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對於投資者來說是慘淡的一年:

房產的黃金十年已去,堅持“房住不炒”成爲底線,樓市拐點逐漸清晰。而邁入新的一年,仍然還有很多人焦慮關心該如何投資買房,才能不縮水又增值。

但你有想過嗎? 防火牆都沒有做好,風險真的來的那一刻,除了房子,你還有足夠抵禦的能力嗎?

過年回家聚餐,有聽到這樣的故事:XX爲了在城市中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拼命工作,沒想到由於過度勞累,突發疾病,爲了保住人,家裏人砸鍋賣鐵,還賣了房子,人終究還是保不住。人財兩空。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想着花了一大筆錢,買房子可以升值,保值,甚至以健康爲代價。一直到面對生老病死,才感嘆健康最重要。

其實每一個成年人,特別是有家庭的成年人,都不是一個個體,身上要肩負着種種責任,一旦面臨突如其來的疾病或者其他衝擊,大多都是束手無策。

而這一切本可以利用保險這個槓桿,將風險轉移出去。

在金融理財類相關的產品裏,保險是一個重中之重的東西。因爲它和我們的身體健康直接掛鉤。隨着年齡和收入的增加,身體的狀況也開始走下坡路,這時一份健康保障就變得非常重要。學習保險知識跟看一套房子一樣,需要花時間細細學習研究,才能不被忽悠。

有個不錯的公衆號:孫明展。他寫的文章通俗易懂,而不是充滿了專業名詞。他經常揭露各種理財騙局,提供許多專業乾貨和建議。重要的是,他的文章也不爲任何保險產品廣告,所以我相信他講的足夠真誠。

今天,推薦一篇他寫的《你買的保險,十有八九是錯的》,爲大家講講如何規避那些保險套路,花兩分鐘認真看完,相信會有所收穫。

保障意識近十年來逐漸普及,可惜國內衆多保險產品遍佈大坑,除非你不買,否則大多都掉坑。

如果說“富豪死於信託,中產死於銀行理財,屌絲死於P2P”,作爲精算師,我要再加上一句:“全民死於保險理財”。

到底是坑太大容易掉?還是人太傻往裏跳?

我姑且先講幾個掉坑的故事,朋友們自己來思考判斷。

1

第一個掉坑的故事,發生在我的諸多粉絲朋友身上。

前幾天,後臺還有一個粉絲問我:

“孫老師,我前幾年買了一款保險產品,一年交幾萬元保費,交款三年後,每三年就可以返還一筆錢,退休以後每年還可以拿到一筆錢。另外還有分紅,分紅最高檔最終能拿回的保證保障,可以達到已交保費的五倍。您覺得這是好的保險產品嗎?”

從我幾年前開公號開始,這樣的疑問每隔幾天就會在後臺出現一次,版本大同小異,比如到養老時返還,到孩子上學時每年返還,到孩子成人創業時返還等等……關鍵詞都離不開“保本”、“返還”。

這樣的產品看起來很美,其實卻是典型的保險頭號深坑——

高保費、無保障、低收益、保本保息的分紅險

此類分紅險乃2008年股災的產物。

前一年乃股市最瘋狂的2007年,保險公司兜售了大量的投資連結保險(投連險)。2008年A股從6124點狂跌到1600點,這些投連險也讓投保人虧得一塌糊塗,羣衆對保險公司的信心也消失殆盡。

爲了追求業績,保險公司設計並推出此類分紅險,美其名曰“迎合市場”,果然擊中客戶軟肋。

細究此類分紅險的幾個特點,就知道爲何前面有“高保費、無保障、低收益”這樣一長串形容詞:

第一,對於中產家庭來說,一年保費幾萬元絕對不菲,佔用大量財務資源,此乃保費之高;保險期橫跨幾十年,如果中途想提前拿回錢,還要損失大量本金!

第二, 保費等於保額,此乃完全無保障;因爲保費高昂,投保人以爲自己花了很多錢,已經有了充足保障,殊不知完全相反!

第三,所謂保單收益(包含分紅和固定返還金),實際在財務現金流分析工具裏精算下來,真正的回報比一年定期還低,此乃低收益。

別驚訝,當年我作爲精算師爲就職公司設計產品時,參照的就是當時的一年定期利率。

保險公司收了大筆保費後,用各種投資手段獲取鉅額收益(比如舉牌萬科),但這跟投保人半毛錢關係沒有。

還有人篤信香港市場的同類分紅險,收益水平比大陸高,以爲去香港買同類分紅險就可以避免上述問題。

這是個錯覺。

香港的同類產品,只是由於金融管制比大陸寬鬆,收益比國內此類產品高,但依然走不出“高保費,無保障”的怪圈,對於中產家庭來說仍舊然並卵。

以上一句話概括,此類分紅險佔用大量財務資源、絲毫沒有保障,還讓家庭形成誤區,以爲自己買了許多保險,保障充足。

分紅險恰恰風靡市場多年,真乃害人不淺第一大坑。

這個坑有多大?有人估計是萬億規模。

2

第二個掉坑的故事發生在我媽身上(沒錯,我再次“家醜外揚”了)。

幾年前,我偶然發現,我媽揹着我在銀行買了一份“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

拿回來一看,居然是一份躉繳的萬能險保單。

我頓時哭笑不得,防不勝防啊!連有一定學歷的中產階級都掉坑,何況老人呢?

“萬能險”的名字實在誘人,沾了翻譯的光,英文原文是Universal Life Insurance,universal恰好有“萬能”的意思。

它可以隨時提取賬戶,不用像分紅險一樣遭受本金損失。如果買的是期繳萬能險,可以買到較高的保障額度,較爲靈活。

但銀行大量銷售的都是躉繳萬能險,那就“萬萬不能”了!

躉繳的萬能險是前述“大坑”分紅險的升級版本,把不透明的保險公司的分紅,變成透明的公佈利率,讓你看得清清楚楚。

但如果把每個月萬能險公佈的利率全部拉平,你會發現跟同期的貨幣基金收益幾乎如出一轍。(貨幣基金是什麼收益水平,大家看看各種“寶寶”就知道了)

當年我在就職公司設計萬能險時,找的投資渠道就是給某外資銀行做同業存款,即把收到的萬能險保費存入銀行,簽訂銀行同業存款利息水平協議,獲利後在扣除保險公司利潤、賬戶管理費後,再把剩餘收益返還給客戶。

所以,躉繳萬能險除了流動性強,還真是“換湯不換藥”的坑之所在。

已經掉入上述二坑的朋友們,該拿保單怎麼辦?理性冷靜地做出思考和選擇吧。

3

熬過前兩年保險公司就必須賠錢?小心連保費都坑進去!

保險代理人指導:“健康告知必須都填否,只要熬過兩年,保險公司就必須賠錢。如果他問到的你填了有,保險公司就不會賠你了,你寫否沒關係,到時候真出了事,你找我,放心吧。”

實際上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當你熬過兩年後,真出事了需要找保險公司理賠,保險公司完全可以以“客戶沒有如實告知身體情況”的理由,拒絕賠付,甚至拒絕償還已交保費。

這時候,你想把矛頭指向代理人,有證據嗎?代理人辭職不幹了,上哪找去?相反,保險公司要舉證你卻易如反掌,查你的社保記錄和醫療記錄,甚至走訪你的公司單位、親朋戚友,最後在法庭上提供證據,投保人妥妥的輸。

所以,在投保時,作爲投保人我們必須做到如實告知的義務。保險公司有問到的,需如實告知自己的身體狀態,跟保險公司明明白白簽訂的合同,這樣只要理賠符合保險責任條款,保險公司就沒有拒賠的理由。

4

以上是老坑,再說說互聯網時代的“新坑”。

近年來互聯網發達,社交關係和同情心在網上也更容易被頻繁利用。不知何時起,朋友圈開始互助與衆籌信息滿天飛。

有名的網絡保險互助平臺如“ 水滴互助、抗癌公社、e互助、人人互助”等等。不少粉絲看到這類平臺後問我:

孫老師,我瞭解到網上某個互助平臺,最低只要交1元,萬一得了重疾就可以得到最高10萬元封頂的保障。這可不可以參與?

這種互助形式,還真不是新鮮事。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石匠中就有一種互助基金組織,向每一成員收取會費以支付個別成員死亡後的喪葬費,這被業內看做是保險的古老雛形。

雖然互助會組織籌集了資金,但並沒有合適的監管,科學的風控,沒有精算師也沒有核保員。成員每人交點錢,萬一誰家出事了,互助組織就按照當初商定的金額進行一部分的賠款。

隨着互助的發展,人越來越“聰明”,越是身體不健康的人越會參與這樣的互助,出險概率越高,拿到錢的可能性越大。

於是,參與互助的出發點不是出於對保險的需求,變成了對錢財的貪心,嚴重違背了保險本質。

最終,互助組織要維持下去,會遭遇巨大挑戰。

互聯網+互助組織,將會如何發展,如何解決上面的問題,我真的想不明白。

如果要參加互助組織,最好抱着一種平和的助人心態。如果能得到幫助固然是意外驚喜,沒有得到幫助就當捐獻愛心。

如果你要解決家庭保障的缺口,千萬不要依賴“互助”形式,一旦耽誤大事將追悔莫及。

再說衆籌,一般是在當事人罹患重病後,家人通過某些官方衆籌平臺向大衆求助善款的一種方式。

朋友圈裏常見的“我的同事生病了,大家救救他吧!”、“孩子遭遇癌症,幫幫我們!”之類的衆籌信息,轉發人往往號稱與求助人有一定利益相關,爲信息的真實性背書。

這種慈善方式無可厚非,但信息真實性一旦經過社交工具擴散,很難覈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無法預估籌款是否能圓滿解決問題。

我們不妨把問題想深一層:

與其出事後手忙腳亂,爲何不一開始就購置好充足的疾病保障,非要等到出了事,纔想起臨時求助呢?

每個人都肩負責任,既然患病是生命中無法預料、無法避免的事情,責任就對應着一份保障,人一旦出險就會影響家庭財務,這纔是需要保障的根本原因。

等到在朋友圈看到救助衆籌,纔想起自己需要家庭保障時,往往就晚了。

5

大坑年年有,每年都很多。客觀上,我們不能奢望它們自動消失。

但好歹我們也是受過教育,積極生活,每天學習以求不被時代淘汰的人,爲何還老掉坑裏?

本質上是思維出現了誤區和盲點。如果不改善和修正,只會反覆掉坑。

我總結了幾個最容易導致大家掉坑的心態,分享給大家:

第一 | 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是掉坑第一核心原因。

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一個是顛倒了保障的目的。比如一提到買保險就先想保本、返還、收益,最後才考慮是否真的有保障作用。

另一個是顛倒了保障對象的重要性和順序。比如許多家庭想到買保險,首先是要保孩子,反而忽略了家庭支柱。

擺脫本末倒置的心態,要從整個家庭的保障需求考慮(如家庭支柱收入、全家的健康醫療開支等需求),更要防止因父愛母愛嚴重氾濫,忽略了家庭支柱纔是家庭財務的基石,孩子並非是家庭財務來源。

一旦家庭支柱的收入中斷卻又無保障,那纔是滅頂之災!

第二 | 不想看病急着開藥

談起保障,大多人第一個問題就是“哪個公司的產品好?”

所有的關注點全在產品上,根本不從家庭需要何種保障,需要多少保障出發考慮問題。一說到要從家庭財務診斷做起,就退避三舍。

這與生了病去看醫生,不聽醫生診斷直接催促開藥,有什麼區別呢?

醫生不用診斷,就直接開藥,什麼樣的醫生能給你開出一副包治百病的藥?

只關注藥品廣告,不管病因,你不掉坑誰掉坑呢。

第三 | 總想一張保單搞定所有問題

當家裏許多財務上的需求聚集在一起時,許多人往往就被攪糊塗了。

最典型的情況,莫過於當家庭支柱的保障、孩子的教育金、夫妻的養老金、老人的醫療金等需求都存在的情況。

許多人分不清緊急順序,被五花八門的產品功能迷惑,乾脆期望用一份保險搞定所有問題,進而掉坑。

事實上與保障相比,其它目標雖也重要,但都是延時需求,只有保障需求最爲緊迫。

切記——家庭坍塌是瞬間的,而其它目標的達成是漫長的過程。

最後

如果你能耐心看到這裏,恭喜你已經成功邁出了構建家庭保障的第一步:繞坑。

下一步,就是要開始思考如何構建家庭保障,計算家庭保障所需,此文就不詳細說明了,絕對乾貨,絕對實用。

作爲一個精算師,不僅和昔日的行業“唱反調”、還“自曝家醜”。如此辛苦碼字,反覆呼籲,只爲無人掉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