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开启终身学习之旅。


当一个孩子生而拥有金钱、顶尖教育资源和人脉,在密集的规划下学术、体育、艺术全面开花,最终却不如平常人家的孩子更成功?这可能吗?


嗯,这是美国高校录取时,每年都在发生的真实故事。


或许,我们都误会了教育的本质。

作者:Shasha, 采编:Cara



一些“人生赢家”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崩溃到怀疑人生。为什么金钱资源和战略眼光,可以做大一个企业,却管不好一个孩子?孩子是哪个星球来的生物啊!


或许,我们都误会了教育的本质。


今天我们请来上海必益教育的两位教育专家:拥有20年美国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经验、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前任招生总监Bob Patterson;以及哈佛大学毕业、从事了10年国际教育工作的Julia Gooding。


拥有顶尖资源的“优秀孩子”,为什么会在人生中失利?


(留学全知道独家采访,点击观看)


01
拥有顶尖资源,却在人生中失利?


当一个孩子的业余时间被各种“高大上”的活动填满,另一个孩子几乎没有什么课外兴趣班。这两个孩子哪个会更成功?


我们通常认为是第一类孩子。但实际上,答案是不一定。(我们曾经深度解读过这个问题,点击回看:▶️斯坦福前招生官:跟随成功案例的孩子,往往都会更“失败”


Bob老师本人属于“第二类孩子”。他来自美国的一个中低收入家庭。他的爸爸从海军退役,妈妈患有残疾。Bob没有精英家庭孩子的教育资源,他8岁就协助父亲一起工作了。


Bob的父母和孩子很亲近,Bob知道爸妈早年的人生故事,启发他思考人生的困境和机遇。父母告诉他,想要突破逆境,就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上大学。


那时的Bob对如何申请大学一无所知。在上中学时,他是学校排球队的选手,而他们的排球教练,正是负责升学事宜的顾问老师。Bob一边努力练习,一边主动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得到这位老师的提点和教诲。在导师的引导下,他成功考入匹兹堡大学,成为家里第一位大学生。


Bob在斯坦福工作


在大学期间,Bob拿到奖学金,并一直努力兼职工作。他在学校的招生处兼职为新生做导游,而这份兼职,成功开启了他20年高等教育事业的生涯,最后还当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招生总监。



虽然在Bob的求学过程中,并没有机会接触各种特长班、补习课;但他竭尽全力,利用了他身边的各种机会,包括找到了可以指引他的导师。Bob说,一个好的导师能在孩子人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Julia也是一样。她小时候在农场长大,每天上学之前,都要去清扫家里的马厩,给驴子洗澡。后来她转去了一所私立中学,同学们经常笑话她是来自大农村的“乡巴佬”。因为学校里大部分孩子都来自纽约的上东区,家庭条件非常优渥。


但很幸运的是,Julia在学校里遇见了许多国际学生,来自沙特阿拉伯、韩国、日本、墨西哥...世界的各个地方。她和国际学生们成为了好朋友,让她产生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好奇心。于是她大学选择了研究国际事务,在喜马拉雅做过志愿者,在尼加拉瓜的监狱里教过书,在日本种过田...


Julia家的农场


穷人家的孩子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如果本人有动力,一点点的机会就足以扭转他们的人生轨迹,或许也并不比拥有绝顶资源,却并不享受其中的“富人家”孩子差。



Bob举例说,他的学生当中有些人家庭非常优越,父母拥有全球的人脉,酒店开到世界各地。但当他问孩子,你们的暑假将如何度过时,孩子们说打算到家里拥有的酒店海滩躺着。


放着身边的优质资源不利用,却花费更多,报各种课外活动和补习班,不是本末倒置吗?


所以,当Bob得知那个孩子对公共政策和经济感兴趣时,就建议他利用好这个暑假,去实地探访那些酒店做调研,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研究酒店是如何影响了当地社区的环境,再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酒店是如何在那个国家运营的。


一个走向世界的孩子,不应该理所应当地消费优质资源;而应该拥有想法,积极寻找资源、并为世界创造资源。



孩子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他想要的人生,能够对他人和世界有积极影响吗?


Bob举例说,中国有很多学习钢琴的孩子,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最后能被人记住的,其实是那些热爱弹琴,不仅拥有好的技艺,还喜欢去教别人弹琴,喜欢用钢琴来启发和帮助别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有热情、有责任心、能够为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


02
个人背景,代表了你的声音


国际化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你也许以为是3岁学英语,6岁上双语幼儿园,8岁去美国上夏令营,10岁参与国际比赛……但实际上,这些只是教育的某一个路径,远远不是本质。


国际化的本质,是差异化。而家庭文化、民族文化,是差异化的重要部分。


因此,当我们把眼睛停留在争夺外部资源:别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别人上的辅导班,我的孩子也要上……如果你这样想,你正在把你的孩子变得跟别人一样,而忽略了启发孩子认识他自己。



Julia说: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无论学校还是社会,都很看重学生的个人背景。孩子来自哪里,会塑造独属于他的判断、性格和价值观;他观察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他会发出什么声音,讲出什么故事。


Bob与中国的学生沟通时,发现他们很多人不清楚爸妈的工作是怎么回事,对父母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仿佛一家人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这与美国的孩子很不一样。


美国的孩子不仅可以清晰的谈论父母的工作,父母遇到的问题,甚至可以出谋划策。当孩子对父母缺乏认知,不了解父母的从前和当下,他已经缺失了一扇了解自我的窗口。


学生会认为,在升学时一定要展现自己最大的成就,恨不得每个人都要做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儿。但事实上,这些故事经常空洞而乏味,无法引起共鸣。


每年纽约时报都会发布一系列,他们眼中“现象级”的大学申请文书。那些文书都只是描写了一些非常个人化的瞬间。



一个学生写了他的难民身份的妈妈做家政工人,带着年幼懵懂的他,为一对教授夫妻清扫屋子的故事,而他正是在教授家的书房里完成了知识的启蒙;


一个学生叙述了她为家里经营的小旅店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她的父母不得不忍受的来自客人的苛责,进一步认识到了社会体系中的各种不平等;


一个学生的父亲被关进监狱,于是她11岁时就和祖父母一起当起了清洁工;


......


看!这些故事没有一个提到了他们的“成就”,甚至背景一个比一个“惨”。家庭故事是他们的第一个灵感来源,他们正视人生“失败”的开端,对金钱、阶层、不平等有所反思。那么,大学也有理由相信他们改变命运的动力。


也正是家庭,塑造了每个人不同的DNA。这个DNA没有高下之分,只有不同;而所有独特的,正是价值所在。


(Julia从小在农场长大的经历,影响了她的学习生涯)


03
更好的教育,从家庭餐桌开始


如何启发孩子发现自我的独特性?


Bob建议,要从家庭餐桌开始。


孩子们平时学习很多东西,但实际上,父母的事业才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有些父母不太重视餐桌上的交流沟通。吃饭时,父母要么盯着手机看,要么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询问孩子学到什么,考的怎样,而忽略了将自己的生活展示给孩子。


Bob很重视一家人的用餐时间,他和太太会在餐桌上谈论自己的一天,自己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以及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的餐桌交流往往是平等的,而不是父母询问,孩子被动的回答。


当孩子们通过父母,初步认识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将更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主动思考未来有哪些不同的职业和人生方向。


Julia说,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和热情,也是从家庭开始的。当假期来临,如果父母带孩子出去旅行,应该让孩子一起参与旅行的规划,提前为一家人做攻略,鼓励他们主动的思考,而不是被动的被安排。


(Julia与父母在一起)


04
外部资源≠丰富人生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家庭给了孩子丰富的外部资源,昂贵的学习班,却没有给孩子一张可以和爸妈坐在一起,吃顿饭,聊聊世界和自己的家庭餐桌。


如果孩子缺失了认知自我的钥匙,所有外部资源,只会把孩子变成一张更丰富的清单,而不是一个更独特的人。


低头看手机的父母,被催促多吃点的孩子,为了辅导班赶路的一家人……这样的焦虑,源自于把教育资源,当成了教育本身;把多吃一点,当成了健康本身。



当孩子到了18岁,站在真正的人生起跑线上,他们会发现,那些“好资源、好成绩”,未必可以让他们成为独特的、受关注的、有价值的人。


而那些在成长中发现的兴趣、做出的探索、甚至犯过的错误,才真正让他们更好的找到自己。而家庭的DNA,也是他们认知自我的重要部分。


把眼睛盯在“外部资源”,这样的比拼会没完没了。总会有更贵的兴趣班、更有意思的课程、好的老师,而你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拥有全部,他们也不希望拥有全部。就好像一个人长大成年,会发现不管你多么优秀,一定有人比你有钱、比你更美、比你拥有的世界更大。


当你无休无止的比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