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者按:此文原版及轉載一經發出,即遭到山東和河南的瘋狂圍攻辱罵,原因無他,動搖了它們莫名其妙以中國人祖宗自居的自大和優越感。原文迫於種種壓力被刪除,只剩片段轉載。

天門石家河考古之前因嚴重動搖山東河南學者的北方中心論,曾被人為擱置幾十年,不許發掘。2017年湖北省重新啟動天門石家河考古,考古結果也是對該文的一個事後的印證。當然還有BUG一樣存在的武漢盤龍城,按照北方中心論同樣無法解釋,學術界至今也不願意麵對和處理。

?

我國的夏商周工程正在艱難的尋找華夏文明的源頭,對於龍山文化的華夏地位,學術界是承認的,紅山文化不可能與龍山文化相比,從生產力和軍事力來看,紅山文化比仰韶文化還落後,根本不可能戰勝龍山文化成為入主中原的黃帝部落,別提什麼紅山是遊牧族羣,3000年前東北不存在遊牧文明,紅山文明依然是農業文明,落後的紅山文化不應該發出噪音來幹擾華夏文明的溯源。

但是對於龍山文化的源頭問題,卻是爭論不休,最初人們認為龍山文化源於大汶口文化,但是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表明龍山文化是從西向東傳播的,大汶口文化不可能是華夏源頭,那麼仰韶文化是嗎,仰韶文化紅陶到龍山文化黑陶的突變,也無法用常理解釋,仰韶文化在末期還不如大汶口文化強大,更談不上華夏源頭。

真正的華夏源頭就是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源自屈家嶺文化,屈家嶺文化陶輪發現的太極八卦圖,正是伏羲部落的明證

龍山文化的源頭的爭論不休,纔是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無法順利完成的癥結所在。

目前很多學者認同仰韶文化發展出龍山文化,理由竟然是廟底溝二期文化發現了類龍山文化黑陶,其實廟底溝二期文化本質上是屈家嶺文化征服仰韶文化的產物,其與後來的河南龍山文化還有著巨大的區別,這叫人如何能服?

基於此不服,山東學者提出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理由竟然是淮夷地區的尉遲寺文化,因為這裡的大汶口文化也在晚期發現了類龍山黑陶,但是很不幸,進一步的考古發現,尉遲寺文化竟然又是屈家嶺文化北進的傑作,其黑陶器物很多就是屈家嶺文化的東西,墓葬形式迥異於大汶口文化,其紅燒土排房建築、甕棺葬、甑、斜腹杯、陶紡輪都是屈家嶺文化導致的結果,而且考古發現,尉遲寺文化中具有甕棺葬的墓一般比較富裕,而富裕的墓一般都有若干黑陶出土,平民則只有紅陶,而甕棺葬使用的大口尊則是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獨有的器物,是高規格墓葬的表示。

所以山東學者有理由不服河南學者,因為兩者半斤八兩,都不是正朔。

但是龍山文化從西向東傳播是正確的,但是廟底溝文化和尉遲寺文化都不是龍山文化的源頭,因為這兩者都是屈家嶺文化征服的結果,不是正朔,龍山文化的正朔和石家河文化有關

石家河文化(4600-4000年)分六大類型:

鄂西北、豫西南的青龍泉類型(以前被稱為湖北龍山文化)

鄂北、鄂東北的西花園類型(以前被稱為湖北龍山文化)

鄂中、鄂東的石家河類型(以天門石家河為典型,因發現早,遂以其定名)

鄂西南的季家湖類型

鄂東南的堯家林類型

湘北的劃城崗類型(被稱為湖南龍山文化)

石家河文化雖然從屈家嶺文化發展而來,但是更加先進,屈家嶺文化的黑陶,在石家河時期發展為灰陶,而龍山文化也是灰陶為主。

鄂西北、豫西南的石家河文化青龍泉類型,事實上就是河南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的代表—煤山文化(或叫王灣文化)就是石家河文化青龍泉類型發展而來,近幾年,河南一些考古論文中已經不把當地新發現的文化叫龍山文化,就叫石家河文化。

而鄂北、鄂東北的石家河文化西花園類型和青龍泉文化也是大同小異的,但是又多包含了一些山東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如玉璋、獸形佩等等,西花園類型文化在青龍泉文化的擠壓下,向東發展,從湖北進入安徽北部,順著前輩屈家嶺文化的路線,踏進了淮夷走廊。

什麼是淮夷走廊?

這是一條新石器文化通道,從湖北的江漢平原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山東西南部

大汶口文化曾經沿著此通道南下,而屈家嶺文化曾經沿著此通道北上,但真正打通這個通道的,是石家河文化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它面對新興的新石器文化已經全面落後,雖然還可以欺負欺負仰韶文化。

在安徽北部,大汶口文化已經淪陷給了屈家嶺文化,在江蘇北部甚至魯南部分地區,大汶口文化已經淪陷給了良渚文化

石家河文化西花園類型沿著淮夷走廊進入安徽北部征服當地淮夷(大汶口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融合產物)後,繼續東進,又進入江蘇北部,在這裡,石家河文化遭遇了良渚文化強大的抵抗,一度失敗,在獲得青龍泉文化的支援下,終於打敗了江蘇北部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一旦與良渚文化融合,必然產生新的文化產物。

這就是山東龍山文化。

河南龍山文化因為少了良渚文化的因素,其實區別很大,不該叫龍山文化,應該叫石家河文化。

至於陝西龍山文化,那是廟底溝二期文化和齊家文化的融合,主要成分是齊家文化,叫龍山文化更是胡扯、不合理。

石家河文化從淮夷走廊的起點走到蘇北,下一步就是山東西南部的淮夷走廊終點了——那裡就是泰山腳下,讀者也許突然醒悟,這裡不就是蚩尤的老家嗎,不錯,淮夷走廊的終點就是歷史記載的蚩尤大本營。

石家河文化一路東徵,攻下了山東南部的蚩尤老巢,征服了大汶口文化,這正是黃帝戰東夷蚩尤的歷史寫照!

而逐鹿之戰則是時空搞錯,應該幾百年後的龍山文化北征的故事了。

石家河文化青龍泉類型可能是黃帝文化,西花園類型可能是炎帝文化,剛好也有炎帝在隨州的傳說和記載,而西花園文化東進安徽北部之後征服淮夷,又和蘇北的良渚文化融合,在山東發展為山東龍山文化,所以炎帝和蚩尤在歷史記載中關係較近

而顓頊部落,應該源於青龍泉文化,但是和西花園文化關係也很密切。

河南龍山文化北進山西,形成山西陶寺文化,這是青龍泉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系統的

但是河北一些地區的新石器考古,顯示也有西花園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系統的一些特點

顓頊部落,應該華夏王朝在北方的統治者,融合了河南龍山文化系統和山東龍山文化,但主流是青龍泉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系統,所以顓頊是黃帝後裔,而非炎帝後裔。

而逐鹿之戰,正是4500-4400年之間,顓頊大帝在北方打的一個關鍵戰役,在河北摧毀了大汶口文化的殘部、河北磁山文化,還有紅山文化,兵鋒直抵遼西,催生夏家店下層文化,將華夏文化帶到北方

豫西南鄂西北的青龍泉文化為黃帝文化,有古史佐證:

《史記·封禪書》:「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之陽」。而湖北荊山目前發現有不少的銅礦,有些銅礦似乎有史前開採的痕跡,更加印證了黃帝是源自屈家嶺文化的事實

鄂北的西花園文化為炎帝文化,也有古史佐證:

研究炎帝文化的權威組織——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在編輯的《炎黃會典》一書中明確指出:湖北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

《國語·魯語》說:「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烈山在隨州,便證明西花園文化為炎帝文化。

樓主註:河南人在拿河南的荊山說事前請想想河南荊山到底有多少年歷史

湖北荊山正是荊州這個名字的來源,這一點你們能比麼?

所謂黃帝在陝西、炎帝在陝西的說法是不值一駁的,很簡單,4600前陝西只有半坡文化,這種文化極為落後,4300年前後,廟底溝二期文化從河南進入陝西關中,4200年前左右,齊家文化征服廟底溝二期文化形成陝西龍山文化,再看陝北,4300年前,擁有龍山文化特徵的石卯文化出現,但4000年前後,被剛剛進入遊牧文明的齊家文化摧毀

很顯然黃帝、炎帝不可能在陝西,否者,齊家文化就要是成為華夏族的祖先了。

至於周人是什麼來源,現在的確考古資料很少,不過周人和齊家文化有很密切的聯繫是肯定的,如果簡單把周人和陝西當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聯繫起來,很可能會出現周人是西戎的推斷,不過現在有一些論文,論述在商朝時期,「商文明」西進關中的事實,只有把周人和進入關中的「商文明」聯繫起來,才能維持周人的華夏屬性,這個「商文明」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它可能不是屬於商族的直系,而是屬於被商人征服的顓頊後裔的一支。

至於齊家文化為什麼如此強大,事實上國外有很多論文,論述了甘肅地區古突厥文化、吐火羅文化南下對齊家文化的影響,齊家文化是中國最早出現遊牧文明的文化,時間大約在4000-3800年前,不可否認,最初的遊牧文明是來自中亞和歐亞草原

源於齊家文化的遊牧文明,與周人的青銅文明結合,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纔在大約3000年前推翻了強大的商文明。

我國的東北,出現遊牧文明極晚,大約在3000年前,夏家店上層文化取代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時候出現,考古的結果顯示夏家店上層文化受到了西北遊牧族羣的嚴重影響,完全不同於夏家店下層文化。

說明在3000年前,一羣遊牧族羣從西向東一路狂掃,成為一種歷史趨勢,這種趨勢一方面使馬車戰爭成為中原文明的主要戰爭形勢,另一方面又徹底改變了東北文明的生活習慣,遊牧取代了農業。

所謂黃帝在新鄭的說法,也缺乏根據,河南龍山文化是從南向北傳播的,最初的發源地是在豫西南和鄂西北,就是青龍泉文化。

因此黃帝為青龍泉文化,炎帝為西花園文化才更為符合事實

隨州為漢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點,炎帝文化向東,就進入淮河上游,沿著淮河的流向,就進入淮夷走廊,河南東南部一些地區,比如信陽等,歷史上都是石家河西花園文化的分佈區。

淮夷走廊的終點是山東西南部,尚書、國語、史記等多部古史記載,蚩尤生活在山東陽谷至泰安一帶,泰安在黃河以南,是淮夷走廊的終點,但是陽谷就在黃河以北對峙,說明蚩尤部落想憑藉黃河天險對抗龍山文化,但是龍山文化越過了黃河,摧毀了大汶口文化。

進入山東以後,石家河—龍山文化的東徵就變成北伐,溫柔的融合變成了殘酷的屠殺,直至進入河北、遼西

屈家嶺文化是寬容溫柔的文化,無論是屈家嶺文化北上征服豫西的仰韶文化,形成廟底溝二期文化,還是屈家嶺文化東進征服尉遲寺大汶口文化,都沒有出現血腥屠殺,原因可能是當時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社會階級才剛剛開始分化,而生產力的提高也允許容納更多的外來人口,所以我們僅僅看到墓葬有貧富,有社會地位的初級分化,但是沒有奴隸,沒有血腥屠殺

但是當石家河文化北進的時候,就變得有些不同,開始出現對異族的血腥屠殺,這種現象在山東龍山文化中特別明顯,石家河文化在河南的人殉和屠殺不及山東的一個零頭。當石家河文化進入蘇北征服良渚文化時,我們看到的還基本是以融合為主,但是一進入山東,便變成了血腥屠殺,很多山東龍山文化的人殉坑都最少有幾百條人命,甚至上千條人命。

其原因主要是生產力的提高不及人口的快速擴張,財富和階級日益分化嚴重,族羣的意識開始出現,奴隸制社會生產關係開始萌芽,排外意識增長。

而龍山文化另一個屠殺嚴重的地方,就是河北,這與逐鹿之戰有關,4500-4400年間,河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幾乎遭受毀滅性的打擊,磁山文化幾乎完全消失

龍山文化的影響,深入到了遼西,我相信夏家店下層文化就是龍山文化征服紅山文化的產物,因為有太多相似的文化因素,夏家店下層文化比紅山文化高兩個檔次,不可能是紅山文化自己發展而來。

紅山文化是落後的文化,連仰韶文化都不如,比如河姆渡文化,在南方被仰韶文化欺負,但它卻是紅山文化的源頭之一。

以前有人奇怪為什麼北亞的蒙古人髮飾怪異,好像不適合寒冷天氣,比如突厥人、愛斯基摩人、葉尼塞人、鄂倫春人、鄂溫克人都沒有那種奇怪的髮飾。

其實這在考古中也可以加以說明,紅山文化中沒有發現蒙古人那種髮飾,其根源顯然不是北方苦寒之地,而是源自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玉人當中的髮飾,就有兩側結辮的髮飾,這在商考古中也發現過。

要把大汶口文化和淮夷地區文化區別開來,比如安徽北部的尉遲寺文化應該屬於屈家嶺文化的一支主導,不要把尉遲寺文化的黑陶高柄杯當成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其次,不要把江蘇北部的新沂花廳文化當成大汶口文化,新沂花廳文化是良渚文化征服的結果,以良渚文化為主導,和大汶口文化關係並不大。

如果把淮夷地區的所謂「大汶口文化」去掉,比如去掉尉遲寺文化和新沂花廳文化,那麼大汶口文化就和龍山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了,成為徹頭徹底的蠻夷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的本質,是石家河文化東進與新沂花廳文化的融合產物,和大汶口文化實際毫無關係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在新石器晚期,4000-5500年間,屈家嶺——石家河——龍山文化,是一家獨大,連續征服了南北各個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磁山文化、紅山文化,可謂風光一時,天下無敵

但是在4000年前左右,這個形勢突然有了改變,原因是各地開始出現青銅文明

而青銅文明,在中國有南北兩源,南源是石家河文化——二里頭文化——盤龍城文化,這是華夏正宗。

北源是西方歐亞草原來的草原系青銅文明,主要代表是齊家文化、朱開溝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

有外國學者論述齊家文化可能受到塞人、吐火羅等中亞文化的影響,齊家文化出現青銅文明大約在4000-3900年前,擁有青銅文明後齊家文化很快就摧毀了陝北龍山人羣建立的石峁文化,齊家文化同時還出現了家馬的馴養,表明遊牧文明的出現,但當時的遊牧文明,力量還不強。

4000年前以後,龍山文化在西北失守的厄運並沒有停止,在遼西、河北,龍山文化相繼退卻,夏家店下層文化開始反噬,關於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成因,我前面見過,它含有大量石家河—龍山文化因素,但是這僅限於石器、陶器、玉器,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青銅文化,並非源自量石家河—龍山文化,而是和齊家文化一樣,源自北方草原系青銅文明,它們之間有內在的聯繫和一致性,但是又有各自的地域特點。

夏家店下層文化最開始應該石家河文化征服紅山文化的產物,屬於顓頊部落的一支,但是當它後來接受草原系青銅文明開始反咬石家河——龍山文化的時候,它就變成了危險的北狄。但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始終沒有發現家馬的馴養,沒有馬,你就沒有辦法遊牧,你總不能騎牛打仗吧,所以夏家店下層文化依然是農業文明為主,它對華夏的威脅遠不如齊家文化那麼大。

但是總體來說,4000年前以後,石家河——龍山文化的形勢越來越嚴峻:

在山西,陶寺文化在距今4000年前左右,面臨逐步失守的危險,而在山東,嶽石文化突然興起,該文化與夏家店下層文化有某種聯繫,而與龍山文化有很大的區別,山東龍山文化也面臨被嶽石文化全面取代的危險,嶽石文化可能就是東夷的來源。在河北,夏家店文化開始壓迫龍山文化,下七恆文化受到夏家店文化強烈影響,與二里頭文化發生對峙。

西、北、東三面失守,華夏文明到了最最最危險的時刻,此時商文明終於破土而出,在蟄伏了幾百年之後,石家河——二里頭文化終於在長江之濱、江漢平原,開出了絢麗的青銅之花——盤龍城青銅文明,承擔了拯救華夏文明的偉大任務。盤龍城文化以其強大的青銅文明,開始了華夏族的猛烈反擊,在北面,首先在河南龍山文化的腹地——黃河南岸,建立了一系列的大邑為根據地,即二里頭文化、二里崗青銅文化、偃師商城、鄭州商城,以阻北狄南下,然後越過黃河攻佔晉南、晉中一代,擊退朱開溝文化一系的北狄文化。

在東面,商族擊退嶽石文化,收復部分龍山文化失地,深入濟南大辛莊一代,建立商文明的據點。

在西面,一支商文化攻入陝西關中,佔據扶風以東至西安一代,征服當地齊家文化,與鬼方等戎族毗鄰而居,在目前一些學者的論文中,認為該支商文化族羣,可能發展為後來的周人。

在東北面,商族融合了部分下七恆文化,擊退夏家店下層文化,建立藁城臺西商文化,並開始向遼西挺進。

最後為了鞏固在黃河以北的所佔領土,商族遷都黃河以北的安陽,從地點上看,安陽可以兼顧南、北、東三面的蠻族進攻,更好地監視他們動向,在此設立基地,能及時獲取情報,並大大減少運輸等戰爭成本,有利於牢牢控制華北,這是從軍事、政治方面的雙重考慮結果。

但是商族過於集中的政治體制,難以應付四面樹敵,最終顧此失彼,而3000年前左右,遊牧文明獲得極大的發展,其組織形式更加強大有力,生產力也獲得很大提高,而周人因為與羌族雜居,吸收了遊牧文明的戰力。

可能在商人東徵嶽石文化的時候,周人反戈一擊,偉大的商文明終於被摧毀了。

很巧的是,大概同時也在3000-2800年前,一股遊牧民族征服了東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改變了當地的農業文明,使東北開始出現遊牧文明。

東夷的概念在不斷發生改變

在最初石家河文化來看,大汶口文化屬於東夷,尉遲寺文化和新沂花廳文化屬於淮夷

山東龍山文化屬於華夏,不屬於東夷

商文明建立之後,嶽石文化屬於東夷,嶽石文化進入淮河流域之後,又產生了新的淮夷

商末,商人東徵嶽石文化,重新奪回淮夷地區,並分封給了商朝貴族

周滅商,商人殘餘勢力彙集在淮河流域一帶,被周人稱為淮夷,這個淮夷的概念又不同

所以我說要重新認識淮夷,歷史上的淮夷總是和華夏文明聯繫在一起的,而東夷則不是,大汶口文化、嶽石文化是毫無疑問的東夷。

但淮夷地區雖然屢次被東夷佔領,但是最後總是有來自華夏的力量重新統合這裡,淮夷雖受東夷文化影響,但不能歸為夷類,應該屬華夏旁支

考古發現支持

《河南汝州市煤山龍山文化墓葬發掘簡報》袁廣闊

「煤山墓葬內隨葬的陶器均為明器,部分陶器可在遺址內找到同類器,但數量較多的寬沿豆、鼓腹壺等在遺址內幾乎不見。很多文化因素來自屬於石家河文化的湖北隨州西花園遺址[5],如西花園遺址出土的陶壺與煤山墓葬出土的長頸壺十分接近;西花園遺址出土的陶杯口部多飾一週寬頻紅彩,也有的飾兩周或三週帶狀彩。因此,煤山龍山時期埋葬習俗受到來自南方石家河文化的較大影響。」楚人源自石家河文化青龍泉類型,發展序列為石家河文化青龍泉類型——陝西過鳳樓文化——典型楚文化,其中陝西過鳳樓文化填補了楚文化器物與石家河文化中間的缺環

事實上,相較於周人,楚人文化上明顯更類似夏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