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鋪天蓋地的各種文章對逝者的報道,甚至八竿子打不著的路人也要發個微信微博的,表示自己很緬懷逝者,但是他心裡真的有一絲緬懷的想法嗎?生老病死,人之常態,對於家屬而言,讓逝者安息,讓時間洗刷悲傷纔是正經。這滿天滿地的報道,「懷念」,不斷提醒著逝者的家屬,你的親人去世了,真的好嗎?以前說有種人只會在朋友圈裡轉發各種盡孝的文章而現實中毫無作為,稱之為「朋友圈孝順」,而現在微博微信緬懷又有多少是真心的緬懷呢?


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消費死者也不用花錢,還能彰顯自己多麼有文化,多麼有愛心。

這麼美滋滋的事情,不過就隨手發個朋友圈,隨手發個微博而已

幹嘛不做?


這兩天詠哥逝世的消息真的是鋪天蓋地。李詠作為央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主持人,他的形象深深紮根在我們的心中。會有這樣的現象其實是非常正常的,因為作為一位公眾人物,任何一點消息都會被關注,那麼也就會被一些人拿來消費了。其實當我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我也是非常不願意相信,於是我大量地翻看各條微博和信息,後來,當我基本瞭解了一些情況之後我也就對那些為了奪人耳目的文章自動屏蔽了。同時,也讓我敬佩起詠哥這種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大智(詠哥應該是個非常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在那非常艱難的17個月裏,他也不願意告知身邊的好友來獲得一些鼓勵和支持。他不願意把自己不美好的一面暴露給外人暴露給觀眾。他想讓愛他的觀眾想起他的時候依然是那副笑的沒心沒肺的樣子)

會被被消費的信息都是源於這個消息的未知和朦朧。在詠哥這裡,沒有什麼未知,沒有什麼朦朧,所以我相信很快一切就又會歸於平靜了。但是,我會一直記得你的。


以金庸先生為例我認為在微博以及其他平臺上追念死者的大概分三類人。

第一類 真心實意 這類人要麼是真心喜歡金庸老爺子的作品,要麼是受過金庸先生的恩惠,發自內心的對金庸先生的離世感到痛心,但這類人應該不會太多。

第二類 利益驅動 金庸先生在中國的武俠小說中的地位想必各位都清楚,他的作品被大量的改編為影視作品,金庸先生的離世很多人在微博緬懷,但這當中的很多人是想讓別人看到一個現象就是 我在緬懷金庸先生 以此來表明自己對大師的尊敬,樹立自己優質偶像的形象。

第三類人 被逼無奈 這類人沒有受過金庸先生的恩惠甚至不那麼喜歡他的作品,也並不想去人云亦云的去假裝緬懷,但他們清楚的知道當整個社會和娛樂圈都在做同一件事,無論這件事情是對是錯的時候,如果他們置身事外,不用多久就會出現各種討伐的聲音類似於 大家都在緬懷金庸,唯獨某某藝人置身事外 加上各種不明真相的喫瓜羣眾被噴子和槓精誘導,自己的微博區很快就要淪陷,所以發一句緬懷是最低成本的方式。

綜上所述,真正消費死者的是被利益驅動的第二類人以及準備對三類人進行攻擊的噴子和槓精們,可惜的是這兩類人佔了多數。


因為人血饅頭不要錢


因為死人沒法跳起來打人


說的好像就放過了活人一樣


因為活人都不會給他關注,死人不會來反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