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壯志:美國與「顏色革命」
時間:2011-04-24 13:41:11來源:作者:瀏覽: 522次

  美國與「顏色革命」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主任 孫壯志

  今天我們主要研討五個問題。第一,「顏色革命」概念的由來。第二,「顏色革命」給發生國帶來的沉重災難。第三,美國戰略和「顏色革命」的關係。第四,美國鼓動或策動「顏色革命」的手段和方式。第五,「顏色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

  「顏色革命」概念的由來  2003年至2005年,獨聯體地區接二連三發生了一系列非正常的政權更迭事件。  首先是喬治亞原總統謝瓦爾德納澤2003年11月在議會選舉中下臺,反對派領導人薩卡什維利成為新的執政者。由於薩卡什維利每次出席示威活動,總是習慣手裡拿一朵玫瑰花,所以西方把發生在喬治亞的政權更迭叫「玫瑰花革命」。  然後是在2004年烏克蘭的總統選舉中,親俄勢力和親西方勢力進行激烈較量,最終代表親西方勢力的尤先科獲勝。由於俄羅斯支持的亞努科維奇選擇了烏克蘭國旗的兩個顏色—藍色和白色,尤先科選擇了橙色作為標誌,因此這個「革命」被稱做「橙色革命」。  「橙色革命」以後,就出現了所謂「顏色革命」的說法。2005年3月,吉爾吉斯斯坦在議會選舉之後發生的騷亂迫使總統阿卡耶夫流亡國外,這又被稱為「鬱金香革命」或是「黃色革命」,因為當時很多示威者的頭上都系著黃色的頭巾或是舉著鬱金香。  這些被冠之為「顏色」或「花朵」的「革命」在獨聯體國家接二連三地發生,引發了尖銳的政治衝突和社會對抗。這些所謂的「革命」普遍採取一種非暴力的、街頭政治的方式,一般都是利用選舉或者其他一些事件作為發端,動員大量的民眾上街搞非暴力的抗議活動,通過這樣一種手段來實現非正常的政權更迭。雖然叫「顏色革命」,但其實就是政變,因為這些國家的社會制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與過去那種導致制度變化的「革命」概念不同,也和蘇東劇變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就是一部分政治集團或者政治派別甚至是統治集團內部的一部分人奪取政治權力。像烏克蘭的尤先科,喬治亞的薩卡什維利,吉爾吉斯斯坦的巴基耶夫,他們在成為反對派領袖之前都是政權內部的人。他們領導的「革命」不過是反對總統本人,並不是為了爭得民主。他們利用羣眾對當局的不滿,以示威遊行的方式來奪取政權。  對於「顏色革命」的判斷,專家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地緣政治的爭奪造成的;有人認為是由這些國家內部的社會經濟問題造成的;還有人認為是民族國家在建設過程沒有解決好民族主義問題造成的。這裡確實存在著地緣政治和民族主義情緒的因素,比如說烏克蘭、喬治亞。但對這個問題不能簡單視之。我們在研究「顏色革命」的時候,需要從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上來觀察。獨羣體地區出現「顏色革命」,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居變有著非常直接的聯繫,除了蘇聯解體後這些新建立的民族國家滋於缺乏經驗,加之深處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外,蘇東劇變的方式方法都給這些「革命」以直接的影響,顯示出很多相似的地方。  最早對非暴力革命的關注是在東歐劇變後。大部分的東歐國家以非暴力的方式實現劇變,被西方媒體大肆炒作,認為這種方式非常文明,非常可取·上世紀8。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失去執政黨地位,政權實現和平轉移,這可視為最早的「顏色革命」。當時西方用了一個名詞叫作「天鵝絨革命」,因為整個政權更迭像天鵝絨一樣柔滑順暢。  「顏色革命」的成因很複雜,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在裡面起作用,既有外因,又有內因。但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值得認真思考的J』fi題,那就是在「顏色革命」中,這些當權者對羣眾的示威遊行顯得無能為力,或者說是應對失措,這也說明瞭他們的執政能力不足,政權合法性出現了問題。很多問題和事實可以證明,腐敗、經濟落後和領導人專權是引發民眾不滿的最主要原因。「顏色革命」只不過是這些國家國內矛盾積聚已久後的集中爆發。在全球化背景下,各轉型國家民主化過程的發展是「顏色革命」形成的政治條件;各國國內嚴重的貧困、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社會不公等問題是「顏色革命」形成的社會條件;這些國家內部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形成的地區和族羣對立是「顏色芋命」形成的歷史文化條件;美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推動的政權「民主化」改革則是「顏色革命」形成的外部條件。在所有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顏色革命」的浪潮逐步興起。  研究發現,所有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都具有一些共同持點:都不是西方式民主國家;國家對反對派、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的監控相對寬鬆;都處於領導人兩屆任期期滿或行將期滿的時期;都處於西方的地緣戰略要地。

  「顏色革命」給發生國帶來的沉重災難  一般來說,現在大家比較關心的已經發生「顏色革命」的是獨聯體地區的三個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喬治亞、烏克蘭,這都是西方的傑作。就目前來說,這三個國家的發展歷程是非常曲折的。「顏色革命」,一方面沒有改變它的社會制度和它的政權基礎,另一方面也沒有給老百姓帶來真正的西方許諾的民主或是民生的改觀。真正帶來的結果是,政局混亂、經濟滑坡、國家分裂、民不聊生。  第一,政局混亂。  原反對派奪取政權以後,他們之間很快就出現了很深的矛盾,這樣原本較為鬆散的聯盟發生內鬥,導致政局的混亂。比如,喬治亞的獨立政權,2003年時是布爾賈納澤、薩卡什維利和日瓦尼亞這三個人把政權給分了,好像權力分配的問題解決了,但是三個人內部又產生了很多矛盾。結果到2005年,日瓦尼亞總理非常蹊蹺的死了,他到一個朋友家作客,結果煤氣泄漏,兩個人被煤氣毒死了。剩下的議長布爾賈納澤2008年又和薩卡什維利分道揚鑣了。2009年,布爾賈納澤成立了新黨派,成為薩卡什維利最主要的對手。現在喬治亞的政局三天兩頭出現一些示威,政治局面比較混亂。  烏克蘭的情況就更出乎西方意料了。「橙色革命」以後,尤先科當上了總統,他的夥伴、政治盟友—季莫申科當了總理。但這兩個人很快又鬧起矛盾來,鬧的不可開交。「橙色陣營」變成兩派,和亞努克維奇對抗。去年大選,亞努克維奇又重新成為總統,尤先科只得了百分之十幾的選票,非常丟臉。  再看吉爾吉斯斯坦,巴基耶夫執『政的五年使他眾叛親離。他任人唯親,所有的資源、資金都掌控在自己手裡,非常腐敗。巴基耶夫專門給小兒子弄了一個職務--中央經濟發展投資局局長,所有和經濟、投資有關的事務都由他小兒子管,把國內所有有錢的企業全都控制起來。去年4月份物價上漲,老百姓搞示威,搞抗議,巴基耶夫採取比較強勢的手段,抓了幾個反對派的領袖,最後搞的不可收拾,下臺了。誰把他趕下臺的?正是原來他的幾個盟友,包括其他一些反對派領袖。到現在這些國家也沒有實現真正的穩定。  第二,經濟滑坡。  這三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不算太差。鳥克蘭在蘇聯時期是蘇聯的糧倉,整個經濟狀況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相對較好。吉爾吉斯斯坦在中亞也不是最差約,喬治亞在蘇聯時期是很富有的,是旅遊勝地。這些國家的經濟原來就有一些問題,「顏色革命」以後,在政局經常性變化這麼折騰下,經濟狀況就更加落後了。  受到打擊更大的是整個國內的經濟環境,很多外資不敢進來,國內企業也沒法生存,所以失業問題在這些國家非常嚴重。為什麼吉爾吉斯斯坦又出現動蕩,喬治亞現在還有很多人示威遊行?都與這一問題有關。吉爾吉斯斯坦官方的失業率據統計約為百分之十幾,隱性失業率就更高了。烏克蘭城市失業率達到19%,將近20%。存在大量的失業人口,很多青年人沒有工作,農村青年人到城裡找不著工作,這樣,吉爾吉斯斯坦很多人都參加宗教極端組織,或者是搞毒品走私,這也是為什麼能夠順利搞成示威遊行的原因—有人會出錢僱人上街。烏克蘭情況也是如此,到廣場上待一天給多少錢,再幹點什麼又給錢。西方之所以能夠成功滲透、干涉,之所以能夠採取所謂「顏色革命」的手段,與這些大量的失業者有關。這些年來,這些國家都沒有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第三,國家分裂。  喬治亞的薩卡什維利覺得是西方幫助他上了臺,所以非常親近西方。外交政策上也走得很極端,堅決與俄羅斯決裂。薩卡什維利上臺以後,國庫餘額是零,一無所有,薩卡什維利的工資也是美國的「索羅斯基金會」發的。後來薩卡什維利還很得意,認為謝瓦爾德納澤政權搜刮百姓,是很腐敗的,而自己這個政權不腐敗,美國人給多少他就拿多少,沒有其他收入。由於國家內部本來就有矛盾,加之在俄羅斯的影響下,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一直鬧獨立,這造成薩卡什維利極端反俄,俄羅斯也對其採取措施,在2008年的一場戰爭後,俄羅斯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  鳥克蘭也一樣,「顏色革命「以後,該國東西部地區矛盾就更加深化了。  吉爾吉斯斯坦是南北有矛盾,南方相對來說經濟比較發達,俄羅斯人比較多,北方則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比較多。巴基耶夫出生在南方,推翻阿卡耶夫的時候,他就利用了南方對北方的不滿意,藉助南方人取得了政權。巴基耶夫執政後非常傾向於南方人,這使北方人又非常不滿。所以國內的分裂情緒越來越高漲,造成這個國家事實上的不統一。  第四,民不聊生。  吉爾吉斯斯坦、喬治亞「顏色革命」以後,對外經濟依賴很嚴重。尤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物價上漲嚴重。吉爾吉斯斯坦的糧食、油料等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價一水平,在一年之內的上漲幅度是75%。低收入水平國家對這樣的物價上漲幅度根本承受不了,所以吉爾吉斯斯坦很快就爆發了大規模的騷亂,最後導致巴基耶夫下臺。  吉爾吉斯斯坦經過這一番折騰以後,現在已經是獨聯體地區甚至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目前統計,吉爾吉斯斯坦有3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有35萬人處於赤貧狀態。去過言爾吉斯斯坦的人都會看到,那裡狀況非常差,缺乏正常的社會秩序,及有任何安全感,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艱難,腐玫問題也更加嚴重。  通過以上的情況介紹我們可以看到:「.顏色革命」到底給這些國家帶來了什麼。

  美國戰略與「顏色革命」的關係

  美國為什麼要支持這樣的「顏色革命」?為什麼要策動一些國家進行「顏色革命」?另外,美國對一些國家出現這樣一種不正常的政治生態或者說政治事件感到歡欣鼓舞,到底是出幹什麼考慮?  第一,長期確保單極世界的霸權格局是美國的根本戰略;  一般來說,從東歐劇變、南斯拉夫米洛舍維奇下臺到獨聯體地區、中亞地區的政權更迭。包括現在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發生的變化,美國是公認的外部推手。大量的.材料已被彼露出來,美國火、壓耳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另外,俄羅斯、法國及具池一些西方媒體,也在不斷提供有關·顏色革命」的材料。  應該看到,蘇東劇變後美國就開始一大規模向這些地區滲透,並且這個滲透是全球性的。·冷戰」後,美國確立了世界單權霸權的地位,「冷」後發生的一些戰爭,基本都是美國去摧毀一些合法政權,包括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  出於霸權需要,一方面美國強化武力,通過武力、強權來保持自己的貓權地位;另一方面美國希望在價值觀方面佔據制高點,也需要一種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的力量。所以,有很多其他手段被提上日程,這些手段是美國向其他國家進行滲透,左右這些國家政局發展的一個必然補充。「顏色革命」發生以後,美國政府也承認這一點。2005年1月份,小布希連任總統成功,他在第二輪總統就職儀式上明確表示,要在全球傳播民主,結束暴政。  美國的所謂民主化戰略,跟「顏色革命」聯繫非常緊密。應該說獨聯體國家、中東地區國家發生的變化,都是跟美國民主化戰略息息相關的。後來我們有學者把這個叫做美國的「顏色革命戰略」,這種提法是不正確的。應該說,美國沒有「顏色革命戰略」,但確實有民主化戰略,就是對一些不接受美國民主價值觀的國家進行民主改造,或者說美國認為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對其形成挑戰,對其霸權形成障礙的國家,就要通過民主改造,通過價值觀傳播去弱化這些國家的政權,讓這些國家放鬆對它的警惕,進而在這些國家建立起新的服從美國指揮的政權。其實,這是美國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的一個手段。  第二,通過外交途徑促使獨聯體進行「民主建設」。  美國的一些政客、新聞記者、有政府背景的學者甚至外交官在這些國家大肆活動,而且這些人確實不辭辛苦。美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到任後,平時很少在使館待著,到處跑,開展活動,因為過去蘇聯對美國不滿意,美國為了在獨聯體國家樹立自己良好的民主形象,就大t地通過文化的手段來展示美國,讓這些獨聯體國家能夠覺得美國的民主好。  第三,以經濟援助為條件對獨聯體國家進行「民主改造」。  蘇聯解體以後,這些後蘇聯國家傳統的經濟聯繫中斷了,經濟很困難,美國就用經濟援助作為條件。因為蘇聯時期,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相對比較集中,是計劃經濟模式,經濟佈局不太合理,比如原料加工和原料產地距離非常遠,棉花產在中亞,但棉花廠卻建在白俄羅斯。這種集約化和專業化的經濟模式,在蘇聯解體以後就出現大量問題。  一方面,這些國家,一些中亞地區企業的原料出不去了,而另外一些國家的工廠生產所需要的零件沒人供應。像吉爾吉斯斯坦的大型企業全都難以為繼,因為它的企業規模非常大,都是幾萬人的工廠。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在沒有政府保障的情況下完全放開,迅速轉向市場經濟,造成了物價飛漲。當時的通脹率達到百分之幾千,完全失控。在這種條件下,獨聯體國家在經濟上非常困難。由此,很多獨聯體國家就寄希望於西方能夠提供技術和資金,對本國的下一步發展提供幫助。而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經濟援助,都是有附加條件的,就是要在政治上接受美國推行的模式。所以蘇聯解體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所有獨聯體國家基本上都接受了三權分立,至少在形式上都搞三權分立,搞多黨制。  第四,通過拉攏反對派、培養政治代言人「搶班奪權」。  一方面,大量的非政府組織在獨聯體出現,通過資助一些媒體。鼓動他們在這些國家搞所謂的新聞自由,搞媒體多元化。另一方面,在獨聯體國家尋找政治上的代言人,拉攏反對派。有意思的是,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都是和美國走得最近的國家,是受美國影響最大的國家。像喬治亞的謝瓦爾德納澤他當蘇聯外長的時候,跟戈爾巴喬夫一樣對西方執行非常友好的政策,他當政以後,也是跟西方拉近關係。烏克蘭一直是處在東西方之間,也是希望和西方走得更近一點。吉爾吉斯斯坦就更不用說了,阿卡耶夫經常到美國去,阿卡耶夫很大的政績就是到美國要一些資助。基本上每次阿卡耶夫訪美回國後,報紙上都要宣傳他這次要了多少錢,而實際上他要的美國援助都變成了他自己的錢,並沒有真正用到老百姓身上。  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美國在獨聯體地區的影響滲透就比較深入了。和美國走得越近,美國滲透得越深,和美國在經濟上、政治上聯繫非常密切的一些國家,容易發生「顏色革命」。有很多人認為,經濟落後、老百姓太窮、民怨大的國家容易發生「顏色革命」。事實證明,並不完全是這麼回事。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是和美國關係很密切的國家。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以及突尼西亞、埃及等都是跟美國、跟西方走得比較近的國家。  為什麼這些國家反而容易出現問題?在這些國家中,美國滲透得很深,特別是對年輕人的思想影響很大。另外,美國的一些媒體、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比較強大,所以在這些國家容易形成這樣的影響。相反,美國一直在指責的甚至通過人權法案去壓制的,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倒下的政權,到現在並沒有發生所謂「顏色革命」。  美國一直很關注白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是俄羅斯帝國的基礎。美國很擔心俄羅斯帝國復活,它要把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控制住,讓這兩個國家永遠不要跟俄羅斯合到一起,俄羅斯也就不會回到強大的狀態。美國瓦解烏克蘭的目的達到了,因為烏克蘭比較奉行西方的政策。但白俄羅斯非常強勢,美國滲透不進去。白俄羅斯的經濟狀況也不是特別好,每次大選,西方都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包括支持反對派,甚至一讓波蘭、立陶宛、喬治亞這些國家去做工作,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動員了上萬人的反對派在白俄羅斯搞示威遊行,最終仍未能推翻現政權。所以,並不是說美國這些方式在所有國家都能夠得逞,這其中也包括美國在哈薩克的不成功。  吉爾吉斯斯坦事件發生以後,美國希望「顏色革命」能夠向哈薩克延伸,希望哈薩克也發生變化。因為哈薩克在中亞地區面積最大,能源儲量也很豐富,跟俄羅斯的關係很密切,它北邊相當大的一塊地區和俄羅斯西伯利亞是近鄰,所以美國一直希望控制哈薩克,這等於間接遏制了俄羅斯進一步擴展的空間。  另外,哈薩克和中國也接壤,如果美國控制洽薩克斯坦,就可以既遏制中國,又遏制俄羅斯。但是美國在吟薩克斯坦沒有成功。2005年哈薩克大選可以說形勢非常緊張,但這個國家還是有辦法的,採取了很多手段。一方面,對西方非政府組織包括一些媒體和二些學者的活動進行控制;另一方面,對反對派採取措施。比如當時哈薩克反對派實力很強,也想搞以黃色為標誌的黃色革命。但哈薩克政權很聰明,馬上把其競選標誌全部換成黃色,黃旗、黃圍巾、黃衣服都用上了。如果反對派也穿黃色出去,民眾還以為他們在支持大選。哈政府還通過維持秩序,控制所有室內場館,通過在電視上不斷宣傳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發生二顏色革命」後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政客們的明爭暗鬥等,使哈薩克老百姓看到這些宣傳資料後不贊成』.顏色革命」,包括反對派後來也不贊成「順色革命」了。所以,當時的宣傳起到了效果,成功阻止了「顏色革命」。  其實,美國是利用這些國家的政權包括統治方式、控制萬式的漏洞來搞「顏色革命」。喬治亞政權當時失去了警惕,不分敵我,敞開胸懷讓什麼人都進來,什麼組織都可以活動,最後這些組織反過來就把政權推翻了。謝瓦爾德納澤最後痛心疾首,他被趕下臺以後說:「我純粹就是讓美國人給趕下臺的」。因為這些人是他請進來的,結果最後把他給打倒了。  美國這種戰略是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包括現在的埃及也是如此,並不是穆巴拉克跟美國很好,美國就會保護他、維護他,在局勢變化的時候,美國會把他一腳踢開,尋找新的更符合美國利益的代言人。  美國為了推行它的民主化戰略,從各方面在做準備。首先在思想上、輿論上做足了文章。比如亨廷頓在這個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他提出一個概念,叫「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第二波、第一波指什麼呢?就是指蘇東劇變和以前一些民主國家的發展,他用「第三波」為「顏色革命」做注釋,實際上他把「顏色革命」的影響範圍無限放大了。可能過去我們覺得「顏色革命」就是發生在獨聯體國家,是美俄對抗的結果,是地緣政治角逐的結果。實際上我們從「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這個概念來看,它不是一個小概念,不是單純的美俄對抗,有更廣泛的涵義在裡面。美國要通過推動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來實現自己的戰略,來最大限度地、最長時間地鞏固「冷戰」成果和保持自己的強勢地位。  另外,美國在這些國家發生「顏色革命」以後,還有它更深一層的想法在裡面,就是要把這些國家納入它的戰略體系。烏克蘭發生「顏色革命」後,美國馬上提出讓它加入北約。當美國提出這一動意後,連法國、德國這些老牌的西方國家都感到很喫驚。因為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比較密切,而且他們要依靠俄羅斯的天然氣、石油能源。但是美國不管這一套,它認為這些國家的政權變過來了,就要馬上進入到它的戰略當中。但是在2008年12月的北約外長會止、絕大多數國家不想得罪俄羅斯,也不想成為美國的工具,沒有閏意烏克蘭、喬治亞加入北約。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意困,它完全從自己的戰略利益出發,不會考慮其他國家包括他的盟友約一些看法,不管它的一些選擇是不是符合這些國家的利益,只要對自己有利就可以了。  美國的民主化戰略源遠流長。更遠的不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以總統威爾遜命名的「威爾遜主義」,就提出美國的外交政策和美國價值觀息息相關。這說明美國外交政策有它的特色,它覺得它的價值觀有一種比較能夠實現自身戰略的非常強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對美國的價值觀應有所警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總統羅斯福通過戰爭發展美國,「二戰」以後美國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達到高峯,但是他沒有忘記運用價值觀,提出「四大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飢餓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想以此來確定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到肯尼迪、卡特的時候,明目張.膽地說要買行強權外交。裏恨發表「邪惡帝國」演說,表現出對蘇聯的一種仇視。老市什提出』『新秩序」。  搞民主化最明確的是柯林頓和小布希,他們形.成了非常一系統的民主化戰略框架,在全世界推廣。小市什在推進民主化方面取得了成功,好多國家都發生了「顏色革命」,其實柯林頓時期做了很多紮實的工作,比較成功的一件事是建立和平隊,直到現在美國人仍津津樂道。和平隊被美國政府派到相對貧困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任務是到農村等基層去,搞醫療救助、教英語、救濟等方面的扶貧,在獨聯體地區影響很大。小布希以後,奧巴馬在搞「巧實力」外交。所以,對美國來說,民主化戰略不是一個很新鮮的東西,它有著淵源流長的歷史,也是長期實踐的結果。  從小布希開始,美國搞了一個「泛中東和北非民主計劃」,這個計劃和現在中東地區發生「顏色革命」有關係。美國很多的外交戰略,包括民主化戰略的目標是很長遠的,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它做一個計劃,並不是一兩年就能夠看到成效,可能很長時間才會出現成效。蘇東劇變包括後來的「顏色革命」,被亨廷頓稱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今年2月28日,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宣佈將舉行有兩位以上候選人參加的總統選舉。可以看得出來,美國想把發生在個別國家的問題朝其他國家引。朝什麼方向引?它肯定不希望沙特這些國家出現問題,因為這些國家跟它關係更好,怕有閃失。它希望伊朗出現問題,希望白俄羅斯出現問題,朝鮮出問題,甚至希望中國出現問題。埃及出了問題,突尼西亞也出了問題,已有人將此稱為「民主化浪潮」的「第四波」。這說明「顏色革命」跟美國的民主化戰略和美國的外交政策是息息相關的。

孫壯志:美國與「顏色革命」
時間:2011-04-24 13:41:11來源:作者:瀏覽: 522次

  美國與「顏色革命」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主任 孫壯志

  今天我們主要研討五個問題。第一,「顏色革命」概念的由來。第二,「顏色革命」給發生國帶來的沉重災難。第三,美國戰略和「顏色革命」的關係。第四,美國鼓動或策動「顏色革命」的手段和方式。第五,「顏色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

  「顏色革命」概念的由來  2003年至2005年,獨聯體地區接二連三發生了一系列非正常的政權更迭事件。  首先是喬治亞原總統謝瓦爾德納澤2003年11月在議會選舉中下臺,反對派領導人薩卡什維利成為新的執政者。由於薩卡什維利每次出席示威活動,總是習慣手裡拿一朵玫瑰花,所以西方把發生在喬治亞的政權更迭叫「玫瑰花革命」。  然後是在2004年烏克蘭的總統選舉中,親俄勢力和親西方勢力進行激烈較量,最終代表親西方勢力的尤先科獲勝。由於俄羅斯支持的亞努科維奇選擇了烏克蘭國旗的兩個顏色—藍色和白色,尤先科選擇了橙色作為標誌,因此這個「革命」被稱做「橙色革命」。  「橙色革命」以後,就出現了所謂「顏色革命」的說法。2005年3月,吉爾吉斯斯坦在議會選舉之後發生的騷亂迫使總統阿卡耶夫流亡國外,這又被稱為「鬱金香革命」或是「黃色革命」,因為當時很多示威者的頭上都系著黃色的頭巾或是舉著鬱金香。  這些被冠之為「顏色」或「花朵」的「革命」在獨聯體國家接二連三地發生,引發了尖銳的政治衝突和社會對抗。這些所謂的「革命」普遍採取一種非暴力的、街頭政治的方式,一般都是利用選舉或者其他一些事件作為發端,動員大量的民眾上街搞非暴力的抗議活動,通過這樣一種手段來實現非正常的政權更迭。雖然叫「顏色革命」,但其實就是政變,因為這些國家的社會制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與過去那種導致制度變化的「革命」概念不同,也和蘇東劇變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就是一部分政治集團或者政治派別甚至是統治集團內部的一部分人奪取政治權力。像烏克蘭的尤先科,喬治亞的薩卡什維利,吉爾吉斯斯坦的巴基耶夫,他們在成為反對派領袖之前都是政權內部的人。他們領導的「革命」不過是反對總統本人,並不是為了爭得民主。他們利用羣眾對當局的不滿,以示威遊行的方式來奪取政權。  對於「顏色革命」的判斷,專家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地緣政治的爭奪造成的;有人認為是由這些國家內部的社會經濟問題造成的;還有人認為是民族國家在建設過程沒有解決好民族主義問題造成的。這裡確實存在著地緣政治和民族主義情緒的因素,比如說烏克蘭、喬治亞。但對這個問題不能簡單視之。我們在研究「顏色革命」的時候,需要從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上來觀察。獨羣體地區出現「顏色革命」,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居變有著非常直接的聯繫,除了蘇聯解體後這些新建立的民族國家滋於缺乏經驗,加之深處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外,蘇東劇變的方式方法都給這些「革命」以直接的影響,顯示出很多相似的地方。  最早對非暴力革命的關注是在東歐劇變後。大部分的東歐國家以非暴力的方式實現劇變,被西方媒體大肆炒作,認為這種方式非常文明,非常可取·上世紀8。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失去執政黨地位,政權實現和平轉移,這可視為最早的「顏色革命」。當時西方用了一個名詞叫作「天鵝絨革命」,因為整個政權更迭像天鵝絨一樣柔滑順暢。  「顏色革命」的成因很複雜,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在裡面起作用,既有外因,又有內因。但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值得認真思考的J』fi題,那就是在「顏色革命」中,這些當權者對羣眾的示威遊行顯得無能為力,或者說是應對失措,這也說明瞭他們的執政能力不足,政權合法性出現了問題。很多問題和事實可以證明,腐敗、經濟落後和領導人專權是引發民眾不滿的最主要原因。「顏色革命」只不過是這些國家國內矛盾積聚已久後的集中爆發。在全球化背景下,各轉型國家民主化過程的發展是「顏色革命」形成的政治條件;各國國內嚴重的貧困、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社會不公等問題是「顏色革命」形成的社會條件;這些國家內部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形成的地區和族羣對立是「顏色芋命」形成的歷史文化條件;美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推動的政權「民主化」改革則是「顏色革命」形成的外部條件。在所有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顏色革命」的浪潮逐步興起。  研究發現,所有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都具有一些共同持點:都不是西方式民主國家;國家對反對派、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的監控相對寬鬆;都處於領導人兩屆任期期滿或行將期滿的時期;都處於西方的地緣戰略要地。

  「顏色革命」給發生國帶來的沉重災難  一般來說,現在大家比較關心的已經發生「顏色革命」的是獨聯體地區的三個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喬治亞、烏克蘭,這都是西方的傑作。就目前來說,這三個國家的發展歷程是非常曲折的。「顏色革命」,一方面沒有改變它的社會制度和它的政權基礎,另一方面也沒有給老百姓帶來真正的西方許諾的民主或是民生的改觀。真正帶來的結果是,政局混亂、經濟滑坡、國家分裂、民不聊生。  第一,政局混亂。  原反對派奪取政權以後,他們之間很快就出現了很深的矛盾,這樣原本較為鬆散的聯盟發生內鬥,導致政局的混亂。比如,喬治亞的獨立政權,2003年時是布爾賈納澤、薩卡什維利和日瓦尼亞這三個人把政權給分了,好像權力分配的問題解決了,但是三個人內部又產生了很多矛盾。結果到2005年,日瓦尼亞總理非常蹊蹺的死了,他到一個朋友家作客,結果煤氣泄漏,兩個人被煤氣毒死了。剩下的議長布爾賈納澤2008年又和薩卡什維利分道揚鑣了。2009年,布爾賈納澤成立了新黨派,成為薩卡什維利最主要的對手。現在喬治亞的政局三天兩頭出現一些示威,政治局面比較混亂。  烏克蘭的情況就更出乎西方意料了。「橙色革命」以後,尤先科當上了總統,他的夥伴、政治盟友—季莫申科當了總理。但這兩個人很快又鬧起矛盾來,鬧的不可開交。「橙色陣營」變成兩派,和亞努克維奇對抗。去年大選,亞努克維奇又重新成為總統,尤先科只得了百分之十幾的選票,非常丟臉。  再看吉爾吉斯斯坦,巴基耶夫執『政的五年使他眾叛親離。他任人唯親,所有的資源、資金都掌控在自己手裡,非常腐敗。巴基耶夫專門給小兒子弄了一個職務--中央經濟發展投資局局長,所有和經濟、投資有關的事務都由他小兒子管,把國內所有有錢的企業全都控制起來。去年4月份物價上漲,老百姓搞示威,搞抗議,巴基耶夫採取比較強勢的手段,抓了幾個反對派的領袖,最後搞的不可收拾,下臺了。誰把他趕下臺的?正是原來他的幾個盟友,包括其他一些反對派領袖。到現在這些國家也沒有實現真正的穩定。  第二,經濟滑坡。  這三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不算太差。鳥克蘭在蘇聯時期是蘇聯的糧倉,整個經濟狀況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相對較好。吉爾吉斯斯坦在中亞也不是最差約,喬治亞在蘇聯時期是很富有的,是旅遊勝地。這些國家的經濟原來就有一些問題,「顏色革命」以後,在政局經常性變化這麼折騰下,經濟狀況就更加落後了。  受到打擊更大的是整個國內的經濟環境,很多外資不敢進來,國內企業也沒法生存,所以失業問題在這些國家非常嚴重。為什麼吉爾吉斯斯坦又出現動蕩,喬治亞現在還有很多人示威遊行?都與這一問題有關。吉爾吉斯斯坦官方的失業率據統計約為百分之十幾,隱性失業率就更高了。烏克蘭城市失業率達到19%,將近20%。存在大量的失業人口,很多青年人沒有工作,農村青年人到城裡找不著工作,這樣,吉爾吉斯斯坦很多人都參加宗教極端組織,或者是搞毒品走私,這也是為什麼能夠順利搞成示威遊行的原因—有人會出錢僱人上街。烏克蘭情況也是如此,到廣場上待一天給多少錢,再幹點什麼又給錢。西方之所以能夠成功滲透、干涉,之所以能夠採取所謂「顏色革命」的手段,與這些大量的失業者有關。這些年來,這些國家都沒有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第三,國家分裂。  喬治亞的薩卡什維利覺得是西方幫助他上了臺,所以非常親近西方。外交政策上也走得很極端,堅決與俄羅斯決裂。薩卡什維利上臺以後,國庫餘額是零,一無所有,薩卡什維利的工資也是美國的「索羅斯基金會」發的。後來薩卡什維利還很得意,認為謝瓦爾德納澤政權搜刮百姓,是很腐敗的,而自己這個政權不腐敗,美國人給多少他就拿多少,沒有其他收入。由於國家內部本來就有矛盾,加之在俄羅斯的影響下,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一直鬧獨立,這造成薩卡什維利極端反俄,俄羅斯也對其採取措施,在2008年的一場戰爭後,俄羅斯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  鳥克蘭也一樣,「顏色革命「以後,該國東西部地區矛盾就更加深化了。  吉爾吉斯斯坦是南北有矛盾,南方相對來說經濟比較發達,俄羅斯人比較多,北方則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比較多。巴基耶夫出生在南方,推翻阿卡耶夫的時候,他就利用了南方對北方的不滿意,藉助南方人取得了政權。巴基耶夫執政後非常傾向於南方人,這使北方人又非常不滿。所以國內的分裂情緒越來越高漲,造成這個國家事實上的不統一。  第四,民不聊生。  吉爾吉斯斯坦、喬治亞「顏色革命」以後,對外經濟依賴很嚴重。尤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物價上漲嚴重。吉爾吉斯斯坦的糧食、油料等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價一水平,在一年之內的上漲幅度是75%。低收入水平國家對這樣的物價上漲幅度根本承受不了,所以吉爾吉斯斯坦很快就爆發了大規模的騷亂,最後導致巴基耶夫下臺。  吉爾吉斯斯坦經過這一番折騰以後,現在已經是獨聯體地區甚至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目前統計,吉爾吉斯斯坦有3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有35萬人處於赤貧狀態。去過言爾吉斯斯坦的人都會看到,那裡狀況非常差,缺乏正常的社會秩序,及有任何安全感,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艱難,腐玫問題也更加嚴重。  通過以上的情況介紹我們可以看到:「.顏色革命」到底給這些國家帶來了什麼。

  美國戰略與「顏色革命」的關係

  美國為什麼要支持這樣的「顏色革命」?為什麼要策動一些國家進行「顏色革命」?另外,美國對一些國家出現這樣一種不正常的政治生態或者說政治事件感到歡欣鼓舞,到底是出幹什麼考慮?  第一,長期確保單極世界的霸權格局是美國的根本戰略;  一般來說,從東歐劇變、南斯拉夫米洛舍維奇下臺到獨聯體地區、中亞地區的政權更迭。包括現在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發生的變化,美國是公認的外部推手。大量的.材料已被彼露出來,美國火、壓耳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另外,俄羅斯、法國及具池一些西方媒體,也在不斷提供有關·顏色革命」的材料。  應該看到,蘇東劇變後美國就開始一大規模向這些地區滲透,並且這個滲透是全球性的。·冷戰」後,美國確立了世界單權霸權的地位,「冷」後發生的一些戰爭,基本都是美國去摧毀一些合法政權,包括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  出於霸權需要,一方面美國強化武力,通過武力、強權來保持自己的貓權地位;另一方面美國希望在價值觀方面佔據制高點,也需要一種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的力量。所以,有很多其他手段被提上日程,這些手段是美國向其他國家進行滲透,左右這些國家政局發展的一個必然補充。「顏色革命」發生以後,美國政府也承認這一點。2005年1月份,小布希連任總統成功,他在第二輪總統就職儀式上明確表示,要在全球傳播民主,結束暴政。  美國的所謂民主化戰略,跟「顏色革命」聯繫非常緊密。應該說獨聯體國家、中東地區國家發生的變化,都是跟美國民主化戰略息息相關的。後來我們有學者把這個叫做美國的「顏色革命戰略」,這種提法是不正確的。應該說,美國沒有「顏色革命戰略」,但確實有民主化戰略,就是對一些不接受美國民主價值觀的國家進行民主改造,或者說美國認為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對其形成挑戰,對其霸權形成障礙的國家,就要通過民主改造,通過價值觀傳播去弱化這些國家的政權,讓這些國家放鬆對它的警惕,進而在這些國家建立起新的服從美國指揮的政權。其實,這是美國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的一個手段。  第二,通過外交途徑促使獨聯體進行「民主建設」。  美國的一些政客、新聞記者、有政府背景的學者甚至外交官在這些國家大肆活動,而且這些人確實不辭辛苦。美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到任後,平時很少在使館待著,到處跑,開展活動,因為過去蘇聯對美國不滿意,美國為了在獨聯體國家樹立自己良好的民主形象,就大t地通過文化的手段來展示美國,讓這些獨聯體國家能夠覺得美國的民主好。  第三,以經濟援助為條件對獨聯體國家進行「民主改造」。  蘇聯解體以後,這些後蘇聯國家傳統的經濟聯繫中斷了,經濟很困難,美國就用經濟援助作為條件。因為蘇聯時期,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相對比較集中,是計劃經濟模式,經濟佈局不太合理,比如原料加工和原料產地距離非常遠,棉花產在中亞,但棉花廠卻建在白俄羅斯。這種集約化和專業化的經濟模式,在蘇聯解體以後就出現大量問題。  一方面,這些國家,一些中亞地區企業的原料出不去了,而另外一些國家的工廠生產所需要的零件沒人供應。像吉爾吉斯斯坦的大型企業全都難以為繼,因為它的企業規模非常大,都是幾萬人的工廠。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在沒有政府保障的情況下完全放開,迅速轉向市場經濟,造成了物價飛漲。當時的通脹率達到百分之幾千,完全失控。在這種條件下,獨聯體國家在經濟上非常困難。由此,很多獨聯體國家就寄希望於西方能夠提供技術和資金,對本國的下一步發展提供幫助。而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經濟援助,都是有附加條件的,就是要在政治上接受美國推行的模式。所以蘇聯解體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所有獨聯體國家基本上都接受了三權分立,至少在形式上都搞三權分立,搞多黨制。  第四,通過拉攏反對派、培養政治代言人「搶班奪權」。  一方面,大量的非政府組織在獨聯體出現,通過資助一些媒體。鼓動他們在這些國家搞所謂的新聞自由,搞媒體多元化。另一方面,在獨聯體國家尋找政治上的代言人,拉攏反對派。有意思的是,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都是和美國走得最近的國家,是受美國影響最大的國家。像喬治亞的謝瓦爾德納澤他當蘇聯外長的時候,跟戈爾巴喬夫一樣對西方執行非常友好的政策,他當政以後,也是跟西方拉近關係。烏克蘭一直是處在東西方之間,也是希望和西方走得更近一點。吉爾吉斯斯坦就更不用說了,阿卡耶夫經常到美國去,阿卡耶夫很大的政績就是到美國要一些資助。基本上每次阿卡耶夫訪美回國後,報紙上都要宣傳他這次要了多少錢,而實際上他要的美國援助都變成了他自己的錢,並沒有真正用到老百姓身上。  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美國在獨聯體地區的影響滲透就比較深入了。和美國走得越近,美國滲透得越深,和美國在經濟上、政治上聯繫非常密切的一些國家,容易發生「顏色革命」。有很多人認為,經濟落後、老百姓太窮、民怨大的國家容易發生「顏色革命」。事實證明,並不完全是這麼回事。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是和美國關係很密切的國家。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以及突尼西亞、埃及等都是跟美國、跟西方走得比較近的國家。  為什麼這些國家反而容易出現問題?在這些國家中,美國滲透得很深,特別是對年輕人的思想影響很大。另外,美國的一些媒體、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比較強大,所以在這些國家容易形成這樣的影響。相反,美國一直在指責的甚至通過人權法案去壓制的,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倒下的政權,到現在並沒有發生所謂「顏色革命」。  美國一直很關注白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是俄羅斯帝國的基礎。美國很擔心俄羅斯帝國復活,它要把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控制住,讓這兩個國家永遠不要跟俄羅斯合到一起,俄羅斯也就不會回到強大的狀態。美國瓦解烏克蘭的目的達到了,因為烏克蘭比較奉行西方的政策。但白俄羅斯非常強勢,美國滲透不進去。白俄羅斯的經濟狀況也不是特別好,每次大選,西方都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包括支持反對派,甚至一讓波蘭、立陶宛、喬治亞這些國家去做工作,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動員了上萬人的反對派在白俄羅斯搞示威遊行,最終仍未能推翻現政權。所以,並不是說美國這些方式在所有國家都能夠得逞,這其中也包括美國在哈薩克的不成功。  吉爾吉斯斯坦事件發生以後,美國希望「顏色革命」能夠向哈薩克延伸,希望哈薩克也發生變化。因為哈薩克在中亞地區面積最大,能源儲量也很豐富,跟俄羅斯的關係很密切,它北邊相當大的一塊地區和俄羅斯西伯利亞是近鄰,所以美國一直希望控制哈薩克,這等於間接遏制了俄羅斯進一步擴展的空間。  另外,哈薩克和中國也接壤,如果美國控制洽薩克斯坦,就可以既遏制中國,又遏制俄羅斯。但是美國在吟薩克斯坦沒有成功。2005年哈薩克大選可以說形勢非常緊張,但這個國家還是有辦法的,採取了很多手段。一方面,對西方非政府組織包括一些媒體和二些學者的活動進行控制;另一方面,對反對派採取措施。比如當時哈薩克反對派實力很強,也想搞以黃色為標誌的黃色革命。但哈薩克政權很聰明,馬上把其競選標誌全部換成黃色,黃旗、黃圍巾、黃衣服都用上了。如果反對派也穿黃色出去,民眾還以為他們在支持大選。哈政府還通過維持秩序,控制所有室內場館,通過在電視上不斷宣傳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發生二顏色革命」後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政客們的明爭暗鬥等,使哈薩克老百姓看到這些宣傳資料後不贊成』.顏色革命」,包括反對派後來也不贊成「順色革命」了。所以,當時的宣傳起到了效果,成功阻止了「顏色革命」。  其實,美國是利用這些國家的政權包括統治方式、控制萬式的漏洞來搞「顏色革命」。喬治亞政權當時失去了警惕,不分敵我,敞開胸懷讓什麼人都進來,什麼組織都可以活動,最後這些組織反過來就把政權推翻了。謝瓦爾德納澤最後痛心疾首,他被趕下臺以後說:「我純粹就是讓美國人給趕下臺的」。因為這些人是他請進來的,結果最後把他給打倒了。  美國這種戰略是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包括現在的埃及也是如此,並不是穆巴拉克跟美國很好,美國就會保護他、維護他,在局勢變化的時候,美國會把他一腳踢開,尋找新的更符合美國利益的代言人。  美國為了推行它的民主化戰略,從各方面在做準備。首先在思想上、輿論上做足了文章。比如亨廷頓在這個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他提出一個概念,叫「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第二波、第一波指什麼呢?就是指蘇東劇變和以前一些民主國家的發展,他用「第三波」為「顏色革命」做注釋,實際上他把「顏色革命」的影響範圍無限放大了。可能過去我們覺得「顏色革命」就是發生在獨聯體國家,是美俄對抗的結果,是地緣政治角逐的結果。實際上我們從「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這個概念來看,它不是一個小概念,不是單純的美俄對抗,有更廣泛的涵義在裡面。美國要通過推動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來實現自己的戰略,來最大限度地、最長時間地鞏固「冷戰」成果和保持自己的強勢地位。  另外,美國在這些國家發生「顏色革命」以後,還有它更深一層的想法在裡面,就是要把這些國家納入它的戰略體系。烏克蘭發生「顏色革命」後,美國馬上提出讓它加入北約。當美國提出這一動意後,連法國、德國這些老牌的西方國家都感到很喫驚。因為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比較密切,而且他們要依靠俄羅斯的天然氣、石油能源。但是美國不管這一套,它認為這些國家的政權變過來了,就要馬上進入到它的戰略當中。但是在2008年12月的北約外長會止、絕大多數國家不想得罪俄羅斯,也不想成為美國的工具,沒有閏意烏克蘭、喬治亞加入北約。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意困,它完全從自己的戰略利益出發,不會考慮其他國家包括他的盟友約一些看法,不管它的一些選擇是不是符合這些國家的利益,只要對自己有利就可以了。  美國的民主化戰略源遠流長。更遠的不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以總統威爾遜命名的「威爾遜主義」,就提出美國的外交政策和美國價值觀息息相關。這說明美國外交政策有它的特色,它覺得它的價值觀有一種比較能夠實現自身戰略的非常強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對美國的價值觀應有所警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總統羅斯福通過戰爭發展美國,「二戰」以後美國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達到高峯,但是他沒有忘記運用價值觀,提出「四大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飢餓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想以此來確定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到肯尼迪、卡特的時候,明目張.膽地說要買行強權外交。裏恨發表「邪惡帝國」演說,表現出對蘇聯的一種仇視。老市什提出』『新秩序」。  搞民主化最明確的是柯林頓和小布希,他們形.成了非常一系統的民主化戰略框架,在全世界推廣。小市什在推進民主化方面取得了成功,好多國家都發生了「顏色革命」,其實柯林頓時期做了很多紮實的工作,比較成功的一件事是建立和平隊,直到現在美國人仍津津樂道。和平隊被美國政府派到相對貧困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任務是到農村等基層去,搞醫療救助、教英語、救濟等方面的扶貧,在獨聯體地區影響很大。小布希以後,奧巴馬在搞「巧實力」外交。所以,對美國來說,民主化戰略不是一個很新鮮的東西,它有著淵源流長的歷史,也是長期實踐的結果。  從小布希開始,美國搞了一個「泛中東和北非民主計劃」,這個計劃和現在中東地區發生「顏色革命」有關係。美國很多的外交戰略,包括民主化戰略的目標是很長遠的,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它做一個計劃,並不是一兩年就能夠看到成效,可能很長時間才會出現成效。蘇東劇變包括後來的「顏色革命」,被亨廷頓稱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今年2月28日,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宣佈將舉行有兩位以上候選人參加的總統選舉。可以看得出來,美國想把發生在個別國家的問題朝其他國家引。朝什麼方向引?它肯定不希望沙特這些國家出現問題,因為這些國家跟它關係更好,怕有閃失。它希望伊朗出現問題,希望白俄羅斯出現問題,朝鮮出問題,甚至希望中國出現問題。埃及出了問題,突尼西亞也出了問題,已有人將此稱為「民主化浪潮」的「第四波」。這說明「顏色革命」跟美國的民主化戰略和美國的外交政策是息息相關的。

孫壯志:美國與「顏色革命」

時間:2011-04-24 13:41:11 來源: 作者: 瀏覽:522次

  美國與「顏色革命」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主任 孫壯志

  今天我們主要研討五個問題。第一,「顏色革命」概念的由來。第二,「顏色革命」給發生國帶來的沉重災難。第三,美國戰略和「顏色革命」的關係。第四,美國鼓動或策動「顏色革命」的手段和方式。第五,「顏色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

  「顏色革命」概念的由來

  2003年至2005年,獨聯體地區接二連三發生了一系列非正常的政權更迭事件。

  首先是喬治亞原總統謝瓦爾德納澤2003年11月在議會選舉中下臺,反對派領導人薩卡什維利成為新的執政者。由於薩卡什維利每次出席示威活動,總是習慣手裡拿一朵玫瑰花,所以西方把發生在喬治亞的政權更迭叫「玫瑰花革命」。

  然後是在2004年烏克蘭的總統選舉中,親俄勢力和親西方勢力進行激烈較量,最終代表親西方勢力的尤先科獲勝。由於俄羅斯支持的亞努科維奇選擇了烏克蘭國旗的兩個顏色—藍色和白色,尤先科選擇了橙色作為標誌,因此這個「革命」被稱做「橙色革命」。

  「橙色革命」以後,就出現了所謂「顏色革命」的說法。2005年3月,吉爾吉斯斯坦在議會選舉之後發生的騷亂迫使總統阿卡耶夫流亡國外,這又被稱為「鬱金香革命」或是「黃色革命」,因為當時很多示威者的頭上都系著黃色的頭巾或是舉著鬱金香。

  這些被冠之為「顏色」或「花朵」的「革命」在獨聯體國家接二連三地發生,引發了尖銳的政治衝突和社會對抗。這些所謂的「革命」普遍採取一種非暴力的、街頭政治的方式,一般都是利用選舉或者其他一些事件作為發端,動員大量的民眾上街搞非暴力的抗議活動,通過這樣一種手段來實現非正常的政權更迭。雖然叫「顏色革命」,但其實就是政變,因為這些國家的社會制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與過去那種導致制度變化的「革命」概念不同,也和蘇東劇變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就是一部分政治集團或者政治派別甚至是統治集團內部的一部分人奪取政治權力。像烏克蘭的尤先科,喬治亞的薩卡什維利,吉爾吉斯斯坦的巴基耶夫,他們在成為反對派領袖之前都是政權內部的人。他們領導的「革命」不過是反對總統本人,並不是為了爭得民主。他們利用羣眾對當局的不滿,以示威遊行的方式來奪取政權。

  對於「顏色革命」的判斷,專家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地緣政治的爭奪造成的;有人認為是由這些國家內部的社會經濟問題造成的;還有人認為是民族國家在建設過程沒有解決好民族主義問題造成的。這裡確實存在著地緣政治和民族主義情緒的因素,比如說烏克蘭、喬治亞。但對這個問題不能簡單視之。我們在研究「顏色革命」的時候,需要從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上來觀察。獨羣體地區出現「顏色革命」,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居變有著非常直接的聯繫,除了蘇聯解體後這些新建立的民族國家滋於缺乏經驗,加之深處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外,蘇東劇變的方式方法都給這些「革命」以直接的影響,顯示出很多相似的地方。

  最早對非暴力革命的關注是在東歐劇變後。大部分的東歐國家以非暴力的方式實現劇變,被西方媒體大肆炒作,認為這種方式非常文明,非常可取·上世紀8。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失去執政黨地位,政權實現和平轉移,這可視為最早的「顏色革命」。當時西方用了一個名詞叫作「天鵝絨革命」,因為整個政權更迭像天鵝絨一樣柔滑順暢。

  「顏色革命」的成因很複雜,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在裡面起作用,既有外因,又有內因。但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值得認真思考的J』fi題,那就是在「顏色革命」中,這些當權者對羣眾的示威遊行顯得無能為力,或者說是應對失措,這也說明瞭他們的執政能力不足,政權合法性出現了問題。很多問題和事實可以證明,腐敗、經濟落後和領導人專權是引發民眾不滿的最主要原因。「顏色革命」只不過是這些國家國內矛盾積聚已久後的集中爆發。在全球化背景下,各轉型國家民主化過程的發展是「顏色革命」形成的政治條件;各國國內嚴重的貧困、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社會不公等問題是「顏色革命」形成的社會條件;這些國家內部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形成的地區和族羣對立是「顏色芋命」形成的歷史文化條件;美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推動的政權「民主化」改革則是「顏色革命」形成的外部條件。在所有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顏色革命」的浪潮逐步興起。

  研究發現,所有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都具有一些共同持點:都不是西方式民主國家;國家對反對派、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的監控相對寬鬆;都處於領導人兩屆任期期滿或行將期滿的時期;都處於西方的地緣戰略要地。

  「顏色革命」給發生國帶來的沉重災難

  一般來說,現在大家比較關心的已經發生「顏色革命」的是獨聯體地區的三個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喬治亞、烏克蘭,這都是西方的傑作。就目前來說,這三個國家的發展歷程是非常曲折的。「顏色革命」,一方面沒有改變它的社會制度和它的政權基礎,另一方面也沒有給老百姓帶來真正的西方許諾的民主或是民生的改觀。真正帶來的結果是,政局混亂、經濟滑坡、國家分裂、民不聊生。

  第一,政局混亂。

  原反對派奪取政權以後,他們之間很快就出現了很深的矛盾,這樣原本較為鬆散的聯盟發生內鬥,導致政局的混亂。比如,喬治亞的獨立政權,2003年時是布爾賈納澤、薩卡什維利和日瓦尼亞這三個人把政權給分了,好像權力分配的問題解決了,但是三個人內部又產生了很多矛盾。結果到2005年,日瓦尼亞總理非常蹊蹺的死了,他到一個朋友家作客,結果煤氣泄漏,兩個人被煤氣毒死了。剩下的議長布爾賈納澤2008年又和薩卡什維利分道揚鑣了。2009年,布爾賈納澤成立了新黨派,成為薩卡什維利最主要的對手。現在喬治亞的政局三天兩頭出現一些示威,政治局面比較混亂。

  烏克蘭的情況就更出乎西方意料了。「橙色革命」以後,尤先科當上了總統,他的夥伴、政治盟友—季莫申科當了總理。但這兩個人很快又鬧起矛盾來,鬧的不可開交。「橙色陣營」變成兩派,和亞努克維奇對抗。去年大選,亞努克維奇又重新成為總統,尤先科只得了百分之十幾的選票,非常丟臉。

  再看吉爾吉斯斯坦,巴基耶夫執『政的五年使他眾叛親離。他任人唯親,所有的資源、資金都掌控在自己手裡,非常腐敗。巴基耶夫專門給小兒子弄了一個職務--中央經濟發展投資局局長,所有和經濟、投資有關的事務都由他小兒子管,把國內所有有錢的企業全都控制起來。去年4月份物價上漲,老百姓搞示威,搞抗議,巴基耶夫採取比較強勢的手段,抓了幾個反對派的領袖,最後搞的不可收拾,下臺了。誰把他趕下臺的?正是原來他的幾個盟友,包括其他一些反對派領袖。到現在這些國家也沒有實現真正的穩定。

  第二,經濟滑坡。

  這三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不算太差。鳥克蘭在蘇聯時期是蘇聯的糧倉,整個經濟狀況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相對較好。吉爾吉斯斯坦在中亞也不是最差約,喬治亞在蘇聯時期是很富有的,是旅遊勝地。這些國家的經濟原來就有一些問題,「顏色革命」以後,在政局經常性變化這麼折騰下,經濟狀況就更加落後了。

  受到打擊更大的是整個國內的經濟環境,很多外資不敢進來,國內企業也沒法生存,所以失業問題在這些國家非常嚴重。為什麼吉爾吉斯斯坦又出現動蕩,喬治亞現在還有很多人示威遊行?都與這一問題有關。吉爾吉斯斯坦官方的失業率據統計約為百分之十幾,隱性失業率就更高了。烏克蘭城市失業率達到19%,將近20%。存在大量的失業人口,很多青年人沒有工作,農村青年人到城裡找不著工作,這樣,吉爾吉斯斯坦很多人都參加宗教極端組織,或者是搞毒品走私,這也是為什麼能夠順利搞成示威遊行的原因—有人會出錢僱人上街。烏克蘭情況也是如此,到廣場上待一天給多少錢,再幹點什麼又給錢。西方之所以能夠成功滲透、干涉,之所以能夠採取所謂「顏色革命」的手段,與這些大量的失業者有關。這些年來,這些國家都沒有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第三,國家分裂。

  喬治亞的薩卡什維利覺得是西方幫助他上了臺,所以非常親近西方。外交政策上也走得很極端,堅決與俄羅斯決裂。薩卡什維利上臺以後,國庫餘額是零,一無所有,薩卡什維利的工資也是美國的「索羅斯基金會」發的。後來薩卡什維利還很得意,認為謝瓦爾德納澤政權搜刮百姓,是很腐敗的,而自己這個政權不腐敗,美國人給多少他就拿多少,沒有其他收入。由於國家內部本來就有矛盾,加之在俄羅斯的影響下,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一直鬧獨立,這造成薩卡什維利極端反俄,俄羅斯也對其採取措施,在2008年的一場戰爭後,俄羅斯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

  鳥克蘭也一樣,「顏色革命「以後,該國東西部地區矛盾就更加深化了。

  吉爾吉斯斯坦是南北有矛盾,南方相對來說經濟比較發達,俄羅斯人比較多,北方則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比較多。巴基耶夫出生在南方,推翻阿卡耶夫的時候,他就利用了南方對北方的不滿意,藉助南方人取得了政權。巴基耶夫執政後非常傾向於南方人,這使北方人又非常不滿。所以國內的分裂情緒越來越高漲,造成這個國家事實上的不統一。

  第四,民不聊生。

  吉爾吉斯斯坦、喬治亞「顏色革命」以後,對外經濟依賴很嚴重。尤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物價上漲嚴重。吉爾吉斯斯坦的糧食、油料等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價一水平,在一年之內的上漲幅度是75%。低收入水平國家對這樣的物價上漲幅度根本承受不了,所以吉爾吉斯斯坦很快就爆發了大規模的騷亂,最後導致巴基耶夫下臺。

  吉爾吉斯斯坦經過這一番折騰以後,現在已經是獨聯體地區甚至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目前統計,吉爾吉斯斯坦有3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有35萬人處於赤貧狀態。去過言爾吉斯斯坦的人都會看到,那裡狀況非常差,缺乏正常的社會秩序,及有任何安全感,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艱難,腐玫問題也更加嚴重。

  通過以上的情況介紹我們可以看到:「.顏色革命」到底給這些國家帶來了什麼。

  美國戰略與「顏色革命」的關係

  美國為什麼要支持這樣的「顏色革命」?為什麼要策動一些國家進行「顏色革命」?另外,美國對一些國家出現這樣一種不正常的政治生態或者說政治事件感到歡欣鼓舞,到底是出幹什麼考慮?

  第一,長期確保單極世界的霸權格局是美國的根本戰略;

  一般來說,從東歐劇變、南斯拉夫米洛舍維奇下臺到獨聯體地區、中亞地區的政權更迭。包括現在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發生的變化,美國是公認的外部推手。大量的.材料已被彼露出來,美國火、壓耳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另外,俄羅斯、法國及具池一些西方媒體,也在不斷提供有關·顏色革命」的材料。

  應該看到,蘇東劇變後美國就開始一大規模向這些地區滲透,並且這個滲透是全球性的。·冷戰」後,美國確立了世界單權霸權的地位,「冷」後發生的一些戰爭,基本都是美國去摧毀一些合法政權,包括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

  出於霸權需要,一方面美國強化武力,通過武力、強權來保持自己的貓權地位;另一方面美國希望在價值觀方面佔據制高點,也需要一種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的力量。所以,有很多其他手段被提上日程,這些手段是美國向其他國家進行滲透,左右這些國家政局發展的一個必然補充。「顏色革命」發生以後,美國政府也承認這一點。2005年1月份,小布希連任總統成功,他在第二輪總統就職儀式上明確表示,要在全球傳播民主,結束暴政。

  美國的所謂民主化戰略,跟「顏色革命」聯繫非常緊密。應該說獨聯體國家、中東地區國家發生的變化,都是跟美國民主化戰略息息相關的。後來我們有學者把這個叫做美國的「顏色革命戰略」,這種提法是不正確的。應該說,美國沒有「顏色革命戰略」,但確實有民主化戰略,就是對一些不接受美國民主價值觀的國家進行民主改造,或者說美國認為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對其形成挑戰,對其霸權形成障礙的國家,就要通過民主改造,通過價值觀傳播去弱化這些國家的政權,讓這些國家放鬆對它的警惕,進而在這些國家建立起新的服從美國指揮的政權。其實,這是美國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的一個手段。

  第二,通過外交途徑促使獨聯體進行「民主建設」。

  美國的一些政客、新聞記者、有政府背景的學者甚至外交官在這些國家大肆活動,而且這些人確實不辭辛苦。美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到任後,平時很少在使館待著,到處跑,開展活動,因為過去蘇聯對美國不滿意,美國為了在獨聯體國家樹立自己良好的民主形象,就大t地通過文化的手段來展示美國,讓這些獨聯體國家能夠覺得美國的民主好。

  第三,以經濟援助為條件對獨聯體國家進行「民主改造」。

  蘇聯解體以後,這些後蘇聯國家傳統的經濟聯繫中斷了,經濟很困難,美國就用經濟援助作為條件。因為蘇聯時期,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相對比較集中,是計劃經濟模式,經濟佈局不太合理,比如原料加工和原料產地距離非常遠,棉花產在中亞,但棉花廠卻建在白俄羅斯。這種集約化和專業化的經濟模式,在蘇聯解體以後就出現大量問題。

  一方面,這些國家,一些中亞地區企業的原料出不去了,而另外一些國家的工廠生產所需要的零件沒人供應。像吉爾吉斯斯坦的大型企業全都難以為繼,因為它的企業規模非常大,都是幾萬人的工廠。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在沒有政府保障的情況下完全放開,迅速轉向市場經濟,造成了物價飛漲。當時的通脹率達到百分之幾千,完全失控。在這種條件下,獨聯體國家在經濟上非常困難。由此,很多獨聯體國家就寄希望於西方能夠提供技術和資金,對本國的下一步發展提供幫助。而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經濟援助,都是有附加條件的,就是要在政治上接受美國推行的模式。所以蘇聯解體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所有獨聯體國家基本上都接受了三權分立,至少在形式上都搞三權分立,搞多黨制。

  第四,通過拉攏反對派、培養政治代言人「搶班奪權」。

  一方面,大量的非政府組織在獨聯體出現,通過資助一些媒體。鼓動他們在這些國家搞所謂的新聞自由,搞媒體多元化。另一方面,在獨聯體國家尋找政治上的代言人,拉攏反對派。有意思的是,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都是和美國走得最近的國家,是受美國影響最大的國家。像喬治亞的謝瓦爾德納澤他當蘇聯外長的時候,跟戈爾巴喬夫一樣對西方執行非常友好的政策,他當政以後,也是跟西方拉近關係。烏克蘭一直是處在東西方之間,也是希望和西方走得更近一點。吉爾吉斯斯坦就更不用說了,阿卡耶夫經常到美國去,阿卡耶夫很大的政績就是到美國要一些資助。基本上每次阿卡耶夫訪美回國後,報紙上都要宣傳他這次要了多少錢,而實際上他要的美國援助都變成了他自己的錢,並沒有真正用到老百姓身上。

  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美國在獨聯體地區的影響滲透就比較深入了。和美國走得越近,美國滲透得越深,和美國在經濟上、政治上聯繫非常密切的一些國家,容易發生「顏色革命」。有很多人認為,經濟落後、老百姓太窮、民怨大的國家容易發生「顏色革命」。事實證明,並不完全是這麼回事。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是和美國關係很密切的國家。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以及突尼西亞、埃及等都是跟美國、跟西方走得比較近的國家。

  為什麼這些國家反而容易出現問題?在這些國家中,美國滲透得很深,特別是對年輕人的思想影響很大。另外,美國的一些媒體、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比較強大,所以在這些國家容易形成這樣的影響。相反,美國一直在指責的甚至通過人權法案去壓制的,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倒下的政權,到現在並沒有發生所謂「顏色革命」。

  美國一直很關注白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是俄羅斯帝國的基礎。美國很擔心俄羅斯帝國復活,它要把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控制住,讓這兩個國家永遠不要跟俄羅斯合到一起,俄羅斯也就不會回到強大的狀態。美國瓦解烏克蘭的目的達到了,因為烏克蘭比較奉行西方的政策。但白俄羅斯非常強勢,美國滲透不進去。白俄羅斯的經濟狀況也不是特別好,每次大選,西方都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包括支持反對派,甚至一讓波蘭、立陶宛、喬治亞這些國家去做工作,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動員了上萬人的反對派在白俄羅斯搞示威遊行,最終仍未能推翻現政權。所以,並不是說美國這些方式在所有國家都能夠得逞,這其中也包括美國在哈薩克的不成功。

  吉爾吉斯斯坦事件發生以後,美國希望「顏色革命」能夠向哈薩克延伸,希望哈薩克也發生變化。因為哈薩克在中亞地區面積最大,能源儲量也很豐富,跟俄羅斯的關係很密切,它北邊相當大的一塊地區和俄羅斯西伯利亞是近鄰,所以美國一直希望控制哈薩克,這等於間接遏制了俄羅斯進一步擴展的空間。

  另外,哈薩克和中國也接壤,如果美國控制洽薩克斯坦,就可以既遏制中國,又遏制俄羅斯。但是美國在吟薩克斯坦沒有成功。2005年哈薩克大選可以說形勢非常緊張,但這個國家還是有辦法的,採取了很多手段。一方面,對西方非政府組織包括一些媒體和二些學者的活動進行控制;另一方面,對反對派採取措施。比如當時哈薩克反對派實力很強,也想搞以黃色為標誌的黃色革命。但哈薩克政權很聰明,馬上把其競選標誌全部換成黃色,黃旗、黃圍巾、黃衣服都用上了。如果反對派也穿黃色出去,民眾還以為他們在支持大選。哈政府還通過維持秩序,控制所有室內場館,通過在電視上不斷宣傳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發生二顏色革命」後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政客們的明爭暗鬥等,使哈薩克老百姓看到這些宣傳資料後不贊成』.顏色革命」,包括反對派後來也不贊成「順色革命」了。所以,當時的宣傳起到了效果,成功阻止了「顏色革命」。

  其實,美國是利用這些國家的政權包括統治方式、控制萬式的漏洞來搞「顏色革命」。喬治亞政權當時失去了警惕,不分敵我,敞開胸懷讓什麼人都進來,什麼組織都可以活動,最後這些組織反過來就把政權推翻了。謝瓦爾德納澤最後痛心疾首,他被趕下臺以後說:「我純粹就是讓美國人給趕下臺的」。因為這些人是他請進來的,結果最後把他給打倒了。

  美國這種戰略是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包括現在的埃及也是如此,並不是穆巴拉克跟美國很好,美國就會保護他、維護他,在局勢變化的時候,美國會把他一腳踢開,尋找新的更符合美國利益的代言人。

  美國為了推行它的民主化戰略,從各方面在做準備。首先在思想上、輿論上做足了文章。比如亨廷頓在這個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他提出一個概念,叫「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第二波、第一波指什麼呢?就是指蘇東劇變和以前一些民主國家的發展,他用「第三波」為「顏色革命」做注釋,實際上他把「顏色革命」的影響範圍無限放大了。可能過去我們覺得「顏色革命」就是發生在獨聯體國家,是美俄對抗的結果,是地緣政治角逐的結果。實際上我們從「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這個概念來看,它不是一個小概念,不是單純的美俄對抗,有更廣泛的涵義在裡面。美國要通過推動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來實現自己的戰略,來最大限度地、最長時間地鞏固「冷戰」成果和保持自己的強勢地位。

  另外,美國在這些國家發生「顏色革命」以後,還有它更深一層的想法在裡面,就是要把這些國家納入它的戰略體系。烏克蘭發生「顏色革命」後,美國馬上提出讓它加入北約。當美國提出這一動意後,連法國、德國這些老牌的西方國家都感到很喫驚。因為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比較密切,而且他們要依靠俄羅斯的天然氣、石油能源。但是美國不管這一套,它認為這些國家的政權變過來了,就要馬上進入到它的戰略當中。但是在2008年12月的北約外長會止、絕大多數國家不想得罪俄羅斯,也不想成為美國的工具,沒有閏意烏克蘭、喬治亞加入北約。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意困,它完全從自己的戰略利益出發,不會考慮其他國家包括他的盟友約一些看法,不管它的一些選擇是不是符合這些國家的利益,只要對自己有利就可以了。

  美國的民主化戰略源遠流長。更遠的不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以總統威爾遜命名的「威爾遜主義」,就提出美國的外交政策和美國價值觀息息相關。這說明美國外交政策有它的特色,它覺得它的價值觀有一種比較能夠實現自身戰略的非常強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對美國的價值觀應有所警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總統羅斯福通過戰爭發展美國,「二戰」以後美國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達到高峯,但是他沒有忘記運用價值觀,提出「四大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飢餓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想以此來確定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到肯尼迪、卡特的時候,明目張.膽地說要買行強權外交。裏恨發表「邪惡帝國」演說,表現出對蘇聯的一種仇視。老市什提出』『新秩序」。

  搞民主化最明確的是柯林頓和小布希,他們形.成了非常一系統的民主化戰略框架,在全世界推廣。小市什在推進民主化方面取得了成功,好多國家都發生了「顏色革命」,其實柯林頓時期做了很多紮實的工作,比較成功的一件事是建立和平隊,直到現在美國人仍津津樂道。和平隊被美國政府派到相對貧困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任務是到農村等基層去,搞醫療救助、教英語、救濟等方面的扶貧,在獨聯體地區影響很大。小布希以後,奧巴馬在搞「巧實力」外交。所以,對美國來說,民主化戰略不是一個很新鮮的東西,它有著淵源流長的歷史,也是長期實踐的結果。

  從小布希開始,美國搞了一個「泛中東和北非民主計劃」,這個計劃和現在中東地區發生「顏色革命」有關係。美國很多的外交戰略,包括民主化戰略的目標是很長遠的,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它做一個計劃,並不是一兩年就能夠看到成效,可能很長時間才會出現成效。蘇東劇變包括後來的「顏色革命」,被亨廷頓稱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今年2月28日,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宣佈將舉行有兩位以上候選人參加的總統選舉。可以看得出來,美國想把發生在個別國家的問題朝其他國家引。朝什麼方向引?它肯定不希望沙特這些國家出現問題,因為這些國家跟它關係更好,怕有閃失。它希望伊朗出現問題,希望白俄羅斯出現問題,朝鮮出問題,甚至希望中國出現問題。埃及出了問題,突尼西亞也出了問題,已有人將此稱為「民主化浪潮」的「第四波」。這說明「顏色革命」跟美國的民主化戰略和美國的外交政策是息息相關的。

  美國策動「顏色革命」的手段和方式

  在中亞地區發生「顏色革命」以後,很多學者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對美國參與鼓動或策動「顏色革命」的一些方式和手段做了一些歸納,總結了美國的「十大手段」:

  一是拉攏和培植上層精英,通過這些精英在羣眾中開展工作,培養不同層次的代言人。

  二是以司法制度為突破口,推動這些國家搞獨立司法,搞三權分立。美國人很重視對司法的滲透,認為司法制度是一國政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只要司法制度變了,該國政治制度的性質也就變了。

  三是以經濟援助和加入北約等作誘餌,迫使這些國家接受西方的條件,允許成立反對派和民間反對現政權的非政府組織,從而使美國支持的反對派能夠合法地開展活動。

  四是搞培訓,使所謂民主革命在這些國家有具體人去做。

  五是通過交流培養親美分子。針對有關國家,每年組織數以萬計的短期訪問交流項目,邀請對象多是反對派中的中青年骨幹,使其親身感受「美國民主」,並向他們灌輸美國的價值觀和制度。這些項目許多是由有影響的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一手操辦,以所謂民間的非官方色彩掩人耳目。

  六是利用宗教滲透,為操縱「顏色革命」建立價值觀和社會心理基礎。

  七是通過提供援助和技術指導,開展政治活動。這種援助名義上是衛生、教育、農業改造、經濟發展項目,實際上做的是帶有政治性的工作。

  八是蒐集有關國家的情報和一些研究報告。

  九是從國內外發動全方位的媒體攻勢,給準備搞垮的政權抹黑。

  十是對已經成功進行「顏色革命」的國家進行扶持。關國搞的一些機構、非政府組織在這裡面起的作用很大。

  除了這十個手段以外,美國影響這些國家『。顏色革命」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製造對現政權不利的輿論。利用政權直身的問題,比如說腐敗、民族問題、宗教問題上的失誤,還有對個別羣體不關注問題,大肆把這些東西放大,有一些是無中生有,把現政權妖魔化。東歐劇變的時候,當時西方和其支持的媒體大量披露了保加利亞的日夫科夫以權謀私、搞特權的資料,日夫科夫下臺以後,有人發現這些材料都是偽造的。

  第二步是建立政治組織口反對派要沒有組織的話,就沒有辦法組織強大的力量去反對現政權。獨聯體國家沒有很好的多黨制基礎,它們搞多黨制以後,都是幾個人搞一個政黨,像吉爾吉斯斯坦、喬治亞、烏克蘭都是上百個政黨,這些政黨各自為政,誰也看不上誰。西方通過做工作,讓這些政黨聯合起來,讓反對派形成一種合力,使反對派的力量進一步增強:

  第三步是找領袖。物色有影響的、具有一定號召力的自由主義分子和親美人物。或者這個人對美國很友好,原來可能很沒有影響,很平庸,也沒有什麼能力,美國通過包裝、宣傳讓這個人變得越來越有魅力,成為反對派的領袖。

  第四步是找時機。利用某個突發事件,或者利用選舉機會,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組織示威、遊行一、集會、罷工、罷課、佔領戶場、衝擊政府機關等「街頭政治」活動,迫使政府交權。主要是利用選.舉,因為這時候容易調動所有老百姓的政治熱情。

  專家通過研究歸納了美國的八個策略和方法。

  第一,通過大規模經濟援助,造成依附關係,同時爭取民心。

  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喬治亞都是美國在獨聯體地區的重點援助對象。1992年到1999年,美國給烏克蘭提供的援助是23.2億美元,烏克蘭是美國對外援助當中僅次於以色列和埃及的第二大受援國。1992年到2002年,美國向吉爾吉斯斯坦提供了5億美元財政援助,同期美國向喬治亞提供的援助是10億美元。美國所有的經濟援助,都造成受援國政權對它的依附,接受它對政權的幹預;另外也使老百姓對美國比較嚮往,爭取了民心。

  第二,重視意識形態的滲透,通過文化手段擴大對政治進程的影響力。

  美國在一些國家通過直接投資建立規模非常宏大、教學設沌先進的大學,設立獎學金,通過大學來搞意識形態。很多獨聯本國家都有美國的大學。另外,搞各種各樣人文交流,在青年人中培兼西方約價值觀。美國甚至出資幫助在這些國家建立獨立的新聞媒體和出版印刷機構,傳播領導人及其家族腐.敗的各種醜聞,製造、傳播各種反俄消息。這些國家到美國學習交流的青年人也比較多,吉爾吉斯斯坦僅500萬人口,1993年到2003年10年美國就資助270萬人次到美國學習。

  第三,推動獨聯體國家的『』民主建設」,督關這些國家接受西萬政治體制改革方案。

  美國提供的援助中有相當一部今資金用於民主改造:像吉爾吉斯斯坦,2004年美國的援助款項是5080萬美元.其中明確硯定1220萬美元用於民主建設計劃,另外用於經濟與社會改革項目是2180萬美元。同時還附加其他一些條件,比如要求這個國家擴大對西方政治的開放程度,經常用減少援助作為懲罰措施。1999年烏克蘭改革不到位,就減少了援助。一旦不接受美國的條件,一旦不對美國開放,美國就減少援助。由於這些國家的經濟等各方面己經習慣性地依賴美國.所以它們都比較害怕美國中斷援助,因而聽故美國的擺布。

  第四,通過在安全領域建立合作機制,在各國的強力部門和軍隊培養親美青年人才。

  在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當事件發生以後,這些國家的當政者都希望通過軍隊、警察來維持國家秩序,因為它們是國家機器,但當他調動軍隊和警察的時候,突然發現這些軍隊和警察都已不忠於自己,這說明軍隊的軍官已經被西方做通了工作。美國在安全合作框架下,資助很多獨聯體國家的軍官、警官到西方學習。另外通過北約和獨聯體國家簽署特殊國家關係計劃,派大量的軍官到北約國家尤其是到美國去學習。此外,其他軍事援助也很多。

  第五,公開支持獨聯體國家的反對派,對反對派活動提供幫助。

  這些國家許多反對派的領導人都得到了美國的直接幫助,包括尤先科一直從民主基金會得到資助,尤先科的夫人本身就是一個美籍人士。美國大力為反對派提供組織上、經費上的幫助,使反對派能夠成為跟政府對抗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六,利用選舉大作文章,鼓動街頭鬥爭,扶親美勢力上臺。

  比如烏克蘭選舉時,2004年美國國會甚至通過一個聲明,呼籲美國行政當局利用所有的影響力和渠道向烏克蘭施壓。小布希專門寫了一封信,他在信裡面強調,和平轉移總統職權有利於烏克蘭、歐洲和世界,將為建立美烏兩國新關係打開大門。

  第七,在反對派失敗的情況下,用制裁等手段向執政當局施壓。

  美國在這方面做的最突出的就是對白俄羅斯的干涉。布希簽署過一個法案,美國政府對白俄羅斯實施全面制裁,理由就是幫助和挽救白俄羅斯的民主事業。美國還說服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停止給白俄羅斯援助。另外,對烏茲別克也曾經做過這樣的制裁。

  第八,和歐盟、歐安組織加強合作,增強對獨聯體國家的影響力。

  鳥克蘭、白俄羅斯這些國家跟歐盟的經濟關係比美國還要密切,美國覺得工作做得不夠,就把歐盟·歐安組織拉上。這樣對獨聯體國家的影響就更大了,包括和歐盟、歐安組織一塊資助喬治亞反對派,資助這些國家搞選舉、搞聯合行動。

  在「顏色革命」中,美國的非政府組織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獨聯體地區的非政府組織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本身是西方非玫府組織在獨聯體地區建立的分支機構,另外一類就是非政府組織資助的這些國家國內的一些非政府組織或社會團體。獨聯體地區非政府組織非常多,有的國家有上千個非政府組織接受西方資助。而西方給這些非政府組織提供了非常多的經費,比如2004年國家民主基金會為51個俄羅斯的非政府組織提供了近29萬美元的經費;為7個哈薩克非政府組織提供了22萬多美元;為吉爾吉斯斯坦的非政府組織提供了63萬多美元經費;為4個土庫曼非政府組織提供了近21萬美元;為8個塔吉克非政府組織提供了近38萬美元資助;為4個鳥茲別克斯坦非政府組織提供了近26萬美元資助;為12個喬治亞非政府組織提供近54萬美元資助;為14個亞塞拜然非政府組織經提供約43.5萬美元資助。

  從資金來源上看,資金最雄厚的、在獨聯體地區做工作最紮實、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和全國國際事務民主研究所,它們屬於1983年美國國會成立的全國民主捐贈基金會下屬四個研究所中的兩個。這兩個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活動的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資助,他們是專註於向海外推行民主的美國非政府組織的典型代表,烏克蘭政黨建設、官員參加選舉及民權活動家的經費都是由它們來出資的。很需要一提的是索羅斯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的創始人是喬治·索羅斯,他是國際金融炒家,他於1979年成立了開放社會基金會,後來又成立了開放社會研究所,總部在紐約,在歐洲、亞洲、拉美、非洲建分會,活動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早在蘇聯解體前的1990年就開始在蘇聯地區活動,在烏克蘭創建國際復興基金會,在24個地區開設分支機構。現在獨聯體的許多國家都有索.羅斯基金會的分支機構。索羅斯利用基金會的運作,在吉爾吉斯斯坦重點扶持獨立媒體,並且以衛生、文化、教育作為突破口擴大影響,為吉爾吉斯斯坦「顏色革命」培養了很多青年骨幹。

  非政府組織的活動方式與「顏色革命」之間關係密切。這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方式主要有四個特點。

  一是直接幫助反對派進行組織建設,包括提供必要的組織活動經費。

  二是直接藉助選舉從事反政府活動。比如在喬治亞大選時,非政府組織組織了針對青年選民的「出門投票」運動,號召青年選民為反對派上街投票。

  三是國內外的非政府組織廣泛合作。

  四是滲透大眾媒體和社科研究機構,製造對當局不利的社會輿論。如在吉爾吉斯斯坦,索羅斯基金會拿出了4000多萬美元,從南部組織幾萬人到首都舉行街頭抗議示威活動。另外,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官方也有報紙在老百姓中散發,但官方報紙印刷粗糙,沒有內容,而反對派報紙印刷精美、圖文並茂,宣傳阿卡即夫及其家庭暴政的傳聞,破壞阿卡耶夫的威信,產生了很大作用。當局發現這個問題以後,停了印刷廠的電,後來美國大使專門做工作,不讓印刷廠停電。

  「顏色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

  對於西方推動「顏色革命」的策略和手段以及一些西方非政行組織的活動,我國確實要警惕、防範。雖然我們國家的情況與上述國家根本不一樣,我們不能受西方話語權的左右。當然,中美關係也不要因為美國鼓動「顏色革命」,我們就不跟它合作了,甚至像朝鮮一樣把國門關上。我們有很多方法去防範,排除幹擾。

  第一,要對中國的政權有足夠的信心。這是我們的基礎。應看到我們的制度正在改革中日益完善、進步。我們有我們的先進和優勢。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政權制度缺乏信心,就容易被西方的輿論所左右。

  第二,要重視對形勢的研判。現在我們對很多問題的研究非常被動,缺少一個比較長期的,特別是對美國等國家局勢走向的判斷。在一些國家發生事件以後,我們對事件的基本判斷、發生約很本}h困缺乏非常清醒的認識。事情發生了,我們要分清楚哪些對我飯有影響,對影響比較大的因素要加強防範;對那些沒有什麼影1,不會損害中國形象和中國利益的,沒有必要防範過度。否則.有可能會影響我國和這些國家的關係。比如,』『顏色革命」以後成立的新政權可能會親美,但親美不一定就反華,如果這個時候完全從意識形態考慮,由於這個政權親美了,我們就不認可它,就不跟它發展友好關係,是不可取的。或者美國在某些方面的做法,我們認為侵害了其池國家的利益,但當沒有傷害到我國利益的時候,對這些情況要有研判,能夠做出預判,主動應對形勢的變化,這對於我國在國際局勢變化中更加主動確實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工作要做在前面。當吉爾吉斯斯坦要出現變化時,一些學者曾經在各種場合說過可能會出現問題,這時我們應該對在吉爾吉斯斯坦的一些項目有所考慮,包括對我國在當地的工人、技術人員、經商人員的保護。但我們沒有及時採取措施,以致於後來吉爾吉斯斯坦陷入混亂後,中國個體商戶損失非常慘重。這次在.利比亞也存在這個問題,使我們在經濟上遭受了損失。但我們在撤出我國公民上做得非常成功,這個大大提升了我們的國家形象。

  第三,要學會如何更科學地維護自己的利益。一方面,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堅守意識形態的陣地,維護好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不要用意識形態劃線。在處理國際問題時,有時還是意識形態化過強,這可能會使我們對問題的判斷缺少比較科學的根據。

  第四,要學會使用一些新的方法,使一些新的機制發揮作用,包括應急反應機制,快速反應機制。現在中國在海外的利益越來越大,可以考慮建立緊急狀態部,現在進行國際合作時、遇到緊急事態時、需要交換信息時,有時是民政部門出面,有時是公安部門出面,這樣處理突發事件可能就會發生一些問題。事情發生後,到底哪個部門負責?哪個部門承擔責任?哪種機制能夠最快做出反應?都需要研究改進。

  第五,要學會利用一些新的手段防範西方採取新的滲透方式。

  現在西方最大限度地利用網路力量,這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們需要應對西方滲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美國研究發展信息、網路非常早,技術水平也很高,現在美國把它們作為幹預其他國家政治甚至作為軍事進攻的一種手段。對於這方面,我們要有足夠的警惕,更要有有效對策,開展創新性的工作。

  最後,應該頭腦清醒,不要安於現狀。當前的國際局勢對我國來說,是我國發展的機遇期,應該抓住機遇儘快發展。我國提出「和諧世界」、「睦鄰、安鄰、富鄰」,要和他國搞好關係,但不要以為這些口號提出來了,世界就和諧了。中國的強大和崛起,可能是很多國家不願意看到的,特別是美國,包括印度等,甚至包括我國的盟友,它們並不願意看到中國很快強大起來。這種情況下,我們每走一步都要非常謹慎。

  另外,要清醒地看待國際形勢。我國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西方國家不接受我國的意識形態,千萬不要把現在的世界局勢想像成和風細雨,以為國際問題很簡單,其實很複雜。現在我國又面臨著發展的重要時期,要和其他國家搞好關係,需要和美國等其他大國一合作,這其中需要很多智慧,一方面要保持頭腦清醒,另一方面在戰略上、策略上要有更多、更好的辦法。

  (錄入未校對,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