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鈺創董事長盧超羣,computex展前。(圖/記者周康玉攝)

鈺創董事長盧超羣經常為半導體產學合作奔走。(圖/記者周康玉攝)

記者周康玉/臺北報導

鈺創董事長盧超羣指出,臺灣在世界半導體排名第三,但不是第三就不會被趕上,旁有競爭如韓國三星,後有追兵像是歐洲、日本、中國大陸等。盧超羣表示,產業界把心擺在教授和學生的回報是最大的,讓更多學生投入半導體。

盧超羣除了是鈺創半導體創辦人,經常為半導體產學合作奔走,2年前成立了臺灣半導體產學研發聯盟(TIARA),提倡業界與政府合作推動產學桂冠聯盟,致力培育高階研發人才,建構一個「產業出錢、政府支持、學生投入」的人才培育架構。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盧超羣表示,學生在半導體業扮演重要角色,做研究更要靠天時地利人和。當時的半導體老教授像是施敏、「臺灣半導體之父」張俊彥等,都是臺灣很重要的啟發者。他自己在1990年回臺灣,定義8吋晶圓的技術。臺灣在臺積電、聯電的實現下,四年追了三代技術,連花費都只有別國的十分之一不到。

盧超羣表示,只可惜,兩年前他還半導體協會(TSIA)理事長的時候,臺灣半導體居世界第二,但這兩年因為AI時代來臨,變成記憶體主導,韓國三星因為靠DRAM就賺了臺灣半導體一半的營收,所以「革命尚未成功」。

盧超羣說,但不是第三名就不會被趕上,旁有競爭如韓國三星,後有追兵像是歐洲、日本、中國大陸等。

盧超羣表示,學生和教授的能量對半導體很重要,但業界不能只要政府給錢,但可以期望政府把方法建構起來,讓產業出錢、學生投入 。

科技部成立REAL計畫,從行政角度來推動半導體產學研發聯盟(TIARA)的桂冠計畫,兩年下來贊助了124位博士,來自業界的投資更超過2.3億元,科技部補助超過1.6億元,等於是「科技部投資1元,業界就投資2元」,合計兩年來投入3.9億元;重點是,這些計畫可以讓博士生拿到業界七成的薪水。

盧超羣表示,半導體是很公平的產業,不管你來自有錢或沒錢的家庭,都可以投入做研究,他要告訴家長和這些博士生「安啦!政府會給你一定的錢」。

▼科技部推動產學合作,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羣扮演重要角色。(圖/記者周康玉攝)

▲▼科技部產學合作,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羣,科技部長陳良基。(圖/記者周康玉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