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人生 2016-07-22 00:03閱讀:917 2016年06月01為百歲人生綢繆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西蒙·庫柏字型大小背景評論列印電郵收藏微信領英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新浪微博

倫敦商學院(LBS)教授琳達·格拉頓(Lynda Gratton)和安德魯·斯科特(AndrewScott)在兩人合著的的重要新書《百歲人生》(The 100-YearLife)中寫道,如今在西方出生的嬰兒,有超過一半概率會活到105歲。這聽起來可能像科幻小說。事實上,這種設想只是謹慎樂觀的估計。如果人類預期壽命保持過去200年來的增速,繼續每十年增加兩至三歲,這將成為現實。一些對科學感到樂觀的人預計人類壽命增速還會加快。如果活到100歲成為稀鬆平常之事,則這兩位作者預言:「生活規劃會出現根本性的改變」。該書展示了未來生活可能的樣子。我們目前的生活,用格拉頓和斯科特的話來說,是一種「三階段生活」:教育階段、職業生涯,然後是退休生活。這種模式將會改變。該書計算出,如果今天的孩子想在退休後擁有足夠維持生活的退休金,他們需要工作到80歲左右。這相當於倒退回了過去:在1880年,80歲的美國人中將近一半人還在至少從事某種形式的工作。但是,在一個行當里工作55年會把絕大多數人累趴下和無聊死。不過,反正技術變革也會讓他們的教育在他們遠未到80歲時便已經過時。因此,新的生活方式將不止3個階段。如今很多人已經開始向那個方向慢慢前進了。過去一個世紀中,出現了兩個新的人生階段:青少年時期和退休生活。格拉頓和斯科特稱,眼下即將出現另一個階段:18歲至30歲,人們越來越多地利用這段時間來過渡,離開校園,開始全職工作。當然,如今的很多年輕人別無選擇:他們根本找不到好工作。不過,兩位作者稱,在所有人群中,18歲至30歲的人也最快地理解了壽命增加帶來的福音。現在很多年輕人正在有意識地去探索和嘗試,試圖弄清楚自己未來七八十年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他們不想隨遇而安——前輩人往往這樣生活。現在的父母從小對壽命的預期更短,他們不應再抱怨18歲至30歲的人不願「安定下來」。現在的年輕人投入於學業的時間已經延長。兩位作者預計將會有更多人完成兩個學位:第一個是普遍的本科教育,教給他們能終身受用的思維能力;之後是更專業的職業學位,教授從事某個特定行當需要掌握的知識。在完成學業後,年輕人將去旅行、探索不同的行當、並建立起能夠在工作和生活上受用70年的朋友和熟人圈。人們將在社交媒體上建立個人聲譽,而不再設計老式的簡歷。未來的職業將包含很多轉變。生活將掀開第四、第五、甚至第六個篇章。人們將不得不做出更多選擇:接下來的一年,你是應該全力以赴地工作、重返校園充電、還是跳槽到一個全新的行當?人們將有時間精通多個領域。女性將不再因為花了5至10年去撫育子女而無法重返職場。她們還有50多年可以工作。特別是老年人將發展出一整套職業。訣竅在於不斷找到機器人無法勝任的工作。同時,人們將改變對空閑時間的利用方式。當你能預想到工作40年後,你可以從政府或企業領到豐厚的養老金,你就會把空閑時間用於放鬆和購物。但是百歲人生需要人們儲蓄更多。你可能還需要花費很多的空閑時間去充電或者鍛煉身體,以保養你的身體和大腦,為多活的那幾十年做準備。如果你無法自覺自愿地這樣做,作者有一個小竅門:想像一下80歲的你坐在你身邊,每次你狂吃甜甜圈或者預訂昂貴的度假行程時,80歲的你都會在旁邊長吁短嘆。壽命延長可能會令人震驚,特別是對於人到中年的我們來說。我們參加工作時,以為自己會在60歲左右退休,在75歲左右離世。但是,如今我們這一代人可能預計會在75歲退休,活到90歲。想到目前的工作還要再做30年,可能會讓人氣餒。不過,反正我們中很多人五十多歲就會被淘汰了。某些人(顯然不包括我!)可能還需要二婚甚至三婚才能支撐自己活到90歲。在這種百歲人生中,不同年齡段的人會比現在合得來得多。未來將有更多老年人攻讀本科學位,從事初級工作(不是在職業階梯上一路攀升,而是重新回到底層)。很多孩子會與曾祖父輩變得親近。多數改變都是好的。關鍵是,近數十年增加的壽命多數都是健康的壽命。但是,該書警告稱,百歲人生可能會成為富人的專屬。如今富人的壽命已然超過窮人,他們將更有條件去充電和改行。窮人可能會面臨這樣的前景:毫無前途的零散工作一做60年,沒有退休金,在80歲離世。兩位作者表示,這樣的人生「痛苦、殘酷又漫長」。《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與工作》(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of Longevity),布魯姆斯伯里出版公司(Bloomsbury)譯者/馬柯斯相關內容 中國推遲退休年齡勢在必行退休?退什麼休? 不玩命工作還能幹啥?老齡化的世界不會步日本後塵從日本老齡化看歐美 老齡化風險超過金融危機中國能否繞過老齡化陷阱? 免費領288元英語試聽課程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2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