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媽說:

我的好友Lynn的兒子最近進入了T2期,經常跟我吐槽她家兒子,雖然只是個兩歲半的小不點,但有個性得很,只聽從自己的想法,完全不care旁人。她說也知道T2這個時期,娃有這些表現很正常,對此她是有所準備的,但實際碰到一些狀況還是會有種無力感~反而孩子爸爸好幾次在她束手無策的時候,用出其不意的一些招數搞定小屁孩,表現讓她覺得很“驚豔”。

比如兒子本來很抗拒上早教班,即使去了表現也很被動,Lynn一遍遍給兒子講道理兒子根本不接招,先生卻用一個小技倆找到了“突破口”。兒子現在愉快地接受了上早教班,表現也越來越棒。

我聽了Lynn說的三個事例以後,發現爸爸使用的看似是一些小技倆,背後卻有非常科學的邏輯:T2寶寶很多時候不聽話,不是我們說的道理不夠多,也不是他們不懂道理,而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會有這樣的心理:你說的我偏不做。所以最好的應對方法是把掌控權交給孩子,當然這中間也涉及到很多具體的小技巧。

三個小狀況很常見也很接地氣,也是平時很多媽媽會問到的狀況,所以分享給大家。

文:by Lynn

1

你說的我偏不做!2歲孩子也需要掌控感

我一直很想教會兒子“分享”這個概念。

我知道對兩歲多的娃來說,佔有慾是天生的,他只會想着: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我喜歡的都是我的!

但每當看到差不多大小的娃,會把手裏好吃東西的遞給自己媽媽,說:“媽媽吃!”我就從內心生出“嫉妒”。

所以我不奢求他當下就能學會分享,只想達成一個小目標:讓他知道分享是怎麼一回事。

某個週末我和先生帶娃出去玩,因爲天很熱,所以就去買了兩個冰淇淋吃。

我吃的是抹茶味,兒子當時手上拿的是巧克力味。

我和兒子說,“你的冰淇淋給我吃一勺吧,讓媽媽嚐嚐味道?謝謝寶寶呢!”

縱然我甜言蜜語,兒子也還是很緊張,牢牢護住冰淇淋,硬是沒答應。

我嘆了口氣,心想真的是時機還未到!

這時先生在旁發話了:“寶寶,如果你把這杯冰淇淋分給媽媽吃一勺的話,媽媽就會把她的冰淇淋也分給你吃一勺,要不要試試呢?”

我原本沒抱希望,卻沒想兒子就這麼把一勺冰淇淋塞給了我。

先生有些得意,不管是誰,都不喜歡被命令,不喜歡處於被動。你給他一個建議,讓孩子決定和選擇,他就有了主動權,不會覺得被支配。

我雖然覺得好有道理,但還是不服氣:“我之前也沒命令他啊,只是請求他餵給媽媽吃一口啊。”

先生呵呵噠:“你那麼說表面上是請求,實際上就是讓他照着做,他根本沒別的選擇啊,所以還是被動的。”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在這之後,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但大多數時候,兒子都會樂意分享他手裏的零食。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講,他置之不理,其實不是不懂道理,而是你讓我怎麼做我偏不,這種時候,把主動權交給他就沒錯了。

2

讓孩子“玩”起來:掌控的感覺太棒了!

兒子兩歲生日過後,我們開始送他去上早教課。結果幾次課上下來,怎麼聽課沒學會,倒開始厭學了:進了課堂就喊着要出去,上課完全不肯坐下來,就在旁邊一個人玩滑梯。

我和兒子一遍遍說:要好好聽老師的話,照着老師說的做。從獎勵辦法“你好好上課媽媽給你買冰激凌”,到懲罰恐嚇“你再這樣我不給你買冰激凌了哦”,結果是統統無效!

看着一起上課的更小的娃都能很好地配合老師做動作,當老師的小助手,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後來我索性就不再陪着去上課了,眼不見爲淨。先生只好一個人帶着兒子去。

沒想到隔了兩週後,出門去上課時還唧唧歪歪的兒子,回來時卻很開心,先生和我說,小傢伙上課表現也很不錯。

我問先生爲什麼會有這個大變化。先生“揭祕”:“老師不是都會給兩枚貼紙嘛,貼紙本身對孩子是有吸引力的,但對我家娃可能興趣一般,但是貼在他手上當手錶,他就來勁了,因爲他看的動畫片裏手表就是這樣的啊。”

後來我和先生聊起這事,問他怎麼來的靈感,答曰:打遊戲。

“我們小時候聽到上課啊上學啊,聽着也頭大,就想着上學要變成遊戲該多好。遊戲最大的特點就是好玩,過關就有獎勵,貼紙變成手錶,他很有目標感,也會覺得很好玩。”

“我也說好好上課獎勵一隻冰淇淋啊。”

“冰淇淋的相關性不夠強,就好比我們玩遊戲,進階一關獎勵的肯定是和遊戲相關的裝備,如果是金幣,也是一樣可以換作裝備或其他和遊戲高相關性的東西。那麼獎勵娃早教課表現得好,獎品最好是和早教課高相關性的,貼紙在早教班裏有,娃知道,上好課就能拿到,這個因果關係很牢靠,而且他又很喜歡這個做手錶玩這種形式!

但如果是冰淇淋,它相關性就會弱一些。早教班是沒有的,如果獲得了獎勵,那就得去買,這個到最後可以吃到之間的變數很多,如果大人說話不算話了咋辦,就算大人不變卦,去買冰淇淋的路上或許得走點路,萬一那天趕時間?又或許到了那,冰淇淋賣光了?太多因素孩子覺得不好掌控!”

得,還是掌控感!

3

把掌控權交給孩子≠完全讓孩子做決定

兒子的T2期比一般的娃要晚,但真的來了,也是來勢洶洶。

比如這天睡覺前,兒子居然開始說不要穿睡袋。因爲他從出生就開始穿睡袋,過程中也從來沒有表示過不適,所以我根本沒料到有這麼一天。

不過我好歹也算是科學育兒派,在兒子兩歲還沒到之前,就未雨綢繆準備了一大堆應對T2期的技巧,加上前面幾件事情我自認爲也掌握了對付T2寶寶的祕訣:把掌控感交給孩子,所以立馬實施起來。

我從衣櫥裏又翻出了一件睡袋,把兩件睡袋放在兒子面前,說:“寶寶,那你是想穿這件睡袋,還是那件睡袋呢?”

本以爲兒子糾結一陣後,會隨便選其中一件。誰知事情完全沒有朝我預想的方向發展,兒子把兩件睡袋都扔開,拼命說不穿不穿不穿!我繼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後連打針威脅都搬出來了,還是沒用,最終只好選擇最不願意的方式,粗暴地直接給他穿上。

第二天洗完澡後,這一幕又重現了,我正頭痛是不是又要強權鎮壓時,先生出陣了。

他的做法跟我一樣,把兩件睡袋放兒子面前給他選擇:“寶寶,那你今天是想穿這件有小狗的睡袋,還是這件有小兔子的睡袋?小狗的睡袋看起來更好玩對不對?上面有灰色的小狗、綠色的小狗、黑色的小狗,爸爸也更喜歡這件。”

先生說完這番話後,兒子糾結了下,接着居然很順從地接受了那件他之前一直在拒絕的“小狗”睡袋。

這次我是真服氣了。我跟先生用的雖然是同樣的方法,但得到的反饋卻完全不一樣。

“明明我也是給他選擇,給他掌控感了啊。”

先生卻一語中的:

”你想想自己開年會選衣服就知道做決定有多難了。”

正當我一臉懵逼若有所思思而不得之時,先生繼續解釋:

“你說選這個,還是選那個,小孩子其實也不太明白,看看都差不多,你把具體圖案描繪出來,然後給到一點點傾向性建議,孩子就容易做決定。”

經先生這麼一說,我想起自己上次開年會糾結了半天,最後還是先生一句“我覺得還是這件紫色的襯你的膚色”,直接終結了我的糾結。

2歲的小孩,雖然需要掌控感,但畢竟認知有限,掌控能力還很弱,需要大人給到引導和提示,你給的提示越清晰,他越能做決定。大概就是這樣。

畢竟看了那麼多育兒書,“昇華”總結能力是沒毛病的了~

OK媽說:平常我們對於T2寶寶的各種麻煩狀況,更多討論的是“怎麼辦”,今天Lynn分享的這些事例,我會覺得比較有啓發的一點是,在怎麼辦之前先了解下爲什麼,孩子“不聽話”是因爲T2時期的寶寶大多有這麼個心理特點:你說的我偏偏不做。這背後是孩子對掌控感的需求。瞭解了這一點,在處理孩子具體狀況時,就容易理解孩子的一些表現,也更能用有效的方式解決。

一般在帶娃中,媽媽們喜歡盯着目標,喜歡立竿見影馬上奏效的方法。但其實每種方法背後都有更深的邏輯,這一點可能爸爸相對來說更有“優勢”,因爲大多數爸爸不用直接面對“一線戰場”,可以有時間更冷靜地思考,心態也更放鬆,相對來說也更會“玩”,更有“遊戲”的思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