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都在疑惑,升級電腦到底應該升級哪些。答案很簡單,全部往頂級去升(如果你預算足夠的話)。不過這毫無意義,因為真正有意義的問題是:

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升級電腦?

很多人都覺得,升級電腦無非就是升級U和顯卡,那麼,到底如何分配這二者的比例?U卡應該同步均衡升級嗎?他們之間是否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

本文就來回答這些問題

我們先來講遊戲配置如何升級

一. 如何升級CPU

遊戲主機對CPU 顯卡內存都有要求,而且往往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兼顧渲染剪輯等專業需求。

首先,要考慮CPU問題。我的CPU是否足夠強大,是否會成為累贅?

我貼圖來說明問題:

圖1.1 刺客信條奧德賽CPU性能測試

上圖來自權威測評網站GameGPU,測評對象為刺客信條奧德賽,這裡測試的是不同CPU在1080ti顯卡下的遊戲表現,畫質為高,1080P。

圖中顯示,I3 7100幀數分別為46/57(最低幀/平均幀),而I3 8100則為57/68,提升幅度為23.9%/19.3%。這應該算是很大的差異了,儘管7100擁有3.9G高頻率,而8100隻有3.6G,但是8100四核心對比7100雙核心四線程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可想而知,如果我們在測試的時候開了更多後臺應用,比如網頁和QQ,核心數少的7100會更加孱弱。G4560/G5400可以當做弱化版的I3 7100

8500的成績看不到,但是可以用而8600K作比較,8600K成績則為79/101,相比8100提高幅度為38%/48%,提升幅度再次擴大。注意,這裡的8600K應該是沒有超頻的,也就是滿載4.3G,和4.0G的I5 8500更為接近,而不是我們平時使用的4.9G起步的超頻後的真正8600K。

8600K和8700K的差距已經縮小到11.3%/0%,這個成績很奇怪,因為平均幀一樣的情況下87K的最低幀高11.3%。我估計是因為86K的最高幀大於87K,才會導致最低幀落後的情況下平均幀持平。(其實這個裡的87K沒超頻,應該只能算8700不帶K)

總之,我們發現:

從380元G5400(偽)升級到630元的I3 8100,性能大概提高20%多。從630元的I3 8100升級到1270元的I5 8500(偽),價格翻倍,性能提高大概40%。而從1270元的I5 8500升級到2270元的I7 8700(偽),幀數提高極少。

現在,再來看看戰地5的情況。

圖1.2 戰地5 CPU性能測試

圖中明顯分為3擋,第一檔為8500-8700K以及amd的1600X-2700X,平均幀接近140,他們共同的特點大於等於6核心。第二檔為4核心新U(綠色方框部分),平均數在100-110左右。第三檔為4核雙核弱雞老U,幀數變化較大。一二檔的分界線就是I5 8500(偽)。

再來看另外一張圖:奧德賽的CPU佔用率。

圖1.3 刺客信條奧德賽CPU佔用率測試

上圖中,I3 8100已經完全佔用,這意味,如果你開啟更多後臺程序,CPU就沒有足夠的資源給遊戲,導致幀數進一步下降。8600K的平均佔用率為93%,還有「空餘資源」留給簡單的應用。8700K則有更多的「富餘資源」。

此外,2600X 2700X的佔用率比較中,2700X物理核心佔用率較高,2600X則是線程佔用率較高。圖1.1中二者的幀數表現也是2700X領先9.6%/3%,說明2700X略強。但是二者的總體佔用率都比較低,都有足夠的「富餘資源」可供其他後臺應用。

同樣,我也可以貼出戰地5的CPU佔用率,不過這並沒有意義,因為和奧德賽的差不多,I3 8100幾乎佔滿,8500(偽)有富餘,8700K富餘較大。

總之,我們發現:

從380元G5400(偽)升級到630元的I3 8100,性能大概提高25%。從630元的I3 8100升級到1270元的I5 8500(偽),價格翻倍,性能提高大概30%。而從1270元的I5 8500升級到2270元的I7 8700(偽),沒有提升。

從上面的比較中,我認為:1300元的I5 8500是最具性價比的遊戲U,是剛好可以滿足刺客信條戰地5這種新出的多線程優化極好的遊戲,它不像I3 8100那樣不夠用,也不想8700K那樣有更多的空閑資源。

因此:

如果你已經有了8500級別的U,預算有限情況下升級U並不划算。

如果你還沒有8500,又需要玩大型單機,8500級別的U是非常好的選擇。

二. 如何升級顯卡?

同樣是看圖說話,先是奧德賽

圖2.1 刺客信條奧德賽顯卡性能測試

上圖中,顯卡從千元卡1050ti 4G升級到兩千元的甜品卡1060 6G,平均幀數提高了85.7%/81.8%(1080P平均幀/2K平均幀),相當於投入翻倍性能也接近翻倍。

而從兩千元的1060 6G升級到四千元的1080 8G,提升則為65%/65%,投入翻倍的情況下性能增幅明顯。再考慮1080和1080ti的比較,價格提升50%,性能提升幅度為17.4%/24.2%,2K下提升幅度比較明顯。

另外一個奇怪的發現是:Vega64對比1070的性能差距為2.8%/5.5%,高解析度下VEGA64優勢更大,但是性能表現和1070ti差距頗大。這可能是:①奧德賽A卡優化不行;②測試的vega64是公版,降頻了。

不過,這個圖也說明瞭,那些覺得1050ti就能隨便戰最新單機大作的想法是多麼地不靠譜,僅僅是1080P高畫質平均幀數已經掉到了28,最低幀22,幻燈片水平了解一下?

同樣地,再來看看戰地5的情況。

圖2.2 戰地5顯卡性能測試

上圖中,顯卡從千元卡1050ti 4G升級到兩千元的甜品卡1060 6G,平均幀數提高了81.6%/82.8%(1080P平均幀/2K平均幀),相當於投入翻倍性能也接近翻倍。

而從兩千元的1060 6G升級到四千元的1080 8G,提升則為67%/66%,投入翻倍的情況下性能增幅明顯。再考慮1080和1080ti的比較,價格提升50%,性能提升幅度為20.9%/17%。

這一部分,我給出的總結為:

1.提升顯卡不同於提升CPU那樣,到了某個臨界點(8500)之後再升級也沒太大意義了。反之,顯卡提升帶來的遊戲幀數提高是非常明顯的。

因此,升級顯卡也沒有特定的建議,因為總是多多益善。你的投入永遠都有回報,儘管邊際產出是遞減的。

2.高特效2K畫質想流暢(60HZ)運行刺客信條奧德賽這樣的遊戲,需要GTX1080顯卡,而戰地5則只要GTX1070。好顯卡還是非常有意義的,並不是「千元卡就能玩所有遊戲」;也不是「兩千元的1066就能帶動所有單機大作」。至少,在2K奧德賽中,高畫質下1066隻有32/40幀,這個幀數在我看來是非常低的。

三. 如何升級內存?

很負責地告訴大家,奧德賽8G內存非常喫緊,因為系統本身要佔用內存,你也不可能任何後臺程序都不開。而戰地5的話則是8G內存根本不夠用,因為遊戲本身就要喫掉8G,算上系統和後臺程序,16G內存是必須的。

圖3.1 刺客信條奧德賽內存佔用測試

圖3.2 戰地5內存佔用測試

但是,內存頻率的影響有多大? GameGPU並沒有相關測試,玩家測試中,有些差距大的離譜,有些則沒太大影響。我傾向於認為,在intel以及二代銳龍CPU中,高頻率內存和低頻率內存的遊戲幀數差距並不會很大。這種差距也是因遊戲而異的,個別遊戲可能會有10%的差距,但是多數遊戲對內存頻率並不敏感。

因此,我建議大家,玩遊戲配置,請考慮8G以上。現在8+8 馬甲條也只要800元,比如威剛3000黃馬甲。我覺得沒必要為了省內存而降低幀數。實在不行的話,8+4組雙通道也是可以的,只是4G內存性價比並不是很高。

四. 固態硬碟怎麼辦?

提升固態硬碟並不能直接提高遊戲幀數。

但是對於某些需要大量載入的遊戲而言,固態可以減少載入時間。

我的建議是,如果電腦沒有固態,升級的時候必須要配固態。從機械到固態的提升是質的飛躍,一塊279元的INTEL 545S 256G就能讓你起飛。

如果已經有固態了,在空間不足的情況下,購買更多更大容量的固態硬碟依然有意義,但是是否要把原先的SATA固態(比如545S)換成NVME固態(比如760p),這就不好說了。不過,如果主板有nvme支持,普通sata換上760p也會有不小的提升。

五. 討論和小結

升級遊戲配置時,我們需要保證足夠多的內存,足夠好的CPU和固態硬碟,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預算大頭應該花在顯卡上。因為投資顯卡是立竿見影的。

從某種程度上看,投資CPU和主板是最不划算的。從8500提升到8700K超頻,花費是2個U的差價也就是1000元?並不是,你還需要考慮主板,散熱和電源的額外支出。最後,8500和8700K超頻配置的差價至少要2000元(散熱不能選擇太好的,否則不夠)。而這筆投資帶來的遊戲提升可能也只有10%-15%。

如果預算有限,比如8000,CPU選擇8500的話,顯卡可以配到GTX1080。但是如果把CPU換成8700K,顯卡只能是1060 6G了。CPU升級帶來的幀數提升算你15%,顯卡降級帶來的性能損失超過60%。怎麼纔是划算的做法,顯而易見!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U和卡並不需要同步升級。因為U到了某個程度再升級也沒有太大作用了。此外,

升級CPU存在的最大問題是:

  1. 八代I5及以上的U不能和七代及以下的U共用主板。這意味著,換U就要連著主板一起換。如果是更老的四代U,連內存都要一起換了。不過,如果能出掉七代U和主板換成八代,所需要的差價也不會很大。
  2. 重新安裝主板和CPU需要一定的時間成本。畢竟,即使是我,拆換主板也是一項非常麻煩的事情,對於新手來說,換主板可能直接就是一場噩夢。
  3. 升級CPU帶來的提升不夠明顯

不過,對內存的投資也非常值得,多400元就可以從8G升級到16G,發生質變。但是在網上加到32G甚至64G,可能並不會有提升。如果之前是4G內存,升級到12G,也並非不可。

然而,升級顯卡是很方便的:

  1. 升級顯卡帶來的遊戲體驗提升是最大的。
  2. 換顯卡只要拆下來裝上新的,然後上NV官網下載個驅動就行。沒有任何技術難度。
  3. 升級顯卡不需要更換主板/CPU/內存。

言而總之,U不夠好就稍微升級下U,U足夠好就換卡不換U。

「換卡不換U」或者「換卡略升U」。

4

六. 一些案例

大概想花3000-4000元來升級老電腦,如何實施?

我們來舉例說明

6.1 2014年末主機:E3V3 +B85+GTX960 +8G +1T

這是2014年非常常見的配置,當時的說法是GTX960足夠帶一切遊戲(假的),並且8G內存夠用。這套配置升級CPU非常麻煩,因為四代U最好的4770K要1300多,而且相比E3V3也沒太大提升。如果升級到下一代U,則面臨換主板換內存的困擾。換成8500+16G+B360M至少需要2600元投入。8500相比E3V3的遊戲幀數提升撐死也就30%.

如果放棄換U直接換卡,單獨把顯卡提升到GTX1070,花費2800元,可以獲得性能提高 120-140%,徹徹底底的質變。「換卡不換U」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不過,我更推薦的做法是,內存加到16G,花費260元。顯卡換成1060 6G,花費2000元,加一個intel 545S固態,花費280元。總計2540元投入,讓這臺主機全方位升級。依然是「換卡不換U」,不過把其他薄弱環節也一併升級了。

6.2 2017年初主機:I5 7500+B250+8G+GTX1066+PM961

這是當時常見的配置,當年內存太貴,很多人都用8G而不是16G。因為DIY用戶購買力水平的提升,「主流」主機價格從14年的4500元左右提升到17年5500元左右。

這套配置是很令人心痛的,儘管七代U和八代U只差一代,但是性能確實天差地別。七代U的B250主板無法支持八代I5 8500及更高的U。

然而,可喜的是,7500的二手回收價為1050元,B250主板雖然不值錢,但是也能賣個200多元。出掉此二者,購買8500(1300元)+B360M(550元),獲得將近30%的性能提升,花費也才500多元。內存再加8G,花費400元。

然後,顯卡換成RTX2070,花費4000元,性能提升大概65%,1060出掉,換得1250元。

最後總支出約3700,獲得90%的提升,而且得到了RTX的光追技術支持,對於已經發售或者即將發售的支持光追的遊戲來說,這是一項質變的提升。

這裡,升級思路是「換卡略升U」。

6.3 2018年初主機:I5 8400+乞丐Z370+8G+GTX1066+760p

這套配置比較奇怪,超頻主板搭配無法超頻的U,這是因為當時並沒有B360主板。這套配置的升級方法和上面那套差不多,內存+8G(400花費)不解釋。

關鍵是U要不要升級?如果升級成86K+超頻Z370+大霜塔散熱,花費為1700+900+300,出掉原先的8400+乞丐Z370和百元散熱獲得1150+500+50,花費1200元。獲得提升大概10%。即使出掉1066,剩下的預算也只夠把1066升級為1070ti,獲得大概55%的提升。

總提高大概65%,沒有光追。花費3200+1700+400-1200=4100元。

另外一方方案就是直接全部錢投顯卡,單換RTX2070,性能提升幅度大概也是65%,但是帶一個光追技術。但是花費4000-1250+400=3150元,節約了近1000。

這一千可以用來投資內存,因為本身已經有乞丐Z370,可以把原先的8G內存出掉換350元,再購買1150元的影馳HOF 3600,直接開啟XMP用3600頻率就行,不用超頻。

6.4 一些低端主機

低端主機可能沒有太高的升級價值,因為要換基本全換了。

G3240+H81+4G+GTX750ti:內存+8G(D3的只要270元),顯卡換1063(差價1200元),還有錢的話U板換I3 8100+H110MD PRO(支持DDR3內存,差價600多元)

*差價指的是出掉原先配置抵消一部分購買費用後的價格

G4560+H110+8G+GTX950:內存+4G (D4裸條180元),U刷個BIOS直接升8100(差價150),顯卡升級1066(差價1600元)

FX8300+16G+GTX760:坑爹的AU,全部換完吧。

現在,我們再來講渲染等工作機如何升級。

渲染是個好東西,能充分發揮CPU的性能。

我身邊的不少人用著I5 4570/I5 6500這樣的U進行渲染。這些U渲染效率非常低,一律換成AMD R7 2700。 R7 2700+B350M大概2200-2300元,16G D4 3000內存 800元,大霜塔標準版散熱200元。

從CineBench R15跑分中,可以看到,R7 2700是1550多分,4570和6500在600分上下。升級成2700可以提升2.5倍!需要說明的是:這個跑分基本等同於實際渲染速度,跑分提升多少渲染速度就提高多少。

如果我們將R7 2700超頻一下,可以獲得 1800分(參考R7 2700X水平),妥妥地三倍提升。不過超頻至2700X需要一塊不錯的X370/X470主板以及一個頂級風冷或者水冷,這部分投入很大(差價至少700)。而R7 2700默頻用,一塊便宜的B350主板搭配個200元的大霜塔就可以輕鬆壓制!

如果R7 2700都覺得貴了,R7 2600+B350M+百元散熱即可(全套加起來也只要1800)。2600擁有接近1300分的水平,相比4570/6500也有雙倍提升。

渲染的另外一個選擇是7800X 7900X這類的至尊CPU,這類U有高貴的AVX512指令集,渲染能力非常出色。然而U價格也特別特別高,而且發熱極大,起碼要選擇最頂級的一體水冷。

追求單核頻率的Adobe和編程

Adobe我不敢多說,因為自己不用。編程的話,R和Matlab我比較熟悉,但是我對編程的需求也不是很高。

根據我的理解,R和Matlab以及是Adobe全家桶,內存非常重要,16G只是起步。CPU核心數並不是特別要緊,所以,萬年神坑 I3 8350K竟然是個不錯的選擇,輕鬆5G的 8350K可謂性能極強。而且可以搭配便宜的Z270 Z170主板(需要刷BIOS)或者直接Z370,用了Z系主板,還能用上3600的HOF內存條,可謂一舉兩得。

不過,如果預算不緊張,Z370+8600K永遠是更好的選擇,而且價格也只貴了1000。

3D建模,深度學習

單純是建模設計主要看顯卡,顯卡加錢不需解釋了。不過很多人設計是兼顧渲染的,所以U也一起加。

根據我的經驗,1-5K這種價位,遊戲卡並不比專業圖形卡差,NV的遊戲卡+AU是我比較推崇的兼顧渲染和建模的組合。AMD YES!

至於深度學習,對U要求不高,U的核心數只需要大於顯卡數量即可,即,雙卡NVLINK跑深度學習,你只需要一個I3 8100,或者撐死8500,不過主板需要稍微好點的Z370,否則通道數不夠,而8500已經可以輕鬆帶4卡進行深度學習了。然而,四卡散熱怎麼解決,如何分配通道,這是後話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