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航通社,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航通社 微信:lifeissohappy 微博:@lishuhang

在經歷了互聯網行業鮮見的惡性事故之後,滴滴進入了漫長的修整期,發展重點也毫無懸念地從速度和規模,變成了安全與合規。

滴滴啟動未來一切轉變的第一步,是在 6 日下午宣佈了組織架構的大調整。

這次調整都變動了哪些內容,想要達到怎樣的目的?由此帶來的改變,是否有助於回應社會輿論的質疑,和應對越來越嚴格的監管要求?

安全和合規

要「事後諸葛亮」地說安全第一,是很容易的。然而放在前兩年,不論滴滴內外,大家都在關注別的事情。

當時網約車行業還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還是創業創新的模式代表,所有人都聚焦於滴滴縱橫捭闔的產業佈局,以及在國內和海外市場擴張中上演的商業故事。

在聚光燈打在別處的時候,如果安全問題說得越多,反而越讓人覺得不安全。所以,滴滴現在把安全管理體系放在了架構調整中最關鍵的位置,說明確實到了「不破不立」的階段。

滴滴的CXO級高管數量很少,明面上有CEO程維、總裁柳青、CTO張博,而在這次調整中同時任命了三位CXO,涉及安全的就有兩位。

王欣負責出行安全,包括改善在順風車案件處置中凸顯的警企合作問題。卜崢負責信息安全,在近幾個月重大信息泄露事件頻發的背景下,這個角色也顯得十分關鍵。

新CXO中的另外一位是首席體驗官付軍華,其負責的體驗發展平臺,則要著手調整曾被質疑的滴滴客服體系

調整之後,滴滴內部對安全問題「責任到人」,同時對短時間內的應急處置也做了重點強化。

在業務端,滴滴將原快捷出行事業羣(除計程車業務)與專車、豪華車兩事業部合併,成立網約車平臺公司;將原小桔車服公司與汽車資產管理中心(AMC)合併,成立車主服務公司

對計程車業務而言,滴滴只是接入調度系統的其中一家,信息中介作用較為純粹。而快車、專車、豪華車等業務則更複雜,監管方面要求滴滴負起平臺責任,快車、專車司機的准入也都需要滴滴來把關。

從這個角度講,滴滴從業務線中提取出「網約車」這個分類,是為了更好的響應政策端的合規要求

合規就要談到「人證」和「車證」。在各地對網約車管理措施中,「限人、限車、限牌」是普遍提及的准入門檻。

新組建的網約車平臺公司職責中,包括做好車主准入、培訓和考覈等事關安全和體驗的線下工作,也就是要規範司機端,做好「人證」的准入工作

車主服務公司則通過正在組建的「洪流聯盟」,探索汽車新零售和打通產業鏈。它未來的其中一大職能,就是為滴滴司機提供合規車輛,從而解決「車證」的問題

或許是由於安全、合規等業務有巨大的法務需求,滴滴將法務部從原來的財務-法務-採購-行政部門獨立出來,由戰略部高級副總裁朱景士總負責。

運營

今年3月初,外界曾預計滴滴將在 2018 年主營業務實現盈利,凈利潤有望接近 10 億美元,公司整體實現「微賺錢」。

然而到了9月,程維說2018 年上半年滴滴虧損超過 40 億人民幣,其中在對乘客和司機的補貼獎勵上的投入達 117.8 億元,已經達到 2017 年全年的 65%。

政策端合規的枷鎖越收越緊,必然讓滴滴接下來的運營難度進一步上升。

其一,合規必將導致司機減少以及車輛成本的提高,漲價在所難免;其二,供給缺口將會加大,打車會比現在更難,用戶體驗將有直觀的損傷。

這次的架構調整,也說明滴滴希望從根本上提出這兩個問題的解法。

首先,理順管理邏輯,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什麼是「網約車」?這個問題回答起來貌似容易。但在滴滴歷次架構調整中,都沒有對「網約車」概念有明顯的界定。

例如,今年年初的上一次架構調整,是根據用戶的消費習慣,把「便宜的」放一堆,「貴的體驗好的」放一堆,大概是這樣的:快捷出行事業羣(快車,(順風車),計程車)——品質出行事業羣(專車,豪華車)——其它(單車等)。

這樣的分類在運營端看起來有一定道理,但在實際管理中難免讓人迷糊。

「網約車」是不賺錢的,這一點很多人始終無法理解。

因為高峯調度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滴滴從司機身上的抽成,大多數還得以調峯補貼形式返還,以實現精細化運營,造成實際落入公司的抽成並沒有那麼多。

而不管是為司機配備合規車輛,還是維護龐大的研發、客服團隊,這些成本都是「硬的」,根本節省不下來。

這次,滴滴至少做到了把「相同屬性」的業務放到一塊,為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網約車板塊整體支出提供了可能。

其次,將新的車主服務公司以及海外業務,作為未來的戰略大後方。

車服業務是以前分析滴滴時,普遍著墨不多的一部分。這部分包括:租車、售車、充電、加油、保養等。

今年4月,滴滴聯合來自汽車製造、零配件製造、新能源、數字地圖、車聯網等領域的31家企業成立「洪流聯盟」,共建汽車運營商平臺。

除了未來自動駕駛、新能源等服務於純「共享汽車」的「務虛」部分,這個聯盟還將汽車和零部件廠商等上游企業,和汽車租賃與運營、金融、加油、維保等下游產業聯繫起來,試圖打通汽車全產業鏈。

在國內,滴滴戰略投資人人車,入股ofo、易鑫,收購維修公司嗨修,還有託管了小藍單車的全部車輛,並發展了自有單車品牌青桔。

車服公司通過自營和併購、戰略投資等方式,開拓汽車後市場服務的業務線,可以提高司機對平臺的粘性,盡量減少供給的流失。

另一方面,通過金融和全產業鏈合作,供給端養車和買車成本也有希望下降,為司機增收和乘客降價留出緩衝的空間。

滴滴還在全球範圍內,投資了Uber、Lyft(美國)、Grab、Ola(亞洲)、99(巴西)、Taxify(歐洲)、Careem(中東)等當地同類企業。全球業務的增長,也有望提振滴滴未來的整體效益。

體驗

在安全和運營之外,體驗服務發展平臺旨在「為內部員工和外部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服務」。這當然不僅限於打磨App,最主要的是解決產品邏輯上的問題

過去,滴滴曾對司機和乘客同時提供了大量的補貼,這造成了司乘兩端對滴滴同時「期望過高」,都希望像以前一樣,又能快速打到車,又能乘客少掏錢,司機多賺錢。

這本來就已經自相矛盾了,加上出行的供給端始終處於短缺的狀態,這讓滴滴成為一款典型的「負體驗產品」。解決這樣的問題,難度已經可以說是「史詩級」的。

更重要的是,滴滴用車場景是在密閉空間內,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在意外發生時,他們需要面對複雜的人性對撞。

體驗服務發展平臺的建立,自然就是要在網約車產品中,著重反思和解決產品邏輯上存在的隱患。

其中一個問題,在於客服

滴滴其中一大塊人工支出,現在是,並在今後相當長期內都將是客服。全國同時並發的海量用戶呼叫,只能依靠更多的人手,也難以保證他們都是高學歷和經過專業訓練

一位自稱從優步轉入滴滴的前員工,曾抱怨客服許可權不夠的問題。很多分析就認為,滴滴太過於講究客服的成本壓縮和追求性價比,導致前線員工職權不足,難以第一時間應對突發情況。

不過,當年的優步和現在的滴滴面對的,並不是同一個量級的問題;另外,提高客服許可權又要小心提防產生尋租空間,甚至出現腐敗等現象,從而管理成本也會大幅提升。

滴滴正探討通過AI輔助呼叫中心前線工作人員。今年8月16日的技術開放日(techday)上,滴滴AI Lab負責人葉傑平介紹了AI 介入對客服的幫助。

目前能達到的效果是,在用戶還沒有打進電話,或者剛打進電話的時候,即使他什麼都沒說,系統已經能夠精準定位他/她的問題。

如果預測這個問題可能比較嚴重,甚至是安全類問題,系統會顯著提升問題的優先順序,在很多用戶排隊等待進線時,優先接聽該線路,甚至安排專線來處理。

在轉接給人工客服之前,系統先讓用戶通過語音來提問。此時,語音識別系統馬上就把語音轉化成文本;另一個模型處理這段文本,預測問題的標題並展現給人工客服。

但是,僅憑技術的改善,依然無法滿足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巨大空缺。

對現有人工客服的調度,對現有信息傳遞和決策效率的提升,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這都要交給體驗服務發展平臺思考解決辦法。

有個說法是,解決問題與其靠能人,不如靠好的制度。滴滴的做法更傾向於從制度層面解決問題,雖然這註定是一條更艱苦,見效也更慢的道路。

計程車業務

原快捷出行事業羣下的計程車業務將單列出來由CTO張博負責。而AI Lab、指揮交通、無人車等業務也都由張博負責,從本質上來看,這些業務都是對傳統業態的升級改造。

從滴滴計程車業務的現狀出發,可能會孕育出完全不同於現在的新產品或者新模式,所以它最終將被歸到什麼部門還不確定。

但這樣安排更重要的原因是,計程車業務的重要度有所提升。從產品創新出發改造計程車業務,有望化解網約車對公共管理帶來的壓力,創造更友善的政策環境,關乎滴滴現有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在滴滴看來,網約車應該和市政計程車在同等條件下公平競爭,而不是應該為計程車行業「讓路」。但要實現這種理想狀態,網約車企業必須解決計程車司機等利益相關方的合理關切。

國內大多數地方都把網約車僅僅視為市政計程車的「合理補充」,並在此基礎上實行較嚴格的管制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發布2017年《地方網約車和順風車政策專題研究報告》披露,全國184個城市中有70個城市沒有上位法依據,擅自增設或者變相設定罰款、收回經營權、暫停新增註冊、責令停業整頓、吊銷許可證等行政處罰。

今年4月,安徽省蕪湖市率先推進網約車與傳統計程車融合,引起各方關注。新修訂的政策放鬆了對網約車相比巡遊計程車更高的「軸距、排量」等規格限制,還準備在普通計程車上引入網約車的服務評價機制。

然而,蕪湖等地對網約車的「鬆綁」還只是個別現象。在更多地方,計程車行業還是和網約車之間有較大摩擦,實際上說明瞭傳統計程車有強烈的升級改造的需求。

擁有技術實力的網約車平臺,應該幫助計程車和網約車獲取同等的從業條件,在一個池子裏公平的競爭,將運力供給保持在一個合理,但不過剩的水平。這樣才能促進新舊司機羣體更和諧地共存。

由滴滴CTO 負責的計程車產品再開發是為瞭解決「近憂」,而智慧交通事業部的無人駕駛、共享汽車等研究,是根本性地解決「遠慮」,既能釜底抽薪地消除司乘矛盾、緩解運力不足,又不至於和大城市的管理方向衝突。所以計程車業務和智慧交通,對滴滴的未來都是至關重要的。

結論

經過這次架構調整,新成立的網約車平臺公司及車主服務公司,負責公司主要業務的運營;獨立的、全局性的安全管理體系,和體驗發展平臺,同時作用於平臺和車服兩公司的日常運作,由此形成「運營、安全、體驗」 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穩態。

新的組織架構間是合作且制衡的,是希望從底層的組織邏輯上,避免公司再次走上單獨以KPI為導向的道路

本次架構調整的每個具體變動,都是為了上述總目標而服務的。不過,滴滴能否快速實現與社會、公眾和諧共處的目標,不僅要看內部條線能否理順,更要看之後的具體行動。

2018.12.6

歡迎隨手轉發到朋友圈。尋求轉載授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並在後臺留言輸入關鍵字轉載。轉載時請保留版權信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