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南北走向,東西各有8條衚衕整齊排列著,整個街區猶如一條大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據說以前在南鑼鼓巷的最北處有兩眼古井,恰好就成了這條蜈蚣的兩隻眼睛。這種整體肌理的衚衕、四合院形態,正是元大都棋盤式城市建築格局的具象體現。隨著歷史的變遷,元大都的里坊構造、衚衕肌理至今基本已面目全非,但南鑼鼓巷地區卻較為完整地保存著元大都的歷史遺存,真可謂是北京古都風貌中一塊保存完整的「碧玉」。

在老衚衕被拆之前,保護古城的提案得到重視,憑藉較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鑼鼓巷得以倖存。我之前在松堂齋看到的關於北京四合院的展品,在這裡都一一呈現在我的面前。

屋脊上三個獸。

瓦檔

各種門墩。

精美的磚雕,兩個門檔。

雀替

雀替

彩繪,四個門檔。

垂花門

八字影壁

門拱磚雕

從明朝將軍到滿清末代皇后、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都有人在這裡留下他們的蹤跡。縱跨炒豆、板廠兩衚衕的僧王府炒豆衚衕77號原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是蒙古科爾沁旗人,能征善戰,1859年大沽海戰中,督軍奮戰,大敗英法聯軍。原僧王府規模很大,前門在炒豆衚衕,後門在板廠衚衕。炒豆衚衕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祠堂和王府建在一條衚衕,這在北京是僅有的孤例。

中央戲劇學院原是段祺瑞和靳雲鵬的舊宅東棉花衚衕39號是中央戲劇學院,這裡原是靳雲鵬舊宅。靳雲鵬(1877-1951年),早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在雲南任清軍19鎮總參議。後受袁世凱信任,任山東都督。1919年後任段祺瑞政府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靳雲鵬買下這裡後,拆除了部分四合院,建了幾座西式樓房。如今,舊建築已全部拆除,靳宅早已無跡可覓。

帽兒衚衕是南鑼鼓巷南頭西側的第四條衚衕,是南鑼鼓巷裡一條很著名的衚衕,一般的衚衕游都要帶到這裡轉一轉。這裡面好幾個大宅院很值得一看。衚衕西口的35和37號,是末代皇后婉容的故居,說的確切點這裡是婉容的娘家。婉容婚前就住在這裡,老百姓俗稱這裡為「娘娘府」。婉容生於1906年,直到1922年與溥儀結婚,在這裡居住了16個年頭。如今府門改成三間住房,在西邊原倒座房處開了兩個小門,一為37號,一為35號。據說這個院子原本是很氣派的四進院落,但裡面的房子大多都被民居分解了,成為今人居住的獨門獨院,是輕易不得入內參觀的。

帽兒衚衕5號和9號是清末光緒年間大學士文煜的宅第花園,文煜是滿州正藍旗人,這座宅園是他出任外官回京後修建的,始建時仿蘇州拙政園和獅子林,園雖小,但極可人意,故園主將其命名為「可園」,建成後文煜命其侄兵部尚書志和撰文勒碑以記其事。可園為目前北京保存較好的宅園之一,也是中國北方私家宅園中保存較好的實例,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這座宅院也是幾易其主,歷經滄桑。北洋政府時,袁世凱死後,馮國璋代理大總統,由南京來北京就任時買下了這座宅院。日本佔領北平時,馮家將這所房屋賣給偽軍司令張蘭峰。

帽兒衚衕的6號院是達貝子府,貝子是滿族貴族的爵位名,一般都是世襲的。這裡是乾隆皇帝之女和敬公主後人達貴的宅第,很氣派的大門,門上有4個門當。門口的彩繪是松鶴延年的圖案,彩繪下面的兩個雲式的雀替也非常漂亮,裡面的彩繪是山水畫。

秦老衚衕里最有名的地方就是35號院,一般的衚衕游都要來這裡看看磚雕,這裡曾是清內務府總管大臣察哈拉氏明善宅府的花園部分,叫做索家花園,也叫綺園。索氏後代增榮的兒媳婦是末代皇后婉容之姨,因此民間也有叫這所房子是「皇后的姥姥家」的說法。據說園內有疊石假山、游廊池榭,頗有江南園林的意境,但大門緊閉,貼有「非開放單位謝絕參觀」的字條。

在前圓恩寺衚衕和後圓恩寺衚衕之間、靠近黑芝麻衚衕的一側的主街道上,還有一處洪承疇府邸原址,但如今只有一塊牌子立在伍一煙具旁邊,連個門都沒有。

7號院的蔣介石行轅,高牆大院,很氣派的門樓,上掛「友好賓館」的牌匾,已經有些斑駁,大鐵門緊閉,據說院內建築是中西合璧式,既有四合院,又有西洋樓房,還有很大的花園。園中有西式拱形圓亭、噴泉,又有來自圓明園的刻石。這所宅子原為清朝光緒年間慶親王奕劻次子載輔的裕庚王府,後來也是幾易其主,民國時曾賣給法國人,抗戰勝利後,成為蔣介石的行轅,蔣介石來北平即下榻於此。解放後,此處曾先後成為中共中央華北局辦公處、南斯拉夫大使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

後圓恩寺衚衕13號 茅盾故居後圓恩寺衚衕13號就是茅盾故居。後院的卧室、起居室、書房等,還按照先生生前的原貌布置,室內的沙發、案頭的花瓶、壁上的對聯都是舊有之物,所有展室均向公眾開放。茅盾於1974年搬到後圓恩寺,直到1981年病逝,在這個小院中度過了他人生最後七年的歲月。

  菊兒衚衕東口,現在的3號、5號、7號和壽比衚衕6號,是清代直隸總督、兵部尚書榮祿的宅邸。原宅很大,分為三部分,西部是西式樓房,中為花園,東部為五進的中式四合院。此宅,解放後一部分曾作為阿富汗大使館,後又被劃為幾部分,改為職工宿舍,格局已被破壞,保護狀況較差。

秦老衚衕35號曾是清內務府總管大臣索家的府邸。精美的磚雕顯示出當年的繁華。

行走在今日的南鑼鼓巷,京城幾百年的往昔敦厚都在此流動得錯落曲折,這些人物,或是煊赫一時,或是慷慨一世,或是成為歷史硝煙里悲涼的輓歌。唯有幾百年的青瓦灰牆,依然風雨不改,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崢嶸,靜觀時代匆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