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島記者 呂曉平 圖/採訪對象提供

  1986年4月15日,就在當時膠州、即墨、嶗山三縣交界處的桃源河改道工地現場打響了引黃濟青工程第一炮。歷經3年半的時間,引黃濟青工程於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據統計,通水近30年來,引黃濟青工程已累計從黃河、長江引入棘洪灘水庫41.75億立方米(嶗山水庫總庫容5601萬立方米,引水總量接近75個嶗山水庫),實現了“遠水解近渴”,爲青島市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保障,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輸水河人工開挖現場。

  30年引水41.75億方

  青島是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背山面海,然而青島也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爲247立方米,僅爲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1%,是我國北方缺水最嚴重的城市,缺水成爲制約青島發展的一大瓶頸。

  引黃濟青工程建設勢在必行。據介紹,引黃濟青工程途經濱州、東營、濰坊、青島四個地市,包括博興、廣饒、壽光、寒亭、昌邑、高密、平度、膠州、即墨等縣市區,跨越小清河、濰河、膠萊河、大沽河等30多條河流,最終到達城陽的棘洪灘水庫裏,之後供入島城的千家萬戶。

  通水30年來,引黃濟青工程已累計從黃河、長江引入棘洪灘水庫41.75億立方米,向青島市供水40.3億立方米,爲青島市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保障。

  棘洪灘泵站。

  連“跳”四級水位提高50米

  據瞭解,2012年底,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山東段幹線主體工程完工,2015年,滾滾的長江水通過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也順利抵達棘洪灘水庫。據介紹,長江水入青也是沿着原來的引黃濟青渠道。

  4月14日當天,記者來到引黃濟青渠道旁看到,長江和黃河的混合水正沿着寬闊的渠道源源不斷地往南流。據介紹,渠道內以黃河水爲主,混合水經過桃源河河底之下的倒虹管流入棘洪灘泵站北側的前池,然後再由7臺水泵機組將水抽到棘洪灘水庫內。在棘洪灘水庫的西北側有一座高樓,這個高樓正是棘洪灘泵站,這裏也是棘洪灘水庫的“心臟”。

  採訪中,山東省膠東調水局青島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引黃濟青工程全線長達253公里。“這麼長的距離,水並不全是自流的,前後經過了四級泵站。”工作人員說,濱州博興打漁張引黃閘是引黃濟青源頭,黃河水從這裏經過渠首沉沙,通過輸水明渠自流進入壽光,之後經過壽光的宋莊泵站提水,繼續沿輸水明渠自流,隨後又經過昌邑的王耨泵站、平度的亭口泵站以及棘洪灘泵站提水,水流的高度甚至被提高了近50米。

  “一級一級水泵提水才最終進入棘洪灘水庫,所以說黃河水來到青島每一滴都很珍貴。”工作人員表示,除了提水高度高之外,沿線輸水距離長,水流從黃河水閘到棘洪灘水庫大約需要一週以上的時間,蒸發量大,再加上正常的滲漏損失,所以進入棘洪灘水庫的每方水都很來之不易。

  “遠水”解島城“近渴”

  時間一晃30多年過去了,引黃濟青工程建成之初的計劃日供水30萬方,如今日均供水超120萬方、提供全青島95%以上用水。

  當天,記者還來到棘洪灘水庫,偌大的水庫周邊一片寧靜,偶爾傳來幾聲水鳥鳴叫聲。站在水庫堤壩上,廣闊的水面跟蔚藍的天空連成一片。

  據介紹,青島氣候素來“十年九旱”,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全市降水量持續偏少,至2017年上半年全市23座大中型水庫中7座庫幹,6座水庫低於死水位,主要河道乾涸或處於斷流狀態,各區(市)供水頻頻告急,供水水源95%以上來自客水。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棘洪灘水庫向青島供水:2015年供水量3.195億方;2016年供水量達到創紀錄的4.74億方;2017年供水量4.47億方,2108年供水量4.02億方,覆蓋青島全境的7區3市,佔全部青島市供水的95%以上。

  另據介紹,原本按照工程當初的設計,每年引水時間應該在3個月左右,但隨着青島用水量的猛增,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引黃濟青工程開啓向青島應急供水,已連續不間斷引水運行超過820天,創造了單次連續引水總過水量和連續安全運行天數的新紀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