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我們來看經文:【佛言:諦聽!汝金剛手,後世若有信男、信女,及復我等四部弟子,發心書寫此一經典,即准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即過於彼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久植善根;即亦彼諸一切如來,加持護念,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這一段經文是說「書寫」此經的功德與利益,也是在勸請我們書寫此經。佛言「諦聽」:就是仔細聽,說明下面所開示的內容就非常重要。「汝金剛手」,佛告訴金剛手菩薩,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此處佛稱金剛手菩薩,也是希望金剛手菩薩能夠留意,能夠流通此法!「後世」就是指從佛說法以後起至將來,偏指佛入滅以後的將來時代,我們都屬於此處說的後世眾生。不僅後世眾生書寫此經能得利益;就是佛世時的眾生,書寫此經也能得如此經所說的利益,所以「後世」兩個字也是說佛對於此經的授記,可以利益將來的眾生,勸請後世的眾生要書寫流通此經!「信男信女,及復我等四部弟子」是說能書寫之人,「信男信女」就是說對佛法對此經有信心的男女。「佛法大海,信乃能入」,「佛法如寶山,信為手」,佛法的利益功德廣大無邊,如同大海、寶山一樣,然唯有信心才能入於佛法中修行獲益,所以說「信男信女」。「及復我等四部弟子」,「我」是佛,「等」是指法和僧,所以「我等」就是指的佛法僧三寶。前面所列是對於佛法有信心的「信男信女」,這裡是說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四部弟子」就是四眾弟子,指出家的男女二眾與在家的男女二眾。佛法有時也說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摩那、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也好,七眾也好,只是分法不同而已,都是指佛的一切弟子。「發心書寫此一經典」,我們要「發心書寫」,發什麼心呢?首先,對於此經要有信心,《金剛經》上佛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此經為佛親口所說,經典中所說的功德利益都是真實不虛的,我們要深信不疑;其次,要生恭敬心,「欲得佛法利益,須向恭敬中求」;還要有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書寫」此經時要特別恭敬,不能馬馬虎虎。我們看以前的祖師大德抄寫經典時,對於經典都非常恭敬,沐浴、換凈衣,於凈室中恭敬書寫,甚至一字一拜,也有很多的祖師大德刺血寫經,這些都是極尊重經典的典範,所以他們的感應都非常大,成就也非常高。當然,關於刺血寫經一事,我們能做,值得讚歎恭敬;不能做,隨分就好。印光大師曾對弘一大師開示:「刺血寫經一事,且作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為要。恐血耗神衰,反為障礙矣。身安而後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圓備矣。」刺血寫經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大家可以看印光大師文鈔中的開示。我們書寫經典,一定要如法,比如沐浴,穿著乾淨的衣服,在凈案上書寫,端身正念,心存恭敬等,至於寫經的字體和要注意的地方,印光大師曾對弘一大師開示:【「又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格,斷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體寫經者,光絕不贊成。所以寬慧師發心在揚州寫《華嚴經》。已寫六十餘卷,其筆法潦草,知好歹者,便不肯觀。光極力呵斥,令其一筆一畫,必恭必敬。又令作《訟過記》以訟己過,告誡閱者。彼請光代作,故蕪鈔中錄之。方欲以此斷煩惑,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豈可以遊戲為之乎?當今之世,談玄說妙者,不乏其人。若在此處檢點,則便寥寥矣」。】【「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書經。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於選佛場中,可得狀元。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跡於後世耳。如此書經,非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褻慢之罪,亦非淺鮮。」】我們要依照祖師的開示而行!至於「書寫」,以前印刷術不發達的時候,大家都是抄寫經典;我們今天科技發達,經典基本都是印刷的,那我們發心印這部經,能得到利益嗎?當然可以!這部經典字數不是特別多,印刷起來成本也不是特別高,只要有心都可隨份隨力的助印流通。但盡量印刷的精美些,若經典印刷質量不好,看上去不莊嚴,這樣眾生就不容易生起尊重恭敬之心,我們要注意!另外,書寫經典與印經還是有點不同的,為什麼這樣講呢?你書寫的時候,對於經典恭敬,一字一句的書寫,你也知道經文,這樣心裡就有經典;如果你根本不知道經典,別人要印此經你去隨喜,但心裡什麼都不知道,雖然功德不可思議,但畢竟與書寫的還是有不同,我們要清楚啊。若你平時都讀誦這部經,覺得此經很好,要印刷流通,那又與完全不知道這部經的情況不一樣了。  【即准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這是說書寫經典所得的利益,「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形容無量無邊的意思。書寫此一部經,就等於書寫了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由此可知,此經圓含一切經典,圓含一切法門。我們看上去這部經也沒有多少文字啊,但怎麼能圓具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呢?我們要清楚,這一部經典是佛從真如自性中,圓滿流露出來的,一切經典到最後都要會歸自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所以書寫這一部經,就等於書寫一切諸佛所說一切經典。但只有圓滿的經典,才能具足一切經典,我們不能說,我書寫了《阿含經》就等於書寫了一切經典,小乘經典不能包括大乘經,乃至於有些大乘經只是佛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一部分,如同初六初七的月牙一樣,也不能包括一切的經典。而這一部經是佛徹底圓滿的流露,成佛都可以做到,所以書寫此經就等於書寫諸佛所說一切經典。這是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解釋經文,很多祖師大德,在解釋經典的時候都是如此,比如你念《無量壽經》就等於念了一切經等。其實啊,這部經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我們的解釋只是幫助大家理解經文,也不能說是十分全面的,只有到成佛才能徹底明了。對於經我們「信受修持」就好,「信」即是以佛見為己見,「修持」就是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  【即過於彼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久植善根】「善根」簡單說就是善本、德本,產生諸善法的根本;又善法為得善果的根本,所以善法也可稱為善根。就像我們種的種子一樣,種子是根本,有種子才能長出果實。我們在佛法中念一句佛,將來就會因為念一句佛而得道成就,這念一句佛就是你種的善根;你去行種種的善法,比如放生,將來就會得長壽健康的果報,你的健康長壽是由於放生得來的,所以放生這樣的善行也可以稱是善根。這是簡單講「善根」。這句是說,書寫此經,就相當於過去在一切諸佛如來面前,長時間的種植善根一樣。換句話說,你書寫這部經的善根,與過去在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面前長時間修的善根一樣。有些人解釋這一句:「你過去在九十九百千萬一切佛面前種植善根,才能遇到這部經」,這樣的解釋就不貫串經義。這一句是說你書寫經典所得的利益,而不是說你怎樣才能遇到這部經!由這一句經文可以看到,此經不僅圓而且頓,只要書寫、修持很快就可以滿足無量佛所久值的善根!  【即亦彼諸一切如來,加持護念,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  即身成佛義曰:「加持者,表如來大悲與眾生信心。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加持」簡單講,就是佛以他的能力功德加於眾生,攝持眾生。能「加」的是一切諸佛,我們書寫此經就是「持」。這句是說,書寫此經,就可以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守護憶念。就像《佛說阿彌陀經》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念佛能得一切諸佛的護念,書寫此經也可以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下面「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是形容極愛護之意。諸佛對寫經人的加持護念,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就像慈母愛護自己的幼子一樣。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不久,母親對於孩子的關心與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佛加持我們也是一樣啊,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說的:「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這是書寫此經的利益!  再看下面的經文:【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如是一切諸佛如來,無數恆沙,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迴轉更赴,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回去復來】  這一段是講「讀誦」此經所的到的利益。我們修行此經的方法,不僅可以書寫,也可以讀誦,這也是佛在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啊!【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從時間上說三世,實際上十方也包括在裡面了,因為十方諸佛不是過去的佛,就是現在的佛,所以「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包括在內。我們能夠讀誦背誦此經,就等於讀誦背誦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我們對著經本叫「讀」,離開經本叫「誦」,確實有很多人對於此經有極大的信心,每天都度很多遍,早已經能背誦了,我們看到很歡喜,隨喜功德。讀誦經典有讀誦經典的方法。讀經前要洗手漱口,清凈三業。我們讀經時,不要分別經文是什麼意思,只管字句分明,老實念下去,這就是在修行,修清凈心,修戒定慧!讀經時,要端身正坐、口念經文、心專註在經文中,如此身口意三業自然不造作惡業,經是佛從真如自性中流露出來的真言,是善中之善,如此即是眾善奉行,這就是戒;專註經文,不打妄想就是定;讀經時字字句句了了分明,這就是慧,所以讀經就是修行戒定慧。如果一路分別,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那一句是什麼意思,戒定慧三學就沒有了,心也不能清凈了,我們要懂得正確的讀經方法。至於想了解經文的意思,要在讀經之外,找時間看祖師大德對經文的註解。「經」有「湧泉」的意思,就是說經典的義理太深了,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不是我們從字面上理解的那麼簡單。若不看註解,我們理解的就很淺,甚至錯解經文,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就是這個意思。像我們常讀的《佛說阿彌陀經》,大家以為很淺,就是講極樂世界怎麼好,當我們看了藕益大師的要解以後,才知道字字句句都是很深的啊,遠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下面我們把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讀經的方法介紹給大家,印光大師說:【「凈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凡欲閱讀經典,須先洗手漱口、潔凈几案、端身正坐、合起雙掌,然後以拇指與二指翻開經本,慎重小心保護經文,勿令染污、勿使損毀。一則保持經文壽命,二則保持經文完整,三則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則遠離諸過也。】【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凈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我們要依祖師的教導如理如法的恭敬誦經,就能得到無邊的利益!  【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  這是講,由於讀誦此經的緣故,一切的諸佛如來都來加持我們。「如來、應、正等覺」這是佛十號中的簡稱,佛的十種名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這十號是諸佛的通號,若要廣說,義理很深,我們略提一下,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應供:為世間福田,應受世間供養。正遍知: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明行足:三明、五行悉皆滿足,即福慧具足。善逝:妙往,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世間解:世出世間法無不了解。無上士:最高覺悟的人。調御丈夫:調御眾生使入正道。天人師:人天的老師。佛:覺行圓滿的聖者。世尊:覺行圓滿,為世所尊。  以上對佛十號略解釋幾字,此處「如來、應、等正覺」即是「如來,應供,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的別稱。由於讀誦此經,一切諸佛,【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這是說加持的相狀,從空間形象上說,側塞無隙,就像胡麻子一樣,重重疊疊的到來,真是「百重千重,團團圍繞」;從時間上說「晝夜」,沒有間斷。「現身」,佛有三身,法身無相可見,這裡指的是報化身,主要是說化身。我們或許要疑惑,既然佛現身了,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呢?這都是我們凡夫業障的緣故,佛現身我們也看不到。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樣,千江有水千江映,如果水是渾濁的,就現不出來了。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誦經,念到心清凈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佛在加持我們,就像智者大師讀《法華經》入定見到靈山法會一樣。確實有些人誦經很精進,在靜坐或者做夢的時候,都看到過這個景象。其實我們看到的,也只是一部分,是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實際的情況就是經典上所說的景象。我們要相信,這是佛眼親見的境界,即使看不到,諸佛也在加持我們。另外,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正見,經典密咒就是諸佛的一種化現,麥彭仁波說:「應將密咒受持為聖尊」,其實經典也是。所以讀經時,能夠字字分明,就是見諸佛!  【如是一切諸佛如來,無數恆沙,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迴轉更赴,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回去復來】  這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如同無數的恆河沙一樣。「恆沙」就是印度恆河的沙子。恆河發源於雪山之頂,阿耨達池,此河闊四十里,沙子很多,就像細面一樣,佛在其它很多經典上都用恆河沙做比喻來形容數量的多。下面是佛眼看到的加持之相「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迴轉更赴」,前面集聚的無量諸佛還沒有離去,後面就有無量諸佛群集到來,在極短的時間,相繼推遷,迴轉又來加持,「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回去復來」就像細沙在水流中急速的旋轉不能停止一樣,回去又來了。看到這裡,我們應當生起歡喜心與信心,努力的讀誦經典!  【若有人以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供養此經,即成於彼十方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以天香華,衣服嚴具,七寶所成,積如須彌,盡以供養,種植善根,亦復如是】  這一段是講「供養」此經的利益!一方面,我們能夠依照經典的教導去修行就是對經典最好的供養;另一方面,經典雖是紙墨,但所說的是佛法,若對經典能夠恭敬供養,則能獲得無窮的福報!所以古大德,在讀經寫經時都特別的恭敬,甚至有以香華散在經典周圍來頂禮的,這些也都是供養啊。【若有人以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供養此經】「香華、塗香、華鬘、衣服」這是列舉供養之具,「微妙嚴具」是總說,不僅上面所說供具,只要是微妙莊嚴的供養之具都可以來供養此經。供養功德的大小,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一是供養的對境,如果對境是殊勝的福田,那麼所得到的福就廣大無邊。好比我們種的種子一樣,若種在肥沃的土地里,則果實一定很多。二是供養的供具,若供養的供具微妙美好,則獲福大;三是供養的發心,若心恭敬,心量廣大則所得的福就廣大無邊,存心尤為重要,所謂「福田*心耕」「福由心生」。我們看這一段經文,「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從這些供具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供養的存心是很恭敬的。香華,就是有香味的鮮花;塗香,就是香水一類可以塗在身上散發香氣的東西;華鬘,就是戴在頸上或身上的花環;衣服,就是我們平時穿的衣服,很多人到寺院也給佛菩薩做衣服披在身上。其實佛菩薩不需要這些東西,經典也不需要。我們能以像這些一樣的「微妙嚴具」,比如還有裝經典的精美盒子,蓋經典的精美的布等,來供養經典,表明對此經的恭敬心是很大的。【即成於彼十方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說無量無邊。此經有諸佛果地的功德,所以供養此經,就等於供養一切諸佛。【以天香華,衣服嚴具,七寶所成,積如須彌,盡以供養】供具也就相當於是天上的香華、衣服等微妙的莊嚴之具,這些供具也就相當於是「七寶」所成。七寶,在《佛說阿彌陀經》上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其它不同的經典,所列的七寶都不完全一樣,但都是很珍貴的。並且這些供具的數量也就相當於是「積如須彌」。須彌,就是須彌山,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繞須彌山腰而行,四大天王天也在須彌山腰四面,須彌山頂是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鹼海,鹼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鹼海四方有四大部洲:東勝神州、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廬洲,我們地球是南瞻部洲。關於佛教的宇宙觀,大家可以多看看《長阿含經》,阿含經的十八卷到二十二卷都是《世記經》。  由於供養此經,那麼供具也變得很殊勝;供養的也是一切諸佛;並且供養的是恭敬心,三個方面都很殊勝,由此所生的福無量無邊,「種植善根,亦復如是」。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的公案,以一朵小花或者什麼東西供養三寶,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像前面講的迦葉尊者給佛裝金身,還有阿那律供養辟支佛等,這樣的公案太多了。而在這裡我們看到,供養此經就相當於供養一切的佛,阿那律供養一位辟支佛的功德都不可思議了,更何況佛是最圓滿殊勝的福田,並且供養的不只是一尊佛,而是無量無邊的佛,供具也變得那麼殊勝。由此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們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啊,很快就能圓滿福慧資糧。我們若能再發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把誦經、書寫經典、供養經典的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那麼我們必定能快速的成就佛道!  再看下面:【爾時,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聞是說已,各懷希奇,互相謂言:「奇哉威德!是朽土聚,如來神力所加持故,有是神變。」】  此時,與會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佛說法後,都感到非常的稀有奇特,他們互相說:「這樣的威德太奇妙了,這個朽壞的土堆,因為如來神力加持的緣故,所以才有這樣的神妙變化!「各懷希奇」每個大眾都覺得稀奇。佛每次的講法,都有無量無邊的龍天護法護持,這次他們都覺得稀奇,可見像這樣殊勝的法要在以前佛也不是經常宣講,此法是佛一代時教中特別殊勝的法門!「奇哉威德」是天龍八部的讚歎之詞;「是朽土聚」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見的境界;「如來神力所加持故,有是神變」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的想法。實際上,塔就是代表的十方諸佛,自然有這樣的奇妙威德,不是說佛加持才有,不加持就沒有。龍天護法等這樣的言說,或許是有疑惑,或許就是為了解除我們的疑惑,為了代我們請法,才方便示現這樣說的!  【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七寶塔現為土聚?」】金剛手菩薩又對佛說:「世尊!是什麼原因,這個七寶塔現在變為土堆了呢?」「是七寶塔」為金剛手菩薩所見真實境界;「現為土聚」這是一般大眾所見之相。金剛手菩薩沒有任何疑惑,為解除大眾心中疑惑,而向佛請法。  【佛告金剛手:「此非土聚,乃是殊妙大寶塔耳!】  佛告訴金剛手菩薩,實際上是在告訴與會的大眾與我們,「此非土聚,乃是殊妙大寶塔耳」,這是佛眼所看到的真實之相,不是土堆。同樣的境界,由於眾生的業報不同,所看到的也不同。比如水,我們人看到的是水;有些鬼道眾生看到的就是膿血;魚看到的就像我們看到的空氣一樣;而天人看到的是琉璃。還有,在佛住世時,有人見佛就是一個平常的比丘模樣;有人見佛是丈六金身;有人看到佛是無量的相好。到底哪個正確呢?這只是眾生業報有差別,所以見的境界就不同。而佛是斷除了一切的煩惱,所見的就是諸法的實相。這裡也是,我們看到的是土堆,那只是我們見的妄相而已;佛看到的是真實之相,是殊勝微妙的大寶塔。  【由諸眾生業果劣故,隱蔽不現】為什麼我們看到的不是寶塔的形象呢?也就是上面金剛手菩薩問的「何因緣故」?就是因為我們眾生業果陋劣的緣故,所以塔就隱蔽看不到了。「業果」就是行業果報。我們行的惡法,造的惡業越來越多,總與十惡相應,果報自自然然就很不好。能感的是我們的心,所感的是境界。我們眾生惡業多,所以即使是寶塔,我們也看不到,塔就「隱蔽不現」了。就像現在很多的佛教聖地,實際上有很多的佛菩薩,朝山的人有很多都看不到;而誠心誠意的往往能看到,就是這個道理啊!  【由塔隱故,如來全身非可毀壞,豈有如來金剛藏身而可壞哉!】雖然塔已經隱蔽看不到了,但如來的全身沒有毀壞,豈有如來的金剛藏身壞的道理?「如來全身」是指佛的法、報、化三身,我們知道法身是不生不滅的,所謂「何其自性本不生滅」;報身是有始無終的,也不會壞滅;而化身卻是會壞滅的。為什麼這裡說「如來全身非可毀壞」呢?其實,佛的應化身也沒有壞滅,只是眾生的機緣感召而現的生滅相,也就是上面說的「由諸眾生業果劣故,隱蔽不現」,其實在佛看來一切法本不生滅,像「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的意思,「一切事」就是山河大地,男女老少等等,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生滅的啊,為什麼說不生滅呢?這都是佛境界,如同《法華經》上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法」就是說一切萬法,山河大地等,「住法位」就是說都是我們佛性所顯現的,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所以萬法也就不生不滅,化身也不生滅,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我們還很難體會,我們要好好修行,等到大徹大悟後,就能明白這個道理!「如來金剛藏身」,金剛是比喻堅固的意思,金剛藏就是我們的佛性本不生滅,究竟堅固;同時金剛藏身也就是佛的三身本不生滅,這都是佛境界啊,不是我們的妄想境界,佛的金剛藏身是不會壞滅的!  【我若滅度,後世末法逼迫之時,若有眾生習行非法,應墮地獄,不信三寶,不植善根,為是因緣,佛法當隱,然猶是塔堅固不滅,一切如來神力所持。無智眾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寶,不知採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淚,彼諸如來,亦皆流淚。】這一段世尊把佛法隱沒的原因和諸佛流淚的原因說出來了。「我若滅度,後世末法逼迫之時」,前面我們說過,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法運,在我們這個世界是一萬兩千年。這裡佛說,我入滅以後,「後世末法」,主要是指末法時期,我們早已是末法時期了,是「逼迫之時」,也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上所說的「五濁惡世」,劫濁,就是種種濁法,也就是後面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彙集的這樣一個時代;見濁,就是種種的邪見增盛;煩惱濁,就是種種的煩惱亂動;眾生濁,眾生心邪見煩惱增盛,身體也很陋劣,苦報加劇;命濁,壽命短促。我們就是被這些煩惱逼迫身心啊,所以叫「逼迫之時」。「若有眾生習行非法,應墮地獄,不信三寶,不植善根」,因為眾生有種種的煩惱逼迫身心,所以就去做一些「非法」的事,就是不能與佛教導的五戒十善等相應的事,也就是種種的惡法。現在確實如此啊,眾生惡業殺生等都特別嚴重,與佛所說的是一樣。「應墮地獄」,一切法都離不開因果,既然早那麼重的惡業,肯定是要墮落到地獄的。佛在這裡不說「三惡道」,而直接說「地獄」,確實都是造的極重惡業,是地獄因啊。「不信三寶,不植善根」佛法僧三寶是眾生的智慧明燈,是眾生離苦得樂的慈航,但眾生迷惑顛倒,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樂於惡法,根本都不歸信三寶,也不種植善根,不去行善法。現在確實有很多這樣的情況,與佛說的完全一樣,大家仔細觀察就知道了。「為是因緣,佛法當隱」因為上面所說的原因,佛法就隱沒了。不是佛不慈悲,而是我們對不起佛法啊。即使是經典都在,但眾生業障重,根本不看,現在很多學佛人家裡都有許多的經典,你看多少呢?人都隨順自己的煩惱造惡業去了,經典沒有人來學啦,所以佛法就慢慢隱沒了。其實,佛法根本就沒有正末之分,而是由於眾生的緣故,才說末法。我們今天雖然生在這樣的末法時期,但若能依法而行,現在就是正法!  【然猶是塔堅固不滅,一切如來神力所持。】雖然像上面說的這樣,但此寶塔是堅固不滅的,有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力加持。這也是佛對寶篋印塔的授記,塔是堅固不滅的。再看下面:【無智眾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寶,不知採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淚,彼諸如來,亦皆流淚。】眾生沒有智慧,被「惑障」所覆蔽。我們眾生有三障:煩惱障,就是指貪慾嗔恚愚痴等煩惱;業障,就是五逆十惡之業;報障,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這些都障礙我們修行正道。「惑障」主要是指我們的煩惱習氣。我們眾生由於被惑障的覆蔽,「徒朽珍寶,不知採用」,只是白白的浪費珍寶,不知道用珍寶,太愚痴了!「珍寶」就是指的寶篋印經法,廣指佛的一切經典,我們不知道用啊,不知道如法修行啊,白白的浪費了無上的法寶!再講的深一些,「珍寶」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是一個大寶藏,「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我們卻不認識他,不守自性,背覺向塵,就是「徒朽珍寶,不知採用」。像《法華經》上的比喻一樣:「有一個人,到了他的親友家中,醉酒而卧。這個時候他的親友有事外出,就把一顆無價的寶珠放在了他的衣服里,但他不知道。等他醒來後,不見自己的親友,就遠走他國,為了生活,歷盡艱難。後來他的親友見到他就說:「你怎麼為了生活這麼辛苦呢,我以前把一顆無價的寶珠放在了你的衣服里,你怎麼不知道呢,你現在可以把它拿出來用,就會無所缺乏了。」這個衣里明珠就是我們的佛性啊,我們要背塵向覺,好好修行啊,不要「徒朽珍寶,不知採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淚,彼諸如來,亦皆流淚】佛看到我們愚痴顛倒,受輪迴之苦,所以一切的佛都為我們流淚。這是佛把前面流淚的原因說出來啦,我們要體會佛的慈悲心,努力修行,以寶篋印經法自利利他,則諸佛歡喜!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