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人結婚賀詞

碣石婚嫁禮俗
  • 儒家經典《禮記-昏禮》說:「夫權,始於冠,本於婚,重於喪祭,專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婚者,禮之本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碣石人,加上當地道,佛兩教思想的熏陶形成了有碣石本地特色五彩繽紛,禮制頗多的婚俗文化。封建社會的幾種婚姻形式,如「包辦婚姻」、「買賣婚姻」、「聘請婚姻」、「指腹為婚」、「童養媳婚姻」、「荒婚」、「望門婚」等等,碣石當地均有之,而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

  • 碣石傳統的聘娶婚姻的禮儀十分繁瑣複雜,從開始的媒人提親,到最後的三朝回門之俗,其間經歷和日、過定、下聘等婚前諸禮及安房、迎親、拜堂、塗新娘等盛大的聯婚儀式。

  • 碣石繁雜的婚俗,是由封建婚嫁禮儀的「六禮」演變而來的。「六禮」起源於周朝。《禮記》記述當時應循的婚姻程序為「納彩」(媒人婆提親)、「問名」(雙方三代人的的姓名)、「納吉」(男方叫人和生辰八字)、「納證」(過訂)、「請期」(婚期的商定)、「親迎」(迎娶新娘)。這6個環節就是所謂的「六禮」,是封建禮教中最早的婚姻禮儀。

  • 壹.提親-求婚由媒人婆跟家裡的親戚帶著四色禮去,也即四樣禮,分別是煙、茶、酒還有豬腳。四色即四季,表示一年,含有自始至終,完美、美滿等意蘊,是對新人的祝福。

  • 貳.過訂-疊婚婚前諸禮最為隆重和至關重要的莫過於迎親前夕的過訂了。男女兩家相互商定聘金(一般是一萬八),聘禮(也是四色禮和四點金),嫁妝在這一天要履行。次日男方家預先備好的各種聘禮裝滿食格,籃飯,鐵紅插柏,或挑或抬,由男方家的姑嫂叔伯浩浩蕩蕩送往女家。女方收到男方禮品時,立即將原先預定的嫁妝送往男家。碣石傳統常備的嫁妝,主要為生活用品,普遍是衣服跟房內家居傢具。另外女方收到的聘金普遍的會做成喜餅也就是什錦,剩下的聘金也會買成傢具或者由新娘自己帶過去,可見碣石人做父母的多麼慷慨開明。

  • 叄.接新娘婚禮正式的拉開帷幕,向來崇尚民以食為天的碣石人,在接下來的三天中展開了一場接一場的饕餮大餐,當然最隆重最正式的婚禮舉辦場地不是在什麼星級酒店之類的,而是自家的門厚場,和厝邊頭尾借來的街頭巷尾,所以當你看到"喜借中道"這四個大字時就能知道此地正在舉辦婚禮呢。

  • 也許外地人會看不慣這樣的場地安排,無需納悶,這樣的安排自有他的道理,精打細算的碣石人相信1.酒店的廚師廚藝遠不及自家請來的廚師廚藝高超,而菜肴口感好壞直接影響到賓客對這場婚禮的看法,2.食材的價格酒店的肯定比自家去採購的貴很多,這樣就很不划算。3.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在酒店舉辦的婚禮氛圍很難被烘托出來,這是喜歡熱鬧的碣石人最不能接受的。

  • 結婚第一天男方家裡要搭置彩棚,一般都附帶卡拉OK功能的,彩棚搭好家裡就得張燈結綵掛滿大紅燈籠跟喜慶的氣球,腳下的空白場地全部鋪滿紅地毯,這樣舉辦的婚禮場地就算成了,接下來就是置擺第二天跟第三天正餐時的酒桌了,依次排開,一般是雙數的量,規格是10桌跟20桌,具體要根據親朋好友來的人數而定。通常有一桌會設在客廳的正中處,碣石人稱「母舅桌」,下來是新娘子家姐妹親戚一桌,依次下來的有同姓的族親等等。。。可見碣石人對宗族觀念的重視程度是根深蒂固的。

  •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迎娶新娘的這一天,晚飯是副席,男方家通知親戚朋友門過來大吃一頓等著晚上迎接新娘的到來。說來也怪,高調的碣石人普遍都是凌晨至天光這段時間去迎娶新娘的,而去迎娶的人也是大有講究的,俗稱:好命人,生肖不能跟新娘犯沖,去的人數要剛好是單數,因為迎娶新娘回來時剛好成了雙數,寓意好事成雙。迎親的一般是2-4輛轎車去,還有打著燈籠,摺扇,還有伴奏用的錄音機。

    推薦閱讀: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