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梨樹。(圖/yahoo)

 

  提醒:此篇劇透

 

  《野梨樹》描述著男主角錫南返鄉籌措金費出版的過程,以他的目光觀看家鄉與父親。

 

  劇中的錫南是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返回對他來說感到厭惡的家鄉,一個看不到未來與希望的窮鄉僻壤的村落。

 

  他卻矛盾地書寫下了這個讓他深感厭惡的家鄉,作為他書寫的背景,書寫自己的生命歷程,描繪他所看見家鄉的生命風景,那些細微的人事物,以及對他生命來說,極其鄙視的父親。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是隔著落地窗的錫南,落地窗的玻璃則倒映著港口的海景,兩者結合在一起,顯得虛幻不真實。

 

  象徵著,錫南本身性格虛幻空泛的,所看出去的視野目光,是不切實際的影子。

 

  剛畢業的錫南,他不急著找份工作,而是整天閒晃在自己的家鄉,然後偶爾地試圖找人籌措出版金費。

 

  整天沉浸在出版的夢裡,為自己能成為作家的理想,時而喜悅時而煩憂,完全無法務實地生活在現實中。

 

  因此可以常常看到他在村落裡,不斷地遊走,專注在做的事情是找人辯證。

 

  家鄉的貧壤,使得能擁有大學教育機會的知識分子並不多,錫南因受過大學教育返鄉,身上擁有知識,而對家鄉的人事物輕蔑、鄙視,言談之中流露出不屑及不以為然的傲慢。

 

  他透過和家鄉人的交談,以及籌措金費的過程中,以自身建立出的知識系統,狹隘地觀看養育他的家鄉,以完全無法包容、同理、輕鬆幽默的心態,他沒有領受過現實的殘酷與不堪,無法體悟現實的一面,犀利大談自己的論調,和人辯證知識、文學、宗教、家鄉、政治、性別、道德……。

 

  無論對方是否接受自己的論調論點,硬要和對方爭辯出輸贏,甚至對他人的拒絕感到嗤之以鼻。

  

  雖然擁有著知識系統建構下的思考能力,卻缺乏著對人事物的柔軟關懷。

 

  這也深刻反映在他與家庭的互動中,對妹妹的不信任,對母親的厭煩,對父親的厭惡。

 

  錫南的父親是小學教師,負責家庭的經濟來源,嗜好是賽馬賭博,因而到處欠債,家裡也時常出現沒錢繳費,斷電的情況出現,父親常常掛在嘴邊的是退休當個牧羊人,養著羊隻過著畜牧生活。

 

  父親的理想是在一片荒蕪的山丘上開鑿水井,灌溉一片荒土,試圖讓荒土長出青草,肥沃大地。

 

  然而父親的理想受到村人的嗤笑和奚落,只因為父親選的位置根本開鑿不出水井,即使開鑿的過程如此艱辛,但是父親未曾放棄過。

 

  他在厭惡父親無法扛家裡的經濟,整天只會賽馬賭博,口口聲稱自己的父親是魯蛇,卻無法深刻意識到自己也有著父親一部分的影子。

 

  電影裡以他書寫的第一部作品《野梨樹》、父親開鑿的水井象徵著理想。

 

  在初初返鄉之時,電影埋下伏筆,父子兩人挖鑿水井的過程中,一塊大石頭從井中落下,象徵著現實硬生生地墜落在理想之中。

 

  實現理想,勢必得經受現實的考驗與打擊。

 

  然而錫南並未正視這個問題,甚至是沒有真切地放在心上,只是以圍繞在外部問題上打轉自己的理想,並未付出行動和實踐。

 

  他整天唱著高調,一邊鄙視自己的父親,一邊偷偷賣掉自己家裡的古著,以及到處找人籌措資金。

 

  未曾想努力工作賺錢籌措資金,只是想不勞而獲,完全沒想過其實他就是被父親寵壞的獵犬。

 

  電影中描述著父親寵愛著一頭獵犬,因為太過寵愛,而不讓獵犬出去打獵,使獵犬喪失原本自身的獵捕能力。

 

  錫南也正是如此,因為沒有喫過苦頭,沒有嚐過窮苦的滋味,只會一昧埋怨自己的父親,卻沒想過,他的父親未曾使他短喫少穿,甚至供他上大學繼續受教育。

 

  連他回到家鄉,整天無所事事,沒有積極找工作,只會擺出一臉迷茫的臉,不知往未來的哪個方向前進,他的父親也並未苛責他,或是非得要他如何,然而他並未感恩此點,仍是對自己的父親大放厥詞。

 

  最後他出版的資金,竟是背著父親,賣掉父親寵愛的獵犬,甚至聽到父親在找尋獵犬,並且為愛犬失蹤痛哭時的反應,是如此地為自己辯解和冷漠。

 

  雖然他受過大學的教育,有著知識的薰陶,也並未真正地深入他的心裡,以至於他無法很好地領會自己該做什麼,只能毫無準備地敷衍應考教師工作,一方面不想待在家鄉生活工作,另一方面又因他的無能與迷惘,他僅是按著家鄉人一般的當兵去

 

  比起錫南深深地認為自己的父親無用,是個魯蛇,錫南纔是真正意義上的魯蛇。

 

  退役後,他再次返鄉,面對他出版的書乏人問津的現實,連自己的母親和妹妹也沒有閱讀他的作品,完全狠狠地打擊了他成為作家的理想。

 

  電影一幕,場景是波濤洶湧的海浪拍打著港口,他沿著港口漫步,象徵著他內心此刻被現實狠狠地衝撞、拍打。

 

  在理想被現實打擊下,他迷惘地找上了他一直深以為厭惡的父親。

 

  他卻沒想過,他最厭惡的父親其實一直支持著他的理想,把他出版消息的報紙內文剪下來,摺疊放在錢包裡隨身攜帶。

 

  甚至是,父親是他唯一的讀者,認認真真地把他的作品閱讀完畢,還能和他暢談他書寫的內容,並且舉著自己最喜歡哪個部分,還讀上了兩遍

 

  他聽到父親挖了許久的水井,在長久開鑿之下,無論怎麼挖也挖不到水,挖到了一百公尺深,終是放棄開鑿。

 

  在一幕魔幻的場景,錫南吊死在父親開鑿的水井之中,象徵著他死在理想與現實的殘酷之中,可下一個鏡頭揭曉,那是父親的噩夢。

 

  父親以為現實的打擊,擊倒了錫南,使得錫南心死。

 

  電影尾聲,錫南拾起了鏟子,在父親放棄開鑿的水井底部,奮力地挖著土壤與石塊,他終是不在空談,停留在思考層面,而是從思考走到了行動。

 

  他在和父親的對談下,不只是心中對父親和解,也因著父親的一席話重拾了理想,終是願意付出行動實踐。

 

  他的年輕不知世事的輕狂,最後也打磨而去。

 

  野梨樹和水井象徵的不僅僅是理想,也是象徵面對自己、認識自己,不斷地向自己挖掘而去,探索自己的生命。

 

  就像是父親對錫南所說的,「如果你喜歡你所做的事,你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生存。」

 

  以及父子之間的對談——他跟父親談起野梨樹,「有時我在你,我甚至爺爺身上看到的東西,都讓我想起了野梨樹,我們都是不適應環境的,孤獨的,畸形的人。」

 

  父親回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氣質,關鍵是能接受和喜歡它。」

 

  電影反映著,無論是理想也好,還是哲理知識也罷,都是透過行動實踐,停留在腦袋與嘴上的只會是虛幻且不真實的。

 

  唯有透過行動,實踐出來,無論成功失敗與否,那都會真真切切地形塑出人真實的態度、樣貌,真切地面對自己,實現自己。

 

 

 

 

 

  《野梨樹》預告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觀影心得】2018《野梨樹》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提醒:此篇無關評論。

長達三小時的電影,通篇以對白推演,環繞在男主角錫南和家鄉人的種種辯證。 一來一往的觀念、價值觀、知識體系、現實的碰撞是相當有趣的。

最喜歡的是作家與錫南的對話,從文學上的論點到人與關懷、虛榮之上。

但不得不說,對話的調性非常緩慢,所有的場景如同詩意,非常寧靜,因此精神狀態不佳不建議觀看。

我在精神狀態不佳的情況下,強忍睡意看完,但不得不說大量的對話辯證,是非常燒腦的。

同時父與子之間微妙的衝突和情感在這之中周旋著,如沒細細品味,很難察覺。 一部好的佳作,需要靜下心,耐心聆聽他們之間你來我往的對話。

但如同我標題所提的,錫南就是標準的說太多,做太少的人。

看的過程中,只想拎著他的領子,對他講著,「少年不要光說不練,快去行動啊!」

思考之後,就要行動!行動!行動!

歡迎閱讀: 【影評】2018《野梨樹》空談的理想與失落的實踐 http://jill14278.pixnet.net/blog/post/67657956-2018%E3%80%8A%E9%87%8E%E6%A2%A8%E6%A8%B9%E3%80%8B%E7%A9%BA%E8%AB%87%E7%9A%84%E7%90%86%E6%83%B3%E8%88%87%E5%A4%B1%E8%90%BD%E7%9A%84%E5%AF%A6%E8%B8%90

羽君(@jill14278)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1月 月 14 日 上午 10:23 張貼


《野梨樹》

導演 努裏·比格·錫蘭 年份 2018
編劇

努裏·比格·錫蘭

片長

188分鐘

主演

道格德米科

穆拉特傑姆西爾

產地
語言

土耳其
土耳其


  --
  朝晨已經來臨
  為了你而存在的光芒
  然後與朝陽一起
  帶著喜悅走下去──《HARUHI/應變》

 

圖源:

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3761/d3761448.jpg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