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喜斌 視頻/王學民 統籌/劉姝蓉】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899年出生,湖南醴陵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之一,中共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祕書長、宣傳部長,原全國人民防空委員會祕書長,原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李立三之女李英男接受大白新聞專訪(攝影/王學民)

  近日,李立三之女李英男在接受大白新聞專訪時說:“父親曾說過,年輕人犯錯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能認識、改正就好”“我們要靠自己,不能靠父母。不管父母做出什麼業績,那是他們的事”“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希望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好,我也相信我們能夠走好。這是父輩的期望,也是他們的理想”。

  李立三之女李英男接受大白新聞專訪視頻

  父親的一生是同中國工人運動聯繫在一起的

  李立三在漢口羣衆集會上演講(供圖/李英男)

  李立三之女李英男說:我的父親李立三是湖南醴陵人,1899年11月生人,今年是父親誕辰120週年。小的時候,父親的家裏還算是比較富有,但是後來就慢慢的破敗了。破敗的過程實際上和中國當時整個經濟、社會走下坡路是分不開的。

  父親跟我講,家裏那個時候雖然生活條件還可以,能夠維持生活。但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兵荒馬亂,很多人都被逼的沒有辦法生存。因爲對當時社會的現狀不滿,所以父親很早就考慮出路在哪裏,但是當時在國內還沒有完全找到。

  李英男說:那個年代也出現了一大批進步青年,我父親也跟他們一樣,不願意走老路,想要爲祖國、爲人民去探索一條新路。因此在1919年,父親就在北京參加了留法預備班,同年10月乘船到法國勤工儉學。

  在法國,父親認識了很多留法勤工儉學的青年人,像四川的趙世炎、湖南的蔡和森,還有周恩來等一大批人。後來,父親也是比較積極的參加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也成爲了一個學生領袖,還和趙世炎等人組成了勞動學會。

  父親他們和蔡和森等人,還一起聯合搞了革命行動,強佔里昂中法大學爭取學習的權利。但是,因爲這些行動,加上我父親又是一個總指揮,最後父親和一百多名同學就一起被法國當局驅逐出境。 就這樣,父親結束了留學生涯,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後,父親找到了陳獨秀,陳獨秀立即吸收他入黨。就這樣,父親開始了作爲共產黨員的革命道路。緊接着就去了湖南,在毛澤東的建議下,又到安源領導了安源的工人罷工運動,父親也成爲了一個在全國比較有名的工會領袖。

  此後,父親根據黨的安排,參加了很多的革命活動。上個世紀20年代應該說是父親個人比較輝煌的時期。1925年,父親還參加領導了上海的五卅運動。 父親還是南昌起義的發起者、領導者之一。可以說,父親的一生是同中國工人運動聯繫在一起的。

  李英男說:在這種背景下,他也進入了黨中央,進入了政治局。1928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六大以後,父親就進入了黨中央的核心。實際上,父親當時和周恩來、向忠發他們三個人,就組成了一個核心。

  “年輕人犯錯是不可避免的”

  李立三(供圖/李英男)

  在黨的五大上,李立三被選爲中央委員。在黨的六大上,李立三又當選爲中央委員。六屆一中全會召開,李立三被選爲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委候補委員,任中央農委書記。

  李英男說:那個時候他還不到30歲,父親自己說他走得比較順利,加上父親的性格也是比較急躁的,所以就急於求成。他當時就覺得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革命高潮,只要一發動,可能就會發展起來。

  因此他就提出通過一省、幾省的勝利,然後帶動全國勝利的這麼一個比較冒險的一個綱領性的指令和計劃,就犯了一個很重大的錯誤,給中國紅軍跟中國革命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李英男說:“應該說父親一輩子都因爲這個事兒非常痛心。當然父親也很快的就認識到了錯誤。其實,‘立三路線’也就是三個月的時間。到了後來,就被中央糾正了。當時周恩來從莫斯科回來,也幫助父親認識錯誤、糾正錯誤”。

  所以後來,父親也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深刻檢討。他這個人就是這樣的,我覺得他非常直爽,非常講原則。對了就是對了,錯了就是錯了。他對那些因爲這個錯誤的指令而犧牲的同志們,真的是非常痛心,一直都記在心裏。

  很多的老同志都聽到過他在不同的場合,態度非常誠懇。甚至包括在蘇聯的有些時候,請他給在那裏學習的中國學員們講中國革命形勢的時候,他還會批判“立三路線”。然後說:“你們知道嗎? 犯立三路線錯誤的就是我”。

  李英男說:“父親也曾經告訴過我們:年輕人犯錯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能認識、改正就好。連列寧同志都講過: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會原諒他的。所以父親也一直堅信是這樣的,有錯就改”。

  父親當時的很多行爲,實際上超出了共產國際的框框,共產國際很擔心,因此特別的堅持要把父親叫回莫斯科,對他進行批判。所以父親不得已就去了,這一去就是15年的時間。

  組織和同志們曾給父親開過三次追悼會

  李立三(供圖/李英男)

  據瞭解,李立三同志一生開過三次追悼會。第一次追悼會是1922年在法國召開的。李英男說:“那個時候其實父親已經回到國內了,而且已經領導了安源大罷工,但那個時候的通訊、交通跟現在不一樣,有很多的小道消息或者是誤傳”。

  在法國的一些同學,特別是和他比較要好的周恩來、趙世炎等都很關注他的情況。當時有一個消息說李隆郅刺殺湖南的軍閥趙恆惕,圍城被抓起來然後處死了。同學們聽了以後很悲痛,然後在周恩來的主持下,在法國巴黎開了一個追悼會。

  第二次追悼會是在八一南昌起義後,父親當時是政治保衛處的處長。有一次大部隊已經快走到了瑞金,但是父親帶的政治保衛處的隊伍卻沒有趕來。有個士兵說,父親他們遭遇到了反動派的襲擊,看到父親被打倒在地上,可能是犧牲了。

  這個消息也是挺悲痛的,又是周恩來主持了追悼會。但是還好,據說還沒開完我父親他們就趕過來了,最後轉悲爲喜。當時父親笑着說:“給我開追悼會,還要幾十年”。第三次追悼會是在父親去世後,1980年3月20日在北京中山堂舉行。

  李英男說:父親原名叫李隆郅,有點像老師的名字,因爲我祖父就是一個開私塾的老先生,是清朝的秀才。在父親參加工人運動時,這個名字就顯得比較複雜,因爲名字的筆畫比較多,工人很難辨認。因此在安源的時候,他就改名李能至。

  後來到了上海五卅運動的時候,父親還是經常和工人接觸,和鄧中夏也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父親跟我講,有一次他們坐着火車去開會的時候,鄧中夏就提到這個事,說你這個名字寫起來太複雜了,工人識字不多,很難辨認,你改個名吧。

  “我父親說,改個什麼名?然後鄧中夏往窗外一看,說:你看那窗外站着三個人,就叫李三立吧。我父親覺得,李三立不好聽,就說:叫李立三吧。從此,父親就一直用了李立三這個名字”,李英男說。

  父親從來不會講自己做了什麼貢獻業績

  1946年1月回國前,全家合影(供圖/李英男)

  1927年,李立三曾領導收回了漢口的英租界。此外,在李立三的革命生涯中,還有一件鮮爲人知的業績,那就是他對中國共產黨的無線電通訊事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及一度遭敵人破壞後的恢復重建等工作,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英男說:“應該說父親沒怎麼跟我們講過這方面的故事。我只記得大概是60年代,當時出了一部片子叫《永不消逝的電波》,講的就是這方面的故事。當時父親很興奮,一定要帶着我們一家人,到附近的電影院去看”。

  父親在看電影的時候就說:對,確實是這樣的,我知道。父親說,我參加過這個工作。父親就只說了這麼一句,沒有再多說。父親從來都不會說自己曾經做過什麼業績,他基本上就不誇自己,從來不會講。

  李英男說:我覺得父親是很優秀的一個人。應該說他的眼光、他的胸懷都不是一般人,我媽媽也曾經跟我講,其實她也是看中了我父親的這些特點。另外,我覺得父親很勇敢、很堅強、特別講原則。

  父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在他很年輕的時候,不到20歲的時候,就確定了理想,也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他就對這個信仰一輩子不動搖。不管他遇到了什麼情況,就算是在蘇聯坐牢,他還是照樣要幹他的事業。

  李英男說:咱們現在的時代是高度物質化的時代,但是父親他們那代人走過的道路,更重視的都是一些精神價值。父親也曾經和家裏說過: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都是黨給的、人民給的。周圍的物質條件,不是最重要的。

  其實這就是一種薰陶。在家裏,在父母的身邊,孩子們不知不覺的可能就會薰陶出一些東西。在一些關鍵的時刻,我們也會想到父親、想到母親他們是怎麼做的。這可能就是一個榜樣的力量吧。

  好像無形之中,就形成了要低調做人的習慣。另外我覺得,我們還是要靠自己,不能靠父母的名聲。不管父母做出什麼業績來,那都是他們的事。父親是父親,我是我。還是要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李英男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覺得是一個重要的大日子。我每次都是比較激動的,因爲想到我有幾次都是在天安門廣場上度過的,或者是後來在家裏陪着媽媽一起看電視。對我們家來說,也是值得慶祝的日子。

  開國大典現場圖(供圖/李英男)

  在開國大典上,我父親還站在了毛澤東的旁邊。然後我看到他的表情是非常高興、非常興奮的。 所以想到這裏,我總是會希望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好,我也相信我們能夠走好。因爲這是父輩的期望,也是他們的理想。

  “歷史的足跡是不可抗拒的,歷史一直在往前走。在歷史的過程當中,有些事情也在慢慢的淡化。但是我總希望,我們的父輩,包括我父親的一些業績,特別是對年輕人有一些意義的業績,不要完全被忘掉”,李英男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