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單反鏡頭型號中縮寫的說明- [數碼相機參數設置技巧]佳能鏡頭講解:AFD:Arc-Form Drive 弧形馬達,早期的EF鏡頭都搭載AFD馬達,對焦速度不如USM馬達,對焦聲音也比後者大。AL:Aspherical非球面鏡片。DO:Multi- Layer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多層衍射光學鏡片,佳能於2000年首次將它應用到鏡頭上,它同時具有螢石和非球面鏡片的特性,能有效抑制色散和校正球面以及其他像差,目前主要用在長焦 鏡頭領域,共有3隻鏡頭:EF 400mm F4 DO IS USM、EF70-300mm F4.5-5.6 DO IS USM、EF800mm F5.6 DO IS USM。EF:Electronic Focus 電子對焦,佳能EOS相機的卡口名稱,也是佳能原廠鏡頭的系列名稱。EF-S:APS-C 畫幅數碼單反相機專用電子卡口。這是佳能專門為其 APS-C 畫幅數碼單反相機設計的電子鏡頭,它只能夠應用在 APS-C 畫幅的佳能 DSLR 上,其顯著特點是在介面處有一個白色方形用於對準機身卡位。EMD:Electronic-Magnetic Diaphragm電磁光圈。所有EF鏡頭的電磁驅動光圈控制元件,是變形步進馬達和光圈葉片的一體化組件,用數字信號控制,靈敏度和精確度都很高。FL:Fluorite 瑩石,一種氟化鈣晶體,具有極低的色散,其控制色差的能力比UD超低色散鏡片還要好。FP:Focus Preset焦點預置。FTM:Full-time Manual Focusing 全時手動對焦。IS:Image Stabilizer影像穩定器,即鏡頭防抖系統。佳能第一隻防抖鏡頭是1995年發布的EF 75-300mm F4-5.6 IS USM,這也是世界上首款防抖鏡頭。L:Luxury 豪華,佳能高檔專業鏡頭的標誌,也是眾多攝影愛好者為它不惜傾家蕩產的鏡頭,其標誌為鏡頭前端的紅色標線。MM:Micro-Motor 微型馬達,這是傳統的帶傳動軸的馬達,比較費電,不支持全時手動對焦,多用於廉價的低檔次鏡頭。SF:Soft Focus柔焦。S-UD:Super Ultra-low Dispersion 高性能超低色散鏡片 ,光學性能接近螢石鏡片。T-E:Tilt Shift Lens移軸鏡頭。移軸鏡頭主要用在建築、風景和商業攝影領域,目前佳能的TS鏡頭共有3款:TS-E24mm F3.5L、TS-E45mm F2.8和TS-E90mm F2.8。UD:Ultra-low Dispersion 超低色散鏡片,兩片UD一起用大體與用一片螢石鏡片的效果相近。USM:Ultra Sonic Motor 超聲波馬達,它分環形超聲波馬達(Ring-USM)和微型超聲波馬達(Micro-USM)兩種。目前USM超聲波馬達在佳能的鏡頭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即使是最低端的業餘鏡頭。實例說明:EF70-200mm F4L IS USM鏡頭表示採用佳能EF卡口、焦距為70-200mm、最大光圈恆定F4、具備IS防抖系統和USM超聲波馬達的L級別專業鏡頭,俗稱「愛死小小白」。尼康鏡頭講解:AI:Automatic Indexing自動最大光圈傳遞技術。尼康手動鏡頭,發佈於1977年,識別它的方法是最小光圈數字採用綠色數字。AI-S:Automatic Indexing Shutter自動快門指數傳遞技術。尼康手動鏡頭,發佈於1981年,光圈環上最小光圈數字採用橙色數字。AF-I:內置馬達及內含CPU接點的鏡頭,尼康稱為「I」設計,1992年推出,主要用在專業長焦鏡頭上。AF-S推出後,AF-I即退出歷史舞臺。AF-S:S即代表Silent Wave Motor靜音馬達,等同於佳能的超聲波馬達,可高精確和寧靜地快速聚焦。不過,尼康目前的AF-S鏡頭數量遠遠不及佳能,總數只有20餘款。ASP:Aspherical非球面鏡片。CRC:Close Range Correction近距矯正系統。D:Distance焦點距離數據傳遞技術。D型鏡頭與非D型鏡頭的最大區別在於D型鏡頭支持3D矩陣測光。DC:Defocus-image Control 散焦影像控制,尼康公司獨創的鏡頭,可提供與眾不同的散焦影像控制功能,其最大特點在於容許對特定被攝體的背景或前景進行模糊控制,以便求得最佳的焦外成像。DX:DX系列鏡頭是尼康專門為APS-C 畫幅的數碼單反相機設計的鏡頭,不可以使用在全畫幅機型上。ED:Extra-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鏡片。G:G型鏡頭與D型鏡頭的最大不同是G型鏡頭無光圈環設計,現在尼康有將G型鏡頭推廣的趨勢。IF:Internal Focusing內對焦技術。M/A:Manual/Auto focusing,手動/自動調焦切換。Micro:微距鏡頭。N:New新型,尼康一些改進型鏡頭的標誌,如三代「小鋼炮」AF 80-200mm F2.8D ED NEW。NIC:Nikon Integrated Coating尼康集成鍍膜。IF:Inter Focus內對焦。P:P型鏡頭,帶有AF型鏡頭的CPU和電子觸點的手動聚焦鏡頭。目前尼康只有3隻P型鏡頭:500mm F4P IF-ED、1200-1700mm F5.6-8P IF-ED和45mm F2.8P。PC-Shift:移軸鏡頭。RF:Rear Focusing 後組對焦技術。S:Slim 輕薄,尼康一些薄型鏡頭的標誌,例如AIS 50/1.8S。SIC:Super Intergrated Coating 超級複合鍍膜。TC:Teleconvertor增距鏡。VR:Vibration Reduction 電子減震系統,與佳能的IS鏡頭防抖系統類似,目前已發展到第二代,大約可以降低3-4檔快門速度。實例說明:AF-S VR 70-200mm F2.8G IF ED鏡頭表示採用內對焦設計、焦距為70-200mm、最大光圈恆定F2.8、使用了ED超低色散鏡片、具備VR防抖系統和AF-S超聲波馬達的尼康G型鏡頭,俗稱「小竹炮」。美能達/索尼鏡頭講解:AD:Anomalous Dispertion異常色散,其用途是消除色散,和尼康ED類似。APO:Apochromatic採用復消色差設計和採用特殊低色散玻璃鏡片,用於減少像差,從而提高長焦鏡頭像質,改善反差和提高清晰度。ASP:Aspherical非球面鏡片。CIR: Circular 圓形光圈平滑的背景虛化效果,使背景散焦得很自然。D: Distance 帶距離測量信息的鏡頭,可以實現閃光控制。DT : Digital technology數碼技術,是專為APS-C畫幅數碼單反相機設計的數碼專用鏡頭,目前的幾支DT鏡頭均由騰龍代工。G:與尼康沒有光圈環的G系列鏡頭不同,美能達的G系列鏡頭是美能達的高檔專業鏡頭,是一系列頂級做工、用料的總稱,通常具備以下一些特徵:恆定大光圈、AD鏡片、圓形光圈、非球面鏡片、浮動對焦系統、高質量的鏡身等等。NEW:新款鏡頭。SAL:Sony Alpha Lens之意,索尼併購柯尼卡美能達的相機業務後推出的鏡頭,基本上是美能達鏡頭換個名稱而已。SF:Soft Focus 柔焦鏡頭。TC:增距鏡。STF:Smooth Transformer Focus 影像平滑過渡,代表鏡頭是美能達135STF。通過一片安裝在光圈附近位置上的稱作Apodization Filter(譜跡濾鏡)的光學元件,使得鏡頭中心部分的通光量較多,而越趨向周邊時通光量較少。為此,在焦外成像部分形成輪廓漸淡,是比較理想的柔軟虛 像。目前世界上僅美能達135STF一款,索尼這隻換湯不換藥的產品不算。SSM:Super-Sonic Motor 超聲波馬達,可以實現無聲快速響應的自動對焦。UC:Ultra Coating 鍍膜拜工藝,柯尼卡鏡頭的鍍膜技術。Planar:採用Planar(普蘭那)結構設計的卡爾?蔡司鏡頭。Sonnar:採用Sonnar(松納)結構設計的卡爾?蔡司鏡頭。T*:卡爾?蔡司的多層鍍膜技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鍍膜技術。VS:Vari Soft 可變柔焦, 美能達的柔焦鏡頭。VFC:Vari-Field Control可變場曲鏡頭,可以改變像場彎曲的鏡頭。Vario:變焦鏡頭,屬於卡爾?蔡司鏡頭的標識ZA:卡爾?蔡司專為索尼設計的鏡頭,採用索尼α卡口,屬於自動對焦鏡頭。實 例說明:AF APO 70-200mm F2.8G(D) SSM表示焦距為70-200mm、恆定F2.8最大光圈、進行了復消色差設計、具備D信息和SSM超聲波馬達的美能達G系列專業鏡頭;而Vario- Sonnar T* DT 16-80mm F3.5-4.5 ZA表示焦距為16-80mm、最大光圈F3.5-4.5、採用索尼α卡口、具備T*多層鍍膜技術的卡爾?蔡司Sonnar系列數碼 專用鏡頭。適馬鏡頭講解:ASP:非球面鏡片。APO:APO鏡頭採用復消色散設計和採用特殊低色散玻璃(SLD)鏡片,用於減少彩色像差,從而提高長焦鏡頭像質,改善反差和提高清晰度。DC:適馬專為APS數碼單反相機設計的數碼專用鏡頭,不能使用在全畫幅機型上。DF: Dual Focus雙調焦,這類鏡頭在AF時,調焦環不轉動;在MF時,阻尼適中,所以握持性能很好。DG:進行了數碼優化設計的通用鏡頭,既可以用在APS畫幅的數碼單反相機上,也可以使用在全畫幅機型上。DL:DeLuxe豪華,儘管其售價適中,但DL鏡頭是全功能鏡頭。如同其他的Sigma鏡頭一樣,配備專用的遮光罩,具有半檔光圈、手動光圈設定、景深指示、距離指示、紅外矯正指示等。EX:EXcellence優秀,屬於適馬的專業鏡頭系列,配合每一片精琢的適馬創新(SMC)超多層鍍膜鏡片,效果自然,更臻完美,特徵是鏡筒為EX塗層和有EX的標誌。HF:Helical Focus螺旋型調焦。HSM:超聲波馬達。IF:內對焦。Macro:微距鏡頭。OS:適馬的光學防抖系統,目前此技術似乎不太成熟,僅有兩隻鏡頭搭載了OS防抖系統:AF APO80-400mm F4.5-5.6 EX OS HSM和AF18-200mm F3.5-6.3 OS DC鏡頭。RF:後組對焦。UC:Ultra Compact超緊湊。這類鏡頭體積小、重量輕。實 例說明:APO 70-200mm F2.8 EX DG Macro HSM 鏡頭表示焦距為70-200mm、最大光圈恆定F2.8、進行了APO復消色散設計、具備微距功能和HSM超聲波馬達、傳統數碼通用的適馬EX系列專業鏡 頭,俗稱「小黑三代」,亦稱「微距小黑」。騰龍鏡頭講解:AD:Anomalous Dispersion 異常色散,擁有此標識的騰龍鏡頭,具備條件消除色散的功能。ASL:Aspherical非球面鏡片。ASPH:複合型非球面鏡片。DI:Digitally Lntegrated 數碼鏡頭, 進行了數碼優化設計的數碼傳統通用鏡頭,既可以用在APS畫幅的數碼單反相機上,也可以使用在全畫幅機型上。DI Ⅱ:騰龍專門為APS數碼單反相機開發的小像場鏡頭,只能用在APS畫幅的數碼單反相機上。IF:內對焦。LAH:採用LD混合非球面鏡片。LD:Low Dispersion 低色散鏡片。SP:Super performance 超級性能鏡頭,騰龍的高性能大口徑鏡頭,也是騰龍的專業鏡頭系列。XR:高折射率鏡片,在保證光通量和成像素質的前提下,大幅度縮小鏡頭體積和重量,多用在騰龍的大變焦比鏡頭領域。VC:Vibration Compensation手動補正機能,騰龍的光學防抖系統,亦是剛剛開發的,目前僅有一款:AF Di 28-300mm F3.5-6.3 XR VC LD Asp [IF] Macro。ZL:變焦環鎖定機構。實 例說明:AF Di 28-300mm F3.5-6.3 XR VC LD Asp [IF] Macro鏡頭表示焦距為28-300mm、最大光圈F3.5-6.3、使用了XR高折射率鏡片、LD低色散鏡片、ASP非球面鏡片、採用內對焦設計、具 備微距功能和VC光學防抖系統的騰龍數碼傳統通用鏡頭。圖麗鏡頭講解:AS:Aspherical 非球面鏡片。AT-X:Advances Technology-Xtra特別先進技術設計的鏡頭。D:數碼優化設計過的鏡頭,更適合數碼時代對鏡頭的要求,譬如AT-X M100 Pro D。DX:專為APS畫幅數碼單反相機設計的數碼專用鏡頭,不能用在全畫幅機型上。M:Macro微距鏡頭。Pro:profesional專業鏡頭,是圖麗的最高檔產品,鏡頭前端帶金圈的AT-X鏡頭。SD:Super Lower Dispersion 超低色散鏡片。SZ-X:最輕巧的圖麗變焦鏡頭系列,屬於手動對焦鏡頭。SZ/SMZ:圖麗業餘鏡頭系列,亦屬於手動對焦鏡頭。IF:內對焦。實例說明:AT-X Pro 50-135mm F2.8 DX鏡頭焦距為50-135mm、最大光圈恆定F2.8、專為APS畫幅數碼單反相機設計的AT-X系列專業鏡頭。賓得鏡頭講解:A:A系列手動對焦鏡頭。AF/MF:手動/自動對焦全程切換。AL:Aspherical非球面鏡片。CF Micro:continue focus micro全程微距。DA:DA鏡頭是賓得專為APS-C畫幅的數碼單反相機設計的數碼專用鏡頭,用綠圈標識,無法用在全畫幅機型上。ED:Extra-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鏡片。F:賓得早期的AF鏡頭卡口。FA:也是賓得的AF鏡頭卡口,比F卡口多了兩個電子觸點。IF:Inter Focus內對焦。Limited:限量版鏡頭,也是賓得高性能、高檔次的鏡頭。M:M系列手動對焦鏡頭。M.O.D:Minimum Object Distance 最近對焦距離。PowerZoom:電動變焦。SMC:Super Mluti Coating超級多層鍍膜,賓得特有的鏡頭鍍膜技術,抗炫光能力比較強。Soft Focus:柔焦鏡頭。*:*鏡是賓得的高檔專業鏡頭,就像佳能的L頭一樣,俗稱星鏡。實 例說明:FA* 80-200 F2.8 ED鏡頭表示焦距為80-200mm、最大光圈恆定F2.8、使用了ED超低色散鏡片的賓得專業星鏡;而FA31mm F1.8 AL Limited鏡頭表示焦距為31mm定焦、光圈F1.8、使用了非球面鏡片的Limited限量版鏡頭。奧林巴斯/松下鏡頭講解:ASPH:非球面鏡片。D:萊卡為松下公司設計的數碼專用鏡頭。ED:超低色散鏡片。Zukio:奧林巴斯傳統相機鏡頭,採用OM卡口,與4/3系統的數碼單反相機卡口不通用,需要通過轉接環才能使用。Zukio Digital:Zukio鏡頭在數碼時代的產物,進行了重新設計,更適合數碼時代的要求。SWD: Supersonic Wave Drive超聲波馬達,奧林巴斯剛開發的新技術,在PMA2007上發布的幾款鏡頭上得到了應用。MEGA O.I.S:松下的光學防抖系統。Summilux: 現今萊卡生產的鏡頭中,只要是光圈值為F1.4的鏡頭,便會取名為Summilux,例如Leica D Summilux 25mm F1.4 ASPH。Elmar:現今萊卡生產的鏡頭中,只要是光圈值在F4左右的鏡頭,便會取名為Elmar,例如Leica D Vario-Elmar 14-150mm F3.5-5.6 ASPH MEGA O.I.S。Elmarit: 現今萊卡生產的鏡頭中,只要是光圈值為F2.8左右的鏡頭,便會取名為Elmarit,例如Leica D Vario-Elmarit 14-50mm F2.8-3.5 ASPH MEGA O.I.S。實 例說明:Zukio Digital ED 12-60mm F2.8-4 SWD鏡頭表示焦距為12-60mm、最大光圈F2.8-4、使用了ED超低色散鏡片和SWD超聲波馬達的奧林巴斯4/3系統數碼單反相機專用鏡頭;而 Leica D Vario-Elmar 14-150mm F3.5-5.6 ASPH MEGA O.I.S鏡頭表示焦距為14-150mm、最大光圈F3.5-5.6、使用了ASPH非球面鏡片和MEGA O.I.S光學防抖系統的萊卡Elmar系列4/3系統數碼單反相機專用變焦鏡頭。Tag:aehui發表於17:28:03|閱讀全文|評論0|編輯|分享02008-09-23最值得擁有的10支佳能鏡頭- [數碼相機參數設置技巧]佳能的光學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佳能所生產鏡頭也不乏精品。這裡我們就談談佳能用戶不可錯過的10支鏡頭,如果入了佳門,這些鏡頭就算是買到破產也要買,因為它們實在是佳能光學技術的精華。先要說明的是,佳能的長焦定焦鏡頭款款都是性能優秀的,所以我們現在只討論200mm以下的鏡頭,超過200mm的不在討論範圍。現在就讓我們先從廣角說起。首先是變焦鏡頭佳能 EF 16-35mm F2.8L II USM售價:10320元老實說,佳能的光學精華始終都是在長焦部分,長久以來廣角部分都沒有比其他光學大廠有明顯優勢。但是經過第一代的16-35/2.8L的歷練,第二代的 16-35/2.8L有了全面的改進。有人說,為這個碩大的82mm口徑即使配一塊「非球面」UV都是值得的,佳能的廣角新標準也許從此被它改寫。也有人 說次一級的17-40/4L會有更高的性價比,用不到16-35/2.8L II一半不到的價錢就能獲得16-35/2.8L II接近70%的性能。但是大光圈與銳利畫質,向來都是需要花大價錢來獲得的。這個焦段想要極致畫質,非16-35/2.8L II莫屬。佳能 EF 24-70mm f/2.8L USM售價:8750元身處高峯的王者總是顯得孤單的,所受到的指責也是最多的。在身為佳能標準變焦鏡頭王者的24-70/2.8L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爭議,但爭議最多的 往往就是最有個性的,獨自承受生命之輕的標變王者需要你用心去體味。相信很多人在選擇佳能標準變焦鏡頭時,都會把24-70/2.8L和24-105 /4L IS互相比較,並掙扎著究竟買哪支好。其實選擇很簡單,要方便,選24-105/4L IS,要畫質,始終都是24-70/2.8L。這裡我們只討論畫質,所以24-105/4L IS請你一邊玩去吧。佳能 EF 70-200mm f/2.8L IS USM售價:12980元佳能70-200/2.8L IS有個外號,叫防抖小白。小白、XB這些名字,相信玩攝影、不玩攝影的人都會聽過。而這隻會令你覺得雙手裝上三腳架的防抖小白更加是這個焦段鏡頭中的佼 佼者。經過多次使用,筆者確實覺得70-200這個焦段,有防抖比沒有防抖要好很多,拍攝成功率大增。或者佳能防抖小白不會是CNOPS各家中最強的一 支,但是防抖小白的認知度絕對是第一的。看看我忠愛的定焦鏡頭佳能 EF 24mm f/1.4L USM售價:9970元設計和製造廣角的大光圈總是比較困難的,而24/1.4L確實使世人對廣角不強的佳能另眼相看。有人說,「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曾對這隻鏡頭不敢興趣,直到 第三次擁有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如此膚淺,品味這樣獨一無二的美人真的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毅力」。確實,要用好24/1.4L確實需要相當大的努力,否則就只會 覺得它只是一隻平凡的鏡頭。佳能 EF 35mm f/1.4L USM售價:11000元35/1.4L的重大意義並在於它是L。它在全開光圈下很銳利,它的成像很有德國鏡頭風格,最重要的是在佳能廣角普遍疲軟的情況下,它的鶴立雞羣為佳能 挽回了不少顏面。如果搭配APS-C格式數碼單反,35/1.4L可以當成大光圈的標準鏡頭使用。但是可以說,用在非全畫幅單反上只能埋沒了35 /1.4L的能力,全畫幅纔是35/1.4L展現實力的世界。佳能 EF 50mm f/1.2L USM售價:10100元佳能的50/1.2L可能是非全畫幅浪潮中最大的受害者。在非全畫幅數碼單反上,50mm鏡頭變成80mm的視角,論視角範圍不夠35mm廣闊,拍攝的 題材範圍很窄,論背景虛化又給85/1.2L打得死死的,不長不短的焦距使得50/1.2L在非全畫幅上左右為難。但是當換上全畫幅數碼單反,熟悉的視 角、靈活的焦段使得50/1.2L如魚得水。50mm是最平凡的視角,要想用好,還是需要對鏡頭有著充分的感覺,用心去留意50/1.2L帶給你的感覺。佳能 EF 85mm f/1.2L II USM售價:15800元或許85/1.2L II是最多人YY的一隻人像鏡頭,無他,大家都為那夢幻般的虛化而著迷。大家知道嗎?85/1.2L用在全畫幅的佳能5D上,全開光圈對焦在2米,獲得景 深只有4釐米,幾乎連模特的頭部也不能完全覆蓋。背景上的一切都會被奶油般虛化掉,而焦內卻有清晰細節。如果喜歡拍攝長焦人像照,85/1.2L是能與你 相伴一生的好鏡頭。佳能 EF 100mm f/2.8 USM售價:3680元這是十支鏡頭中唯一沒有紅圈的鏡頭,它就是佳能的百微,100/2.8 Macro。在微距鏡頭中,佳能百微未必是最為銳利的一支,但是其超聲波對焦馬達,幾乎能改寫微距拍攝只能用MF的情況,泛用性也相當強。如果要買佳能的微距鏡頭,首選肯定是百微。佳能 EF 135mm f/2L USM售價:7400元也許是這個焦段、這個光圈太容易做出驚世駭俗的作品,135/2L的素質真是太對得起它得價格了。全金屬鏡身、F2的大光圈、135mm的視覺,135 /2L所帶來的畫質感受可以用無與倫比來形容。135/2L唯一的弱點就是,用在非全畫幅數碼單反上,會覺得焦段稍長,拍攝的題材相應變窄,而且沒有防 抖,畫面容易抖動模糊。佳能 EF 180mm f/3.5L USM售價:11500元擁有了180/3.5L之後,才發現金屬情節是一種難解的毒,它很容易讓你想起遠古的錚鳴與硝煙,在AF和塑料橫行的年代,180/3.5L的存在就是 最後的救贖。長焦微距鏡頭的畫質毋庸置疑,絕對是刀鋒般的銳利,180/3.5L也是一樣。但是想用它來拍攝人像的話,恐怕MM會埋怨臉上的瑕疵太明顯 了。Tag:aehui發表於15:39:38|閱讀全文|評論0|編輯|分享02008-09-21玩轉數碼相機參數設置的八原則- [數碼相機參數設置技巧]玩轉數碼相機參數設置的八原則中國攝影 2008年第五期劉寬新的《玩轉數碼相機參數設置的八原則》列標題吧:1、低飽和度設置2、低反差設置採用低反差——為什麼低反差可以採集到更多影調信息?反差是照片最高亮度和最低暗部之間的差別。外觀看上去灰暗的反差小,高反差的照片對比鮮明。一般情況下我們盡量使照片反差正常,接近人的視覺。這似乎很簡 單,其實反差的背後是我們最為關心的層次,反差決定和制約著層次的再現。反差的特性曲線不同,記錄影調的細節能力也不同。剛開始看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普 遍反差低顯得灰暗,筆者非常不理解。提高反差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為什麼不做修正而受到人們的質疑呢?特別是用低價位的攜帶型小數碼相機和高檔單反相機相 比,低價位相機拍攝的照片,反差和色彩都好於專業單反,令人費解。當我們瞭解了反差和層次的記錄關係,就會明白其中的奧妙了。反差和寬容度是互相制約、影響和依賴的關係。寬容度大為低反差提供了可能,而低反差又能夠記錄更多影調層次。膠片的寬容度在製造的時候就已經定型了,用戶 一般無法改變,而數碼的反差可以調整,因而寬容度也可以調整。這為我們通過調整相機的反差設定、影響細節層次的記錄再次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便利。下面我們看 一組實拍照片。.。。。。。圖3-20所示是一張曲線對比圖。左邊相對陡峭的反差曲線,記錄的寬容度比較小。右邊放置較低的反差曲線,平緩下的投影能夠表現的寬容度大。圖3-21所示是我採取五種不同的反差設置拍攝的同一個畫面。+2的反差這張照片似乎更鮮明立體感更強。在畫面我還放了一張19級的灰階圖。從灰階的層次上來看,+2的層次少於-2。在這張圖片上還可看到,高反差只能記錄到5級層次,低反差可以記錄到9級層次,從圖片的數據上能看得出來。上面低反差的從最黑的級別數據為7(RGB值, 下同),它在8以內,這個黑色還是有層次的。同樣的數據在高反差的畫面上已經到了第五級,以下的四級合併為零,換句話說,高反差的畫面在暗部的影調記錄上 少了四個級別,層次少了,如圖3-22所示。3、設置低感光度首選低感光度——為什麼低感光度能夠獲得平滑影像?在膠片攝影中,低感光度顆粒比較細,高感光度顆粒比較粗,粗顆粒只感受很少的光線便能夠形成顯影核,完成對銀鹽的還原。數碼相機和膠片本來完全不同,可是 在 「有一利必有一弊端」和「物質守衡」定力的約束下,它倆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就是,越低的感光度影像質量越高,噪點小,畫質越精細,同時影像過渡平滑, 解析度高,需要用較慢速度和較大的光圈,因而拍攝的難度也大。高感光度的一切與之相反,真是不可兩全。噪點是對數碼相機畫質破壞最大的因素之一。前面講過,數碼相機的寬容度至少可以達到11級以上。數碼相機有一個「優質高畫質」影像區域,這個區域是在7至 8級範圍內,8~11級「低畫質」與高畫質的區別就在於存在噪點的比例大小。噪點的出現會使畫質變低而影響使用,因此降低噪點是提高畫質的關鍵,控制得不 好,甚至會殃及7級以內的高畫質區,處理得當,可以得到實際寬容度的高效畫質,意義非同一般。換句話說,你可能花了8萬元錢買的相機,卻只能使照相機有 3~4萬元的表現,而花1萬元錢買的相機,卻能得到3~4萬元相機的性能。我們在這裡,不討論相機的好壞,只討論用最優秀的操作技巧,使自己的手中的相機 物盡其用。數碼相機的噪點主要產生於感光元件。在接受信號與輸出的過程中,電路中產生的暗電流、高感光度放大電路過高的增益等都會對影像產生影像,表現形式為圖像中 本來並不存在的部位出現了色點、色斑、亮點,有的連成片,使人看不到影像本身的細節。噪點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條。(1)高感光度設定;(2)長時間的曝 光;(3)環境及相機使用的溫度太高;(4)JPG壓縮比過高;(5)過度加大飽和度;(6)過度銳化。其中(4)、(5)、(6)屬於後期產生的問題, 後面的章節中有關於降噪的介紹,那麼(1)、(2)、(3)則完全在前期拍攝來進行控制。數碼的感光度很有講究,從ISO50到ISO3200,哪個是最好最合適呢?可以分析和確定感光設定的原則,依據這些原則,再接合拍攝題材的具體情況來做出最佳的決定。ISO50~200為低感光度。在這一段可以獲得極為平滑、細膩的照片。以1670萬像素為例,放大到1.5米的照片基本上看不到顆粒(噪點)。低感光度 (ISO50)可以使用慢門拍攝,比如動感、流水、夜空,主體移動的題材等。ISO100~200在噪點的表現上沒有明顯的區別,唯一的區別是我們選擇曝 光組合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畢竟在有些情況下,快門高一級可以根本挽救一些照片。切記,只要條件許可,只要能夠把照片拍清楚,就盡量使用低感光度,比如,只 要能夠保證景深,寧可開大一級光圈,也不要把感光度提高一擋。ISO400~800屬於中感光度。經過多次試驗,即便是性能最優越的數碼相機,在ISO800的時候,噪點已經顯現。在這一段,需要認真考慮這張照片做 什麼用,要放大到什麼程度,假如你能夠接受噪點,中感光度設定降低了手持相機拍攝的難度,提高了在低照度條件下拍攝的安全係數,使成功率提高。注意,在噪 點出現的時候,色彩會出現分離,不再潤澤和柔和。ISO1000~3200是高感光度。在這一段噪點明顯,有時達到讓人無法接受的程度,使用這樣的設置,拍攝的題材內容的重要性,往往超過了影像的質量, 畢竟有的時候拍攝的條件太差,拍到一張質量稍差的照片,總比根本沒有拍到要強。當然,如果照片放大倍率不高,噪點也不明顯,使用高感光度完全可以勝任某些 對畫質要求不高而對內容要求很高的工作。4、準確曝光中常影調,按中灰曝光——為什麼中常影調毋須隨意增減曝光量?在數碼攝影中比較盛行一種說法:曝光寧欠勿過。數碼影像暗部如何呈現更多的層次?曝光欠一點問題不大,因此,這種方式不失為一種較為安全的方式。問題是「寧欠勿過」的照片都要經過調整才能達到最佳。每張照片都要調整,工作量太大,十分麻煩。在1.2節中詳細地論述過數碼的優勢,正確的拍攝可以使照片的寬容度至少達到11級。有這樣的指標,我們為什麼還要「寧欠勿過」地製造麻煩呢?求保險、保 安全的拍攝習慣,阻礙了我們充分地利用數碼相機的優勢的探。我曾經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特別推薦「寧久勿過」,減半擋的「安全」拍攝方式,直到有一天我見到佳 能公司提供的一批數碼原片,照片明麗通透、色彩優雅。出於好奇我認真地查看了這些照片的元數據,證明這些照片沒有經過後期調整,確實是一次拍攝而成的。我 很沉重,相同的相機我們為什麼拍不出這種不需要調整而一步到位的照片呢?這樣一件小事推動了我對數碼寬容度、飽和度的進一步認識。很快我就掌握了這種一步 到位的拍攝技法。當然,一步到位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針對中常影調的題材,過高或過低的反差難以做到一步到位。中常影調是指畫面反差中常,高光和暗部的光比在1:64和1:128之間,即6~7級光圈,柔和的光線、平順光等條件。關鍵是光比較小,整體的照度明暗則 關係不大,數碼完全可以在這種條件下「正確曝光」而獲得毋需調整的優良畫質照片。這裡的「正確曝光」是指按照18%中灰值測光的原則,無論點測、偏重中央 測光還是平均測光,只要測光點落在畫面中中灰平均值上,就可按此得到的曝光參數就大膽曝光,而不必擔心高光損失而隨意地減曝光,充分利用相機的最佳寬容度 和記錄能力,不必懷疑相機。怎麼鑒定這張照片是最佳的呢?很多人習慣在照相機液晶屏與顯示器上看照片,然後得出結論。可以說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把液晶屏的亮度、現場環境以及顯示器不準 等問題解決好,因此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不準確的,建議把相機液晶屏的亮度調到中間偏低一點,觀看的時候避免陽光直射。此外,人的眼睛如果和相機液晶顯示器成 直角關係時,看到的畫面有的時候會偏亮,所以相機和眼睛呈105??左右的角度看屏,拍出來的照片曝光往往比較準確。有關的內容請參閱用8.2.2「什麼 是合格的照片」一節。照片的高光數據在245左右之間,黑色在0~8之間,照片的曝光就是最佳的狀態,能夠沖放、列印、印刷高質量的照片。圖3-39是佳能某型號的數碼照相機拍攝的照片。元數據顯示其未經過任何調整。我們用數據和直方圖來判讀這張照片(圖3-40)。先看直方圖,層次分佈連續,銜接比較平滑,沒有斷檔和斷層及木梳狀的缺口帶。峯值顯示與照片的影調分佈 吻合,圖中相對應的採樣數據與顯示器觀看非常一致。淡雅的白雲有層次過渡,不是死白的255。中灰部位的數據平均值約126,與絕對平衡灰128非常接 近。最精彩的是黑色,R2 G5 B4是完美的黑色,不是全部為0的死黑,這是一個很好的說明。數碼完全可能一步拍攝到位,不是非要經過後期調整。5、控制高反差關注亮部,應對高反差——為什麼關注亮部可以得到額外寬容度?儘管數碼相機有不少於10級的寬容度,但是這種寬容度應對高反差場景還是遠遠不不夠。在膠片攝影中,主張按畫面中灰值曝光,以使曲線的趾部和肩部儘可能覆 蓋畫面的高光和暗部層次。膠片的暗部層次一旦沖洗出來以後即定形了,不能再增加層次。原先存在於暗部的大量細節,因為沒有足夠的曝光量使之達到顯影的程 度,在定影漂白中被永遠褪去。然而存在於數碼相機影像中同樣的暗部層次不會褪去,依然存在,可以在後期通過調節再現出來。數碼的這個優勢改變了我們長期形 成的曝光、測光、對曲線落點判斷的運用習慣。新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曝光思維和新的拍攝方式。對高反差,過去我們只能夠依靠按高光曝光損失暗部、按暗部曝光損失亮部的辦法拍攝。如果強調直線部分,只好兩頭都損失。由於數碼的影像信息保留的特點和後 期豐富的製作手段,對於高反差畫面可以提高落點,利用曲線中直線段接近肩部的區域,按亮部曝光保留亮部的更多的層次,而暗部的層次在後期來調整再現,從而 解決了高反差的大部分問題。為什麼要按亮部曝光而不是暗部?如果是按照暗部曝光,高光處落在曲線亮部的寬容度之外將會變成一片蒼白,讀取數據RGB全部都 是255,CMYK則全部都為0。數碼後期對全部都為0的全白區無能為力,而對暗部沒有顯現,但確實存在的層次,有驚人的再現能力。按照中灰值來曝光,只能夠保證數碼相機的正常的實際寬容度(圖3-46)。按照高光曝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向右曝光」,加上後期調整,可以大大地擴展有 效寬容度,使寬容度能夠由原來的大約10級擴展到14級到15級(圖3-47)。數碼的寬容度到底有多大是一個正在探討的問題,廠家不提供數碼寬容度的指 標。對寬容度的測算,只能通過實際拍攝、實驗獲得。國外的專家測算出寬容度為11.2級,我贊同國外專家的測算。根據我拍攝的結果應該不小於10級,基本 接近11、12級,與國外專家的結果基本相符。如果通過後期調整再提亮暗部,實際得到的寬容度至少可達到12~13級。假如採取按亮部曝光更多地記錄高光 層次,結合在後期提亮暗部的方法,寬容度可以提高到14~15級。這是經過多次實驗證明過的,真是令人驚奇和興奮。常聽人說數碼寬容度小於膠片,但實驗的 結果顯示數碼寬容度大於膠片。當然前提是優秀的前期拍攝和到位的後期製作。我們來看看實際拍攝的照片。6、控制白平衡最佳色溫設置——為什麼巧用色溫是色彩優化的靈丹妙藥?白平衡設置就是色溫設置。色溫概念屬於傳統攝影的基礎知識,本節不準備過多解釋色溫,僅就與數碼白平衡有關的部分概念稍作討論。儘管原理相同,但是數碼技術對色溫的應用和控制不完全照搬膠片的技法,設定、改變色溫的操作皆有很大的不同。自從凱爾文用數學解釋了色溫,對色溫量化後,就可以從膠片製造、光線運用、濾色鏡校正、直到暗房還原的全部攝影環節中來把握色溫,最終達到準確表達色彩的目的。在傳統攝影中,大家談得比較多的是日光型、燈光型膠片。用得最多的色溫濾色鏡是雷登80和雷登85系列,對燈光和日光型膠片通過濾色鏡轉換色溫。使用技巧 之一是用日光型膠片拍攝晚霞而不加濾鏡使之更紅,或者使用燈光型膠片拍攝夜空,不加降色溫濾鏡,而使畫面更藍,通過微倒度計算用多種濾色鏡控制色溫。但是 價值不菲的且數量巨多的鏡片購買和外出攜帶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除非特別需要,一般攝影師不會購買全套的色溫濾色鏡去控制色溫。也就是說,傳統攝影中 的色溫問題並沒有從應用、實用的層面上根本解決。當然,控制色溫除了濾色鏡,還需要色溫表。顧名思義,「色溫」與溫度有關。不錯,凱爾文就是把一塊黑鐵在火中加溫至800°時,鐵塊開始發出暗紅色。隨著溫度上升,鐵塊的顏色也開始由紅變白,溫度 越高鐵塊發出的光線中藍色光譜越多,而紅線光譜減少。對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過程,本無需贅述。但是,這個過程是很多人誤以為溫度與色溫有關係,認為溫度就 是色溫,而誤解了色溫真正的概念是物體光譜成份的改變,光譜本身並沒有溫度,藍光比紅光的色溫高,是因為藍光在光線中的比例大,而紅光反之。一爐鋼水的色溫高,還是一個藍色的熒光燈的色溫高?許多人說,鋼水高。錯,把溫度當成了色溫。如果在眼前放一塊藍色的濾色鏡看鋼水,鋼水色溫一下子就升高 了2200K,那爐鋼水的溫度並沒有升高,只是進入我們眼界的藍色光線比例升高了。一句話,色溫就是檢驗光線中紅-藍光線的比例的一把尺子,藍光多則色溫 高,紅光多則色溫低,與溫度無關。7、優選色彩空間色彩空間最大化——為什麼優選色彩空間是專業的選擇?絕大多數攝影師認為,在Photoshop中,Adobe RGB效果最好,是專業人士的不二選擇,而sRGB色域較小,雖然不適合專業優質圖像列印卻很適合初學者和網路應用。Adobe RGB真的是專業攝影師的最佳選擇嗎?看了以下的分析,你也許會得出不同的答案。攝影界色彩管理權威著作《現實世界顏色管理》的作者布魯斯·法瑟稱,「柯達開發的ProPhoto RGB更適合專業用戶——當然,所佔空間也最大」。先從熟悉的色彩空間說起。數碼相機上有一項很關鍵的設置——色彩矩陣設置,又稱為色域設置、色彩空間設置。該項設置關乎到數碼原始影像採集應用何種色彩空 間定義,從而決定色彩信息量大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色彩空間看不見、摸不著,阻礙我們認識和運用那些更廣闊的空間。本節專門討論色彩空間的比對。專業、準專業數碼相機的色彩空間設置中有Adobe RGB和sRGB兩項。數碼相機本身的色彩空間又是什麼呢?我們來一一地認識他們。色域(Colorspace)又稱為色彩空間,它表示一個色彩影像在色彩模型中的形態和大小情況。我們經常用到RGB、CMYK、Lab等色彩模式,色彩 模式不是色彩空間,色彩模式可以對應多種色彩空間。一個色彩模式可以對應不同的色彩空間,比如而RGB模式有Adobe RGB、Apple RGB、sRGB和ProPhoto RGB等多種色彩空間對應,這些色彩空間大多與顯示器、數碼相機、掃描儀以及輸出設置相關聯。Adobe RGB與sRGB格式是我們最常見的,也是數碼相機中唯一可用的兩種色彩設置。蘋果的 色彩顯示一直在圖像界領先。蘋果公司的Colorsync是一種操作系統級的色彩管理系統(CMS),在跟蹤和轉換色彩方面性能相當優秀,但是這種優秀不 能夠應用到PC機上。微軟公司意識到這種差距,1997年,與惠普公司、EPSON公司等大公司聯合開發32位的彩色語言協議 (Standard.Red.Green.Blue),簡稱sRGB或標準RGB(「S」可以解釋為「標準」[Standard])。sRGB定義了標準 方法,使外部設備和應用軟體能夠講一種「標準語言」,統一顯示器、掃描儀、印表機和數碼相機等系列數碼設備協同一致的色彩,並提高其配置能力。sRGB很快就成了國際標準,得到廣泛應用。sRGB的最大優勢在於它的通用性,畢竟用PC機的用戶是絕大多數,而圍繞著事實上佔主流市場的用戶,相關的數碼設備(輸入輸出),都不可能擺脫為PC用 戶服務的現實,因此,sRGB就成為這種服務線的領頭者。你只要堅守從拍攝到輸出,全過程都保持sRGB,色彩的還原再現就沒有太大的問題。sRGB的缺點是色域範圍空間小,與Adobe RGB、ProPhoto RGB相比,差距相當大。如果沒看到它們的色彩空間和色彩立體模型的對比,你很難發現差距。如果只拍攝一般的非專業用途的照片或上網交流,那麼使用 sRGB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有更高的要求, sRGB的空間顯然不夠用。高端的列印、印刷、激光照片輸出,往往是蘋果機在控制色彩,而蘋果機專業定製的色彩空間是Adobe RGB,如果你先期使用了sRGB,先天不足,好比帶了5元錢卻進了一個最低消費必須10元錢的商場,你只能是被限制在外,為什麼呢?我們過去用sRGB 不是也印刷、洗照片嗎?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Adobe RGB拍攝和處理的照片層次比sRGB的豐富。此外,蘋果機的伽瑪值是1.8,這已經成為許多圖像編輯和顯示器事實上的標準,而PC機的伽瑪值是2.2, 反差層次的差別是明顯的。我們總是抱怨某某印刷廠、某某出版社沒有把自己的作品還原好,但我們是否檢查過自己的文件,從拍攝到交給後期製作輸出,色彩空間 選的對不對,與他們是不是接軌和匹配。Adobe RGB是Adobe公司推出的色彩標準,它比sRGB有更為寬廣的色彩空間,特別是它包含了sRGB缺少、某些CMYK沒有的色域(主要是青藍色),但色 彩飽和度低,必須要經過後期調整,這種調整並不簡單,沒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知識,只能是盲目地碰碰運氣。因此Adobe RGB雖然好,但並不普及,然而要想獲得高質量的影像,它只能是你不二的選擇,不去接觸它,可能永遠都不能進入到專業層次。我們還是應該大膽地介入,慢慢 地習慣它,並且摸清它的脾氣和脈博,與它成為好的朋友。8、使用raw格式拍攝最佳影像的起點——為什麼RAW格式可以使您遊刃有餘?RAW格式是數碼相機的專用格式,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子底片」。RAW格式也是體現數碼影像極致質量的唯一的格式。我們先看與RAW格式相伴的另外兩種格式——JPEG格式和TIFF格式。JPEG格式和TIFF格式都是由數碼相機內影像生成器生成的照片格式,它們是由照相機完成的影像。照片的質量取決於前期拍攝時的設定,ISO、文件大 小、反差、色彩、色溫、銳化等。JPEG不僅僅是一個工業的標準格式,也是Web常用格式。數碼相機直接輸出的JPEG照片,事實上質量是相當高的,當 然,前提是用戶要有正確的設置。JPEG是經過壓縮的文件,總文件量比較小,節約空間、傳遞迅速、使用方便,但是,JPEG的有損壓縮對照片的質量存在影 響,使用JPEG格式難以達到數碼相機的最高能力,獲得最佳畫質。TIFF格式與JPEG格式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無損」壓縮,因此,TIFF格式的畫質要高於JPEG格式。但因為是無損的壓縮文件,壓縮率低,文件量就很大,所佔的空間大,傳輸、使用、存儲都沒有JPEG快捷。這兩種格式的文件都附帶了前期拍攝的各種元數據參數。RAW格式是由感光元件直接獲取的原始數據,它以12位、14位或22位二進位記錄數據。嚴格地說RAW格式不是圖像文件,而是一個數據包,這個數據包不 經過相機內的影像生成器的轉換,所以前期的許多設定對數據包無效,前期設定中即只有曝光量正確與否對數據包起作用,其餘的都沒有「設定」,色彩、平衡、反 差、銳化等都在RAW格式專用的轉換軟體中進行。換句話說,除曝光之外,一切都可以在後期改變。比如,使用RAW格式可以在後期任意地調整白平衡,在後期 無論設定什麼樣的色溫對畫質都沒有影響。這是多麼有吸引力!這相當於拍攝的反轉片可以在沖洗的時候改變色溫、精確度可以到1K。這近乎是天方夜譚!然 而,RAW格式就是這樣,千真萬確地實現了。RAW格式的最大的優勢是具有目前最大的色彩空間(參閱上節內容),這就是ProPhoto RGB。RAW格式照片作為獨立於相機外的數據文件,不受影像生成器的色域空間的限制,完全可以放開手腳,擴展到最大的色彩空間。關於這一點,不看色彩模 型就可以推斷出來。數碼相機的原始文件色域如果不是大於Adobe RGB,就不可能定義出真正的Adobe RGB。事實上,數碼相機的色彩空間超出了Adobe RGB,與最大的ProPhoto RGB幾乎「並駕齊驅」,這也是RAW格式素質卓越的原因之一。它出色的色域性能為我們駕馭色彩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RAW格式由於採用了12位、14位甚至22位來記錄信息(已經有數碼相機的單色色彩深度達到22位)。轉換時可以轉換為16位的TIFF輸出,這意味著 有RGB單色最少有65536種色彩記錄能力,這相對於8位JPEG的256種是一個很大的優勢。以某種紅色為例,8位JPEG只有256級可以利用,而 在RAW格式中,單色可達到4096級,所以RAW格式的層次要豐富得多。它的現實意義是:如果我們進行大幅度的色彩改變和亮度調整,就會發現同樣的調 整,使用JPEG格式或者是TIFF格式時,照片已經模糊,產生噪點、畫質受損,而RAW格式還遠遠沒有達到「精疲力盡」的程度,還有可以發掘的餘地,這 種潛能是RAW格式的性質決定的——最大的色彩空間,最多的層次記錄,並且給你最原始的沒有加工過的原料,讓你烹飪出最理想、美味的個性大餐。為什麼叫RAW?RAW的英文原意就是生的、未經加工處理的,從字面上可以理解RAW的含義。由於色域空間大、層次豐富,RAW格式在沒有經過處理時,看上去畫面顯得平淡而昏暗,不明就裡的人一看就認為數碼不行。舉一個不太恰當地例子,看見了牛 糞,就覺得牛肉不能喫,這其實是誤區。有不少影友,用了幾年數碼相機,卻從來沒有用過RAW格式,一是不瞭解,二是不善處理,三是被表象所惑。事實上,用 RAW格式拍攝並轉換製作的照片完全可以與膠片相媲美。讓我們深入地認識RAW格式,與RAW格式交朋友,畢竟每個攝影人都希望掌握獲得高畫質的技術訣 竅。RAW格式並非只為專業人員量身定做,業餘愛好者也完全可以掌握RAW格式應用技術而從中受益。只要進入RAW格式就能夠真正體會到在處理照片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空間的驚喜並樂此不疲。凡是去過新疆白哈巴村的攝影師都見過這個90歲的老人(圖3-101),慈祥溫和,歲月和嚴寒非但沒有使老人滄桑,反到賦予了她白皙的油潤的膚色。拍攝時來不及一一改變相機設定,直接使用RAW格式,把精力都用在抓取老人的神態上。在轉換RAW格式時,注意對皮膚的顏色和質感的還原,特別是銳化,使用數值為85,畫面的細節非常清晰,膚色油潤、質感細膩(圖3-102)。這樣的銳化 值如果使用在JPEG上,將會出現噪點,影響畫質。在RAW格式轉換時,不必顧慮過渡調整會損傷畫面,可以力度較大地快速地操作,比用Photoshop 調整要簡單易學、效果好、效率高。當然,最終的效果還是取決於作者的理解和藝術功力。RAW格式可將拍攝的對象的高光和暗部層次一一記錄在案。特別是高反差的題材,可以說只能是RAW格式纔可以勝任。我們來看一組極高反差的拍攝實例。中間有一個提示,raw格式圖片,轉換時注意:能夠在raw格式中改變的,就不要留到photoshop中去進行,因為photoshop的任何操作都會對照片有不同程度的損失。由於raw格式具有36位的色彩深度,在畫面極端光亮的部位,細節仍然能夠分辨。Tag:aehui發表於03:01:13|閱讀全文|評論0|編輯|分享02008-09-18尼康鏡頭逐個挑之解攻略- [數碼相機參數設置技巧]尼康鏡頭逐個挑之解攻略

尼康鏡頭尼康是日本的光學老廠,在日本的攝影企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產品在全世界的範圍內,成為眾多影友的不便選擇。從膠片時代經典的尼康大F,FM2,F4到數碼單反獨擋佳能三代產品的D100,如今最新型的D80已經問世。一直以來尼康標誌性的卡口,誕生了無數的優秀的鏡頭產品,在此我在這裡把目前在市面上的尼康產品小小評論一下,希望對網友的選購有一定的幫助。尼康從1933年起開始生產以尼克爾(NIKKOR)為名的鏡頭,到目前為止已生產和銷售了超過3500萬隻尼克爾鏡頭。尼克爾鏡頭一直以清晰度高、反差大著稱,尤其難得的是質量穩定,從未發生過大起大落的現象,在無數測試、評比中始終名列前茅,受到廣大專業攝影師和 攝影愛好者的高度信賴。譬如,在1960年,尼康率先設計及生產非球面鏡頭。除此之外,尼康亦發明瞭ED(超低色散)玻璃,在1972年率先使用在 300mm F2.8ED尼克爾望遠鏡頭上,現在更可以在多隻尼克爾鏡頭上找到。到了1997年,尼康更成功生產全世界首支供微距攝影使用的自動對焦變焦微距鏡頭—AF70~180mm F4.5~5.6D ED。自1959年尼康的F相機問世以來,F卡口以其穩固的姿態被繼承下來。到目前為止,它以其獨特的完全的機械方式,穩步地完成了TTL開放測光,開放光圈值的自動補正,與程序模式的對應,AF的實現等等而進化而來。尼克爾鏡頭採用F卡口,尼康數碼單反相機以及採用F卡口的富士數碼單反相機和以前的柯達數碼單反相機都可以使用尼克爾鏡頭。定焦篇之廣角鏡頭1.AF DX Fisheye 10.5/2.8G ED

AF DX Fisheye 10.5/2.8G ED

AF DX Fisheye 10.5/2.8G ED售價:5500RMB優點:在小像場的條件下也可以實現大廣角,把魚眼效果帶進了數碼時代缺點:使用用途單一這是一支奇怪的鏡頭10.5的魚眼,讓數碼用戶也可以完全體驗著魚眼給人們帶了的驚人特效,尼康在這支鏡頭的推出的時候為鏡頭專們設計了可以把圖片進行校正接片具有一定的效果。畢竟是魚眼產品,在使用的時候有不少限制。2.AF 14mm f/2.8D ED

AF 14mm f/2.8D ED

AF 14mm f/2.8D ED售價:9900RMB優點:使用方便的大廣角鏡頭,在膠片相機上強悍無比缺點:在數碼上,鏡頭的能力不能充分發揮,價格較高從鏡頭的結構來說,相當完美,採用ED鏡片、2片複合非球面鏡,收差補正良好,特有的多層鍍膜,消除了鬼影和眩光,充分 滿足風光、建築的攝影要求。在膠片上廣角的效果優良,在數碼上會有限制。絕對價格奢侈品。3.AF魚眼16mm f/2.8D

AF魚眼16mm f/2.8D

AF魚眼16mm f/2.8D售價:5240RMB優點:超高性能價格比,少見的銳利缺點:老款鏡頭在色散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在尼康最輝煌的時候,廣角鏡頭的強勢絕對是尼康所稱道的。這支AF魚眼16mm f/2.8D就是其中的一員悍將,這支廣角在評價上有著很高的評分,做工精美細膩,金屬質感的圖層手感頗佳。鏡片沒有使用尼康引以為豪的防色散ED鏡片, 所以在色散上有一些缺陷,在數碼上比較明顯。4.AF 18mm f/2.8D

AF 18mm f/2.8D

AF 18mm f/2.8D售價:8100RMB優點:廣角鏡頭同時擁有大光圈缺點:價格高鏡頭採用非球面鏡,從無限遠到最近對焦距離 均有鮮明的影象,不論 風光、建築以及室內攝影中,體現超廣角極至,同時擁有2.8的大光圈,相信這是每一個尼康用戶都想擁有的尼康鏡頭。這支鏡頭的製造成本可想而知,在這支小 巧的定焦鏡頭上居然使用了14片鏡片。外觀使用的是尼康的標誌著專業鏡頭產品的圖層,從細節體現著高貴的血統。價格是阻止人們的唯一原因,畢竟為了一支定 焦鏡頭8100RMB的價格太高了。5.AF 20mm f/2.8D

AF 20mm f/2.8D

AF 20mm f/2.8D售價:3880RMB優點:20mm的高性價比鏡頭缺點:無這支20mm鏡頭在焦段上 和18mm相差僅僅兩個毫米價格上的差距五千大洋(探究原因,相信在鏡頭鏡片的製造難度上18mm要更困難,另外就是產量的問題),因此不少想追求極致廣 角的用戶往往會選擇AF 20mm f/2.8D。這支鏡頭實際上特點明顯:1. 特有的近距離補正機構,近距離攝影有優異的描寫性能; 2. 採用多層鍍膜,鬼影和眩光得到抑制,色彩還原良好,畫面鮮明銳利; 3. 在室內、風光以及建築攝影中,體現出超廣角強烈的距離感。6.AF 24mm f/2.8D

AF 24mm f/2.8D

AF 24mm f/2.8D售價:2550RMB優點:輕便小巧的人文鏡頭,在數碼上也沒有喪失廣角缺點:無在這個焦段上佳能有強勁的24 F1.4L不論是使用得性能還是成像,都是其他品牌不能比擬的(當然包括售價)。尼康在這個焦段上似乎有點先天不足,只有這一支鏡頭苦苦支撐,鏡頭的設計 和尼康的其他廣角產品風格一致,但是更加註重了小型化的大廣角的設計思路。同時在焦段上在尼康的數碼使用中鏡頭會變成36mm,也就成了標準的數碼版人文 鏡頭。尼康鏡頭逐個挑之長焦篇

尼康鏡頭逐個挑之長焦篇1.AF 85mm f/1.4D

AF 85mm f/1.4D

AF 85mm f/1.4D售價:7400RMB優點:大光圈的優質人像鏡頭,銳利無比,尼康的頂級人像產品之一缺點:可能是設計時代相對久遠,在數碼上有紫邊的現象記得幾年前蜂鳥著名的網友聽藍在網上把這支鏡頭描繪成一種「神」的武器,確實尼康的這支經典的人像鏡頭在銳度上無與倫比,絲絲入扣的細節表現讓任何看到的人都記憶猶新。鏡頭的做工更是尼康鏡頭的極品產品,用聽藍的話說:Nikkor AF 85mm f1.4D的手感是我所接觸的最好的AF鏡頭,這包括做工、MF感覺、遮光罩的金屬質感,以及77mm大口徑鏡片帶來的滿足感。正是這種超乎尋常的魅力讓所有的尼康用戶為之瘋狂,7400RMB的價格相對於佳能高攀不起的85 1.2也算可以接受的。在數碼的使用上,鏡頭邊緣的紫邊現象略微明顯一點,這可能是設計思路比較早,多少有一點"水土不服"。2.AF 85mm f/1.8D

AF 85mm f/1.8D

AF 85mm f/1.8D售價:2980RMB優點:性能價格比高,結構簡單缺點:手動對焦手感差,背景虛化的感覺偏硬AF 85mm f/1.8D一直是尼康的保留產品,鏡頭採用RF(後聚焦)方式,各對焦距離收差抑制良好,實現高反差的畫面對主體人物的刻畫達到絲絲入扣程度,AF合焦 速度快。前端聚焦時不旋轉,方便圓偏的使用,金屬的折光罩提高了鏡頭的檔次,讓用戶有十足的滿足感。鏡頭的性能價格比很高,不足85 1.4一半的價格。.AF DC 105mm f/2D

AF DC 105mm f/2D

AF DC 105mm f/2D售價:6790RMB優點:特殊結構的長焦人像鏡頭,柔化背景的能力出色缺點:在膠片時代最可以招MM喜歡的鏡頭,在數碼的衝擊下有點力不從心鏡頭採用DC環,可改變前、後景的虛化程度,採用圓形光圈,虛化生動優美,在膠片上有著很突出的作用,和「表兄」AF DC 135mm f/2D相比僅僅是焦距上略短,從一般的情況看,進入數碼時代這種柔化的效果在圖像處理軟體上很容易實現,鏡頭的應用性大了一點折扣。筆者曾經熱情追逐過 這支鏡頭,在尼康的數碼單反上使用,150mm左右的焦距拍攝人像還可以接受的,如果二手的價格比較合適買上一支在拍攝MM的時候來上一點懷舊的人像風格 也是不錯的,說不定還有意外的收穫呢。4.AF DC 135mm f/2D

AF DC 135mm f/2D

AF DC 135mm f/2D售價:7700RMB優點:輝煌一時的人像鏡頭達到F2的光圈,優質的中心銳度,柔滑的背景缺點:數碼上變得不再實用AF DC 135mm f/2D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尼康不折不扣的人像柔化王,在拍攝的人像照片上 有著先天的優勢。但是膠片的逐漸沒落改變了這一切,這支在135mm依然擁有強勁大光圈的鏡頭,在數碼的催化中,逐漸喪失了優勢。小像場讓本來合適的焦端 變成了長達200mm的怪物,photoshop的普及和應用,使柔化人像變得不再神祕。沒有人可以否認它是尼康最優秀的長焦鏡頭之一,只是數碼單反的出 現讓它暫時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尼康的工程師會不會重新把全畫幅帶到我們的身邊,重現DC長焦往日的輝煌。傳統中焦鏡頭1.尼康 AF 28-100mm f/3.5-5.6G

售價:850RMB優點:價格便宜,有一定的長焦缺點:典型的「狗頭」這支28-100誕生之初就是配合尼康的低端相機,總體的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就是28-100的焦段有點讓人奇怪。2.尼康 AF 28-80mm f/3.3-5.6G

售價:820RMB優點:簡單實用,輕便(相同規格中最輕)全焦段35cm最近對焦距離,性能價格比高缺點:做工稍差,變焦阻尼過輕最常用的變焦鏡頭,抓拍、風光攝影中性能價格比極高的鏡頭。鏡頭結構6/6的結構,之前有一個D頭產品,這支鏡頭可以看作是第二代。從使用上看,和28-100的感覺一樣,只是光圈略大焦距略短,究竟選擇哪款「狗頭」就看用戶自己選擇了。3.尼康 AF 28-105mm f/3.5-4.5D IF

售價:2900RMB優點:做工精美,手感好,微距在同類型鏡頭中領先缺點:對焦慢這支尼康 AF 28-105mm f/3.5-4.5D IF曾經被佳能的用戶當作進攻尼康的「把柄」,憑心而論和佳能的同檔次產品相比對焦上的差距很明顯,銳度水平相當,且價格偏高。但這支鏡頭也有自己的優 勢,首先做工精湛,沉甸甸的鏡身使用的手感很好,此外在105mm端實現1:2微距,這對於一般的用戶足夠使用,隨著G口鏡頭和超聲波技術在尼康家族的普 及,相信這款鏡頭的更新也為時不晚了。4.尼康 AF 28-200mm f/3.5-5.6D

售價:不詳優點:全焦距段的適用範圍,相當具有實用性缺點:對焦慢,長焦的成像不是很讓人滿意騰龍等副場鏡頭廠商最先推出了「一頭走天下」的概念, 並推出了很多款變焦比超過10倍的產品,並得到很好的回報。作為原廠廠商自然不能落後,這支鏡頭就成了直接的產物,這支旅行鏡頭並沒有扣上高端產品的標 識。成像上長焦端的表現不是很讓人滿意,抗玄光的能力也有限,現在由於推出了這個鏡頭版本的G型產品,所以要找它的蹤跡只能去看看二手市場了。5.尼康 AF 28-200mm f/3.5-5.6G IF-ED

售價:2900RMB優點:輕便小巧,絕對優秀的旅行鏡頭缺點:和上一代產品相比做工精細程度稍差超小輕盈的G型高性能變焦鏡頭,重量只有360克,將便攜和方便的性能提升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光學配置也很齊全12件11組(包括3片ED鏡) 有效提高了成像,對焦也變得更加輕巧了,如果您最討厭更換鏡頭時的繁瑣程序,不防配上一支。6.尼康 AF-S 28-70mm f/2.8D IF-ED

售價:11200RMB優點:近乎完美的中焦鏡頭,大光圈,幾乎看不見的暗角,優質的成像缺點:如此優秀的產品放在數碼上變得尷尬了尼康 AF-S 28-70mm f/2.8D IF-ED,是尼康中段的頂級產品,2.8的大光圈同時帶來完美的成像素質, 超聲波的應用也靈敏準確。這支鏡頭依然是D頭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保護了高端鏡頭產品在尼康老式相機上的應用,曾經見過有人在網上討論,尼康是否可以製造出 24-70/2.8這樣的大廣角變焦鏡頭,以拓展在數碼上的使用。筆者認為尼康具備這個技術實力,只是推出的時間尼康會儘可能的滯後,一方面尼康專門推出 了AF-S DX 17-55/2.8G IF-ED這樣的DX專業鏡頭,如果是尼康數碼的忠實用戶等於有了更好的選擇。隨著尼康機身的不斷更新,尼康推出D口鏡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尼康並不打算 繼續喫手動輝煌時代留下的老本,但是要將那些產品的在市場上消化掉也是一個時間問題。數碼上全畫幅的趨勢毋庸置疑,如果真如傳言在D3系列的產品上使用全 畫幅的電子感光產品,17-55就完成了歷史使命,28--70將更是一把利器,24--70的推出就顯得沒有什麼意義了,省下這筆開發費用難道不好 嗎?7.尼康 AF 35-70mm f/2.8D

售價:5200RMB優點:成像素質非常的優秀,在大光圈條件下也能保證很好的解析度缺點:對焦系統落後,在數碼上會有很大的限制,完全喪失廣角這是一支標準的「膠片」鏡頭,雖然沒有使用任何先進的鏡片,但是老尼康鏡頭的銳度品質有目共睹,作為尼康F4時代的「老臣」經歷了尼康在那幾年的輝煌。數 碼的風行讓老頭只能變成了標準人像變焦鏡頭,不僅如此由於沒有使用尼康的新型抗色散的技術,拍攝的邊緣會有一定的紫邊現象,對焦性能也滯後。傳統長焦鏡頭1.尼康 AF 70-300mm f/4-5.6G

售價:900RMB優點:輕便小巧缺點:典型的塑料鏡頭性能價格比高的變焦比達4.3倍的G型望遠變焦鏡頭,為實現輕量化,採用3組變焦光學結構,保證全焦段光學質量。 採用圓形光圈,背景虛化優美。作為最低端的長焦產品,在尼康龐大的家族裡很不起眼,典型的塑料質地,適合初學者的使用。2.尼康 AF 70-300mm f/4-5.6D ED

售價:2550RMB優點:對焦手感優秀,不論是抗玄光還是銳度在同等鏡頭中都是領先的缺點:作為長焦鏡頭,對焦的劣勢明顯70--300鏡頭,一直是各個廠商在長焦端的主力產品,尼康的這支在與其他品牌的比較中中規中矩。尼康沒有像佳能的同類產品中使用很多的新技術。隨著佳 能的70--300DO產品的誕生這個平衡有望被打破,D80發布同時尼康更新了70--300並增加了防手抖功能,新的型號是: AF-S VR Zoom-Nikkor 70-300mm f/4.5-5.6G IF-ED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在市場上看到這款新的產品了。

AF-S VR Zoom-Nikkor 70-300mm f/4.5-5.6G IF-ED3.尼康 AF 80-200mm f/2.8D ED

售價:6500RMB優點:高性能的成像素質,長焦配備大光圈缺點:AF轉換的環型設計有一定的缺陷,耐用性一般這就是尼康著名的第三代「小鋼炮」,有這優質的成像素質,在同類鏡頭中是最佳的性價比產品。鏡頭使用尼康的內對焦技術,不僅自動對焦迅速,手動的手感也很 好。遺憾的是AF轉換的環型設計實在不耐用,在網上這點的負面消息很多。儘管如此,小鋼炮卻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鏡頭在數碼時代裏鏡頭銷量絲毫沒有減小的趨 勢,尤其是超高的性能價格比,會讓每一個尼康的用戶動心。4.尼康 AF-S 80-200mm f/2.8D ED

售價:8500RMB(二手)優點:對焦迅速快捷,繼承了「小鋼炮」高素質的成像缺點:體重過於沉重,體積也偏大這支鏡頭可以稱之為「小鋼炮」的一種延伸,有一部分影友稱之為「快速鋼炮」,確實這支鏡頭安裝了超聲波馬達,從本質上解決了80-200鏡頭的對焦問題。龐大的體積和過重的重量加上昂貴的售價,讓他在與佳能「小白」系列的競爭中處於下風。沒有人否認這是一支優秀的鏡頭,如果二手價格合適依然是一件不錯的利器。5.尼康 AF-S VR 70-200/2.8G IF-ED

售價:12700RMB優點:超聲波,放抖,2.8 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好?缺點:無這是一支看堪稱完美的鏡頭產品,尼康自此在長焦上和佳能平起平坐了。這支2001年尼康的長距離變焦鏡頭產品,使用了尼康所有的看家技術,並第一次把VR 的放抖技術放進了尼康的2.8系列高端鏡頭,並在介面上果斷放棄了D型介面,從這個角度上看這個決定是成功的。「小竹炮」的外觀不僅纖細精緻,並推出時尚 的白色版本,也算是尼康有效變革的標誌產品。鏡頭使用SWM(Silent Wave Motor)來控制,將變焦時產生的聲音減至最低及加快變焦的速度,IF(內變焦)技術使鏡頭對焦時能更流暢 ,VR減震系統,能減低快門速度三檔,M/A模式提供自動及手動快速轉換。6.尼康 AF VR 80-400mm f/4.5-5.6D ED

售價:9800RMB優點:長焦放抖,適合很多題材缺點:光圈小當筆者看到這支鏡頭的時候,感覺它就是尼康家族中的一個怪胎,這支售價高達1w的鏡頭,居然沒有使用內對焦技術(估計是為了控制鏡頭的體積),給使用的時 候帶來了一定的不便;光圈小又是一個弊病,在400mm的光圈僅僅為5.6,相當於在「小鋼炮」這類的鏡頭產品上安裝了2倍增距鏡所達到的鏡頭焦距效果, 顯然後者配置雖損失了畫質但用途更廣泛且價格更低些。7.尼康 AF-S VR 200-400/4G IF-ED

售價:47200RMB優點:超長變焦,保證完美畫質,實現全程F4的光圈,防塵防水設計滿足職業攝影師的要求缺點:無這是一支同時裝備SWM驅動馬達和VR減震系統的高端G系列鏡頭,可以用於135畫幅的膠片SLR,也可以用在D系列的DSLR。當用於DX畫幅的 DSLR上,該鏡頭的焦距為300-600mm變成了超長距離的攝遠鏡頭,如果配合TC-14EII/TC-20EII增距鏡居然變為了900mm /1200mm的巨炮。 該鏡頭的推出,是為了配合現有的AF-S VR 70-200/2.8G IF-ED,更能滿足專業人士的使用。Nikkor AF-S VR 200-400/4G IF-ED的推出,設立了一個超長焦變焦鏡頭的新標準。Tag:aehui發表於16:57:14|閱讀全文|評論0|編輯|分享02008-09-15光圈與快門的設置規律及技巧- [數碼相機參數設置技巧]光圈與快門的設置規律及技巧當你拍攝時需要遵守哪些基本規則呢?都有哪些基礎知識是你在拍攝時要時時記在頭腦中的呢?有什麼基本原則是通向精彩照片的必經之路呢?那就是下面這12條基本的攝影法則。⒈陽光16法則。這條基本法則適合於在白天拍攝明亮的、照明均勻的場景,即用光圈為f16,快門速度用感光度指數的倒數,例如光圈f16,感光度為 ISO100,快門速度可以選擇1/100秒。在此基礎上,如果在海灘上拍攝可以將光圈縮小到f22,如果遇到多雲天氣可以將光圈放大到f11,以此類 推。⒉月亮11、8和5.6法則。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法則,它只有在拍攝月亮時纔有效:滿月時光圈為f11,快門速度高於感光度指數的倒數;月缺時快門速度不變,但光圈改為f8;如果只剩一彎新月,則在相同的快門速度下選擇f5.6光圈。⒊機震法則。手持相機拍攝最低的安全快門速度為所用鏡頭焦距倒數,低於這一快門速度,機震可能導致照片銳度下降。比如使用50mm鏡頭,快門速度應高於1/60秒,如果現場光照度不足,可以使用閃光燈、三腳架或讓相機藉助某些固定物體來加以解決。⒋灰卡法則。在拍攝過程中,使用18%灰卡測光是獲得一張曝光均勻、準確照片的最佳方法,即使你忘帶灰卡也沒關係,你可以伸出手來,讓它面對光源,用測光表或機內測光計測光,以測光值為基礎增加1級曝光量即可(不同的皮膚色調可能導致測光精度有一點偏差)。⒌景深法則。對遠處的被攝體聚焦時,通常景深區域在被攝體前方的長度是在被攝體後方長度的2倍。換言之,被攝體通常在景深的後三分之一處。這在所有光圈和焦距上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光圈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你能夠拍攝的清晰長度就越大。⒍最大數碼列印法則。為了計算你手頭數碼相機能夠輸出的照片的最大列印規格(是在人們能夠接受的成像質量作為前提的情況下),可以將你相機的最大解析度除 以200,就能算出這臺數碼相機列印規格(有的攝影文章和攝影圖書將其稱為展覽級照片質量),如果除以250就是該機的極限列印規格,所得結果的單位是英 寸。⒎曝光法則。最經典的闡釋是:「按照高光部位曝光,然後按照暗部來沖印」,這對傳統反轉片和數碼相機來說都是一樣準確的,不過使用負片———特別是彩色負片,最好還是曝光過度一檔。⒏快速閃光曝光法則。當使用沒有自動降低閃光燈輸出量、實現閃光補光的自動閃光燈時,可以將閃光燈上的感光度設置提高到你所用焦距感光度的2倍。⒐閃光燈工作範圍法則。要了解你的閃光燈最大的工作範圍,就需要這條規則了。這條規則是:「距離加倍,感光度速度提高4倍」。舉例而言,如果感光度為 ISO100時,閃光燈最大有效距離是6米,那麼更換ISO400膠捲或將數碼相機感光度提高到ISO400時,閃光燈最大有效距離為12米。⒑百萬像素乘數法則。為了使數碼相機解析度提高一倍,你必須將數碼相機的有效像素數乘以4才能做到這一點(不是2倍!),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要將解析度提 高一倍,必須讓影像感測器有效像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增加1倍,因此影像感測器上像素數的數量自然就是2倍×2倍=4倍啦!⒒動體凝固法則。為了記錄下垂直於鏡頭光軸運動的物體,你需要在物體面向或背向相機移動時所需快門速度基礎上將其提高2級;當物體以與鏡頭光軸呈45度夾 角面向或背向相機移動時,所需快門速度為物體面向或背向相機移動時所需快門速度基礎上將其提高1級。舉例而言,如果一個人以中速面向你跑來,需要用 1/125秒將運動固定下來,當他以同樣速度從取景器中橫向跑過時就需要1/500秒快門速度了,如果他是以斜向跑過時只需1/250秒快門速度即可。⒓日落法則。為了在日落時分拍攝能夠獲得準確曝光,測光區域應位於太陽上方,但不能包括太陽本身,如果你希望整個場景看起來像是日落半小時後的效果,可以在此基礎上縮小1檔光圈或減一級曝光量Tag:aehui發表於01:01:09|閱讀全文|評論0|編輯|分享02008-09-15數碼相機感光度- [數碼相機參數設置技巧]數碼相機感光度 和老手拍攝技巧在攝影中,感光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拍攝設置。拍攝不同場面往往要選擇不同ISO感光度。在光線良好的場合,選擇低感光度,可以得到高畫質影像。在拍攝現場光線很暗,用最大的光圈或者用最慢的速度,都無法有效地捕捉到影像,如有些光線受限的新聞和體育比賽場合,需要選擇高感光度,首先要保證完成拍攝,有時捕捉到影像的本身比獲得高質量影像更加重要,能夠把照片拍下來是第一位的。感光度與照片的顆粒、解像力和解析度成反比關係。感光度低的膠片成像質量高,解析度高,顆粒細膩;感光度高的膠片,顆粒增大,而解析度會下降。膠片的感光度雖然也有很多種,但是,比起數碼的可調式感光度來說,它的調節範圍少於數碼相機。數碼相機在感光度選擇、擴展上有很大的優勢。數碼相機以改變信號的放大倍率的方式改變感光度。數碼相機的感光度可以從ISO100、200、400、800、1600、3200中選擇,有的相機可以把感光度擴展到ISO50和6400。在上述的整級倍數之外,還可以進行半檔、甚至是三分之一檔的設置,這樣一來,數碼相機的感光度級別分得非常細,從 50~6400之間分佈非常均勻,設置囊括了感光度的全部區段,拍照片時,可以針對各種不同的場合,選擇一個最恰當的感光度設置。膠片的感光度有 ISO25、50、64、100、125、160、200、400、800、1600等,分區也很細,相當實用,但是比起數碼的細分,仍有不同。比如,膠片感光度400和800之間,分級不細,數碼的ISO分級可以是400、500、640、800,多了兩個選擇,這一點點的選擇可能就會挽救一張拍攝困難的照片,以在內容和質量中找到最佳平衡點。一個膠捲只有一個感光度,改換感光度就必須更換膠捲,數碼可以每拍攝一張更換一種感光度,相當於攜帶了將近20 種不同感光度的膠片。同時還可以隨心所欲地設置色溫,達到與任何現場色溫精細平衡的程度,彌補了膠片只有日光、燈光兩種平衡色溫之外的不足,這樣說來,一臺數碼相機就相當於一座膠片庫——這樣說並不為過。數碼相機感光度設定與影像質量有密切關係。低感光度拍攝的照片影像質量高,畫面細膩,沒有噪點,解像力高。數碼影像與膠片在感光度反應上類似。在使用高感光度拍攝時,超過ISO1000時,數碼影像就能夠看到尚可接受的噪點,而超過了ISO1600,噪點就很明顯,除非照片的內容重要到可以忽略照片畫質的程度,某些數碼相機在ISO400的噪點已經很明顯。數碼的噪點是怎樣產生的呢?有以下幾個原因:太大的電信號放大倍率,可能產生影像本身並不存在的電子 雜訊;長時間曝光,某些高檔數碼相機為此專門設置了長時間曝光的降噪功能;相機溫度高,比如在陽光下曝曬、拍攝現場溫度高,使照相機自身的物理溫度升高, 也會形成影像噪點,儘管設定的是低感光度,噪點也會產生,設置高感光度噪點就會更大。由於以上原因,用數碼相機拍照有一個原則,這一點與膠片類似:在能夠拍攝下影像的情況下,盡量地使用低感光度,以求獲得更好的影像質量。有一點提示:數碼相機長時間曝光後,影像的運算和傳輸要耗費很長時間,基本是拍攝多長時間,傳輸多長時間,假如曝光一個小時,就要等待一個小時傳輸,不能 進行下一張拍攝。膠片則沒有這種麻煩,曝光完成,立即進入拍攝狀態。用數碼相機的,只能坐等相機傳輸完成,所以夜景長時間曝光拍攝,數碼相機的電池必須充 足,否則傳輸中途斷電,將前功盡棄。Tag:aehui發表於00:54:18|閱讀全文|評論0|編輯|分享02008-09-15教你控制廉價鏡頭的成像質量- [數碼相機參數設置技巧]來看一看怎樣讓我們手中的廉價鏡頭通過神奇的光線而得到清晰、美妙的圖像。第一,使用適當的光圈以獲得優質影像。在攝影當中,對鏡頭光圈的控制是最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為光圈值可以影響到景深效果、快門速度、成像風格和成像質量!不過,這裡我們主要是討論光圈大小對成像質量的影響。在一般經驗當中,使用一隻鏡頭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滿意的成像質量!當全開光圈時,光線幾乎會穿過鏡頭鏡片的全部面積而在感光物上成像。這 樣一來,鏡頭鏡片因為生產過程中精度不足而產生的缺陷(尺度誤差)便會在最終的影像上暴露無餘。於是,我們收縮光圈,使得僅有鏡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積而不是 全部面積透過參與成像的光線。結果是鏡片邊緣沒有透過光線的部分的製造誤差沒有機會去破壞成像質量,畫質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種理論, 應該是光圈越小(同一鏡頭,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實際上,我們會碰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縮小光圈使得鏡頭光孔變得過於微小,那麼當光線通過光孔時發生 的衍射現象就會顯得十分嚴重。而這種光學現象同樣會降低鏡頭的成像質量!因為光圈值=光孔直徑/鏡頭焦距,所以同樣是使用較小的光圈,鏡頭焦距越短,光孔也就開得越小。根據這種關係,我們不難發現:當用較小的光圈拍攝照片時, 焦距越短的鏡頭越容易因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質量。想一想,一隻焦距為300mm的鏡頭,即使把光圈值縮小到f32,此時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隻光圈開大到 f3.2的30mm焦距鏡頭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樣!知道了這些,對於開始所提到的「一般經驗」,我們就不必總是在意了。舉個例子,我手中有一隻70—300mm鏡頭。我專門測試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質量,結果是最小的f29和f32為最佳光圈!第二,快門速度也會影響到鏡頭的成像質量。首先我仍然要累述一個「一般經驗」,即如果用1/M秒來表示快門速度,用N毫米來表示135相機的鏡頭焦距。那麼在手持相機進行拍攝時,一般認為M需要大 於N纔不至於由於手的抖動導致圖像模糊。也有人更嚴格地提出M要大於2N,以使圖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其實,以上的「一般經驗」與本文並無直接的關係,因 為本文完全是圍繞鏡頭而言的,而且還區分了高檔鏡頭和廉價鏡頭。但是由於上述的「一般經驗」讓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門速度。他們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 時,總是認為「哪怕只快那麼一點兒,也會更清晰」。這就有問題了!眾所周知,單反相機有一個弱點:在拍攝瞬間,反光板的運動會使整個相機產生震動,從而導致影像模糊。為瞭解決這個問題,設計者為一些高檔相機添加了反光板 預升的功能,有效地避免了反光板帶來的震動。不過目前,大多數照相機仍然不具備此種功能。當然,還是那句話:不是因為沒有技術,而是因為沒有利潤!(我的 數碼單反機身花了6000元買來,不還是沒有嗎?!)這個時候,就只有我們自己想辦法了。在這裡,我們主要是討論長焦鏡頭,因為根據幾何當中的相似比,長 焦鏡頭會放大相機的震動,使模糊程度加重。高檔次的長焦鏡頭往往一是較重,二是配備有專門的支架。前者就好像在射擊時使用較重的槍械反而更穩,更容易射準一樣,重力緩衝了震動。並且據我的經驗,無論是手持拍攝還是使用三腳架, 情況都是這樣的。而後者讓我們在使用三腳架時,整個照相機能夠處於更加平穩的狀態,當然也就減小了震動幅度。可是在於普通的廉價鏡頭,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鏡身輕而不堅固,雖然長卻又沒有專門的支架。拍攝時,相機完全是靠機身和三腳架的雲臺相連。光是看起來就極不平衡!在拍攝瞬間,我們可以從取景框裏觀察到 明顯的震動,甚至還可以聽見鏡頭各部分因為結合不嚴而發出的聲響!這時,成像便自然無清晰可言。不過不必沮喪,我現在就告訴大家,用這樣的鏡頭也能拍出清晰的圖片!方法就是:加PL濾鏡、加ND濾鏡、收縮光圈、調低感光度(ISO)……總之,盡量降 低快門速度,而不是「一般經驗」當中的提高!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要儘可能地延長曝光時間。因為反光板的震動只在抬起和放下是產生。而反光板放下之前快門 就已經關閉了。可見,只有反光板抬起時產生的震動會導致影像模糊。現在我們假設這種能夠導致影像模糊的震動會持續1/3秒,那麼如果整個曝光過程的持續時 間都不足1/3秒,我們便可以認為照片完全是在相機的震動當中生成的。也就是說,它的清晰程度100%地受到了相機震動的不良影響。但如果曝光時間為3 秒,那樣照片的清晰程度就只有11.11%受到相機震動的不良影響。這樣一來,「好的影像」便可以覆蓋「壞的影像」,照片的清晰度就明顯的提升了。當然,如果攝影光線強到足以使「M大於N」甚至「M大於2N」,那顯然是最理想的。只是當N值較大,光線又不足,比如在室內、森林或者黃昏、黎明拍攝照片 的時候,我們才考慮去降低快門速度。如果光圈為f8,感光度為ISO200時,快門速度僅有1/60秒,那麼謀算著怎樣去提高快慢速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 無論是開大光圈還是提高感光度都會明顯地降低照片的畫質。這樣,我們就收縮光圈至f32,調低感光度為ISO100,再加上PL濾鏡,快門速度就可以降至 1.5秒了。第三,時時提防炫光的出現對畫質的影響。對於那種由大小不一的彩色光斑連接成一條線的炫光,我們也許是無能為力的。因為那種炫光是由於畫面當中存在特別明亮的光點而造成的。例如太陽或路燈。這些 東西存在於畫面當中,如果擋住便無法拍攝了。雖然高檔次的鏡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炫光出現,不過有時候,這樣的炫光卻也是挺漂亮的。而對於另外一種最為 常見的炫光,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減輕它對畫面的影響。其實炫光並不只是通過鏡頭才能觀察到。我們拿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觀察到它:打開一本書,用左手舉起來對著天空看,我們會發現書上的字變得沒有平時看起來那麼 清楚,好像有一層薄霧蒙在上面。這就是炫光在作怪。然後再用右手掌盡量多的擋住天空,並向書本移動,最後讓手掌挨著書的上沿。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 那一層「薄霧」越來越淡,字也變得越來越清楚。眼睛是這樣,鏡頭也是這樣。而鏡頭上的遮光罩就起著剛才手掌的作用。可是,遮光罩往往製作得不夠長,這裡有三個原因:一,遮光罩的遮擋範圍要照顧變焦鏡頭的較廣一端;二,做太長了無論是攜帶還是使用都不方便;三,為了控制 生產成本。這個時候,單反相機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我們可以用手、帽子、筆記本甚至反光板等一切既不透光又輕巧的物件去遮擋鏡頭前面很亮,但又不在畫面之 中的部分。然後在取景框裏仔細的觀察效果,以便控制、調整遮擋的方向和角度。直到我們認為所見的景物都處於最合適拍攝的清晰(通透)程度,再摁下快門。特 別是在風光攝影之類的「慢攝影」中,這種方法是相當實用的。第四,適當地改變攝距以獲得更好的效果。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善於使用變焦鏡頭的不同焦段來拍攝照片,也就是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變焦鏡頭各焦段的成像質量有差別。一般來說(特別是專 為數碼相機而設計的鏡頭),在使用較短焦距拍攝時,成像較好。主要表現為解析度高、反差大、色彩飽和。而在使用普通廉價鏡頭的長焦端時,常常會出現相反的 情況:解析度低、反差不足、色彩平淡,也就是影友們常常說到的「肉」。所以說,我們寧願多用「腳動變焦」,儘可能地使用鏡頭的最佳焦段以獲得更優質的影 像,也不要盲目的相信現在鏡頭上越來越誇張的「大變焦」。另一方面,因為廉價鏡頭大都不具備大光圈,若是需要虛化背景(包括虛化前景),不免為難。這也是眾多影友不惜花費重金添置大光圈鏡頭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實 際上,要想虛化背景,使用大光圈並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要知道,虛化背景就是要讓景深變小。而景深是和光圈、焦距以及攝距這三個因素相關的。光圈越大,焦 距越長、攝距越短,景深也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所以,即使光圈大小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也只不過是三分之一的不足。只要把焦距和攝距控制好,一樣可以 得到另人滿意的背景虛化效果。在拍攝微距照片時,我使用18—70mm鏡頭的70mm端,全開光圈為f4.5,並使用鏡頭的最短攝距0.38m;而在拍攝人像時,我使用70—300mm鏡頭的150mm以上焦段,只要攝距不是太遠,即使把光圈收到f8,背景也依然能「糊成一片」。一方面要求「短」,一方面又要求「長」,可能不免讓人糊塗。不過,只要善於分析、比較,明確主要意圖,不斷地積累經驗,用心去理解鏡頭,漂亮的照片自然會找上門來。玩了一年相機,技巧仍是稚嫩得很。一時再也想不起什麼,那就先說到這裡吧。在擬題目的時候,本來打算用「提升」這個詞。可轉念一想,鏡頭買回來,有怎樣的 成像質量是我們改變不了的。若是改變不了,「提升」又從何說起呢?所以還是說「控制」好。也就是說,我的意思是想和大家一起去重新認識自己已經擁有的鏡 頭。靜下心來,去思考,去感悟,去發現鏡頭的最佳狀態存在於何處。而且不僅僅是這樣,作為攝影人,鏡頭就是眼睛的延伸。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要把鏡頭同化。 讓鏡頭成為我們的第三隻眼睛,像使用自己的眼睛一樣使用鏡頭。當然,這是不容易達到的,它一定是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那麼,我們就從認識鏡頭,學著 控制它的秉性開始一步一步地做吧。鏡頭的生產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時至今日,無論是哪一隻鏡頭也會有它的可愛之處。只要我們能夠去探索,就一定有收 獲。所以,讓我們愛上自己的鏡頭,就像當初愛上攝影一樣。從一個新的起點,用一種新的思維,開始新的攝影。Tag:aehui發表於00:19:11|閱讀全文|評論0|編輯|分享02008-09-14測光- [數碼相機參數設置技巧]我們一般用的相機的內置測光系統都是反射式的,而手持式的測光表一般都是入射式的,這兩種表的的使用和控制都有非常大的區別,很早以前,測光表就是入射式的了,這種表在漫長歷史中的一直都是專業攝影者最為信賴和喜愛的工具,雖然這些攝影者中很多都使用象哈蘇 500或仙娜等不得不依靠這類測光表的系統,但是就算讓他們使用當今最為先進的相機,他們還是更為相信他們手中的測光表。大體上來說入射式測光表的使用會比反射式的簡單,它的結果非常準確一般使用這種測光表時,只需要注意測光表的乳白色漫射光罩的方向,最為簡單的是把乳白色的半球的正中軸線對準相機鏡頭的方向就可以了,然後得到的讀數就是很準確的結果了,可以這樣說,入射式測光表的的測光結果相當於用點測光對在同樣位置的標準灰卡測光,一般的情況下是不需對這個結果有什麼調整,但是如果遇到膠片的曝光容度的問題的時候就要適度的考慮增減了,特別是使用專業反轉片,象維爾維亞這一類的曝光容度很小,而且反差大的膠片,稍有不慎就會失去層次,但是由於他出色的細節和色彩表現,是他成為最為常用的膠捲之一,在用它表現白色或黑色的時候,為了得到應有的細節就必須要對曝光做出偏移,這個偏移量各膠捲有所不同,需要對一種膠捲的曝光特點非常瞭解纔行.正確測定曝光人射式測光入 射式測光是從主體位置把測光表對著相機。這種方法主要是測光線的強度,完全不考慮主體反光這個因素。很明顯,只有在拍攝的景物範圍內光線條件變化很大的時 候,纔有必要從主體的位置去測光。如在近距離內使用人工照明,光線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顯著地減弱,所以,必須從主體的位置測定,才能測出光線的正確強度。 在室外陽光下拍攝時,則總是在接近相機的位置測光。由於人射式測光所測的是投射在平面上的光線,所以測光表的受光角必須很大,足以包括180度的範圍。要做到這一點,可在測光表的測光口上加一個球形散光罩。這樣測出的數字是以主體的平均反射率為17% 為基準的。對於反差較高的物體,必須作一定的校正:負片的曝光應比測光表上所所的略多一些,而反轉片則應略少一些。由於這種方式的測光不能進行選擇性側光 和點式測光,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得作一些估計工作,還得有一定的經驗。如果光線難於測定,通常需要另測一次反射光,以便和入射光測出的數字互相比較。要 是這二者差別太大,就應找出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並對曝光作相應的校正。反射式測光用 這種方式測光的時候,總是把測光表從相機的位置對向被攝體。為了得到精確的結果,測光表的測光角和所用鏡頭的視角應大致差不多。測光角如果大大超過鏡頭的 視角,就應該把測光表放到離主體較近的地方,使測光表的視場和鏡頭大致一樣。在反射式測光中,測光表顯示的是主體的平均反射光,同時,它還把測光角內一切 其它反射光都測量進去了。只要最強的高光和最暗的陰影部份的測定值和整個景物的重點平均測定值相差不大,這種測光方式總能提供準確的曝光值。如果景物中有小塊極亮或極暗部分,所測出的總平均值必須加以校正。其校正程度視所用膠捲的類型和這些極亮或極暗部分在畫面上的重要性如何而定。如用的是負片,最好對應表現層次的陰影部分作選擇性的近距離測光,並對測得的曝光值降低1級曝光值(即開大一級光圈)。如用的是反轉片,則正好相反。景物的明亮部分(不一定是最亮的高光部分)仍應表現一定的層次,因而應測出其曝光值,並對測出的結果開大1/2一三級光圈。對於選擇性測光(點式測光),這種方式的效果最好,因為測光表所測的只是物體上小面積的突出部分。用一個可以根據需要而改變測光角的測光表,或用一隻校推測光表靠近主體的地方,是很容易進行選擇性的點式測光的。如果我們瞭解及掌握這兩種測光方式的原理,無論用那一種方式都能得到良好的、一致的效果。我們知道有兩種測光方法:1.平均測光(或叫總體測光)。2.選擇性測光(或叫點式測光)。在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根本不同之處。顧名思義,平均測光(總體測光)測定的是物體的總亮度;它把最亮部份和最暗部分綜合起來同時測定,從而提供一個平均亮度值,並以適當的速度優圈組合顯示出來。對於低反差的物體或明暗面積分佈 均勻的花紋(如斑馬)來說,用這種方法測光,就能得到不但可靠,而且是最合適的結果。如果只要得到物體上某部分的絕對正確的曝光,比如肖象照片中皮膚顏色 的準確再現,就應用選擇性測光,並以所得的測定值作最終確定曝光的基礎。其餘不那麼重要部分,可讓它稍為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如有點式測光或點測光附件, 選擇性測光就會順利得多。物體反差的測定有些新式測光表的使用範圍很廣:它不僅能測定適當的速度/光圈組合,還可以用來測定物體的反差範圍。這種反差範圍必須限制在某種程度以下,不然就無法如實地再現主體。「反差」這個詞可用於各種不同的場合,規解釋如下:影象反差:是膠片乳劑準確再現的影調範圍。物體反差:是物體表面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的差別。也可以叫作總亮度範圍。光線反差:是指不同光源亮度之間的相對關係,例如主光與輔光的關係。要正確估計反差在攝影中的作用,就得了解各反差值之間的互相依存關係,並把這種關係和膠片所能達到的反差範圍聯繫起來考慮。1.影象反差是物體反差和光線反差的乘積:影象反差=物體反差X光線反差2.某一膠片感光乳劑的反差範圍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它的用途:主要作放映用的反轉片,它的反差範圍遠遠大於製作照片用的負片。人們的眼睛對色彩和反差的感受極其主觀,也極不可靠。要想精確地測出反差並得到最佳曝光測定數,就得有一個高質量的手持測光表,能測定入射光,也能測定反射光。首先,要測定物體反差(或叫總亮度範圍),它是由物體各部分的反光性和色值決定的。所以用反射式測光法測出幾個局部的數值就可得到物體反差。例如,光圈為f5.6時,測出的最亮部分的快門速度為1/500秒,而最暗部分為1/30秒,這兩檔快門速度就是物體的亮度範圍。就是說,物體反差決定於這兩檔快門速度的比率,即30 1——— = ———=1:16(物體反差)500 16測定光線反差也很簡單,因為我們可以從每個光源測出其入射光的亮度。比如,在同樣的光圈下,如測得的主光的快門速度為1/100秒,輔光為1/30秒),則.30 1光線反差為:——— = ———(1:3)100 3這樣,我們就能在所得到的這些反差值的基礎上計算出影象反差:物體反差X光線反差=影象反差1 1 1—— X —— = —— = 1:5016 3 48假投拍攝者必須用小於1:32的影象反差才能使彩色負片有良好的再現能力,那他只有把光線反差從1:3改為1:2,才能把影象反差從1:50降低到1:32。這意味著物體的光線反差要小些,平談些。這樣,就可得到一張影象反差為1:32的負片,用它來印製照片,就能表現出完美的色調範圍。根據高光和陰影的測定值確定了物體的反差值以後,下一步就可以算出適當的曝光了。我們可以把最初選定的f5.6作為拍攝用的光圈,然後把1/500秒和1/30秒之間的速度,即1/125秒,作為正確曝光的速度,也可以用其它任何相應的速度和光圈組合來代替1/125秒和f5.6。適用於反轉片的光線反差一般為1:3,在這個反差範圍內,物體的亮部和暗部的色調關係和色彩可以得到真實的再現。換句話說,只要最亮的燈和最暗的燈的差別不超過因數3,就不會由照明反差過大而產生任何曝光問題。負片可能接受的照明反差較大,可達到1:6。但這兩類膠片的影象反差都必須壓縮到1:32,這樣透明片或負片才能作為原底,用來印刷和複製。然而,如要得到最佳效最,最好用1:16那樣低的影象反差。另一方面,如果透明片只打算用來放映幻燈,影象反差可以達到1:200此這麼大的反差範圍,對物體反差和光線反差自然能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光線反差不僅在攝影室裏就是在室外,都有很大的作用。在緯度適中地區,陽光明朗的時候,光線反差為l:5,在薄霧的時候為1:4。濃霧會改變平常室外光線的性質,把通常日光下的反差完全消除,使光比下降到1:1。總的說來,拍攝者控制光線反差的手段是很多的,他可以給陰影部分增加一些光線,以達到光比平衡,也可以用反光板來達到同一目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