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發生在公元前2世紀。(猶太民族的在亞非之間的遷徙,應該要早很多,但因為是聖經所記載,雖然可信度很大,這裡依然不去算他。) 公元前三世紀末,統一了漠北的匈奴打敗了漢帝國,逐漸強盛起來了,並隨即開始了擴張,匈奴頭曼單于,冒頓單于,老上單于祖孫三代,持續對居住在甘肅西部的月氏人用兵,最後在前170年左右,由老上單于最終完成了對月氏的征服,匈奴人的征服類似於後世的蒙古人,非常野蠻。老上單于征服了月氏後,拿月氏王的頭蓋骨做了飲器,並開始大規模屠殺和驅逐月氏人,迫使他們向西遷徙,由此產生了發端於亞洲高原的有史記載的第一次各民族大遷徙。而這次月氏人的遷徙造成了中亞和東伊朗面貌的徹底改變。 這些月氏人離開甘肅,穿過北部戈壁向西逃亡。其中小部分月氏人,中國古籍稱之為小月氏,在天山南部地區的羌人或吐蕃人中間定居下來,使用羌或吐蕃人的語言。其餘的月氏部落,中國人稱為大月氏,企圖在中亞北部的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盆地定居。但很快被烏孫人趕走。 大月氏人繼續西遷,據《漢書》記載,大月氏人在前160年,左右最終到達了錫爾河上游的大宛。並定居下來。 大月氏人文明程度很高,他們和當地大多數的游牧民族不同,他們很早就採用了定居生活方式,因而他們的到來,為中亞帶來了文明的萌芽。但同時對當地的游牧民族產生了新的衝擊。 在匈奴和大月氏的雙重壓力下,首先離開故土的是烏孫人。烏孫人屬於在北方游牧的伊朗種人,在匈奴和大月氏的驅趕下,他們一路西遷,大概在公元前2世紀中葉,渡過伏爾加河,侵入俄羅斯草原,被西方史家稱為阿蘭人。烏孫人(阿蘭人)把「東方」(阿爾泰山)的花紋藝術風格傳給了當時在俄羅斯草原的哥特人,並在我後面要提到的第三次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中,由哥特人傳給了日耳曼人諸部落,所以在日耳曼人的哥特藝術中,可以找到很多的中亞游牧藝術風格。 大月氏人到達大宛後,他們已經來到了巴克特里亞(阿富汗)的希臘王國的邊境上。而他們的到來,決定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的末日。 巴克特里亞是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阿富汗地區後,設立的行省,在亞歷山大帝國瓦解後,由當地的希臘王公建立的完全希臘化的王國。由於大月氏人的到來,原來在塔什干,費爾干納和喀什噶爾地區的游牧民族,紛紛湧入了繁華的巴克特里亞。 這些游牧民族和烏孫人一樣,都是來自錫爾河北岸中亞西北草原的游牧的伊朗人。在中國古籍中被統稱為「塞人」。 大約在公元前140-130年間,游牧部落實際上已經從希臘末代國王赫利克勒斯手中奪取了巴克特里亞,從此希臘勢力徹底退出中亞,一去而不返。游牧部落在阿富汗建立的國家,在中國古籍中稱為「大夏」,前128年,張騫出使西域,訪問了大夏國,這是有記載的中華民族和伊朗民族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根據《漢書》記載,大夏國很快便臣服於在大宛的文明人大月氏人。「月氏徙來,皆畜臣之」,根據《後漢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26年,大月氏人不再滿足於對巴克特里亞的宗主權,他們越過阿姆河,實實在在地佔領了阿富汗。大月氏進而移居大夏,由五位首領(即葉護)瓜分了其地。 而在南方,原來在巴克特里亞的塞人受到大月氏人在後面的攻擊,佔領了德蘭吉亞那(今天伊朗的錫斯坦省)和阿拉霍希亞(今天阿富汗的坎大哈)。這一佔領是永久性的,因為,從此以後,這些地區成了「塞人的地區」,按波斯語名稱音譯就是「錫斯坦」。 所有這些塞人游牧部落從錫斯坦猛撲向伊朗的希臘化的帕提亞帝國(中國古籍稱為安息),幾乎摧毀了它。帕提亞國王弗拉亞特斯二世受到敘利亞安提珂王朝(都是亞歷山大帝國的後繼國家)的國王安提珂七世的威脅,安提珂七世企圖進行塞硫古王朝式的再征服(公元前129年),弗拉亞特斯二世不得不請求在錫斯坦的野蠻的塞人來援手。可是這些塞人部落進入帕提亞後不久就倒戈,弗拉亞特斯兵敗被殺(公元前128年或127年)。而即位的阿特班努斯二世於公元前123年在反攻中受重傷而死,帕提亞帝國幾乎崩潰,最後帕提亞王密特里達提二世(前123-88年)幸運地阻止了游牧部落對帕提亞的入侵,並將他的宗主權強加給了在錫斯坦的塞人。 這些地區的塞人和大月氏人以後的命運構成了伊朗和印度歷史的一部分。塞人從錫斯坦和坎大哈擴張至喀布爾和旁遮普;然後,當這些地區被月氏人佔領時,他們又擴張到馬爾瓦和吉萊特,在那裡,塞人的總督維持統治直到公元4世紀。 至於巴克特里亞的大月氏人,《漢書》中記載他們在公元1世紀建立了非常著名的大貴霜王朝。《漢書》說,這些貴霜人是大約在公元前128年瓜分巴克特里亞的五部落中的一部,並在貴霜人的首領邱就卻的領導下降服其餘的月氏部落,建立起了貴霜帝國。貴霜王朝的統治一度從喀布爾擴張到北印度的部分地區(旁遮普和馬圖拉)。並在佛教向中亞的傳播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匈奴的對甘肅月氏人的征服給亞洲的命運帶來了巨大影響。匈奴在把月氏逐出甘肅的過程中,引起了一連串的反應,這些反應在遠至西亞和印度都能被感受到。阿富汗地區喪失了希臘化特徵,亞歷山大遠征在這些地區所留下的最後的遺迹被消除了;帕提亞的伊朗暫時承受了震動;從甘肅被趕走的部落已經在喀布爾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大帝國。 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遷徙,發生在公元4到5世紀的中國北方,即中國人婦孺皆知的「五胡亂華」,對於這段混亂的歷史,筆者這裡就不再重複了,這一節,主要把五胡的遷徙路線,和他們的各自命運交待一下。 這次大遷徙的發起者,依然是糾纏了大漢400年國運的匈奴人。在筆者《漫談匈奴和突厥的歷史概況》一文中提到,公元前60年,匈奴發生內戰,呼韓邪和郅支兩位單于互相爭位,前51年,呼韓邪歸順漢宣帝,在西漢軍隊幫助下,打敗郅支單于,佔領了匈奴故地,被稱為東匈奴。 郅支單于則向西攻擊,在鹹海流域打敗烏孫人和康居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被稱為西匈奴。然而這支不願歸順中國的匈奴人依然沒有逃脫中國的攻擊。公元前36年,西域校尉陳湯在一次異常大膽的襲擊中直抵伊犁河支流楚河畔,襲殺了郅支,留下了「犯強漢者隨員必誅」的千古豪言。西匈奴迅速瓦解,並向西逃循。這裡按下不表。 這裡來看東匈奴。 公元48年,南方的8個匈奴部落在首領的率領下起來反對東匈奴的蒲奴單于,東匈奴從此分裂成了北匈奴和南匈奴兩部分。南匈奴向東漢帝國臣服,光武帝劉秀把他們作為盟邦安置在漠南地區,即在戈壁南部邊境的內蒙古,以及山西與甘肅的邊境上。 公元2世紀中葉開始,取代北匈奴佔據漠北的鮮卑族強大起來了,他們在部落首領檀石槐的帶領下開始攻擊內蒙古的南匈奴。已經歸順中國的南匈奴,於是立刻和鮮卑人結盟,一道攻擊陝西甘肅和遼東的中國邊境,但當時的鮮卑和南匈奴人不成氣候,被東漢軍隊屢屢擊潰,最後在公元207年,曹操在遼東徹底擊潰烏桓(和鮮卑同源的一支游牧部落),並徹底解除了鮮卑和南匈奴的威脅。 公元215-216年間,曹操把南匈奴余部安置在今陝西省、山西省和河北省以北的人煙稀少的邊境地區,並把他們人為地分裂成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派一位中國的政治代表(司馬)監督各部首領的統治。統一南匈奴的合法單于被軟禁在中國宮廷內。而在整個三國魏朝期間,鮮卑人和南匈奴人始終無法成為中國北方的威脅,他們對中國的大膽攻擊,無一例外地被魏國軍隊擊潰,當時的中國,似乎已經不存在來自北方的威脅了。 然而,就在這個看似平靜的時刻,可怕的民族大遷徙突然來臨了。這次遷徙從規模上類似於歐洲5世紀的民族大遷徙。然而,與之不同者,這些遷徙既不是由蠻族之地的騷亂而觸發,也不是由某個阿提拉的行動而產生,而僅僅是由於中國西晉的內亂所導致的力量的衰落而引起,中國的衰落像是一根真空管,把直到當時仍沿中國邊境紮營的、作為中國盟邦的這些蠻族吸入了中國。 西晉時,南匈奴五部失去中央政府的監督,塞外匈奴大量內遷,總數在30萬左右,南匈奴迅速強大起來。 南匈奴左部的劉姓家族(公元202年左右,南匈奴的呼廚泉單于為了拍東漢王室的馬屁,改的姓)的劉淵,在304年統一南匈奴五部,得西晉授「五部落單于」封號。同年,劉淵起兵反晉,在汾河流域建漢國,自稱「漢王」,公元308年稱帝,遷都平陽,並隨即大肆進攻西晉,揭開了這次歷時300年的民族大遷徙歷史。 匈奴人在五胡亂華中,消耗殆盡,除了在戰爭中被消滅,350年冉閔的襄國大屠殺,和胡夏赫連家族的窮兵黷武,也給匈奴民族造成了萬劫不復的傷害,以至於到了公元5世紀,匈奴作為一個民族的歷史,居然在中國史書中從此徹底消失了。 五胡亂華的第二個民族,是羯族。羯族很難說是一個獨立的民族,他們一直和匈奴人混居在漠南,生活習俗基本上和匈奴人類似,曹操內遷五部落匈奴時,羯族人隨匈奴遷入山西,集中於上黨地區,被稱為「匈奴別部」。 羯族石勒建立的後趙,本來很有機會結束這場空前的混亂。可惜其繼承者石虎是一位十足的壞蛋(他竟讓人把他最漂亮的妃子烤熟,端上餐桌。)但由於在初次與巨大的文明接觸而受到感化下的蠻族所產生的普遍的反常情況,石虎卻是五胡的眾多君主中最熱心的佛教保衛者之一。 石虎的暴戾統治,間接導致了人口稀少的羯族人民的可怕命運,350年冉閔殺盡後趙貴族後,由於實在不放心胡人,親手策划了襄國大屠殺,看到不像漢人的格殺勿論,羯族在這場屠殺中受創最深,幾乎被殺光了,以至於倖存者已經無法維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羯族在這個星球上的歷史,突然消失。 在這第二次大規模民族遷徙中,給中國帶來最深遠影響的是鮮卑人。 上節講過,公元48年,東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附東漢,北匈奴則繼續於東漢為敵。公元49年,東漢王朝為了削弱北匈奴,遼東太守祭彤支助並慫恿靠近北匈奴的兩個滿洲部落反對他們,這兩個部落分別是在滿洲遼河上游流域的烏桓部落和在大興安嶺(當時稱鮮卑山,鮮卑部落由此得名)和嫩江河畔過著游牧生活鮮卑人部落,這兩個部落基本上應該是蒙古人種,鮮卑人從此在歷史上出現。 鮮卑人在此戰中得祭彤支持,擊敗北匈奴,斬首兩千,初露鋒芒。 公元91年,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大破北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余部尚有十餘萬人,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此後,鮮卑東抗東漢遼東,南擊南匈奴,西逐北匈奴,對中國北部邊境造成了新的威脅。 桓帝時(公元2世紀中葉),鮮卑首領檀石槐在歷史上首次統一鮮卑各部。大約155年,檀石槐征服了北匈奴,悉據匈奴故地,並向西蒙古進軍,遠至伊犁河畔的烏孫人,他打敗了這些烏孫人。據《後漢書》記載,當時他的統治從滿洲到烏孫國,遠至巴爾喀什湖,「東西萬四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 隨後,鮮卑首領開始重蹈前輩匈奴的覆轍,貪婪地把目標對準中國。他們連續進攻中國遼東,遼西,但屢遭挫敗,隨後,鮮卑人進攻南匈奴,並脅迫南匈奴各部共同進犯陝西和甘肅,但均被嚴陣以待的東漢軍隊擊敗。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在遼東消滅了鮮卑最親密的盟友烏桓部落,一戰而徹底解除了鮮卑和南匈奴對中國北方的威脅。(在堅決消滅烏桓這件事上,看得出曹操比他最著名的謀士郭嘉,還是要高出了一籌。) 隨後100年間,鮮卑對中國北方几乎不能形成威脅,雖然為了生存,游牧的鮮卑部落依然不斷襲擊中國偏遠的甘肅陝西邊境,但無一例外地被曹魏王朝和西晉王朝所擊潰。事實上,曹魏王朝確確實實是解決中國北方邊患最為成功的一個朝代,它對於西域地區的控制,也似乎要強於兩漢和盛唐。 但正如上一節所提到的,由於西晉王室令人難以理解的弱智,使這段本可以延續的蜜月期突然終止。南匈奴的對西晉王朝的侵襲,引發了鮮卑民族大規模的民族遷徙。 由於鮮卑部落眾多,人口也大大超過了以前的匈奴(估計五胡亂華時,遷入中華腹地的鮮卑各部人數超過200萬人)。在這次大遷徙中,鮮卑人主要分為了以下各支。 東部鮮卑經過檀石槐、軻比能等部落聯盟時期,後來發展成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期間在遼東和中原分別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國,宇文氏則在百年後建立北周。 北部鮮卑主要是指拓跋鮮卑。拓跋氏建立代國,後又建立北魏,並統一北方,兼并其它鮮卑諸部。(關於拓跋部落,西方許多史家認為是源於阿爾泰山的突厥人種,筆者認為這個看法是有一點道理的,筆者後面會提一下。) 西部鮮卑主要由河西禿髮氏、隴右乞伏氏(都是漢魏時期,在甘肅陝西被擊潰或投降的鮮卑部落後裔)以及青海和甘肅的吐谷渾組成。禿髮氏、乞伏氏建立了西秦、南涼國家,吐谷渾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區建立國家,一直延續到隋唐之後。 然而,大規模遷入中原的鮮卑民族,隨著被巨大的文明所籠罩,其游牧民族的活力也逐漸被削弱、淡化和淹沒於中國主體之中。而佛教在這個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些兇猛的武士們一接觸到菩薩的優雅姿態就易於受到佛們博愛教條的感動,以致於他們不僅忘記了他們好戰的本性,甚至還忽視了自衛。鮮卑貴族在北朝的多次內亂中,消耗得差不多了,而鮮卑人民則更熱衷於漢人的文化和定居生活,鮮卑的民族特性逐漸消失,以至於到了隋唐時代,雖然絕大多數北方貴族幾乎都帶有鮮卑血統,但鮮卑人作為一個民族,居然徹底消失了。 鮮卑人的歷史到此為止,這裡要提一下存疑的拓跋部落的來源問題。鮮卑在北方被東漢和曹魏擊潰後,大多移居遼東和隴右,漠北卻在鮮卑主體離去後突然出現了一個更為強悍的部落拓跋部,拓跋部和鮮卑以前的各部完全找不到關聯,他們到底是哪裡來的? 西方史家大多數認為,他們是來自阿爾泰山的突厥部落,乘檀石槐後鮮卑衰落之際,佔據了漠北,從文化上,他們比遼東的慕容氏要落後非常多,很難想像是源出一支。更為有意思的是,以後的很多突厥王朝,比如哈拉汗王朝,高昌回鶻,甘州回鶻的君主,不約而同的採用了一個君主的稱號--「桃花石汗」,這個稱號居然是北魏君主的稱號,拓跋燾就稱「桃花石汗」,而這個稱號僅在突厥王朝中出現過。從語音角度看,「桃花石」在突厥語中為Tabgatch,這個詞居然發音和「拓跋」非常相近,這僅僅是巧合嗎? 這次向中國的民族大遷徙的另兩支來自氐族和羌族,筆者一直認為所謂氐和羌其實是一個民族的不同部落,類似於鮮卑和烏桓,甚至他們和吐蕃基本也是源頭同一的一個民族。 氐人活動的範圍,在秦漢主要是在從隴右到岷北的甘南陝南和川西北地區,他們似乎在中國的戰國時代,已經發展到了定居農耕社會的階段。他們建立了自給自足的氐人國家,和中國應該是不會有矛盾的,所以他們給中國帶來的麻煩和漠北的游牧民族有根本的不同,他們根本不願意劫掠中國,完全是被漢代的擴張政策逼出來的。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開拓西南境,遣中郎將郭昌攻滅氐王,置武都郡。漢武帝對氐人採取了錯誤的民族壓迫政策,將部分武都氐人趕出家園,集體將他們驅逐出了富饒的漢水、嘉陵江、岷江流域,遷徙到了甘肅荒涼的酒泉郡。 東漢末年,劉備,曹操爭奪漢中,其餘生活在川北的氐人夾在中間,再次流離失所。劉備拿下漢中後,219年,曹魏雍州刺史張既將武都氐人5萬餘落強制出居扶風、天水二郡界內。隨後幾年,又有萬餘戶武都氐人被強制遷往關中和漢人混居。五胡亂華時最著名的氐人家族略陽蒲(苻)氏、呂氏,其先人都是從武都遷來的。 這些內遷的氐人非但失去了家園,土地,還大量被賣為奴隸或被迫充當僱傭軍,過於嚴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導致公元294年,秦、雍氐,羌悉反,立氐帥齊萬年為帝。叛亂持續了五年,299年,齊萬年被殺,關中平,余萬眾,在氐人李特率領下,逃入四川蜀郡,導致大規模的流民暴動,很快奪取了四川政權,是為成漢。 四世紀十年代,西晉對中國北方失去控制,飽受壓迫的關中氐人順勢反晉。310年略陽(今甘肅省秦安縣)蒲洪受劉漢冊封,進氐王,劉漢亡後,降後趙,350年東晉以洪為征北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冉閔殺胡羯,關隴各族流民相率西歸,依附蒲洪,其勢大振,次年,其子苻健建國,是為前秦。 前秦幾乎統一了中國,但在決定中華命運的關鍵一戰淝水之戰中以多打少卻徹底失敗。淝水之戰,筆者一直認為是中華3000年戰史上最為具有決定性深遠意義的一戰,很難想像,一旦在383年,尚未漢化的北方的蠻族鐵蹄就踏入江南,中華的命運將會如何演變。東晉王朝及其王謝桓庾世家,當之無愧地拯救了中華文明,應該大書特書。(遺憾的是東晉世族政治卻一直被當作大地主政治的典型,被批判著。) 前秦亡後,略陽氐人呂光在涼州建立了後涼政權。另外,略陽氐人楊氏在東漢末年就建立了仇池國,仇池國根據地不太固定,基本在川北一帶,對周圍的大國忽叛忽降,甚至南北俱降,就這樣居然給他混了三百多年,直到隋初才亡。 氐人一直和漢人聚居,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通用漢字和漢語,所以氐人很快就被融合在漢人之中,少部分融於羌族或吐蕃。隋朝以後,氐人消失了。 羌族人數遠少於氐人,(氐人全盛時超過百萬),卻成為五胡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古老民族。其原因非常耐人尋味。 羌族發源於青海河湟地區,和氐人一樣有語言沒文字,被漢人征服後,通用漢字,他們過著比氐人落後一些的半定居生活。但似乎只要是不具有進攻性的定居少數民族,就會受到中國的壓迫。羌族受害尤烈,這可能就是他們始終堅持不願意與漢人融合,在沒有自己文字的情況下,在漢人的統治邊緣頑強地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繁衍至今的原因之一。 王莽年間,王莽為了粉飾太平,派中郎將平憲等持重金引誘當時游牧在西海(青海湖)一帶的羌族首領將本部12000人遷入塞內隴右的不毛之地,「居險阻處為藩蔽」,而獻「平地美草」之地。王莽遂置西海郡。結果羌人肥沃的故地成了當時王莽政權流放犯人的場所。兩年後,羌人發現受騙,反攻西海郡,欲奪回故土,被王莽的護羌校尉竇況所鎮壓。從此羌人失去了家園。 東漢政府繼續執行對羌人的強制遷徙政策,將大批青海羌人遷到隴右,關中,和漢人,氐人混居。並派遣漢吏對聚居區內的羌民執行嚴酷的壓迫政策。為了隔斷徙居內地的羌族諸部與青海境內未臣服羌族的聯繫,防止他們聯合反抗,東漢政府在今青海西寧、樂都一帶建立屯田區,長期駐軍屯墾。 從公元77年起,不堪壓迫的羌族各部,不斷起來反抗,歷時100多年,整個東漢時期,漢帝國為自己的民族政策付出了代價,長期的殘酷戰爭,使整個東漢西北地區殘破不堪,而羌族各部也消耗一空,受創極為慘烈。 西晉末年齊萬年起義時,羌族和氐族一同叛亂。晉室南遷後,北方形成了各族豪帥擁眾割據的局面,而羌族豪帥也隨即聚眾參加混戰。351年,石趙滅,率部進入關中的羌族豪酋姚弋仲被東晉授予車騎大將軍、大單于。公元355年,姚弋仲子姚襄和東晉翻臉,被桓溫擊敗,357年,姚襄被符堅殺掉,其弟姚萇降秦。384年,符堅淝水兵敗,姚萇建國後秦,極盛時悉據關中,進逼洛陽。417年亡於東晉劉裕。羌族貴族悉數被斬。 其後,殘餘的未被消滅或同化的羌族人輾轉於漢藏邊境,苦苦生存,最終在川北阿壩地區,找到了一塊容身之地,一直倖存至今。 這次有史以來第二次的民族大遷徙,對於中國的衝擊和100年後匈奴和日耳曼蠻族對於歐洲的衝擊強度類似,造成的混亂和破壞程度也類似,但結果卻是戲劇性的不同。中華文明在蠻族的衝擊下依然屹立,並將數百萬游牧的野蠻人一舉融合,蠻族的衝擊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僅僅帶來了北方地區停頓的影響。而蠻族自己的固有文化在中華境內卻早已經被蕩滌一空,幾乎沒有留下多少印記。而陣痛過後的中華文明卻一舉迎來了它的大黃金時代,並屹立到了世界的巔峰。這些不由不讓人感嘆東周兩漢以來的中華古文明的深不可測。 成為鮮明對照的是,在筆者下一章要講的歐洲的民族大遷徙中,看上去無比強盛的古羅馬文明卻迅速消散了,甚至於連拉丁羅馬人,以及其語言文字也漸漸消亡了,而所有的蠻族部落,除了匈奴,幾乎都完整地綿延到了今天。除了宗教,蠻族人幾乎沒有從羅馬文明中繼承有關政治和文化的任何東西,他們為西歐帶來了一個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歐洲的民族遷徙徹底改變了西歐的人種,文化和政治制度。其影響已經不能用「影響」這個詞來表述了。 以五胡亂華為標誌的第二次民族大遷徙,給中國帶來的最具有長久影響的事件是造成了中國南北方的差異,這種影響直到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得到,這裡筆者就不再繼續展開了。 歷史上第三次民族大遷徙,發生在歐洲,這場恐怖的民族大遷徙席捲了整個歐洲,結束了歐洲的希臘羅馬時代,把歐洲帶入了中世紀。 這場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同樣很有可能是由匈奴人引起的,歐洲人稱這群來自亞洲草原的游牧民族為Hun,即匈人。 這群匈人的來歷,我們完全無法前溯,但我們可以根據中國和羅馬史冊中對於匈奴和匈人各自外貌,作戰方式,生活習慣的描述,判斷匈人應該是匈奴的後裔。 進而,歷史學者又根據蛛絲馬跡,判斷公元4世紀後半葉突然出現在頓河左岸的匈人,就是在公元前36年在中亞楚河流域被西漢西域校尉陳湯擊潰的西匈奴郅支單于的後人,這樣就一舉解開了兩大難題,匈人的來源和西匈奴的命運。 關於這支匈人(後面就稱匈奴人)的歷史,我在《漫談匈奴和突厥的歷史概況》一文中有過介紹,這裡就省略了,這裡只是談談他們的進攻,所導致的東中歐平原各民族大規模遷徙的情況。 匈奴人在歐洲平原出現後,第一個倒霉的民族是阿蘭(Alani)人,我們前面說過,阿蘭人有可能是西漢西域烏孫人的後代,所以他們是伊朗也可能是突厥種族人,在大月氏的驅趕下,他們一路來到了高加索以北的庫班河和捷列克河畔,建立了阿蘭人的國家。公元360年,匈奴領袖巴拉米爾率領野蠻的匈奴人突然出現在頓河的左岸,當時的阿蘭人王國完全沒有辦法招架,在頓河沿岸阿蘭人的聯軍大敗於匈奴人,阿蘭國王被殺,阿蘭人隨後被脅迫成為匈奴的附庸,並作為同盟軍,隨匈奴人西進,西進的阿蘭人在隨匈奴人進軍的過程中逐步脫離了匈奴人的控制,並開始了他們自己的民族遷徙,最終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在約409年左右,隨著其他日耳曼部落(主要是西哥特人),進入了羅馬帝國的伊比利亞半島北部,並從此在那裡定居了下來,這支阿蘭人和哥特人的混合種族成為了後世加泰羅尼亞人(Catalonia, 從詞源分析,就是哥特-阿蘭人)的先祖。 留在庫班河和捷列克河畔臣服於匈奴的阿蘭人,後來皈依了東正教,成為現在奧塞梯人(即今天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南北奧塞梯共和國的主要民族)的祖先。 匈奴降服阿蘭人後,立刻開始進攻黑海北岸第聶伯河以東的東哥特人國家。 東哥特人和後面提到的大多數蠻族都屬於日耳曼民族。 在公元前一世紀前,日耳曼人大多數生活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到北海的廣大平原上,這塊地區因而被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公元前113年,日耳曼蠻族人越過阿爾卑斯山,侵入羅馬帝國,這是日耳曼蠻族,首次出現於歷史紀錄中。這支蠻族部落,在大約公元前102年,被羅馬人全部殲滅。 羅馬帝國隨後開始了征服日耳曼尼亞的軍事行動,前58年,傑出的羅馬統帥凱撒以武力打敗了日耳曼人,一度征服了日耳曼尼亞地區,但公元9年,由阿爾米紐斯領導的日耳曼人,在條頓堡林山戰役中,大敗羅馬人,將羅馬統治徹底趕出了日耳曼尼亞。 從此日耳曼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繁衍,其生活區域也擴展到了黑海沿岸,而日耳曼人也演化成了很多部落,其中在東邊黑海沿岸的日耳曼部落被稱為哥特人,大致以第聶伯河為界,分為了西哥特人和東哥特人。 於是東哥特人成為了第一個遭遇匈奴人的日爾曼部落。 公元375年,巴蘭貝爾率領匈奴鐵騎以排山倒海之勢入侵東哥特王國,東哥特人年邁的國王亥耳曼奇的部隊被全殲,亥耳曼奇在絕望中自殺。其繼承人維塞米爾也被匈奴人打敗和殺死。亥耳曼奇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餘的部眾在阿拉修斯的帶領下逃到西哥特。並在匈奴對西哥特的掃蕩後,繼續西遷,逃到了匈牙利的潘諾尼亞草原。 匈奴來到第聶伯河後,西哥特人的厄運接踵而至。 西哥特國王阿撒那立克得知東哥特滅國後立刻在第聶伯河西岸布陣,意圖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遠處上游偷渡後夜襲敵營,重創西哥特軍。 西哥特人在驚恐之餘,部族潰散,一部大約二十餘萬眾,得到羅馬皇帝的許可,於公元376年,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國境。 公元378年,在麥西亞(近保加利亞)的西哥特人由於不滿羅馬帝國對他們的壓榨,起兵叛亂,羅馬皇帝瓦倫斯隨即調集大軍於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亞堡與西哥特人會戰,結果在西哥特人的步兵和騎兵面前,曾經縱橫歐亞的羅馬重裝步兵方陣完全不堪一擊,僅半天時間,在匈奴人面前一擊即潰的西哥特人居然全殲了羅馬四萬禁衛軍,其中包括了羅馬皇帝瓦倫斯本人。 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無法控制轄下的諸族和領土。蠻族人也認清了曾經無敵的羅馬帝國,原來是如此的不堪一擊,紛紛湧入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的末日就要到來了。 上一節講到,由於匈奴人的攻擊,公元376年春天,失去家園的西哥特人逃入了羅馬帝國境內,揭開了第三次民族大遷徙的序幕。 378年8月,阿德里亞堡會戰,西哥特的步兵和輕騎兵全殲了羅馬帝國的重裝步兵軍團,羅馬皇帝瓦倫斯陣亡。繼位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被迫讓步,准許西哥特人定居巴爾幹半島北部的色雷斯(今天的保加利亞,馬其頓和希臘東北)。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5世紀初年,西哥特人在其首領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統率下大舉進攻兩大羅馬帝國。南下希臘,西進義大利。408年阿拉里克進軍義大利,包圍羅馬。羅馬付出5000磅黃金和 3萬磅白銀並釋放所有日耳曼族奴隸後,才得解圍。西哥特人撤退時,沿途約有4萬被釋奴隸加入阿拉里克隊伍。 410年阿拉里克再度包圍羅馬,於8月24日晚攻陷該城。隨後,阿拉里克命令西哥特人在羅馬大肆劫掠三天,這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落入蠻族之手,西哥特人對羅馬的劫掠和破壞行為震驚了整個羅馬帝國,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為此痛哭不止。 阿拉里克雄心勃勃,打算繼續征服羅馬帝國的糧倉西西里和北非,但在南下途中死去,西哥特人於是改變計劃,在阿拉里克的姐夫阿陶里克的率領下回師北上,翻越阿爾卑斯山,進佔高盧西南部的阿基坦,418年以圖盧茲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國。 西哥特王國,是蠻族在羅馬帝國內建立的第一個王國。 繼西哥特人之後湧入羅馬帝國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蘇維匯人、汪達爾人和伊朗民族的阿蘭人。 蘇維匯人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親戚,原來居住在匈牙利潘諾尼亞平原,汪達爾人最初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後來在公元4世紀初,移居在奧得河中游兩岸,阿蘭人則是作為匈奴人的僱傭軍,隨匈奴人來到了中歐平原。406年,匈奴人大舉進攻潘諾尼亞地區,蘇維匯人和近鄰汪達爾人無法抵抗,於是和脫離了匈奴人的阿蘭人一起西遷。406年底,他們在美因茨越過萊茵河,經高盧,於 409年秋進入伊比利亞半島。 西哥特人在公元415年左右進入伊比利亞半島, 蘇維匯人被擠到伊比利亞半島西北部,在420年左右建立了蘇維匯王國。 汪達爾人和部分阿蘭人則由蓋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領,於429年渡海進入北非,橫掃了羅馬的北非行省,。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隨後,汪達爾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島、撒丁島和巴利阿利群島。西羅馬帝國已經名存實亡。 455年,汪達爾人沿路攻擊,再次攻陷羅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毀壞殆盡。羅馬帝國一片廢墟,毀滅文化的「汪達爾主義」由此而得名。 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為了挽救西羅馬帝國,在468年出動海軍遠征,攻擊西北非洲的汪達爾佔領軍,但遭到慘敗。於是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而君士坦丁堡政府也認可了西羅馬帝國政府476年最終滅亡的既成事實。 接踵而至的是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 勃艮第人最初居住在奧得河和維斯瓦河之間的地區,5世紀初開始向萊茵河西南部遷移。他們以瓦姆斯為中心,向高盧地區進攻,436年,一度為羅馬名將阿埃齊所敗,退居薩伏依。約 457年,勃艮第人終於在高盧東南部的羅訥河和索恩河流域以里昂為中心建立起了勃艮第王國。 法蘭克人原來居住在萊茵河下游,5世紀初,進入高盧,451年,法蘭克的墨洛溫家族,協助羅馬人在卡塔勞溫原野擊退匈奴阿提拉大軍的進犯,於是墨洛溫家族取代了羅馬人,被任命為高盧的行政長官。481年墨洛溫家族的克洛維一世即位,486年在蘇瓦松打敗了東羅馬帝國的強敵西格里烏斯,佔據了整個高盧北部,建立了法蘭克王國。6世紀起,法蘭克王國西南逐西哥特(507年),東南並勃艮第(534年),奄有高盧全境,逐漸成為日耳曼諸王國中力量最強的國家。 476年羅馬帝國的禁衛軍將領日耳曼人奧多亞克(476~493在位)在拉維納(西羅馬帝國的避難首都)廢西羅馬末帝羅慕洛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並沒有結束蠻族遷徙的腳步。 453年,匈奴阿提拉死,臣服於匈奴的東哥特人在潘諾尼亞乘機擺脫匈奴的控制,488年東哥特人首領狄奧多里克在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的慫恿下出兵義大利,圍困拉維納,久攻不克;遂和當時義大利半島的統治者奧多亞克訂約,共同治理義大利。493年,狄奧多里克在拉維納暗殺了奧多亞克,收編其餘部,建立東哥特王國,東哥特人佔據了義大利半島、西西里島和達爾馬提亞(克羅埃西亞)一部分。 5世紀中葉,原來居住在波羅的海南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橫渡北海進入不列顛。在粉碎當地克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後,佔據該島的東部和南部,建立起了許多小王國。7世紀初,合併為7個王國。 最後移居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是倫巴第人。 568年,原來在潘諾尼亞的倫巴第人在阿爾博因的統率下,進攻東羅馬帝國收復了的義大利半島。打敗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二世,佔領北部義大利,建立倫巴第王國,建都拉維納. 歷時約兩個世紀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終於落下了帷幕。 在日耳曼人的大遷徙的尾聲中,第四次民族大遷徙接踵而至,這次民族大遷徙的發起者,依然來自漠北高原的游牧部落向西的進攻。而主角成了阿瓦爾人,斯拉夫人,保加爾人和馬扎爾人(匈牙利人)。 公元552年,阿史那部突厥首領土門(伊利可汗)求婚於柔然阿那瓌可汗被拒絕,西魏政權立刻將自己的公主嫁給土門,慫恿土門反叛柔然,於是土門聯合高車,發兵擊柔然,瓌兵敗自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柔然復為突厥擊敗投奔北齊。 555年,突厥木杆可汗率軍擊潰西部柔然,西柔然首領鄧叔子領餘眾數千投奔西魏。西魏雖優遇鄧叔子,但在突厥使者一再威逼下,遂將鄧叔子以下3000餘人交與突厥使者,慘殺之於長安城外,柔然汗國滅亡。 西柔然滅國後,餘眾輾轉西遷。 蒙古人種的柔然人西遷後,在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一世統治的末期(查士丁尼死於565年),度過了伏爾加河,來到了歐洲,在拜占庭歷史上,他們被稱為阿瓦爾人(Avar)。 中國的部分學者認為阿瓦爾人是西遷的回鶻部落人,回鶻是突厥人種,但歐洲的阿瓦爾人顯然是蒙古人種,(這裡筆者再次強調,突厥人種和蒙古人種的區別)他們的外貌和生活習俗和一百多年前的阿提拉匈奴人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他們有結長辮的習俗,類似於後世蒙古人種的滿人(不同的是,阿瓦爾人結的辮子是結成兩根拖在後面的。) 557年,阿瓦爾人的使者在受到查士丁尼一世接見時向他索求土地和貢賦,於是查士丁尼派使者瓦倫丁去鼓動他們的部落,與在頓河河口及亞速海沿岸的匈奴人打仗以爭奪土地。(這兩支匈奴人被稱為庫特利格爾和烏特格爾匈奴人,都是阿提拉死後,匈奴帝國向東退卻的後代,參見筆者的《漫談匈奴和突厥的歷史概況》),大約在560年左右,阿瓦爾人消滅了這裡的匈奴王國,其版圖從伏爾加河擴張到了多瑙河河口。隨後,阿瓦爾可汗向北攻打斯拉夫各部的斯洛維尼亞人、安特人和文德人。其中斯洛維尼亞人是今日斯洛維尼亞人的先祖,安特人是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祖先,而文德人則是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的源頭。斯拉夫人在阿瓦爾的攻擊下,四散遷徙,逐漸形成了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分布格局,這是後話。 565年,在拜占庭失去了查士丁尼大帝的同年,阿瓦爾人迎來了他們的著名可汗巴顏可汗(從巴顏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阿瓦爾人是明確的蒙古人)。 567年,巴顏可汗消滅了定居在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的另一支日耳曼哥特人吉別達伊人,阿瓦爾人佔領了匈牙利。 手下敗將阿瓦爾人的成功,讓東方的突厥人非常不快。西突厥汗國因為東羅馬帝國和阿瓦爾人結盟,而和東羅馬帝國翻臉,並長期圍困東羅馬帝國在克里米亞的領土刻赤半島(這段在筆者的突厥歷史概況中有介紹。) 570年,巴顏可汗和日耳曼的法蘭克人爆發戰爭,他打敗了法蘭克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希爾佩里克,其勢力侵入了奧地利。 582 年,巴顏可汗與拜占庭人正式展開敵對行動,他奪取了薩瓦河上的橋頭堡米特羅維察(在比薩拉比亞),隨後他脅迫原來活動在高加索西北的保加爾人遷徙到了比薩拉比亞(後來匈牙利馬扎爾人的到來,又迫使保加爾人遷徙到了拜占庭的麥西亞,而保加爾人後來將麥西亞變成了他們的國家--保加利亞。) 接著,巴顏再次進攻拜占庭帝國,佔領辛吉杜蒙(即貝爾格萊德),洗劫了麥西亞。587年,他在亞德里亞堡附近被拜占庭人打敗,暫時偃旗息鼓。592年,巴顏發起新的進攻,佔領安齊阿盧斯(在麥西亞),劫掠色雷斯,直接威脅君士坦丁堡。但拜占庭名將普利斯卡斯終於堵住了巴顏,普利斯卡斯隨後一舉渡過了多瑙河,一直攻到巴顏可汗帝國的腹地--匈牙利,在蒂薩河岸徹底地打敗了他,並殺死他的4個兒子(601年)。巴顏可汗於這次災難後不久去世(602年)。 巴顏可汗後的阿瓦爾帝國,依然四處劫掠。605年,阿瓦爾人趁倫巴德人從潘諾尼亞遷往倫巴底之機佔領了潘諾尼亞。610年,佔領並洗劫了達爾巴提亞(克羅埃西亞)的弗留利。619年,阿瓦爾人在和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會談之際,背信棄義地襲擊了拜占庭皇帝,隨即向君士坦丁堡進攻,但被擊退。 626 年六七月間,阿瓦爾人和薩珊波斯帝國海陸軍聯合進攻君士坦丁堡,而此時的拜占庭文明面臨著和中華文明在383年東晉淝水之戰前同樣的危險處境。很難想像,如果當時這支蒙古游牧部落攻陷了基督教世界的都城君士坦丁堡,西方文明將會是什麼樣。然而,在拜占庭的行政官波努斯的戍守下,拜占庭海軍在海上擊敗了波斯海軍,而在艱苦卓絕的守城戰中,拜占庭人以驚人的代價打敗了阿瓦爾人的每一次瘋狂進攻,阿瓦爾可汗撤圍,退回匈牙利。西方世界贏得了和中國的淝水之戰同樣意義深遠的偉大勝利。 從此阿瓦爾人逐漸式微,保加爾人擺脫了阿瓦爾人的控制。斯拉夫的克羅地人(克羅埃西亞人祖先)佔領了多瑙河和薩瓦河之間的領土,而阿瓦爾人只能受困於匈牙利平原中。 最後對付這支蒙古部落的任務留給了日耳曼民族的查理曼大帝。791年8月,他在第一仗中親自入侵阿瓦爾汗國,一直打到多瑙河和拉布河的合流處。795年和796年查理曼之子丕平兩次出征阿瓦爾汗國,阿瓦爾人的城堡被拆,財富被洗劫,阿瓦爾汗國瓦解。 隨後阿瓦爾人只能作為查理曼帝國的屬國了,然而國力衰微的阿瓦爾人已經無力抵抗由它引起的其他各民族的遷徙浪潮了。 上一節講到,公元6世紀60年代後,阿瓦爾人開始持續向北進攻維斯瓦河以東、波羅的海以南的古斯拉夫人部落斯洛維尼亞人、文德人和安特人(分別是當代斯洛維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和俄羅斯烏克蘭人的祖先),斯拉夫人四散逃竄,其中的斯洛維尼亞人和文德人開始向南向多瑙河遷徙,並與東羅馬帝國發生了衝突。 公元6世紀80年代,10萬斯拉夫衝破東羅馬帝國多瑙河軍事防線,越過多瑙河沖入色雷斯地區。此後,越來越多的斯拉夫人似洪水一般不斷湧入帝國境內。1 個多 世紀前發生在西羅馬的故事似乎又在上演,東羅馬帝國政權搖搖欲墜。 602年,被斯拉夫人擊敗的東羅馬帝國多瑙河邊防軍在百夫長福卡斯率領下發動叛亂,一舉攻陷君士坦丁堡,處死了皇帝。非洲總督希拉克略舉兵反擊,帝國陷於一片血腥之中。經8年內戰,在元老院貴族的支持下,希拉克略最後獲勝,登上皇位,開創了希拉克略王朝(610—71l年)的百年統治。 希拉克略王朝在拜占庭帝國歷史上意義重大,因為當時的希拉克略王朝北遭阿瓦爾人、斯拉夫人、保加爾人等蠻族的入侵,東和南則面臨著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的強大壓力,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希拉克略王朝的東羅馬帝國雖然失去了所有的非洲領地、東地中海大島以及麥西亞和達爾馬提亞,但卻成功守住了其希臘和小亞細亞的本土,打退了阿瓦爾人,波斯人,保加爾人,東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從陸海兩條戰線對君士坦丁堡的無數次進攻,一個國家的首都遭受如此多的進攻,卻依然屹立的王朝,希拉克略王朝是世界史上獨一無二的一例。 希拉克略王朝的頑強直接導致了九到十一世紀拜占庭帝國的第二個「黃金時代」,當時的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867—1056年),佔領了敘利亞和東地中海沿岸,之後又連續收復了克里特、塞普勒斯和羅得島等戰略要地,摧毀了肆虐於東地中海多年的阿拉伯海盜基地,在北方,馬其頓王朝打敗羅斯大公斯維亞托斯拉夫,迫其撤出拜占廷領土和多瑙河流域,吞併了保加利亞第一王國。此是後話。 斯拉夫人遷徙到了多瑙河南岸後,在6世紀末至7世紀初,其中7個南斯拉夫人部落在多瑙河下游的麥西亞地區,形成「七部落聯盟」。並很快和從高加索遷徙到該地的保加爾人聯合了起來。 保加爾人屬於突厥系統,7世紀的20年代,他們在高加索西北的亞速海沿岸地區建立了一個保加爾王國。大約7世紀40到50年代,他們受到阿瓦爾人的驅趕,向西遷徙,遷徙到了多瑙河北岸的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比薩拉比亞一帶,並很快和麥西亞地區的斯拉夫人「七部落聯盟」成為了盟友。 679年,聯盟在保加爾人首領阿斯巴魯赫領導下,度過多瑙河,擊敗拜占廷,佔領多瑙河與巴爾幹山脈之間的地區,和北方已有的領土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比薩拉比亞連成一體。681年,拜占廷被迫與阿斯巴魯赫簽訂和約,正式承認這個保加爾--斯拉夫國家的存在,史稱「第一保加利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的獨立在710年得到了希拉克略王朝末代皇帝查士丁尼二世的再度確認。保加爾人在新興的國家政權中居重要地位。但在以後的長期共同生活中,保加爾人逐步由游牧而定居,改操斯拉夫語(這也是放棄原有民族語言的一個活例子),接受了斯拉夫文化和生活習慣。國家雖沿用「保加利亞」之名,但它實際上已斯拉夫化了。 保加爾人和斯拉夫人的保加利亞王國從一建立起,就開始了他們和拜占庭帝國不斷爭鬥的歷史。但在整個8世紀,保加利亞對拜占庭的進攻,大多被擊退。直到811年,保加利亞大公克魯姆打敗並殺死了拜占庭皇帝尼塞弗留斯一世。保加利亞贏得了對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優勢。813年,克魯姆再度包圍並進攻君士坦丁堡,然而如同以前所有蠻族對君士坦丁堡的進攻一樣,不朽的基督教之都依然擋住了無敵的克魯姆。次年克魯姆大公傷重而亡,保加利亞被迫於拜占庭議和。 817年,保、拜兩國締結30年和約。保加利亞停止了對拜占庭帝國長達100多年的長期襲擾,當時的保加利亞版圖包括今保加利亞全境及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各一部分。隨後,保加利亞把擴張轉向克羅埃西亞、潘諾尼亞和塞爾維亞等地。 9世紀末,隨著阿瓦爾人被查理曼帝國征服,阿瓦爾人的大部分領土被瓜分,斯拉夫人的帝國--大摩拉維亞國,佔領了波希米亞到潘諾尼亞之間地區,而保加利亞王國則佔據了匈牙利南部、瓦拉幾亞等巴爾幹北部地區。 865年,鮑里斯大公(852—883年)宣布奉東派基督教(東正教)為國教。西蒙大帝統治時期(893—927年)保加利亞國勢臻於極盛,當時的保加利亞吞併了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塞爾維亞大公國,對拜占廷用兵,迫其求和納貢。925年,西蒙大帝稱帝,自稱「羅馬人和保加利亞人皇帝」,(稱帝在歐洲歷史上是不得了的事情,只有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和被羅馬教皇加冕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才享有皇帝的尊榮)。而拜占廷卻對其無可奈何。 西蒙大帝死後,保加利亞皇帝和貴族之間內訌不斷,國力迅速削弱。在拜占廷的唆使下,東斯拉夫人國家的羅斯大公斯維亞托斯拉夫於967年、969年兩度入侵保加利亞,占其首都,俘其皇帝。然後,972年,拜占廷又向羅斯人大舉進攻,迫其撤軍,一箭雙鵰。多瑙河流域一帶的保加利亞東部地區盡入拜占廷之手。隨後復興的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發動了對保加利亞王國的兼并戰爭。1014,拜占廷在巴拉西斯塔戰役中大敗保加利亞軍隊,保加利亞淪為拜占庭保護國,1018年,拜占庭徹底吞併了保加利亞第一王國。 六世紀中葉,阿瓦爾人對波羅的海沿岸斯拉夫人的進攻,造成了斯拉夫人的民族大遷徙,其中的文德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地人潮水般地湧入了巴爾幹,並和稍晚進入巴爾幹的保加爾人融合,形成了斯拉夫人中的南斯拉夫各民族。 而當時生活在波羅的海更東北面,靠近芬蘭灣的拉多加湖一帶的安特人,卻選擇了另外的一條遷徙路線。 當時的安特人,逐水草而居,過著原始公社的民主生活,拜占廷史家普羅科匹厄斯在其名著《查士丁尼戰爭史》中描繪了他們沒有統治者的幸福的民主生活。大約560年前後,家園被毀(那時的安特人也談不上有什麼永久性的家園啦)的安特人經過集體討論,決定向東南方集體遷徙。結果居然在東歐平原的德涅斯特河,第聶伯河到頓河和伏爾加河上游地區,發現了一片新天地,從此開始了東斯拉夫人的歷史,並逐漸形成了東歐平原的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大民族。 安特人來到這塊土地時,原先在這一地區的哥特人和阿蘭人早已遠走西羅馬的花花世界;匈奴人在對東羅馬帝國的搶劫中,把自己消耗得乾乾淨淨;阿瓦爾人和保加爾人也耐不住寂寞,攻進了中歐和巴爾幹,於是落後的安特人得以在這塊沒有敵人的真空地帶上,安居樂業,迅速繁衍。 如果沒有外力,在進取心上和其他蠻族截然不同的東斯拉夫人,也許會將他們羅里羅唆的民主不集中制度進行到底,並一直滿足於他們自給自足不搶不爭的游牧生活。然而諾曼人的到來改變了東斯拉夫人。 諾曼人是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丹麥半島的落後的日耳曼人。大約在8至9世紀,北歐諾曼人的原始制度瓦解,出現了部落領袖,大凡游牧民族出了軍事領袖,其掠奪和戰爭的本性就會立刻爆發。諾曼人軍事領袖率領部族,乘船沿水路進行廣泛的海盜式軍事遠征,他們在200年間,襲掠了從格陵蘭島,冰島,英格蘭到法蘭克,拜占庭的廣大地區,而且其海盜式戰法也幾乎是不可戰勝的,諾曼人最初具有濃厚的掠奪性質,隨後逐漸過渡到侵佔土地,開始定居生活。入侵東歐的諾曼人被稱為瓦蘭吉亞人,他們乘船由芬蘭灣各河口溯航至東歐內地,從事掠奪貿易,甚至沿伏爾加河深入到裏海,順第聶伯河進入黑海,到達拜占廷帝國。 諾曼人的瓦蘭吉亞人打通的縱貫東歐平原南北到希臘的水路商路,對落後的東歐平原的開發影響巨大。他們的基本組織是武裝商隊,由軍事首領統率千百個侍從兵,佔領商路沿線城市作為貿易據點,把掠來的毛皮、蜂蜜和奴隸等運到君士坦丁堡出售。商路沿線的斯拉夫人和非斯拉夫人都處於依附地位,必須向瓦蘭吉亞人納貢。 當時的東斯拉夫人正被倒霉的原始民主制搞得焦頭爛額,各部落內部矛盾激化,內訌不已,社會混亂。862年,在諾夫哥諾德的東斯拉夫人部落,邀請了瓦蘭吉亞人軍事首領留里克兄弟來做他們的王公,於是日耳曼人建立了東斯拉夫人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羅斯公國,史稱「留里克王朝」(862-1521)。 留里克(862-879)一立國就給東斯拉夫人帶來了他們從沒有見過的軍事獨裁,於是「民主運動」風聲水起,但留里克迅速鎮壓了反對派,鞏固了政權。留里剋死後,攝政的奧列格(880—912)於882年佔領基輔,並將首都遷此,從此羅斯公國被稱為基輔羅斯。 羅斯公國穩定後,諾曼人的瓦蘭吉亞人立刻帶領東斯拉夫人開始進攻繁華的拜占庭帝國。奧列格於907年率水陸兩軍進攻君士坦丁堡。馬其頓王朝的拜占庭人戰敗求和,911年簽訂和約,羅斯商人取得了免稅貿易的權利,拜占廷必須向羅斯進貢。此後941、944年伊戈爾(留里克之子,912—945年)又兩次進攻拜占廷,蹂躪了巴爾幹東北部,但沒有攻克他們的最終目標君士坦丁堡。 伊戈爾之子斯維亞托斯拉夫時期(962-972),建國雖逾百年,但仍執行瓦蘭吉亞人的基本政策。南征北戰,到處劫掠。他首先征服了東北部的伏爾加河流域兩個突厥人汗國,再南征北高加索,打通了通往東方的道路。967年,應拜占廷之請,出兵打敗保加利亞王國。佔領了保加利亞的東部地區,但狡猾的拜占庭人賄賂了高加索地區的佩徹涅格人(突厥人一支)進攻基輔,斯維亞托斯拉夫被迫班師回國。在擊退佩徹涅格人之後,斯維亞托斯拉夫又返回保加利亞。但勞師往返後的羅斯軍隊,在多瑙河流域被拜占廷擊潰,而拜占庭則坐收漁利,971年雙方締結和約,基輔羅斯退出多瑙河流域,並且一去不返,東斯拉夫人再次來到多瑙河下游,一直要遲至20世紀的斯大林時期了。而一無所獲的斯維亞托斯拉夫在返國途中,又不幸中了佩徹涅格人的埋伏而身亡。羅斯公國的全盛期結束了。 斯維雅托斯拉夫之子弗拉基米爾大公(980~1015)即位後,決定皈依希臘正教(東正教)。987年,拜占廷的小亞細亞爆發福卡斯暴動。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二世忙於在巴爾幹和保加利亞作戰,於是皇帝請求基輔大公幫助鎮壓暴動。基輔提出的條件是娶希臘公主、接受基督教,兩國修好。皇帝同意了這些條件,基輔大公於是出動軍隊迅速平定了小亞暴動,並於988年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強令全體羅斯居民下河接受洗禮。拜占廷派出大教長主持了羅斯人的洗禮。羅斯國開始大規模修建教堂。基督教的福音傳到了伏爾加河。 雅羅斯拉夫(1019~1054年)統治時期,頒布了《雅羅斯拉夫法典》。這是斯拉夫民族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這部法典的頒布,在俄羅斯歷史教科書上,被定為是俄羅斯進入封建社會的標誌。 1054年,大公雅羅斯拉夫死後,根據他自己制定的類似西歐領主制的繼承製度,將天下三分,由諸子各領其一。於是基輔羅斯陷入混亂,開始解體。到12世紀中葉,基輔公國分裂為十多個封建小國,互相混戰。其中較大的有基輔、斯摩棱斯克、里亞贊、諾夫哥羅德、羅斯托夫、蘇茲達爾等。13、14世紀時,封建割據的羅斯各封建小國,分別遭到蒙古、立陶宛、波蘭的入侵。 1237年起,拔都率領蒙古軍隊先後三次大舉侵入羅斯,1238年佔領整個東北地區,然後轉向南部,於1240年佔領了基輔,基輔全城居民被全部屠殺,羅斯人的偉大首都被焚毀。1243年拔都由中歐折回伏爾加河下游,建立金帳汗國(又名欽察汗國)。金帳汗國佔據了羅斯的整個東北部分,而其餘南方的羅斯小公國則作為蒙古的屬國被分而治之,分別接受金帳汗國的冊封和詔令,稱臣納貢,承擔軍役。於是基輔羅斯徹底解體,以後逐漸由日益強盛的莫斯科公國所取代。而留里克王朝的諸多城市小公國也逐漸被莫斯科大公國所吞併,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年)和其子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最終消滅了所有的羅斯小公國,建立了統一的東斯拉夫人國家。 在六-七世紀阿瓦爾人對斯拉夫人的進攻狂潮中,有一支斯拉夫人,沒有離開故土,他們頑強地堅守住了自己的土地,對抗了阿瓦爾人近300年,他們就是現在的波蘭人和捷克人,屬於西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在這次遷徙中,幾乎席捲了整個東部歐洲。他們唯一無法征服的是兩個地區,一個是拜占庭的希臘,雖然征服拜占庭的希臘和君士坦丁堡是歷代斯拉夫人領袖的千年夢想,但這個工作,註定不是交給斯拉夫人的。另一個地區,就是匈牙利,匈牙利先後被阿瓦爾人和馬扎爾人(匈牙利人)所牢牢佔據。中歐的匈牙利,像一個鍥子,打在東歐斯拉夫人的汪洋大海中,並把斯拉夫人天然地分為了東、西、南斯拉夫三大系統,這些斯拉夫系統在中世紀長久地隔絕。這一點和日耳曼人在西歐的廣泛交流不同,各支斯拉夫人在中世紀很少有什麼聯繫。 談一談堅守故土的西斯拉夫人的命運。 西斯拉夫人分為兩個主要的聚居地,一個是活動易北河上游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一帶的捷克人,另一個是分布在奧得河和維普什河流域的波蘭人。阿瓦爾人的進攻對波蘭人的影響很小,但對捷克人的衝擊,非常劇烈。 6世紀末7世紀初,摩拉維亞地區的捷克人遭到阿瓦爾人的洗劫,捷克人沒有像他們北方的安特人和文德人那樣逃離家園,而是組成了部落聯盟來對付阿瓦爾人,這個部落聯盟,被認為是捷克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稱為薩摩公國(623-658),事實上這個薩摩公國還只是個原始社會的部落軍事聯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623年薩摩大公領導西斯拉夫各部落,擊退阿瓦爾人的進攻,隨後又擊敗在摩拉維亞地區和阿瓦爾人作戰的法蘭克國王希佩里克一世。這兩次戰役,奠定了西斯拉夫人獨立發展的歷史,從此西斯拉夫人可以繼續在自己的故土上創造歷史了。 658年薩摩大公去世,由他作為領袖的部落聯盟隨即瓦解。 在隨後的一百多年中,西斯拉夫人地區形成了許多小公國,分別依附於法蘭克王國和阿瓦爾人。隨著公元8世紀末到9世紀初,阿瓦爾人被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降服,摩拉維亞的西斯拉夫人開始擺脫阿瓦爾人的控制。818年(一說830年),摩拉維亞大公,摩吉米爾一世開國,建立了強盛的大摩拉維亞公國,建國後,大摩拉維亞公國吞併了斯洛伐克公國和波希米亞地區的小公國,統一了摩拉維亞、波希米亞(捷克)和斯洛伐克。 但大摩拉維亞公國的獨立地位受到了查理曼子孫的強大威脅,為了對抗東法蘭克王國(德國)的禿頭查理的侵犯,摩拉維亞大公羅司提斯拉夫(846~870年)向拜占廷求援,並接受希臘正教。863年拜占廷傳教士君士坦丁和美多迪兄弟來到摩拉維亞,在傳教過程中,以希臘字母為基礎,創造了斯拉夫文字,稱為「格拉果爾文字」和「 教會斯拉夫語」,這是古斯拉夫語的書面型式,也是今日所有各斯拉夫民族文字的源頭。863年是斯拉夫文字的元年。 君士坦丁兄弟在摩拉維亞的傳教工作受到天主教的德國傳教士的抵制,於是兩人前往羅馬,成功贏得了羅馬教皇的支持,允許兩人用斯拉夫語傳教,在君士坦丁臨終前,羅馬教皇賜君士坦丁的教名為西里爾,從此君士坦丁兄弟創造的斯拉夫文字被稱為「西里爾字母」,所譯的古斯拉夫文《聖經》被稱為「西里爾聖經」,成為斯拉夫人的宗教經典。 摩拉維亞公國在羅司提斯拉夫之子斯維雅托波爾克(870-895年)統治時期,國勢趨於極盛。斯維雅托波爾克首先在9世紀70年代吞併了波蘭南部西里西亞的波蘭人公國維斯拉公國,又在9世紀末和保加利亞王國瓜分了阿瓦爾人的國家,佔領了從波希米亞到潘諾尼亞之間的地區。895年,斯維雅托波爾克在與馬扎爾人的戰爭中,兵敗身亡(一說不知所終),他死後,由於內訌,國家開始分裂,906年為馬扎爾人(匈牙利人)所滅。此後,捷克人退出了摩拉維亞,以波希米亞為中心,逐漸形成了捷克王國(波希米亞王國),並長期依附於神聖羅馬帝國。11世紀波希米亞王國加入神聖羅馬帝國,13世紀,捷克國王(波希米亞國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7大選侯之一。此後捷克的歷史長期成為日耳曼人歷史的一部分。他們放棄了希臘正教,斯拉夫語傳教受到嚴厲禁止,並受到德國人長期的殖民統治。這是後話了。 最後,在這波6到10世紀的東歐的民族遷徙浪潮中,讓我們再來看一看馬扎爾人。 馬扎爾人,就是現在的匈牙利人,屬於芬蘭-烏拉爾人種,9世紀初時,馬扎爾人生活在頓河和第聶伯河之間。860年左右,在基輔羅斯後方的突厥人的佩切涅格人強大起來,將馬扎爾人趕出了這一地區。大約在880年,馬扎爾人來到了多瑙河三角洲地區。此後不久,拜占庭馬其頓王朝皇帝尼祿六世,在與保加利亞王國的西蒙大帝的作戰中失利,於是尼祿六世請求馬扎爾人的領袖阿爾帕德進攻西蒙。於是,馬扎爾人在阿爾帕德的率領下渡過多瑙河,使保加利亞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之中。馬扎爾人開始進入歐洲舞台。 隨後,東法蘭克的國王在與大摩拉維亞國斯維雅托波爾克的交戰中,也想起了馬扎爾人,要求馬扎爾人從後進攻斯維雅托波爾克,阿爾帕德在895年打敗並殺死了盛極一時的斯維雅托波爾克,大摩拉維亞崩潰,在大約906年,馬扎爾人佔領了摩拉維亞全境,此後的馬扎爾人就一直生活在這塊以後用他們名字命名的土地--匈牙利上。 馬扎爾人一進入歐洲,游牧民族的劫掠意識立刻大爆發。在公元10世紀初,他們洗劫了大部分西歐。他們入侵了義大利,打到了教皇的腳下;在德國,他們打敗了法蘭克加洛林王朝的末代國王-孩童路易,他們洗劫了法國的整個東北地區,使洛林和勃艮第一片焦土。歐洲一片驚呼,恐怖的阿提拉回來了,於是歐洲人在驚恐中認錯了人,把他們當成是阿提拉Hun人的後代,稱他們為Hungary人,從此馬扎爾人在歐洲被稱為匈牙利人,其實他們和Hun人一點關係也沒有,而在匈牙利,他們一般也自稱本民族為馬扎爾人(Magyar). (所以請大家不要再認為匈牙利和匈奴或者歐洲匈人有什麼關係了,在歐洲,唯一和歐洲匈人可能有一點關係的是保加利亞人,因為保加利亞人的一支先祖保加爾人曾在亞速海沿岸和阿提拉歐洲匈人的後人混居過一段時間,很可能帶一點他們的血統。) 馬扎爾人的進攻狂潮在955年被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德國的奧託大帝所抑制,他們在奧格斯堡戰役中,被奧託大帝徹底擊敗。隨後,馬扎爾人只能固守自己的領地匈牙利,並在其著名的領袖斯特凡大公(997-1037,被稱為聖斯特凡,1000年稱王,建立了匈牙利王國的阿爾帕德王朝)的帶領下,保住了自己的國土,皈依了基督教,馬扎爾人迅速走進了文明社會。 (全文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