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日泡在房地產市場裏,閒來讀一讀宏觀經濟的數據報告,也算是“休息”了。這個論調,令攸克君想起來上高中的時候,數學老師說,“其他課複習累了,可以做做數學題換換腦子,也是一種休息。”攸克君當即反駁說,“老師,那豈不是我們每天都在休息了?”

老師無語。

宏觀數據裏自有乾坤,尤其是2019年1~2月的數據。這份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裏,我們可以看到,房地產投資有了一個巨大的“跳升”,同比增長11.6%,比2018年全年的房地產投資增幅還要高2.1%。

按理說,這樣的數據,令人欣喜。

1.對宏觀經濟而言,這說明開發商又有錢買地了,對地方財政是個好消息;同時,土地市場的活躍,帶動房地產市場景氣回升,就會拉動建材、裝修等很多消費領域的向好。

2.對房地產本身而言,投資意願的普遍增強,說明行業整體對市場的判斷趨於樂觀,要不,誰願意花錢買地?

不過,再往下看,似乎就樂觀不起來了。因爲和房地產有關的分項數據,表現得都很差。其中有一項數據是,2019年1~2月的商品房銷售面積是負增長,-3.6%。

1~2月本來就是商品房銷售的淡季。但2016-2018年表現很不錯,而今年前兩月是2015年6月以來第一次“負增長”,也就是說,前幾年1~2月的銷售面積也是增長的。請注意,這裏的科目是“銷售面積”,而不是銷售額,銷售額可以隨着房價的上漲而增長,因而,不能直接反應市場銷售的狀況,相反,銷售面積可以更加直觀地反應同期市場的變化。

從行業內的慣例看,如碧桂園、萬科這類企業,從拿地到開工,8~10個月就夠了,行業水平在一年左右,因此,10個月以後的銷售數據,就十分重要了,那可看出,這一波買地開發出來的房子能否賣掉。賣不掉房子,回不了款,開發商的投資意願就不可能變強,那麼10個月後的房地產投資數據,就很難樂觀。

攸克君爲什麼這麼關注房地產投資數據?因爲,從過往情況看,如果投資數據“掉下去”,那麼整個經濟列車的運行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只有兩個主角,一個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另一個就是房地產,這兩項任何一項表現不力,整個經濟運行態勢,就要多一分擔憂。

真正讓攸克君擔心的,是房地產投資的資金來源。1-2月房地產開發資金到位增幅2.1%,雖然是同比增幅,但增幅卻是“掉頭向下”,比2018年全年下降了4.3個百分點。從圖形上看,這是個跳水的態勢:其中,來源爲國內貸款的和自籌資金的,分別下降0.5和1.5個百分點。

這至少說明兩點:

1.連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之後,很多人認爲,放水之後,資金必然流向房地產,但是,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中,貸款來源的下降,至少說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降低存款準備金以來,並沒有如預想的那樣大規模經由貸款流向房地產。

2.自籌資金的下降說明,雖然在去年下半年以來,債券市場經歷了鬆動,但是房地產企業端的融資,還沒有完全得到改觀。

所以,雖然房地產投資的數據出現躍升,但從結構上看,其他核心數據尚未配合。2006年以來,共有3次商品房銷售數據負增長的時段,隨後一般都出現了房地產投資的大幅度下滑,這次走向究竟怎樣,還要觀察。

房地產投資之所以讓人憂心,因爲它不僅事關房地產命運,更重要的是與整個宏觀經濟走勢密切相關。在消費這架馬車尚未真正啓動起支撐作用的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穩定”的基石所在。

綜合以上數據,攸克君有兩個判斷:

一、如果房地產投資“穩不住”,那麼,地方根據自身情況,對房地產政策口徑進行適當調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還記得吧,3月15日總理記者招待會上,面對彭博社記者單刀直入提問是否會放鬆房地產限制的問題,總理沒有直接答覆(相關閱讀見《總理記者招待會迴避了房地產》)。以攸克君的認知看,還要看未來三個月的固定資產投資數據表現。這一切,存在不確定性。

二、在1~2月數據中,有兩個“好苗頭”:,房地產開發資金中,定金和預收款、個人房貸的增幅分別達到5.6%和6.5%。這說明,從消費端來看,信貸環境的寬鬆,已經在房地產領域產生了一些正反饋。這個態勢,如果能在接下來的三個月中得以持續,房地產企業就有更多的錢用於投資,進而穩住房地產投資科目,那麼,地方政府調整政策的動機,就沒有那麼強;反之,亦然。

不過,在這兩點判斷的基礎上,還不能忽視兩個變量的因素,一個是以基建爲代表的固定資產投資力度,能夠拉起多高的投資增長;另一個是,減稅降費、簡政放權對企業活力的激發,短期內對宏觀經濟的拉動力,能否與“投資”起到同等的作用。如果這兩點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正向的,則房地產政策調整的機率就沒那麼大。

當開發商,真不容易,你看,這其實是總理思考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