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說紅樓與扇子

李一之

民間有句俗諺:「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等到立冬。」

短短几句大白話,就非常形象,而且生動的表現了扇子的形態、作用和時間性。你看:扇子可以造風,讓空氣流動起來,降溫驅熱;扇子有柄能夠拿在手裡,隨手搖擺,生風驅暑。在夏季酷熱難耐,自然是手不離扇,人人需要。如果這個時候有人要借走你的手中之扇,肯定是不太情願,可又不好直接講出不借之詞。只好說,借扇子嘛,當然可以啦,不過請稍等片刻,只要立冬一到,便可借走,云云。這當然是鄉間井市中,平常百姓之間風趣調侃之語,表現了一種詼諧融洽的鄰里關係。這麼通俗活潑的諺語,不知道是何人發明的,著作權難以劃屬,姑且稱之為大眾的發明吧。

可是,再細思進去,似乎下層大眾發明的不僅僅是一句民間生活諺語。而這諺語的主角——扇子,才是大眾的真正發明。這個「大眾」,顯然不是當代的民眾,而是遠古時代的先民吧。

的確在古代,扇子最初是稱作「箑」。《淮南子·精神訓》曰:「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無用於已。」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曰:「箑,扇也」。

但「箑」,又是從「萐莆」引發而來的。《說文》中說:「萐,萐草,瑞草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白虎通·封禪》:「萐莆者,樹名也,其葉大於門扇,不搖自扇,於飲食清涼,助供養也。」顯然,扇子產生在堯的時代,並且是在堯出生之時。一種帶寬葉的樹枝,折而不斷,倒懸在空中時,來回蕩動,不搖自扇,因其動而生風,因其風而涼。人在下面感到涼爽而受啟發。便取其枝葉,置於室內,用繩拉動,使之牽盪運動,則栩栩有風。後來,不用萐草,而採用帶葉竹枝做之,才將草字頭的「萐」改為竹字頭的「箑」。扇子後來改繩為柄,可以用手握拿,不再吊在房樑上。但正式用扇,最初還是用來遮擋烈日陽光,類似今天傘的功能,並且是用在車輿之上。扇也由草葉,轉變為竹製,再後就用禽鳥的羽毛製作稱為雉扇,用在貴族、諸王外出的敞車之上。

晉·崔豹《古今注·輿服》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不得用。」這裡的扇又有點類似「旌」似乎是現在的橫幅、旗子,招賢納士,召示之用。後來,又變為貴族們外出的標示,對已則是遮陽取涼,對人卻是標明何等身份。

「堯時有廚生箑莆,不搖自扇,以其似箑,故名以箑。……降及商、周,製作漸備,遂其本義而漸縮為方形,為園形,易繩用柄,各人可攜可搖。箑之稱扇,疑當自夏始;扇之如今形者,大抵自周武王始,周禮中車掌王后之五輅,重羽錫注。重羽謂翟雉之扇,比謂掌扇,亦名障扇,長柄,建於車上。漢亦名障扇,翳公卿大夫皆有之。魏晉非乘輿不得用,今長官儀仗中猶有之,為其遺制。」《古玩指南》

綜觀扇子,開始為竹,大約在堯的時代,後來增加了毛羽,大約在商代,稱為「羽翣」,用雉尾、鵝毛、鵰翎、鵲翅、鶴翎、鷹羽來制扇。其中竹扇是把竹劈成鏤絲細篾,再經編織而成,中夾竹柄,可以手握搖動。而羽毛扇則是延一長柄,其柄有木柄,也有竹柄,將羽毛一根根先編縫而後綴連一起。後來在漢代出現了由絹、紗、綾、羅等質料蒙制的扇子。其扇柄扇骨用名貴竹子、象牙製成。如方竹、青竹、椶竹、湘妃竹、玉竹、紫檀木、香木等。稱為「紈扇」、「團扇」。唐代出現了紙扇,宋代又出現了「摺疊扇」,又名「撒扇」,意謂可以合折打開之狀。又有稱作「聚頭扇」。宋·蘇東坡曾言:「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余,合之止兩指許。」,但是摺疊扇並未廣泛通行,直到明代永樂年「朝鮮進撒扇,上喜其舒捲之便,命工如式為之,從此摺扇始大興。」《古玩指南》

有趣的是摺疊扇,使用靈活,攜帶方便,本應極受歡迎,可是在中國都長期被冷落,少有問津。摺扇從宋代由外國引進到明代始才被接受。到清代時才普遍使用。

南宋時,皇室南遷杭州,大量工匠、藝人也隨之遷移。杭州、嘉興等地很快成為皇家藝術的製作和消費中心。其中制扇、畫扇,也在杭州興旺起來。杭州清河坊的「扇子巷」,若長的街巷,雲集近百家制扇作坊。吳自牧《夢梁錄》:「杭州大街,買賣晝夜不絕……細畫絹扇、細色紙扇、漏影花扇……梅竹扇畫兒,張人畫山水扇」。就是摺疊扇還未受到器重,也少有製作。恐怕因為摺扇,缺少身份感,也沒有明顯的地位官職的象徵,缺少氣派;方便雖是方便了些,但少了一種貴族士大夫的「炫耀」和風光,因此,在上層社會中遠不如團扇、竹扇、鵝毛扇流行。

事實上在中國封建社會裡,長期以來,扇子的型制是代表身份等級的。如五明扇是士大夫才可使用,並且只有外出乘車輦時,才許可用,其他人不得擅用,至於長柄羽毛大扇只有皇帝、皇后、嬪妃外出的儀仗才能使用,尋常百姓和一般官紳絕對不能用大柄羽翣,否則是觸犯國法戒律。

這種規制,在《紅樓夢》一書中給予了極為生動鮮活的文學描述。在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倫樂寶玉呈才藻」中,講述了正月十五元霄節的當晚。寧榮二府隆重迎接元妃省親的盛況:「忽聽外面馬跑之聲不一,有十來個太監,喘吁吁跑來拍手兒。這些太監都會意,知道是來了。各按方位站之。賈赦領合族子弟在西街門外,賈母領合族女眷在大門外迎接,半日靜悄悄的。忽見兩個太監騎馬緩緩而來,至西街門下馬,將馬趕出圍幕之外,便面西站立;半日又是一對,亦是如此。少時便來了十來對,方聞隱隱鼓樂之聲。一對對鳳翣龍旌,雉羽宮扇,又是鎖金黃提爐,焚著御香,然後一把曲柄七鳳金黃傘過來,便是冠袍帶履,又有執事太監捧著香巾、綉帕、漱盂、拂塵等物。一隊隊過完,後面方是八個太監抬著一頂金頂鵝黃綉鳳鑾輿,緩緩行來。」

元春,人還未露面,其氣勢、派頭迎面撲來。在其儀仗隊伍來臨的形式上,業已讓人感到皇家的威風高貴。其扇就是「一對對鳳翣龍旌,雉羽宮扇」,「一把曲柄七鳳金黃傘「。這還僅僅是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中的一個「貴妃」,回娘家省親的場面,遠不是皇后、皇太后本人的省親的儀仗,就已經如此浩大排場。而迎接元妃的人,從早上五鼓之時,便站在街上肅立,整整一天等待,一直等到「各處點起燈來」的晚上十點左右才到來。一家大小才含淚會面,很快,「時已丑正三刻,請駕回鑾。」從進門到離開,總共只有不到四個小時的會面,便又要揮淚分別。深鎖皇宮厚院的元春貴妃,一生中僅有這麼一次極為可憐的探親機會,所以她才深有痛楚地說:皇宮是「不得見人的去處。」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那種外表榮華富貴,威風顯赫的場面的裡面,看到極力掩飾的是一顆破碎凄慘的心靈。

這種用羽毛編織,又按在長長木柄上的大扇,稱為「羽翣」、「雉羽宮扇」,只是作為皇帝、王妃外出時用以障日蔽塵。而不是真的為了搧風生涼。所以過去又稱為「障扇」。但後來用傘來障日、遮曬、防塵,其障扇就沒有了實際用途,僅剩下儀仗上的意義了。元春是晚上才回娘家的,不僅根本沒有一絲陽光,還是大冷天的正月里,可是儀仗中的「一對對鳳翣龍旌,雉羽宮扇」「曲柄七鳳金黃傘」,照樣堂皇排列,依制而行。這裡的翣、扇、傘都並非有具體的用途,實在是禮制和精神上的必需。

曹雪芹用他那天才之筆,把事物外在形態與人物內心活動進行鮮明對照;把場面上的熱烈繁華與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無情的關係巧妙交織映襯;把皇室的孝道建築在犧牲別人骨肉親情的真實本質,用生活細節淋漓盡致地演義出來,而扇子在這裡,無疑起到氣氛的烘托和情節渲染的雙重作用。

除了這種完全代表地位和權貴象徵的雉扇、羽翣之外,《紅樓夢》中出現更多的是團扇。這種扇子在貴族青年男女中較多使用。如元春打發人給寶玉、寶釵的禮物有:「上等宮扇兩柄,紅麝香珠二串,鳳尾羅二端,芙蓉簟一領。」而給其他妹妹的就只「有扇子和數珠。」

這種宮扇就是團扇,又稱為「宮團扇」、「紈扇」、「紗扇」、「羅扇」等。其形有園狀、腰園狀、六角狀、葫蘆狀等。扇面蒙糊的料質有絹、羅、綾、紙、紗,均有一個手柄。斑捷好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圞似明月。」團扇輕巧秀麗,扇面上常用繪畫、刺繡、燙金裝飾,很受閨房女子青睞。在團扇柄處常常懸掛一些飾物,又稱為扇墜,扇墜大多是玉玦、玉佩等物。如薛寶釵撲蝶一章中講道寶釵看見「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薛蟠從蘇州給妹妹寶釵帶回一箱子禮物,其中就有蘇州有名土特產:「卻是些筆、墨、紙、硯,各色箋紙、香袋、香珠、扇子、扇墜、花粉、胭脂等物。」蘇州在歷史上正是擅長製作團扇,其中「紙團扇」更為出名。紙團扇的前身是「詔扇」,原來是用紙裱成扇面,再髹黑漆,繼爾在黑漆紙扇上面用金紙貼花。後來,改為白紙裱糊。清末把團扇配上字畫,又有人利用扇面做廣告,稱為「牌子扇」,在上海、蘇杭一帶風行。

當然,更受人們歡迎的還是摺疊扇。宋代傳入了朝鮮、日本的摺疊扇。在明代興起,清代則廣為普及。明代以後,在杭州、蘇州、四川相繼形成地域特點的扇子製造。蜀扇的竹製龍鳳扇,杭扇的絹扇、紙扇、紈扇,蘇州的團扇、排絲扇,都相當出名,常為貢物。而摺疊扇雖晚於其他扇子,卻更是製作精巧,款色復多,有絹、羅、綾、紙料扇面,也有棕竹、象牙、檀木、玳瑁、琺琅、牛骨為扇骨,工藝上有畫、漆、刻、鏤等裝飾,因為可以摺疊,收藏攜帶又方便,打開又靈活小巧,頗受人們,尤其是青年女子的喜愛。

寶釵去找林黛玉,路上發現花叢中有一對白玉色的花蝴蝶,好奇玩耍之心立起,便「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引得寶釵……香汗淋漓,嬌喘細細。」多麼生動的一幅撲蝶美圖。而寶釵能夠從袖子里拿出來的扇子,自然不是又園又大的團扇,更不會是又厚又寬的羽毛扇,勢必是可以開合的撒扇,即摺疊扇了。同樣,在寶玉赴馮紫英家中堂會,見到明星演員,號稱琪官的蔣玉函時,驚喜激動,馬上:「向袖中取出扇子,將一個玉玦扇墜解下來,遞給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誼。』」這個扇子,顯然還是柄摺疊扇子。

可是,不少關於寶釵撲蝶的繪畫作品和工藝美術品在描繪這個場景時,寶釵手中拿的都是「團扇」,而不是「摺疊扇」,顯然是沒有與書中描述契合。或許團扇更有藝術的表現力,而摺疊扇相對形象落差一點,又不易表達女子柔身輕步的姿態,遂多改為手持團扇,追撲蝴蝶之象。這倒也算是再創意的手法,只是不知曹雪芹是否同意。因為古時用扇不僅要分清季節,並且還要分職業、身份,十分講究,不得混亂胡用。「以前御扇亦分時季,亦分職份。大抵初夏用摺扇,中夏用團扇,盛暑用羽扇,稍涼復用團扇至摺扇而捐矣。僧道專用摺扇,盛暑僧用蒲扇,道用羽扇。商人止用摺扇、蒲扇。」《古玩指南》。在《浙江通志》里也寫道:「吳楚文士多執鶴羽為扇。」

扇子是生風取涼,夏季可用之物。扇子又可以成為類似「權杖」的仗儀之物,代表地位等級。扇子還可以成為裝飾物佩帶其身。不僅如此,曹雪芹還讓扇子成為有血有肉的文學「素材」,在故事中發揮絕妙的作用。

如寶釵因為持扇撲捉蝴蝶,無意間聽到小紅、墜兒的隱私,心中大為惱怒憤恨,又怕讓二人知道自己偷聽之舉,便「故意放重了腳步,笑著叫道:『顰兒!我看你往那裡藏!」一面說,一面故意往前趕」又一面故意進亭子里尋找一番。還抬出林黛玉作為檔箭牌,轉移別人懷疑視線。

從中可以看到寶釵的機敏;更可以看出寶釵仇視青年男女追求人生自由的正統觀念;還能夠看出她權變、陰險、嫁禍於人的面孔。所以作者才連續用了三個「故意」,來突出薛寶釵這個偽善的美麗女子的醜惡靈魂。與晴雯相比,同樣是知道別人的隱私,睛雯卻從不懷恨在心,從不嫁禍於人,也不以此訛詐。便可以理解為何賈寶玉在欣賞寶釵聰明、有才、美貌的同時,又厭惡她的思想和性格。從本質上二人始終格格不入,因此才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絕絕之句。

又如賈寶玉與林黛玉,因為聽道士提起的婚姻之事,引發了一系列二人情感的新階段。即二人心中已初萌互戀之情,但又彼此猜忌。在封建禮教嚴苛的家庭中,他們共同追求意趣相投的自由理想,是否能夠如願以償,倆個人更是心中無底,這樣一來反而更加增添了懷疑和探測的古怪心裡。而且這其中還橫插著一個更為有機會的寶釵,所以三人之間的矛盾衝突,窺探、測試、敲山震虎,借物喻意便時常發生。寶釵見黛玉、寶玉日益親密,漸露男女之意,心中本不舒服,又趕上寶玉頗有奚落之意,將她比做楊貴妃,不經意間又觸及了薛寶釵心中的某些隱私,招惹得寶釵「登時紅了臉,待要發作,又不好怎麼樣,回思了一回,臉上越下不來,便冷笑了兩聲。」這時正趕上她的丫環靚兒找自己的扇子,向寶釵尋要。這時寶釵「指著她厲聲說道:『你要仔細,你見我和誰玩過!有和你素日嬉皮笑臉的那些姑娘們,你該問他們去!』」隨後用「負荊請罪」的戲名,重重地回擊了寶玉、黛玉,才算找回了些心理平衡。在此時,扇子成了矛盾暴露和發泄的導火索,因此曹雪芹把這章的題目立為「寶釵借扇機帶雙敲」。扇子又成了描寫人物衝突、心裡活動的活物。

更有甚者,在《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本來純真無邪又嬌生慣養的公子哥兒賈寶玉,開始進入了青春期,性格情緒和心裡要求,開始與現實生活產生摩擦,嫌隙也不請自來,已經萌發了異性的感覺,又未脫離貴族青年的恣意肆為。一不遂心便罵人,摔東西,過後又權當無事,傷人而不自知。正當因他挑逗母親的丫環而致使金釧被逐,後來投井自殺一事,弄得全家鬧鬧哄哄之時,又怒遷與丫環,腳踢襲人胸口,致使口吐鮮血,眾人也不搭理他時,正巧晴雯不小心摔斷了扇子骨子,這骨扇掉地便斷,似乎並非竹扇,而是象牙骨子的扇子。寶玉便罵她「蠢才蠢才!」而晴雯是個剛烈正直女子,雖身為奴婢丫環,從小成了孤兒,被買進賈府,卻嫉惡如仇,堅守自己的人格,不甘凌辱。她面對賈寶玉那種凌弱橫行,又不承擔任何責任的貴族行為,勇敢相唇回擊,從而招致一場軒然大波。同時把極力委曲求全,暗中與寶玉偷情,又不分是非的襲人也譏諷三份。就是面臨被驅逐的境地,也絕不向強勢低半頭。後來,到底還是賈寶玉向她賠禮道歉,並以晴雯痛撕扇子作為和解。晴雯挑戰式的說道:「既這麼說,你就拿了扇子來我撕。我最喜歡聽撕的聲兒。」晴雯果然把扇子一撕兩半,接著又嗤嗤幾聲再撕成幾半,還把麝月的扇子也拿過來痛快淋漓地撕開,還要把箱子里所有扇子拿出來撕,直到晴雯出了氣,才開心的笑道:「我也乏了,明兒再撕罷。」賈寶玉也高興的笑著說:「古人云『千金難買一笑』,幾把扇子,能值幾何?」才算結束了一場危機。由此而提示出來的賈寶玉,特別是晴雯的性格,通過一系列情節變化,在實質上折射出來了曹雪芹民主思想和人性觀點。故事情節極為生活化、戲劇化,也極其經典。在這裡用高貴象牙扇骨製作的紙制摺扇,充當了什麼性格的藝術形象,扮演怎樣的文學角色,圍繞扇子而掀起的風波,究竟向人們傳達了什麼信息,描繪出什麼情感思想的波紋曲線,只要用心去體會,多少是可以有所感悟的。

在《紅樓夢》中還有一段與扇子密切相關的故事,如果前面的扇子故事,僅僅在一個家庭中發生的話,那麼這個情節,完全直接與腐朽封建社會聯繫在一起。把官官相護,司法政府公開枉法,草菅人命的殘酷與官僚貴戚腐敗生活,內在的緊密勾連於一體的社會現狀,暴露無遺,體無完膚。而這一切揭露卻僅僅是以扇子為中心而展現的。

賈赦喜歡收藏扇子,當得知扇骨材料名貴,又是古代名人題字繪畫的真跡時,便讓兒子賈璉無論如何,不擇手段也要弄來,可是石獃子偏偏不買,於是金陵應天府賈雨村便以『莫須有』的罪名,設法訛詐,把石獃子打入牢中,污衊人家拖欠官銀,把家產作價,從而奪取這二十把扇子。作為奉承禮物送給賈赦。而石獃子本來就「窮的連飯也沒的吃」,又慘遭如此有計劃、有權勢的陷害,沒有餓死、凍死,卻生生被迫害致死。

「老爺不知在那個地方看見幾把舊扇子,回家來,看家裡所有收著的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處搜求。誰知就有個不知死的冤家,混號叫石頭獃子,窮的連飯也沒的吃,偏偏他家就有二十把舊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門來。……全是湘妃、椶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寫畫真跡……偏那石獃子說:『我餓死凍死,一千兩銀子一把,我也不賣。』只說:『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誰知那雨村沒天理的聽見了,便設了法子,訛他拖欠官銀,說:』所有官銀,變賣家產賠補。』把這扇子抄了來,做了官價,送了來。」

看來這個石頭獃子的「扇子命運」,既說出了賈府作為封建統治者賈赦的貪婪,刻畫了封建司法賈雨村的殘酷陰險。從另一角度也暗寓了曹雪芹自己後來的境遇。因為《紅樓夢》原名為《石頭記》,而賈寶玉早被人們譏諷為痴人、傻子、獃子,是冥頑不化的石頭。後來的賈寶玉也的確窮和得連飯都吃不上,但也是個「餓死凍死」也絕不出賣自己的靈魂和情感,誓與命運抗爭到底的人。石頭獃子那麼窮,仍固執收藏二十扇子,不肯換錢度日,只恐怕那些舊扇子與其自己的身世關係很大;也恐怕與自己過去的情感,有更加無法割捨分離的深層因素,所以才「捨命不舍扇」。因此從平兒口中講述的有關舊扇子血淋淋的石頭獃子的遭遇,不正是暗伏影射著賈寶玉(曹雪芹)未來的悲慘命運的圖景嗎。

不過,這些早已成為過去。扇子畢竟是種生活用品,搧風取涼,人人需要,無論貴賤貧富,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而使扇子增添了藝術內容和形式。有錢人對財富的誇耀和身份的講究,而使扇子走向高貴珍奇,其文藝戲劇又令扇子成為舞台道具。如此等等。社會生活讓扇子的製作,經久不衰。到如今杭州紙扇、蘇州檀香扇、四川龔扇、成都紈扇、重慶竹扇、廣東葵扇、浙江草扇。特別是杭州王星齋扇片在1901年在前門楊梅竹斜街落戶北京,對北京制扇業起了很大推動作用。就是在當今電風扇普及,空調日盛的時代,人們仍鍾情扇子,那是因為它方便、個性化、有藝術性。扇子走過實用性的階段,在較長時期內又披上貴族士大夫文人的色彩,現又漸漸回到民眾的生活實際中來,冬天退去,夏天復來,「扇子有風,拿在手中。」陪伴人們。

更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成千上萬的觀眾,許許多多外國元首貴賓,竟然手搖中國特有的紅木摺扇,興緻勃勃、興高采烈又很有風度的坐在觀眾台上,向全世界呈現了一幅現代扇子王國的新形象。那是用紅木製成的扇骨,用模擬絲絹蒙成的扇面,兩面絹絲內,還夾裹著一層拉力極強的名貴宣紙,扇骨子是仿清代「乾隆御扇」,只配13根扇骨,扇面上精心繪畫了北京八達嶺長城山水,上面還印有「中國印」,北京2008奧運五環等標誌。這是中國古老的民族工藝扇子,在世界性大型活動中的首次公開展示,其氣派,其影響遠遠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朝代。當然也遠遠超出了《紅樓夢》那個未落衰敗的時代。今天人們在庭院裏手持一柄葵扇,坐在紫藤緾繞的花架下,一杯龍井清茶,手捧一本《紅樓夢》閱讀,從現實與歷史的「風月寶鑒」中能看到什麼,那一定是別有一番情調和滋味的。

2008、11、18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