爾沁出美女」,而順治帝的後宮就有著多位科爾沁美女(大概七八位吧),她們都來自孝庄太后的母家,都姓「博爾濟吉特氏」(以下簡稱「小博氏」,相對於太后的「大博氏」而言)。

「皇后一定要是自己人」,凡是皇太后幾乎都是這麼想的,「大博氏」更是深謀遠慮,這麼多「小博氏」,即使有一兩位出了問題也沒關係,馬上就有替補隊員頂上。

大概老太太還一廂情願地想,親上加親,自己滿意了,「小博氏」們都是美人兒,皇帝兒子也應該滿意,豈不是四角兒俱全,兩全其美?

可順治帝偏偏不滿意。第一位「小博氏」皇后是他的表姐或表妹,據說既美麗又聰明,卻是典型的刁蠻女子,順治帝不堪忍受,不顧太后和朝臣的反對廢了她。第二位「小博氏」皇后沒那麼暴力,可也沒什麼魅力,順治帝雖然沒讓她下崗,卻一直「晾」在一邊。

從心理層面上說,順治帝不滿意「小博氏」們,主要還不是因為容貌,而是因為她們統統是包辦婚姻,「強扭的瓜」。但董鄂妃為什麼這麼受順治寵愛?她又是怎麼死的?這就是另外一個更加離奇的故事了。


清末,董小宛入宮為妃而受寵幸的說法的確很流行。民國初年,這種說法更是京劇舞台上備受歡迎的一出好戲。

這齣戲的精彩八卦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如今的清宮傳奇劇,戲的內容是:清軍南侵,秦淮名妓董小宛和她的如意郎君、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失散。降清的洪承疇得到董小宛後,為泄私憤,偽稱董小宛是清董鄂王之女,送入宮中。清世祖順治帝極其寵愛,董小宛不久被封為貴妃。

之後就傳奇了。

冒辟疆苦思佳人,當得知董小宛已入清宮後,他買通太監,混入宮中,與董小宛終於有情人相見。兩人幽會被皇太后、皇后發覺後,董小宛被賜死。

順治帝因此看破紅塵,上了五台山,入了佛門。

不僅供大家娛樂的戲文上這麼說,民國初年的有些個文化學著也這麼說,其中王夢阮就是代表。他在《紅樓夢索引提要》中說,董小宛就是董鄂妃,一部《紅樓夢》全為清世祖和董鄂妃而作,兼及當時諸名王奇女。他還說,董小宛此事雖沒有明確記載,但冒辟疆詩文中關於董小宛結局的欲言又止、含糊其辭,其實已經表明了另有隱情。

怎麼評價這種說法呢?

戲文要的是迎合大眾心理,大眾在看戲時圖個樂,自然不會深究其中的破綻——你當清宮是哪家宅子的後花園呀,一個陌生男人使兩個錢就能混進去了,完了還能肆無忌憚地約會,單這一點就完全經不起推敲。

至於民初的有些文化學者,跟現如今沒兩樣,標新立異,博大眾眼球罷了。

最易流行的八卦都是有巧合可以發揮,有懸疑可以利用的。清末民初之所以有董小宛就是董鄂妃這種說法,一來是因為兩女人都姓一個「董」字,另一個就是由秦淮名妓到清宮貴妃,這戲碼太傳奇,太符合大眾胃口了。

上世紀30年代,冒辟疆的後人冒廣生曾力辯絕無此事。史學家孟森在《董小宛考》中也明確指出,董小宛死的時候,順治才十四歲,董小宛大他十幾歲,此事絕不可能。

根據清宮檔案,董鄂妃確有其人但不是董小宛,她原是順治帝的弟媳,與順治愛戀、病死後,順治因懷念她,抑鬱而死。

這種說法之所以流行,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咱們上面說的有可以利用的懸疑。董小宛的最終結局,怎麼死的,確實沒有準確說法。

一種說法是清軍南侵後,冒辟疆攜家自如皋往浙江海寧逃難,中途多次遇險,董小宛落入亂兵之手,受辱而死或下落不明了,也有的說,董小宛受辱後,冒辟疆又尋到了她。

作為當時的名士,董小宛若是受辱而死或者下落不明,冒辟疆自然不好明說,只能用詩文幽幽地點到為止。

若是受辱後又尋到了,結果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名士的女人失節是大事,非羞愧病死不可。

冒辟疆本人就是這麼說的,二十七歲的董小宛是病死在如皋家中的,根本沒來得及逃難就死了。

但是,後來發掘如皋董小宛墓時,墓穴中卻只有隨葬物品,卻並無屍骨。

這說明,董小宛病死在如皋很可能是不實之言。

林林總總地看,董小宛很可能是逃難過程中遇到了亂兵,奇禍是遇到了,傳說中的入宮傳奇則絕不可能。


清朝四大疑案中,第一個就是順治出家,相傳他是在自己的寵妃董鄂妃死後,悲痛欲絕,無心朝政,便拋下自己的江山到五台山上做了和尚。清宮劇里也經常出現相關的情節,而前年一部劇中更是直接道出了董鄂妃的名字是董小宛。雖然董鄂妃和董小宛這兩個名號都是以董開頭的,但是董鄂妃就是董小宛嗎?

董鄂妃是清朝武將鄂碩的女兒,十八歲入宮,和順治感情甚篤,形影相依,一同研究詩詞歌賦佛法經典,寵冠六宮,但所生的皇四子出生三個月就夭折,這個打擊太大,她緩不過來,也跟著兒子去了,世祖非常悲痛,親自主持了後事,將其追封為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這基本上是歷史上可考的董鄂妃的相關史料。而她和順治凄美的愛情更多是後人的遐想。

董白,字小宛,她小時候家境殷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德才兼備,本是大家閨秀,無奈闖王佔領北京,導致清軍南下,董家舉家逃亡,而她也在這過程中流落風塵,成為「秦淮八艷」之一,她的傳奇,在於她與冒辟疆的愛情,經理數百年風雨的洗禮之後,依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代才女淪為一代名妓,引來無數文人墨客的追捧,冒辟疆便是其中的一個,他們相識於未然,董小宛經常受人邀請登黃山泛舟西湖,而冒辟疆是秦淮岸邊一方名士,他聽聞了董小宛的樣貌才情之後多次尋訪,終於得見。董小宛愛冒辟疆的風流浪漫,但冒辟疆卻只是將董小宛當作過客,他在風月場上還有其它的追逐。董小宛在他們的愛情中只能主動,冒辟疆雖然猶豫許久最後還是將董小宛納為妾侍。

董小宛和一般風塵女子的差別就是她良好的家教,嫁入冒家之後,她孝順公婆,體貼下人,和冒家上下相處融洽,和冒辟疆過著詩情畫意的生活,後來清兵南下荼毒江南,冒家也難逃厄運,只能舉家搬遷,七年的逃亡生活沒有拆散他們,但董小宛最後勞累過度死去使他們天人永隔。這段故事,雖然凄美,但董小宛執著追求愛情的品質讓我們動容。

電視劇中將董鄂妃和董小宛認作一人,其實這不是個別現象,有很多文人認為董小宛沒有死,是被洪承疇搶去獻給了順治,成為後來的董鄂妃,冒辟疆是出於對皇帝的恐懼才謊稱董小宛死了。但這個謬論,連《辭海》的編委組都出來闢謠了,董鄂妃和董小宛不可能是一個人。

首先,就時間上來說,董小宛死時28歲,當時順治只有14歲,兩人年齡差距較大,當時正值清初,滿漢不能通婚,如果董小宛為妃,他死了也絕無追封為皇后的可能。更何況,董小宛一生沒有到過北方,她是有骨氣的漢人,一生誓不降清,豈有在宮中當寵妃的可能。將董小宛和董鄂妃誤認為一個人,只是為了將兩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拼湊到一起,讓它更具傳奇。


很多人誤認為董鄂妃就是董小宛,這其實是個誤區,主要是清宮劇的影響。其實她們之間除了同是「董」姓之外,兩者之間並無太多區別。

董鄂妃父親是內大臣鄂碩,弟弟是大將軍費揚古,其隸屬滿洲正白旗,是上三旗之一,可謂標準的「白富美」。董小宛原名董白,生於蘇州城內的「董家綉庄」。因其父母雙亡,無奈之下到南京秦淮河畫廊里賣藝為生,後改名為小宛。一個是出身名門世家,一個是金陵名妓「秦淮八艷」之一。

對於帝王,現代人都喜歡講一些風流韻事安裝在其身上,給大家提供無限的遐想而已。歷史上,世祖福臨確實寵愛董鄂妃。順治十三年,入宮後極受寵,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為賢妃。僅一月有餘,又加封皇貴妃。世祖為其舉行盛大的冊封儀式,並大赦天下。這也是大清三百多年內惟一一個因被冊封而大赦天下的皇貴妃,即使後來的任何皇后冊封也沒有過大赦天下。從側面也反映了世祖對董鄂妃的寵愛

董鄂妃因皇四子百日而殤,加上本身體弱多病。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殞與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世祖哀痛至極,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謚號: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獨立謚號的皇后。

董小宛出生於明末,後結識復社名士「渣男」冒辟疆,與其私奔。明亡後,隨其四處流浪,直至病史,對於他們的愛情故事,不多做墜飾,只是深深為董小宛的悲慘遭遇感到惋惜。


董鄂妃不是董小宛。董小宛,名白,字小宛,號青蓮,江蘇蘇州人。早年家人經營一家小有名氣的蘇綉綉庄,一家人生活過得其樂融融。董白在父母的悉心教導下,能詩會畫,針線女紅也不差。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董白十三歲那年,父親惡疾去世,因家中沒有男人主持,綉庄的事只好全權委託給夥計去負責,夥計們卻趁機私下從綉庄獲利。兩年後,為避明末戰禍,董白一家算賬,不但沒有銀兩剩餘,反而欠下進貨錢達上千兩銀子之多。在被人逼債的日子裡,董白情急之下,經人引薦,來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畫舫中賣藝,改名小宛。秀麗的容貌,超塵脫俗的氣質使她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

時值,江蘇如皋有一書生冒辟疆,聽說秦淮佳麗之中有位才色雙絕的董小宛。就在崇禎十二年的一個秋天(鄉試落地回家途中),特意去尋訪她。由於董小宛名氣太大,又經常陪同客人外出遊玩,所以,冒辟疆找得頗為費心費力。然好事多磨,幾次堅持不懈的努力,冒辟疆終得見這難得一見之美人,見面後,為她的美貌,嘆為觀止。而董小宛此前在風月中也早已聽文人墨客多次說過冒辟疆的文才和美名,讓她想不到的是,冒辟疆竟俊到「乾坤之秀,靈氣獨鍾」的地步,情不自禁連稱「異人!異人!」從此他們二人開始交往,兩情相悅。

崇禎十五年,董小宛遭遇禍不單行,先是母親去世,後又遭皇家外戚田弘遇逼搶,在既悲又嚇中,患了一場重病。冒辟疆到來時前,小宛已是奄奄一息。冒辟疆的突然出現,使董小宛感到欣喜與意外,兩人談到深夜才分手。也許是有情人的眷顧起了作用,一夜之間董小宛的病竟好了大半,第二天再見面時,董小宛已能起床。董小宛牽著冒辟疆的手說:「此番公子前來,妾身的病竟然不藥而癒,看來我與公子有宿緣,萬望公子不棄」。冒辟疆答應了。同年,冒辟疆在錢謙益、柳如是夫婦的幫助下,順利為董小宛贖身。

董小宛嫁入冒氏之門後,與冒家上下和諧相處。平日里以書寫小楷扇面,為人記賬以補貼家用。閑暇時,製作各種美食,與辟疆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別金石。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十分天真爛漫。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後,清兵在吳三桂的幫助下順利拿下京畿地區,又消滅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接著揮軍南明。在避難過程中,冒家家產丟得一乾二淨。戰亂過後,冒家日子變得十分艱難。就在這節骨眼上,冒辟疆卻接二連三地生了三場大病,先是痢疾加瘧疾,後又胃出血,再是背上生疽。在飲食難飽的日子裡,董小宛照顧了他一年多時間,等到冒辟疆病好後,她卻病倒了。由於體質極度虧虛,經多方診治,還是難以湊效。順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賢妻良婦的董小宛,終於閉上了疲憊的眼睛,不再醒來。年僅28歲。


民間盛傳順治帝迷戀的董鄂妃就是明末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甚至有些清宮劇中也明確指出董鄂妃就是董小宛,我們似乎都願意看見帝王佳人的結合,尤其是董小宛這樣身世曲折的佳人和順治這樣結局傳奇的皇帝。

但是,歷史上的董鄂妃真的不是董小宛。

董鄂妃(公元1639年—1660年),又稱孝獻皇后,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之女,大將軍費揚古的姐姐。順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進宮,因賢良淑德深受順治帝寵愛,倆人度過一段非常恩愛的生活,董鄂氏也順利晉陞為貴妃。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董鄂妃為順治生下一男嬰,順治非常高興,大有將這個兒子立為太子的勢頭。但是好景不長,這個兒子三個月後就去世了,董鄂妃因悲傷過度,也與同年病逝,年僅22歲。

董鄂妃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江蘇蘇州人,與柳如是、陳圓圓等共稱「秦淮八艷」,民間有許多關於她們的傳說。董小宛身世曲折,年幼時家中富貴,後來父親病逝,母親身染重病,家道衰落。董小宛為救母親委身青樓為妓,但她織綉縫紉,彈琴唱曲,烹調茶道,樣樣精通,深得當時文人仕子追捧,秦淮河上名動一時。後來嫁給明末名仕冒辟疆為妾,明亡後和冒辟疆一起顛沛流離,同甘共苦直到去世。

(董小宛影視形象)

董小宛比董鄂妃年長15歲,比順治帝(1638年生)也年長了14歲,從年齡上看也完全不吻合。並且董小宛從未有過進宮的經歷,嫁給名仕冒辟疆兩人也未曾分開,直到董小宛去世。而董鄂妃生在官宦之家,18歲進宮一直到四年後去世。兩人感情生活都算美滿,只不過一個與當世帝王恩愛卻過早去世;一個與才子相愛卻身世曲折不得不委身為妾。

但倆人確實不是同一人。


不能認為名字里都有個「董」,就是一個人,這個傳言有點扯。

民間傳說,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在清軍入關後,被洪承疇搶到了府里,但是人家董小宛不愛搭理他,寧死不從。洪承疇沒招,就把董小宛送進了皇宮,順治帝很喜歡她,立馬封為妃子,但是董小宛不想要這種榮華富貴,不久鬱鬱而終。

這個傳說完全不可信。

真實的董小宛,比順治大了14歲。董小宛很早之前就認識了江南名士冒辟疆,那時候順治剛出生沒多久。後來冒辟疆納董小宛為妾,兩人過著平凡普通的日子。

直到清兵入關,天下大亂。冒辟疆丟掉一切家產,帶著董小宛往南方逃去了。之前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粗茶淡飯,還時常餓著肚子。

冒辟疆這樣的讀書人受不了了,大病一場,這次病的很重,董小宛日夜照顧著,不眠不休的陪在他身邊,小半年的時間冒辟疆才好。但是這時候,董小宛已經累垮了。

之後冒辟疆又大病了兩次,這兩次董小宛也是精心照顧,不顧自己病弱的身體。就這樣,南逃6年之後,1651年,董小宛實在扛不住了,27歲的她永遠閉上了疲憊的眼睛。

所以董小宛和順治沒有啥關係。

至於董鄂妃,她是內大臣鄂碩之女,進宮之後深受順治帝寵愛,很快就被封為皇貴妃。董鄂妃22歲的時候病逝了,死後追封了皇后。


謝謝邀請!可以負責任地說董鄂妃不是董小宛,要說兩個人什麼關係?那就是兩個人都生活在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兩個人都和董字掛上了關係。

董鄂妃,即孝賢皇后,順治皇帝最寵愛的一個貴妃,出生於1639年,死於1660年,滿洲正白旗,內大臣鄂碩之女,大將軍費揚古之姐,剛開始是順治的弟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後嫁於順治,剛開始被封於妃,不到一個月時間又晉封為貴妃,升遷速度實乃罕見,這更加證實了順治對她的寵愛之情。她和順治生育了一個皇子,但是很不幸的是這個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就不幸夭折了,據說這個皇子剛出生的時候,順治皇帝欣喜若狂,大赦天下。並且在皇子夭折的時候超愈祖治的追封他為和碩榮親王。就是孩子的不幸辭世讓董鄂妃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之後身體情況每況愈下,最後駕鶴西遊,順治為其定謚號: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董小宛,出生於1624年,死於1651年。名白,字小宛,號青蓮。1639年,董小宛經介紹與名士復興社冒辟疆相識,隨後嫁與冒辟疆為妾。明朝滅亡之後跟隨冒家躲避戰亂,於順治八年與世長辭。董小宛容貌艷麗,清秀脫俗,並且才華橫溢,絕世無雙。與柳如是、陳圓圓、李香君等八位名妓共稱為秦淮八艷。

一種野史說是洪承疇俘獲了董小宛獻於順治,被封為董鄂妃。但是清朝的皇帝的選妃制度非常嚴格,皇帝是嚴禁和漢女通婚的,大部分都是滿族和蒙古族的官宦之女。董小宛是名震天下的名妓,順治皇帝更不可能納她為妃的。因此可以說董小宛不是董鄂妃。


董鄂妃的身世是個歷史之謎,有兩個版本,傳的最多的是董鄂妃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可能她倆都姓董吧,不過這很多都是出現在野史中,很多歷史學家都否決了,另一版本是據《清史稿》后妃傳記載,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我想應該是後一個版本真實可靠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