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注:如今的Lazada,正在從最初的自營零售平臺擴展,目前擁有marketplace平臺模式、Lazmall B2C模式以及LazGlobal跨境等,它已經完成了從技術等多方面與阿里巴巴的整合,大部分業務已走向正軌。文章來源:新浪科技(ID:techsina),作者:韓大鵬。

  2009年前後,互聯網圈演繹着關於電商的一段段傳奇。

  那時的大衆網民,剛剛給淘寶網戴上“萬能”的標籤,畢竟“勞力士、LV“不過千元;

  那時的阿里逍遙子,突發奇想地在雙11搞了場包郵促銷,但只集結了27個品牌;

  那時的卓越網陳年,剛剛開啓凡客的新徵程,盲目擴張中還未迷失方向;

  那時的京東劉強東,資金鍊二度癱瘓,徐新再掏2100萬美元“雪中送炭”;

  那時的當當網李國慶,“毒舌”之餘或許就沒把賣家電的大強子放在眼裏;

  那時的騰訊馬化騰,早就看中了電商的未來,但360卻成了當時最大的宿敵,小馬哥被輿論圍攻疲於應付,險些“失蹄”。

  …………

  10年,舞臺上的電商新貴輪番登場,舞臺下的商業模式迭代更新,這是屬於電商行業風雲際會的黃金時代——淘寶和天貓,毫無疑問成了大贏家。

  東南亞是塊“大肥肉”

  時過境遷,電商紅利似殆盡,技術出海正當時。

  阿里高官們肯定嗅到了危機,目光早已瞄準了海外市場,擁有大量網民但電商基建不發達的東南亞,是塊“大肥肉”。2016年,阿里投資10億美元押注電商平臺Lazada。

  在很多人看來,淘寶和天貓模式“複製”到海外,成功率一定很高。

  果真如此?至少這不是馬雲的初衷。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在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關於成功,馬雲有一評論講得非常重,幾乎就和詛咒差不多——似我者俗,學我者死。馬雲的意思是,如果做一個企業和我做得很像的話,那你就是一個庸俗的企業家;如果要學我走過的道路,完完全全模仿我的話,那你會死得很難看”。(注:摘自書籍《這些年,馬雲犯過的錯誤》;作者:吳曉波)

  阿里CEO張勇也說過,對待海外市場的方式不是以採購或銷售爲導向的電商出海,而是在當地培育一個新的數字生態。

  所以,單純的模式和技術輸出,絕非阿里本意;經驗賦能、改造現狀及生態培育,纔是這次阿里投資的初衷。

  近日,新浪科技赴東南亞,試圖探究Lazada的近況與未來。

  夢想起源於鄰居賣表

  時間回溯至15年前。一位叫皮爾·彭龍的年輕人娶了位新加坡太太。偶然間,他聽說岳父的鄰居在eBay上賣手錶,幾百萬已收入囊中。

  商機浮現。彭龍開始嘗試從東南亞購買產品,在ebay上賣給法國人。打破國與國界限的電商模式,讓他賺得了第一桶金。幾年後,他有個“簡單的夢想”:要創立個東南亞在線交易平臺,取名Lazada。

  “後來,我想把夢做的大一點,要做這裏最好是一站式的電子商務平臺”,正因如此,彭龍接受了中國企業阿里巴巴的投資。這一年是2016年,當時的Lazada僅僅成立了4年。

  截至目前,阿里對Lazada的投資額總計已達到40億美元。其中,2016年投資10億美元收購了Lazada51%股份,次年又投了10億美金。去年3月,阿里再追加投資。

  來自杭州的三項決定

  在創始人彭龍看來,2017年對Lazada頗爲重要:阿里的股權已升至83%,業務“觸角”已深至東南亞六國,推廣與改造真正進入“攻堅期”。

  打仗須備足彈藥。遠在杭州的張勇做出了三項重要決定:

  第一,不惜將馬雲最信任的女將彭蕾“遠嫁”,讓她兼任Lazada CEO。

  第二,啓動了名爲Voyager的項目,他的軍令狀寫得很清楚:從天貓、淘寶等各業務單元抽選技術人員組成技術團隊,在6個月內對Lazada的所有系統進行重構升級,爲其解決架構不合理、穩定性不足、迭代速度慢等問題。

  第三,再追加投資20億美元,以深化Lazada與阿里生態系統的協同。

  一時間,Lazada公司裏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他們分別來自淘寶、天貓等主要業務線,涉及技術、物流、產品等多個層級。

  員工章雯透露,幾十名阿里員工先後入駐Lazada新加坡辦公室,“我們要更快速地將國內技術帶過來,看看是否適合這邊的業務,要做調整而不是照搬”。

  六國差異化是大挑戰

  困難總是有的:泰國、馬來、新加坡、越南、菲律賓、印尼,六國國情不同且需求各異,這需要羣策羣力的集思廣益。

  新模式探索,成爲了阿里海派者與當地人才的必修課。

  “在這裏,最大的挑戰是差異化太大”,Lazada總裁印井告訴新浪科技,六個國家中,只有新加坡屬於發達國家,剩下的均處於新興發展中,更重要的是,各國的人文宗教信仰差異還很明顯,這都決定是購物習慣。

  印井舉出了實例:在中國,設計師的一款產品可以賣向全國各地。但在東南亞,同樣設計的產品需要變更多種樣式,以適應不同國家需求,“這是Lazada要去幫助改變的核心問題,我們去幫助這些設計師,還要幫助品牌、幫助商戶去做差異化的服務,儘量避免同質化”。

  “例如手機,泰國的關鍵詞多是‘全面屏’,而印尼的關鍵詞卻是‘便宜’”,在一線工作的Lazada消費電子負責人胡泊更瞭解業務的難度。他將六個國家按照收入高低分爲兩類,收入水平決定着消費習慣。由於各國消費者需求不同,賣手機的流程也變得複雜繁瑣,“我們要介入每一個手機品牌,幫品牌找到相對應的、有特徵的賣點,還要涉及上市時間、產品競爭力和定價策略等”,胡泊說道。

  “混合體”模式造生態

  如今的Lazada,正在從最初的自營零售平臺擴展,目前擁有marketplace平臺模式、Lazmall B2C模式以及LazGlobal跨境等,它已經完成了從技術等多方面與阿里巴巴的整合,大部分業務已走向正軌。

  以智能客服爲例,阿里專門爲東南亞市場研發了一套智能客服機器人。目前,客服機器人可用英語、泰語、印尼語、越南語等四種語言,回答六個國家用戶的提問,並解答各種售前售後疑問。

  相比之下,技術支持只是一面,另一面是輸出團隊的搭建經驗:一年時間,阿里客戶體驗事業羣介入其中,在提供技術的同時,向Lazada提供了知識培訓,並特別加強他們了在跨國查詢訂單、取消訂單方面的服務能力。

  藉助阿里在交易技術上的優勢,淘寶上成熟的應用也已“嫁接”給了Lazada,例如圖像搜索、互動遊戲、直播視頻等。

  印井總結道,Lazada可以借鑑阿里在中國市場20年的成功經驗,但又不只是單純複製淘寶、天貓的成功,而是基於東南亞這一年輕又快速變動的市場不斷創新。

  整體來看,Lazada的發展路徑與阿里引領品牌數字化轉型的路徑,基本相同。多重模式,讓Lazada具備了服務品牌的能力,生態體系構建可謂初步完成。

  東南亞電商聚合平臺iprice統計2018年訪問量。

  騰訊入局“虎視眈眈”

  但是,覬覦這片土地者,還遠不止阿里一家。

  據新浪科技不完全計算,東南亞電商平臺一度達到了60餘家,中國企業騰訊深度參與其中。

  根據東南亞電商聚合平臺iprice近期統計結果:Lazada以27%訪問居榜首,緊隨其後的分別是佔17%訪問額的Tokopedia、佔15%訪問額的Shopee。很明顯,三家已領跑了東南亞電商的在線流量,並且大範圍甩開了其餘對手。

  其中,Shopee在國內商家中有着一定知名度,因爲其背靠騰訊。騰訊曾投資了Shopee的母公司Sea並佔股33.4%,所以Shopee很早就在國內招募商家入駐,推廣之餘還在深圳成立了研發中心,拉近與商家的距離。

  外媒很樂於將Shopee與Lazada相比較:一方面,這是騰訊與阿里的海外較量,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品牌確實有着巨大的潛力:

  首先,兩者的漲勢十分穩健,訪問量上雖有差異,但落後不多;

  其次,縱觀整個東南亞地區,在Lazada身處的六個市場中,印尼、泰國、越南和菲律賓這四個國家的流量最高。而Shopee則在印尼和越南市場處於領先。

  再次,兩者在“玩法”也在不斷創新。例如,相較Lazada的單一App,Shopee在七個國家推出七個App,差異化的App或許更適應本土用戶,例如印尼在早晚高峯堵車嚴重,Shopee印尼App就推出了搖金幣遊戲,消費者可在該時間段搖到金幣,以此兌換折扣等。

  不得不提的是,在去年雙11大促中,Shopee的收益已經躍升至第2位,成爲最接近Lazada的競爭對手。

  結語

  上週四,故事開頭的主人公彭龍,在新加坡宣佈了Lazada的10年願景:實現“服務億級消費者、創造2000萬個就業機會,孵化800萬中小企業”的目標。

  10年前,阿里從電商草莽時代殺出,流水的電商新貴,鐵打的“萬能”淘寶,最終成就輝煌。

  10年後,流淌着淘寶“血液”的Lazada,在Shopee的強勢夾擊下,能否穩住東南亞第一電商平臺的地位?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