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敲響群眾的門
——寧都創新社會管理紀實

□郭軍民記者謝若閑

鄉村有威望、講公道的老輩人成為調解鄰里糾紛的草根力量;鄉鎮綜合辦證服務中心華麗轉身為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回頭「浪子」經社區矯正後重新走上求學路……在創新社會管理中,寧都縣拓寬思路、延伸工作觸角,交上了一張張群眾滿意的創新社會管理答卷,和諧敲響了群眾的大門。

化解糾紛的草根力量

前不久,寧都縣長勝鎮水樅村大村組的郭強終於讓出了圈起的2畝旱地,一個橫亘多年的老矛盾得以解決。

據了解,郭強讓出的旱地系水樅村集體土地,他將其中的2畝圈了起來,準備建房。前年,水樅村開始旱地確權,將這塊旱地分給了另一村民郭華華。為此,兩家爭鬥3年,衝突9次,鎮調解中心多次調解均無效。

了解情況後,已退休的原村黨支書郭學召和郭姓老長輩郭家文一行人來到村組,作為村調解中心的調解員專門來調解這起土地糾紛。拉家常,講道理,郭強自覺理虧,漸漸地,他強硬的態度開始轉變,兩家最終達成和解。

「不同的鑰匙才能開不同的鎖」,從事調解工作10年的老調解員老李深有感觸地說:「在基層,雖然我們有調解中心,但實踐證明,培育一些民間組織來調解糾紛更加有效。」

幾經醞釀,去年,一個包括退休老黨員、老教師、宗族有威望的老人等能人長輩在內的民間調解中心在寧都縣各村莊陸續成立。該中心為非盈利、群眾性的社會服務組織,由鎮調解中心按照其年度工作情況、調解成效,以購買服務的形式保障運行費用。這些有威望、講公道的老輩熱心人成了群眾的「老娘舅」,他們的工作是「打圓場」、做「和事佬」,與其他調解組織相比,這種民間組織與村民離得近、叫得應、能服眾,調解成功率高。今年上半年,寧都縣的這支「草根」力量共調解矛盾糾紛2.36萬餘件,調解成功率達97%。

華麗轉身的服務中心

今年夏天,寧都縣賴村鎮圍足村黃大爺種的兩畝西瓜快要熟了,不料,一天晚上,鄰村肖某的一條狗為了追兔子,把黃大爺的西瓜損壞不少。黃大爺氣呼呼地找到肖某理論,你來我往,後來竟發展成黃姓與肖姓的宗族爭鬥,眼看一場小糾紛要升級為流血大衝突,一村民連忙找出賴村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干群連心卡」,撥打了求助電話。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立即牽頭,組織民警、鄉幹部和鎮村兩級調解員上門做工作,最終使得這場急劇升溫的大糾紛得以化解。

寧都縣鄉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的前身是綜合辦證服務中心,辦證中心剛成立之初,頗受群眾歡迎。但這種「導政」和「辦證」式的便民服務,逐漸滿足不了群眾的需求,不少群眾將山林糾紛、生活難題、就業務工等大小事情都反映到辦證中心,要求工作人員給予解決。

為解決這些難題,推動治安、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項目向鄉村大覆蓋,寧都縣創新工作思路,把鄉鎮辦證中心成功轉型為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實行求助「一張卡」服務,辦公「一體化」運作,代理事項「一站式」辦結,解決問題「一竿子」到底。該縣各鄉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成立以來,累計受理各項群眾辦理事項3.83萬件,在規定時限內辦結3.6萬件,辦結率達94%。

「社會管理中心設立後,人好找,腿少跑,事好辦,社會和諧度高。」群眾樂呵呵地向記者反映。

望聞問切的社區矯正

小李曾經是一名好學上進的孩子,去年3月,小李在公交車上和幾個社會小青年發生口角,失手將其中一名小青年捅了幾刀,導致傷者5級傷殘。被判了緩刑的小李在寧都縣竹笮鄉社區矯正點接受社區矯正。

小李家庭經濟困難,為支付受害人的醫藥費,社區不僅為他介紹了一份工作,還把他家納入低保。社區幹部也一直關心著小李,每天他下班後,司法工作人員陳民都會打電話與他溝通,每個月法院還讓他作思想彙報,聽取群眾對他的反映。如今,小李成熟了不少,他每天除上班掙錢賠償受害人醫藥費外,還經常去受害人家探望。「解除矯正以後他打算繼續上學。」陳民介紹說,社區已聯繫好一所學校,讓他能學得一技之長,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和賠償受害人的醫藥費。

社區矯正作為一種不使犯罪人員與社會隔離,並利用社區資源教育改造犯罪人員的方法,近年來成為社會管理的一道創新課題,寧都縣自2010年2月實行社區矯正試點後,開拓思路,成功探索出望、聞、問、切社區矯正管理「四診法」,即通過電話、簡訊、家訪等多種形式來望其行蹤,強化矯正對象的矯正意識;通過矯正對象接受群眾測評來了解群眾反映,使矯正工作更具針對性;通過「一對一」的交心來安慰犯罪人員的心靈,使其積極接受管理;通過解決求學、就業等實際問題,使其掌握一技之長,順利回歸社會。

據寧都縣司法部門統計,實行「四診法」以來,該縣社區矯正對象解除矯正後,成年人的就業率和未成年人的入學率分別為93.5%、94%。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