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衆多科幻作品中,劉慈欣的宇宙觀總能吸引人們的注意,讀完他的《鏡子》,一系列關於科幻的深刻反思直擊心靈。於是人們不禁思考:我們對宇宙而言是怎樣的存在?用數學真的能測算出宇宙的未來嗎?

  小說中的主人公製造出一臺量子計算機,輸入宇宙誕生的基礎數據以後,能夠得到無數種可能。經過幾年的篩選,他成功得到了我們所在宇宙的數據,因此他能夠瞭解宇宙誕生到滅亡這段時間內發生的一切,包括他的人生。

  但在小說的最後,這項技術並沒有造福人類,反而由於種種原因,將人類變成了千篇一律的文明,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孤獨的走向滅亡。

  人們在看到科技雙面性的同時,也試想這項技術實現的可能性,用數學來測算整個宇宙的過去和未來,這是我們目前無法達到的水平。

  科學家們表示,製造一個運算能力足夠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小說中的情節或許真的能夠實現。因爲宇宙誕生之初並沒有積累過多的數據,隨着時間的推移才變得十分冗雜,所以人類至今無法瞭解所有的宇宙規律,如果將初始宇宙的數據進行測算,雖然有無數種可能,但是如果仔細甄別,或許真的能夠找到現實宇宙的相關數據。

  從理論上看,數學的確能夠解釋很大一部分宇宙規律,推算出一些簡單事件並沒有太大壓力,但如果放到擁有138億年曆史的宇宙面前,這的確是一項大工程。畢竟其中包含的所有人和事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蝴蝶效應的存在,對人們的測算過程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時至今日,關於《鏡子》中所描述的相關情節,人們所持意見也難以統一。很難想象在未來,人們會擁有一臺超大的量子計算機,它的運算能力和速度將是如今超級計算機的數倍,我們也將以此走向人類命運的轉折。

  自古以來,預知未來就是人們的渴望擁有的能力之一,利用數學來對未來事件進行預測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是也不能排除其實現的可能。因此,如何發展數學以及如何利用數學更好地造福人類,都是人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只有更好地規劃,才能更加穩定的發展,將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筆者:三體—小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