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 誰不知, 誰不懂, 我也有意無意地擁有幾本有關他的著作.

100_0285.jpg  

今天先談這本, 對我有幫助, 但不太喜歡的. 

巴伯伯的攻略, 當然對我當頭棒喝, 獲益良多. 相信大家也看過, 聽過不少. 由其對於我這種剛出來社會, 需要學習財務分配的人. 從他身上學到, 用到的, 說是"苦口良藥", 絕對不為過.

書中學到的當然是好東西, 可惜我不太習慣的是, 日本作家的寫作篇排, 文化. 我想, 應該是我自己的問題吧.

由於香港和台灣鄰近日本, 我們經常可以找到由日本人著作的書籍. 當然也有很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書. 只是我覺得有時在文化上的差異令我們無法好好運用.

例如在禮貌上, 台灣, 香港, 和日本的表達方法都不太一樣. 而日本超高水準的規矩與禮貌, 雖然令我們嘖嘖稱奇, 卻無用武之地.

當我看每次看由日本人寫的著作時, 總會暗嘆幾聲可惜可惜. 始終在我生活的社會, 他們的建議, 雖高尚, 卻不夠務實. 久而久之, 我自自然然不太選購日本人的著作. 只怪我不好, 實在用不到, 至少, 不是全部.

當然, 人文社會可能不太適, 可是他們很多的心靈文學卻是非同凡響, 不用異議.

96330014.jpg 

(Kitsilano Beach, Vancouver, B.C)

對於巴伯伯財務上的成功, 我們應該如何仿傚? 對我來說, 我們只需要學習他的思想和概念, 而方法和策略, 免了.

我沒有資格和能力去証明我剛剛上一句話的對錯, 只是我相信, 當每個人都認識的事, 就不是特別事. 正所謂每個人都去發達的地方, 就不是發達的好地方. 當有願意告訴你時, 往往已經是太遲了. 

羊群效應, 從來都不是一個正面的形容詞.

96330018.jpg 

(Kitsilano Beach, Vancouver, B.C)

送上一個張五常教授也說過類似的故事:

有一位父親的兒子今天去考經濟學士的考試. 他父親二十年前也在那間大學上考經濟學博士, 而剛好教的也是同一位經濟學教授. 他父親在他考試後接他回家, 就順便問問兒子考博士時的題目. 他發現跟他二十年前考的題目是一模一樣. 這時, 那位教授從課堂裡走出來, 他就問那位教授: "你現在考我兒子的題目, 跟當年考我的題目, 是一模一樣,難道你在經濟學上的智識沒有進步過嗎?" 這時,  這位教授就不其然的對他說: "題目, 是一樣. 可是, 答案, 不同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