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学校进行了一场讲座,有些小小的心得想与大家分享。

 

讲座主轴是亲子共读和绘本选择的部分,都是自己买过七百多本绘本童书,看过十几本相关教养书籍的归纳分享,

当然,为求生动我也在演讲的内文中适时的和听众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演讲的过程顺遂,现场有一对老夫妻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推估是小孩的爷爷奶奶,

或许是我直觉敏锐,或许是站上讲台的氛围,他们沉默、木然,还有看著我的眼神、表情,是很难忘记的。

后来问与答时间来了,回答了几位听众的问题之后,校长分享了他相关的教学经验,我做了最后总结,活动结束。

大家散场了,

那位阿姨叫住我问了几个问题:【我们家的孩子也是这个年纪,可是都不看书怎么办?】

【他妈妈有订巧虎,一整套一整套都放在那里都没看】【他现在IPAD用的比大人还好,整天就是看电视、卡通怎么办?】

刚刚的疑问茅塞顿开,先询问他具体的细节,再好好的提供了一些我的想法。

 

原来,那个眼神,是源自于隔代教养的焦虑。

他看到有别的妈妈日复一日和孩子一起读书,他看到现阶段孩子不同偏好的展现,

更直白的说,他看到差距,所以焦虑。

 

当时的情境并不是心理咨询的时间,我当然无法解决那位奶奶眼前的烦恼,可是我告诉他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为什么呢?

因为你在意,因为你【想要】开始亲子共读,因为你体会到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光是这样的起始点,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我不想说'never too late'这种非常心灵鸡汤的用语,

也不想骗你四个月开始共读和四岁开始共读是相同的情境,

但重点一直都不在于不同个体的【比较】或者和别人之间的差距,

真实的状况是,只要今天开始了第一步,孩子就赢过昨天的自己!

 

亲子共读真的是一个相对冷门的议题,因为短期看不到成果,因为做与不做难以验证差异,

因为时时刻刻考验著家长的耐心,因为日常繁琐太多,这件事情很难挤进行程表里;

所以我相当珍惜参与讲座的家长们的这一份心,同时也想善意提醒,一个习惯的培养会经历很多挑战、会有很多阻挠,也可能反复的受挫、失败、或者走不下去。

这时回头想想自己为孩子打开书本的初衷,想想脑海里他乐在阅读、充满求知欲的模样,然后继续努力。

我们可以改变途径,但是绝对不能放弃追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