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德榮

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

中央氣象局的高溫頻率分佈圖(左圖)顯示,受到「海風」調節的影響甚鉅,大幅減少高溫在沿海發生的次數;中南部皆分佈於離海岸有一大段距離,甚至於達最遠的山腳下,皆是受海風調節較小的區域,甚至於能克服氣溫隨高度下降的分量,而出現於低海拔山區(高雄)。花東則分佈於不受海風調節的縱谷內。北臺灣的頻率則以近臺北市最高,主因為「熱島效應」,但受海風調節較弱也是原因之一,其頻率向東西方延伸,則是臺北盆地經常盛行東風或西風、加上海風的平流作用所造成。中央氣象局發布今(26)日臺北市、花蓮縣為橙色(連三天)燈號、高雄市為黃色(一天)燈號,其發生機率較高的地點,仍不脫離上述分析的範圍。

檢視相片

▲圖/中央社

今(26日)晨4時紅外線衛星雲圖(右圖)顯示,臺灣附近雲層稀少,天氣晴朗,平地低溫大約在24至27度。最新(25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顯示,今、明(26、27日)兩天各地天氣晴朗,中午前後紫外線大多為危險級,要注意防曬;白天偏熱,要多補充水分、小心中暑,大臺北高溫將升至36度以上;午後局部性對流在山區發展,平地受到影響機率較低。

最新模式模擬顯示,週四、五(28、29日)各地大致晴朗偏熱,大臺北高溫大約也在35、36度左右;由於太平洋高壓減弱,大氣的不穩定度提高,午後對流範圍逐漸擴大,除了山區、平地受影響的機率也提高。週六至下週一(30至2日)大氣更不穩定,午後對流影響範圍大、強度亦較強。但至於強對流在何時、何地發展?其後續的變化如何?則屬「中、小尺度」的物理過程在主導,並非目前各國作業中的電腦模式,能準確模擬的;中央氣象局必須以「即時預報」的作業方式來彌補,利用「衛星、雷達、閃電…」等遙測工具及預報員的經驗,快速的研判,並即時發布訊息及特報,來供各界參考。

檢視相片

▲左圖:中央氣象局的高溫頻率分佈圖顯示,受到海風調節的影響甚鉅,大幅減少高溫在沿海發生的次數。右圖:今(26日)晨4時紅外線衛星雲圖顯示,臺灣附近雲層稀少,天氣晴朗。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高溫燈號再亮!這五縣市民眾特別留意
明天要上班啦!一圖看懂一週天氣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