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曉培

  3月21日,騰訊發佈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全年淨利潤787.2億元,同比增長10%。第四季度營收849億元,同比增長28%。

  作爲組織架構調整後的首份年報,B端業務代表騰訊雲頗受市場關注。財報顯示,騰訊雲全年營收9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0%,其全球基礎設施現已覆蓋25個地區,運營53個可用區。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稱其“取得良好進展”。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在財報發佈會上表示,新設CSIG(雲與智慧事業羣),是930組織架構重整以來最重要的一個大變化。縱觀整個社會,正迎來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的一個大風口。

  騰訊發力雲業務,“目標並不是簡單一個雲收入和介入”,而爲這個大浪潮做積極準備,迎接互聯網的新階段。

  雲端大市場

  5年前,薩提亞·納德拉被任命爲微軟歷史上第三位CEO時,微軟正處在困頓時期,市值比上一年的巔峯期縮水一半。5年後的今天,微軟市值9223億美元,再次成爲互聯網科技第一股。而這一切,都得益於納德拉對雲服務的聚焦。

  微軟成功翻身,也從側面印證了雲的巨大的市場價值和規模潛力。

  全球雲計算市場正處於穩定的快速增長時期。Gartner預測,2019年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將增長至2062億美元(約13756億元)。

  在中國,從早期的互聯網、到後來的製造企業,再到政府都已經表現出了迫切的上雲需求。全球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簡稱“沙利文”)發佈的《中國公有云行業白皮書》預計,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將以51.2%的年複合增長率繼續增長,有望在2022年達到2980.4億元。

  龐大的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也讓這個賽道里擠滿了重量級的競爭者。目前,不論是國際互聯網巨頭微軟、亞馬遜、谷歌,還是國內的阿里、騰訊、華爲,都把雲計算作爲了自己的重要戰略業務。

  在這幾大巨頭中,騰訊雲起步並不算早。

  2008年中國IT領袖峯會上,BAT曾齊聚一堂,首次公開討論雲計算。當時,馬化騰說,要再看看。

  吳曉波在《騰訊傳》中提到,騰訊在2010年就有了雲業務。但騰訊雲一開始只是爲了滿足QQ、微信、騰訊遊戲等內部需求。直到2013年底,騰訊雲才正式對外開放,進入公有云市場,屬於社交網絡事業羣(SNG)下的一塊業務。

  當時,騰訊開放平臺放在SNG下,大批合作伙伴湧了進來,由於這些合作伙伴的技術能力參差不齊,他們需要一個穩定的、可以定價並能提供服務的雲平臺來支撐。因此,湯道生在此前的採訪中曾表示,“騰訊雲其實是騰訊技術能力開放的一個窗口。”

  雖然起步晚,但騰訊雲趕上了一個好時機,就是企業數字化轉型。

  微軟中國雲計算負責人麥超俊曾感慨,中國可能是當前最積極主動擁抱數字轉型的國家。“通常我們做製造業客戶的話是先做電子化,然後再做信息化”,但中國企業反而沒有包袱,直接跳到最先進的技術。

  IDC對亞太地區的一項調查顯示,到2021年,以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爲基礎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將貢獻中國GDP總量的65%,價值約7160億美元(約47766億元)。顯然,這是個無比誘人的市場。

  美國行業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首席研究總監 John Dinsdale也感慨:中國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雲基礎服務市場——全球市場年增速約50%,而中國市場持續保持在70%以上的年增長率。

  到了2017年時,在清華經管學院的一個論壇上,馬化騰也表示:我們現在越來越感受到,隨着數字經濟的發展,科技越來越融入到各行各業……過去把用電量作爲衡量一個工業社會發展的指標,未來,“用雲量”也會成爲衡量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2018年9月30日,騰訊進行了史上第三次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新設CSIG(雲與智慧事業羣),其中雲計算是CSIG的基礎,也是其最主要的業務。這次調整又被稱爲930調整,目的是舉公司之力擁抱產業互聯網。

  930調整後,在2018年Q3財報中,騰訊首次公佈了雲業務的收入:前三季的收入60億元,雲服務的付費客戶數也獲得三位數的增長。

  此次Q4財報顯示,騰訊雲收入91億元。這也意味着第四季度,騰訊雲營收應該爲31億元,佔了全年的營收的三分之一,可見增長勢頭強勁。

  過去一年,騰訊雲在印度、日本、泰國、俄羅斯等地的數據中心相繼開服,也是目前海外佈局速度最快的雲服務商,分佈區域最廣的雲服務商之一。公開資料顯示,騰訊雲在全球的服務器數量超過100萬臺,存儲數據規模達到1024+PB,超1300+個加速節點,帶寬儲備達100T,支持千萬級用戶併發。

  騰訊雲的加速度

  憑藉近兩年在公有云市場的發力,騰訊雲騏驥驊騮,展現出了驚人的增長速度。

  Synergy Research 發佈的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全球雲基礎服務廠商市場份額報告顯示,騰訊雲中國市場收入增速達104.7% ,在頭部廠商中增速第一。

  在市場份額上,2018年Q4,騰訊雲也表現出了上升趨勢。其中,在亞太市場,騰訊雲佔比5.8%,超越Google 的4.7%,位列第四。在全年市場,騰訊雲佔比5.4%,同樣超越了Google的4.3%,位列第四,前三名分別是AWS、阿里巴巴和微軟。在中國市場,騰訊雲佔比16.5%,位列第二;收入環比增速34.3%,也是所有42個廠商中增速最快的。

  騰訊雲能快速發展,是因爲其具備了成爲全球雲服務商必備的三大核心能力:在全球關鍵地區運營本地業務的能力、規模化運營能力以及可提供多產品選擇以應對業務挑戰的能力,並贏得了客戶的信任。

  過去一年,騰訊雲將戰略重心放在了加速推進市場落地上,並在政務、金融等領域取得了突破。

  2018年騰訊雲在政務雲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5月21日,騰訊雲與廣東省政府合作的全國首個移動民生服務平臺“粵省事”上線,可提供社保醫保等536項服務以及53種個人類電子證照,成爲廣東居民日常生活重要的工具。騰訊雲數據顯示,每16個廣東人就有一個使用“粵省事”小程序,每分鐘就有625人次通過粵省事辦理業務。

  據瞭解,整個”粵省事”平臺的搭建僅用了半年時間,目前,“數字廣東”模式正在全國越來越的地方推廣和複製。

  在工業領域,騰訊雲攜手很多合作伙伴,通過AI、大數據等多種技術改進工業流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真正實現工業“智”造。

  早在2017年2月,騰訊雲就幫助三一重工旗下的互聯網平臺樹根互聯打造了“根雲”平臺。目前,“根雲”平臺連接了全球超過30萬臺重型機械設備,能夠實時採集近1萬個運行參數,共積累1000多億條工程機械工業大數據,實現了全球範圍內工程設備2小時到場,24小時內完工的服務承諾,大大提升了運營的效率。其背後龐大的數據處理,主要就是騰訊雲的計算能力。

  金融是騰訊雲佈局較早的領域之一。統計顯示,目前騰訊雲已經有6000+金融客戶,150多家銀行客戶,數十家保險及證券公司。而四大國有銀行中已經有3家和騰訊雲有合作,也是合作最多的雲服務商。

  騰訊雲的第一家金融客戶是微衆銀行。2014年12月,微衆銀行獲得開業批覆,成爲全球首家全雲上銀行。據其基礎架構產品部負責人盧道介紹,微衆銀行所有業務系統都是使用雲計算技術構建,依託騰訊雲大數據風控能力和社交場景觸達能力。

  “在雲上,傳統金融行業中追求的安全、穩定及影響可控等要素也可完全滿足。”盧道說,雲計算架構可以讓微衆保持靈活的擴容策略,同時也降低了技術上的成本,微衆銀行用戶的單個賬戶IT成本只有小型銀行的5%。

  而近期登陸納斯達克的富途證券,也是騰訊雲的客戶。對於券商平臺而言,投資者高峯時段的集中操作,會對自身交易服務和系統都造成壓力,形成很大的考驗。在2015年4月火爆的港股行情中,市場上的大多數互聯網券商都不堪流量重負,而富途證券成了唯一一家頂住了港股交易洪峯的互聯網券商。“還好有騰訊雲的雲計算技術和香港電訊的網絡服務支持,富途始終都堅持住了。”富途證券創始人李華說。在騰訊雲的技術支持下,富途證券輕鬆應對了超過平時10倍的負載量。

  去年12月,富途證券又聯合騰訊雲、香港電訊推出了香港首個金融專有云端服務。李華認爲,考慮到金融對安全的要求會遠遠高於其它領域,專有云至關重要。

  遊戲、視頻等泛互聯網行業則是騰訊雲的傳統優勢行業。根據IDC報告顯示,騰訊雲在遊戲和視頻、社交、電商、交通出行等行業,市場佔有率第一。其中,在遊戲領域,騰訊雲覆蓋率超過84%。在O2O生活服務、旅遊和企業服務等行業,市場佔有率第二。

  目前騰訊雲的合作伙伴已經達到4000多家,包括美團點評、58同城、攜程、順豐、小紅書等。此外,騰訊雲通過戰略投資的方式,與靈雀雲、安賽科技、銷售易、東華軟件、找鋼網等達成了更深度的合作。

  去年,騰訊雲對產品性能進行了進一步提升,其中包括CVM、CDN、數據庫、COS存儲等,但在價格上,騰訊雲對這些產品都進行了下調。騰訊雲總裁邱躍鵬表示,“騰訊雲致力於打造高性價比的雲服務,通過逐步擴大的雲計算規模效應,將科技紅利釋放給產業,助力產業邁入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

  面向未來

  過去20年,互聯網時代是以社交、遊戲、電商爲主要形態的消費互聯網時代。關於未來,人們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是,也就是面對企業、政府的產業互聯網時代。但無論如何變化,最終仍是爲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創造出更高價值的產業形態。

  對於騰訊來說,C2B模式是其進入產業互聯網的優勢所在。

  騰訊 CSIG 總裁湯道生在內部員工會議上就談到,怎樣利用騰訊的特色去做好C2B的服務。“我們去看產業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的優勢是我們對於C端的瞭解,對於C端用戶的這種觸達的能力,怎麼用好微信各個開放的體系,包括QQ,包括公司其他的內容相關的資源生態,用好我們跟C端的關係,幫助我們B端的客戶更好服務他們最終的消費者,這是騰訊CSIG在做產業互聯網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 ”

  邱躍鵬曾負責QQ相關業務的整體技術工作,是騰訊海量服務架構的重要設計者之一,2015年起全面負責騰訊雲的管理工作。在他看來,騰訊在QQ、微信等業務中積累的海量互聯網服務經驗以及龐大計算集羣,爲開展雲服務提供了先天優勢。而海量的數據以及計算能力的進步,也爲騰訊佈局AI提供了基礎。

  雲服務是一件投入巨大的事情。谷歌雲服務業務在2018年投入了大量資金,並將在2019年繼續這樣做。亞馬遜在2018年花費了113億美元,主要用於倉庫和AWS雲服務。而微軟說自己花了160億美元。

  騰訊內部,此前也曾有人質疑,雲是一個“挖煤的苦活”。沒利潤,重投入,成本極高,長期發展也不明確,而且自身業務也一直處於非常底層的狀態。

  包括投資人也有這樣的質疑,對此,騰訊總裁劉熾平認爲,雲業務的本質決定了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數據中心和服務器方面的支出。“這些都是爲未來發展進行的長遠投資。假以時日,新的商業機會出現,雲服務和產業互聯網都會有新發展的機會,包括從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向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的轉變,利潤率和營收都會隨之提高。”

  目前騰訊雲正在投入中,人才上也持續在全球大量招募。尤其是雲基礎設施的投入,騰訊雲應該還是中國最大的基礎設施服務運營商。因爲,在支撐大量騰訊雲客戶使用時,也在支撐騰訊自己龐大的用戶羣體。

  不過,對騰訊雲而言,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從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更多的擴展到Saas(軟件即服務),以及能夠如何能夠更加理解B端客戶的需求。

  在爭議做不做雲時,湯道生曾提出,“雲是一個根系,未來會長出生態的東西來。如果我們自己不做,未來這些生態就會長到別人的根系上面。”

  如今,這個理念已經被騰訊廣泛認可。而騰訊20年,由一棵樹,變成一座森林,如今又要做一條奔騰的大河。在這中間,騰訊雲這個根系,正在生根發芽,成爲生態的重要組成。

  在2018年Q4財報發佈會上,馬化騰表示:“我們也希望建立一個開放雲生態系統,讓大量傳統的IT的合作服務商與我們合作,我們提供給他們很多原材料,很多的解決方案,一起來合作拓展業務。”現在,騰訊雲還要繼續培育市場,在做轉型中。

  產業互聯網是系統化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如果騰訊雲能做好企業、政府與用戶之間的連接,成爲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助手。對於騰訊而言,在產業互聯網這個浪潮前,就等於多握住了一張船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