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ffaut  

    在不同性质的桥段采用不同的影像处理方式甚至是底片,是许多导演喜欢使用的重要手法之一。但必须说不是每个导演都用得很好,笔者最近看了一些电影后,突然想起那些杰出的作品是怎么处理的;而且可能因为这些手法都是对影像作概念正确的处理,因此往往大受观众欢迎或是影展的常胜军。当然,为了剧情或风格上的需要,也会有一些例外的佳作。笔者在此谨将几个想到的作品整理如下:

 

(1) 楚浮(Truffaut):日以作夜(Day for Night;1973)

     楚浮在影评上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带著五百个问题去问希区考克(Hitchcock),而这些问题被集结成册成了访谈。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人对默片的热爱:因为在默片的年代,导演无法透过声音或对白传递自己想要给观众的讯息(默片时期对白是用字卡,会打断剧情节奏),因此只能完全靠著视觉意象来传达表现。而他对默片的热爱就化作该片中的梦境场景(虽然还是有偷渡了脚步声)。一个在拍片的导演,做的梦竟然是黑白的......那么他的梦到底想要暗示甚么?

    仔细观察这个梦我们可以发现梦境场景出现了三次,而最后一次我们才发现这个小男孩是要去偷Orson Welles的《大国民》(Citizen Kane)的剧照,而这些剧照掉下来的角度和片中之前楚浮拆包裹把许多导演的相关书籍拿出来丢在桌上的构图非常相近。或许他是想要暗示我们:导演虽然拍片拍到心力交瘁,在作为导演的生涯上他也受过许多导演的启发和砥砺,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的初衷:一个调皮而喜欢电影的小孩,一个会趁电影院打烊时去偷剧照的调皮小孩(底下影片为第三段)

  

 

(2) 克里斯多福‧诺兰(Christopher Nolan):记忆拼图(Memento;2000)

    网路上乡民竞相传诵的经典之一,而诺兰也是靠著这部作品跌破片商眼镜名利双收成功闯进好莱坞。该片以正叙倒叙同时进行:假设有五场戏在时间上发生依序为A, B, C, D, E,诺兰在片中则将之剪接为E, A, D, B, C;而为了避免混淆,诺兰让倒叙的部分为彩色,正叙的部分则为黑白(而且第一段彩色为倒叙以暗示此一手法),而谜底则在C揭晓......多么明快的手法!可惜台湾一般市面上可以找到的都是重组版,完全破坏了观赏此片的趣味。喜欢诺兰作品的朋友们千万不可错过这部作品的原版,这可是他最具原创性的作品之一!

memento  

 

(3) 克劳德‧雷路许(Claude Lelouch):男欢女爱(Un homme et une femme;1966)

    穷则变变则通的典范。该片于拍摄时由于成本有限,而在当时由于还有黑白胶卷且较便宜,因此导演决定黑白和彩色胶卷交互使用拍摄;至于何时要使用黑白胶卷,何时要使用彩色胶卷?则依剧情的气氛情绪而定。此一简单明快的变通方法让他赢得了该年的坎城影展金棕榈奖。

  

  

 

(4) 大卫‧林区(David Lynch):穆荷兰大道(Mulholland Dr.;2001)

    尽管大卫‧林区曾经提到一些在相关的线索,供观众作为思索这部怪诞之作的依据;但其实他在画面处理上已有其依据:梦境场景往往是采柔焦拍摄。而这部和现实真假难辨的讽刺好莱坞生态之作也荣获坎城影展最佳导演奖。

Mulholland-Dr-movie-spoiler-poster   

 

[反例] 柯恩兄弟(The Coen Brothers):巴顿芬克(Barton Fink; 1991)

    坎城影展真不愧是最具艺术鉴赏力的影展。上述的例子仿佛让人觉得透过画面区分一些概念不同的桥段是必要的;但艺术里规则总是等著被天才探索且进一步挑战的,而柯恩兄弟的这部经典就是反其道而行的范例。在片中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违常理的桥段和现实并行(例如并无交代火灾场景之后主角是如何幸存的) ,而如此的真假难辨也就更成功地带出了好莱坞编剧这份工作的荒谬之处。该片真不愧是黑色幽默的经典,当年坎城影展囊括金棕榈、最佳导演以及最佳男主角真是实至名归,在此推荐给各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