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長徵很遠,因為兩萬五千裏,每一步都需用雙腳丈量;長徵又很近,因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長徵路。80多年前,數萬名紅軍將士,歷經湘南迂迴、寨前誓師、擊退圍堵,在16個月時間,輾轉湖南9個市州48個縣,積攢有生力量。今天,在這片紅色沃土上,貧困成了新的敵人,一場決戰脫貧的“新長徵”正激烈上演。為展示當年的艱苦與卓絕,呈現今天的拼搏與初心,7月3日起,紅網·時刻新聞特推出《長徵烙印》專題,以長徵之路為線索,講述穿越時空的信仰力量。

紅網時刻記者 許敏 長沙報道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對地處湘東南山區的汝城而言,滔滔歷史,帶來數不盡的困頓與難題。無論是戰爭年代,協助紅軍將士擊退圍剿;還是和平年間,謀求經濟發展與民生幸福。汝城,總能抓住機遇,化險為夷,水到渠成。

今年6月底至7月初,“重走長徵路”媒體採訪團來到汝城。在這座承載了諸多紅色記憶的小城,記者們不僅感受到濃濃的軍民魚水情,還有新時代脫貧路上的智慧與真誠。

被子和借據 承載着沉甸甸的百姓情

時間倒流至85年前。

那是1934年11月,紅軍突破國民黨第二道封鎖線後,駐紮在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

半條被子一張借據 軍民情編織脫貧新思路 【紅網】 自媒體 第1張

汝城縣三江口瑤族鄉。圖/網友“竹節拍客”

當時天氣已逐漸轉涼,但軍隊有紀律,士兵不能隨便闖進老百姓家中,於是,在屋外露宿。

村民徐解秀看他們可憐,便叫三個女兵,進屋睡覺。

徐家一貧如洗。於是,女紅軍拿出僅有的一條被子,加上徐解秀和她1歲的兒子,5人合蓋,熬過寒夜。

離開前,女紅軍硬要把被子送給徐解秀,但徐解秀說什麼也不肯收。無奈之下,一個女紅軍拿出一把剪刀,把被子剪成兩半,留一半給徐解秀,才放心離開。

這樣的故事在汝城比比皆是。

半條被子一張借據 軍民情編織脫貧新思路 【紅網】 自媒體 第2張

湘南中共駐汝城特別委員會舊址照片。圖/汝城縣文物所

在延壽瑤族鄉官亨村,一張發黃的借據,承載着沉甸甸的承諾。

原來,1934年紅軍抵達這裏時,村民胡四德發現戰士缺衣少糧,他號召村民為紅軍捐糧,把從各家各戶籌集到的105擔稻穀、3頭生豬和12隻雞送給了紅軍。

紅軍紀律嚴明,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司務長葉祖令就給胡四德寫下了一張借據,承諾一定償還。

時過境遷。1997年,當這張借據被發現時,汝城縣政府按照當時的物價,折算成15000元,還給了胡四德的孫子胡運海。可出人意料的是,生活非常貧困的胡運海,還拿出1萬元捐獻給了村裡的小學。

打牢紅色底色 鋪就百姓精神航道

歷史的指針來到新時期。

革命老區的民生幸福,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一公里。

客觀來看,汝城是國家級貧困縣,當地的經濟劣勢非常明顯。這裏是內陸山區,交通設施並不發達;同時又是傳統的農業地區,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且工業園區設施建設不完備,人才結構不合理。

今日汝城。圖/網友“山民1951”

但優勢也很突出。這裏是片紅色土壤,民風淳樸,老百姓能喫苦,善勤勞。

汝城縣委常委、副縣長何海曾說,“要打牢紅色底色,鋪就百姓精神航道,用‘工匠精神’深度融合到山鄉深度貧困地區,極力調動‘最後一羣人’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為補齊短板,強化弱勢,汝城縣打造“人人有技能”這一品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黃家村組織活動中心。圖/網友“山民1951”

旅遊講解員培訓班,立足於紅色旅遊資源,對村民進行鄉村旅遊前景、職業道德及服務禮儀、對客服務與實操培訓,培訓後的人員能派遣到外地務工,也能在本地從事酒店管理、旅遊景區及農家樂服務;

育嬰師培訓專門為貧困婦女進行就業技能提升,培訓結束後,免費推薦合適的崗位;

黃桃栽培技術班、小米椒種植技術班……實用技術下鄉,扶智提能行動,帶動村民整體脫貧。

2019年3月,汝城經檢查和評估,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終於摘掉戴了多年的貧困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