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最受影視作品青睞的上古神獸,只因貪吃而無人不知 新聞 第1張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簡歷請發送至 [email protected]

傳說中的上古神(兇)獸一直活躍在眾多修真、魔幻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張藝謀電影《長城》中的食人獸、中國風電影《風語咒》中的大BOSS以及影視劇《天乩之白蛇傳說》中的圈粉反派等等……頻繁地刷屏,硬生生讓識字不多的小編也認識了它的名字:饕餮(tāo tiè)。

它是最受影視作品青睞的上古神獸,只因貪吃而無人不知 新聞 第2張

《長城》中饕餮的形象近於恐龍,《風語咒》中饕餮一出、天地變色,《天乩之白蛇傳說》中青帝的坐騎饕餮則化身為一名反派男子的形象……傳說中的饕餮究竟是何方神聖?

在中國神話體系中,越是古老的物種越具有無限的神力。在這一潛意識影響下,饕餮常常貼上“上古”的標簽來壯大自身的氣場,但人家這標簽卻是貨真價實的。《呂氏春秋》就記載:“周鼎着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實物證據則有出土的殷商時期文物商象形饕餮鼎、商夔龍饕餮鼎等等。

宋代的邵博在《聞見後錄》中得意地介紹了一件家傳的寶貝:“(宋)紹聖初,先人官長安府,於西城漢高祖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他鑒寶的結論是:“實三代(夏商周時期)寶器”。可見早在商周時代,饕餮就活躍在古人的創作意識中,推究其思想來源一定更為古老。

它是最受影視作品青睞的上古神獸,只因貪吃而無人不知 新聞 第3張

註:影視作品的饕餮形象

而對於饕餮紋常常作為鍾鼎彝器裝飾這件事,明代的大才子楊慎解釋說:“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升庵集》),毫不留情面地戳穿了這只吃貨的本質。

神祕怪獸饕餮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吃。有傳說認為饕餮沒有身體是因為它太過貪吃以至於把自己的身體也一併吃掉,只剩了一顆大腦袋和一張大嘴巴,吃成這樣也只能變成蠢萌獸了。

顏師古註解饕餮的大名雲:“貪甚曰饕”,且特指貪食。總之從形象到名號皆不離“吃”,吃出水平的吃貨被稱之為“老饕”,也是沾了饕餮的光。不過這個稱呼已經不是單純的指愛吃東西,而是上升到美食家的水準了。

言歸正傳,饕餮這只上古的貪吃獸是哪裡來的呢?若是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也就罷了,可許多古書偏偏把它的家底兒摸得門兒清,滿滿的坑爹即視感,曰:縉雲氏之不才子也。《左傳》的記載中將縉雲氏家的這個不肖子孫犀利地數落了一番:“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它是最受影視作品青睞的上古神獸,只因貪吃而無人不知 新聞 第4張

註:饕餮紋

漢武帝時期的太中大夫、被西王母指責屢偷仙桃的東方朔先生,在他的《神異經》中也異口同聲地記載了饕餮的斑斑惡跡:“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由古至今作惡者多如牛毛,小奸小惡們早被歷史的洪流卷沒了蹤影,饕餮歷經千年仍能作為反面形象而備受追捧,也是壞出了名堂纔有的待遇。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

同樣地,《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述是:帝鴻氏之不才子——渾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窮奇,顓頊氏之不才子——檮杌,以上合稱“三兇”,加上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稱“四凶”。

帝鴻氏為古代東方氏族首領,《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為帝俊之子;少皞氏即少昊,是遠古時代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之一;顓頊為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傳說他打敗共工,繼少昊而主政。而關於縉雲氏,《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用賈玄的話說:“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冥冥中營造出了一種四個不成器的“官二代”到處行兇造孽的既視感。不過話說回來,這裏的“子”當是對子孫後代的泛指,並非就特地是四大首領生下的“皇子”。但小編還是不免有種凶神惡煞也要出身名門的錯覺……

它是最受影視作品青睞的上古神獸,只因貪吃而無人不知 新聞 第5張

註:蚩尤雕像

有考證認為,“姜姓,炎帝之苗裔”的描述和中國歷史上另一位boss級的大反派資料重合,極有可能為同一個人物——《路史·蚩尤傳》記載:“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傳說中蚩尤有三頭六臂、八隻腳,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宋代的羅泌給《路史·蚩尤傳》作注說:“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這似乎是與三代彝器多以饕餮紋為裝飾相重合了,所以也有推論認為蚩尤很可能就是這位縉雲氏的不才子——饕餮。

於是饕餮又和蚩尤拉上了千絲萬縷的關系,以至有傳說認為饕餮乃是蚩尤敗給炎黃二帝之後被斬下的首級所集怨氣所化,古代彝器上的饕餮紋也就是蚩尤的頭像。不過關於饕餮的形象還有另外一種記載,東方朔撰寫的《神異經》說:“饕餮,獸名。身如羊,人面,目在腋下,食人。”類似的記載還見於《山海經·北山經》:“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它是最受影視作品青睞的上古神獸,只因貪吃而無人不知 新聞 第6張

註:趙州橋上的饕餮雕像

根據晉代郭璞的解釋,這裏的“狍鴞”就是饕餮。之後伴隨民間龍生九子的傳說逐漸興盛,明代的陸容和楊慎將饕餮列為龍生的九子之一,這個上古兇獸終於成了貨真價實的“龍子”。

在不同的影視劇影視作品中,依照劇情對饕餮做了不同地演繹,但大致都保留了饕餮“強有力”的反派形象。可見獸齡千年的饕餮非但沒有被時代拋棄,而是生命力頑強地活躍在現代人的創作意識之中。這恐怕除了饕餮本身作為一枚文化符號外,其符號背後的涵義更具警示意義。

“貪甚曰饕”,饕餮,對應的是人性中的貪欲。貪不只是貪食貪財、貪戀榮華富貴,對高雅如琴棋書畫、自然界風花雪月美景的貪戀也是一種貪。貪欲不止,則會漸漸地“走形”“變味”,甚至最終吞噬掉自己的初心與本性,一如饕餮將自己的軀體一併吃光。

它是最受影視作品青睞的上古神獸,只因貪吃而無人不知 新聞 第7張

從古到今,人們都將饕餮描述地兇惡且非常難纏的形象,或許是因為最難對抗的正是潛藏在本性中的貪欲吧!大道不離日用,生活如一場修行,而貪欲是最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滲入我們心志的。生活中常須及時“惺惺”,降服貪婪之心。修行,需要降服我們心中的那隻“饕餮”。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註明出處

投稿地址 : [email protected]

它是最受影視作品青睞的上古神獸,只因貪吃而無人不知 新聞 第8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