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禁是曹操生前最為信任的外姓大將,他在曹操麾下眾將中地位頗高,至少有三個方面可以說明:第一,216年曹操晉封魏王後封於禁為左將軍,單純按職位高低來看,曹營諸將當時高過他的只有219年襄樊之戰期間由伏波將軍升為前將軍的夏侯惇;第二,於禁的假節鉞是所有外姓大將中兵權最重之人;第三,於禁的益壽亭侯食邑1200戶,除了夏侯惇2500戶和曹仁的1500戶,無人超過他(當然樂進的廣昌亭侯也是食邑1200戶)。

於禁人生的兩大污點:除了戰敗投降,還有哪件事情讓他備受爭議? 新聞 第1張

按理來說,以於禁如此高的地位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曹丕登基後他的地位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不過219年襄樊之戰卻改變了這一切,關羽圍困曹仁於樊城,於是曹操派出於禁為第一批援軍趕赴襄樊前線救援曹仁,結果關羽水淹七軍,於禁晚節不保戰敗投降,這也成為於禁一生無法洗脫的污點,此後的於禁雖然輾轉又回到了曹魏,但是此時曹操已死曹丕很不待見於禁,一番羞辱之後於禁慚恨而亡。

於禁人生的兩大污點:除了戰敗投降,還有哪件事情讓他備受爭議? 新聞 第2張

於禁治軍嚴謹甚至有點嚴苛這在曹營諸將中是出了名的,縱觀於禁一生其實有兩個污點,除了襄樊之戰戰敗投降,還有哪件事情讓他備受爭議?我們來看一下。

昌豨此人雖然在三國歷史中並不十分出名,但是他也曾一度讓曹操頗為頭疼:昌豨和孫觀、吳敦、尹禮四人是長期盤踞在兗州泰山郡一帶的地方勢力,活動範圍主要在兗州和徐州交界一帶,雖然陶謙、劉備、呂布等人先後入主徐州,但是泰山四寇和徐州地頭蛇臧霸結盟成為一股不小的勢力;曹操擊敗呂布後,四人隨同臧霸一同投降曹操。

和其他三人投降後基本安分守己不同,昌豨很不安分,反反覆復反叛了幾次讓曹操十分頭疼,為此曹操曾先後於建安五年(200年)、建安六年(201)年、建安十一年(206年)先後三次親徵或派出大將張遼、於禁、夏侯淵等人徵討昌豨。

於禁人生的兩大污點:除了戰敗投降,還有哪件事情讓他備受爭議? 新聞 第3張

206年昌豨再一次反叛,於禁奉命討伐卻作戰不利不能攻克昌豨據點,於是曹操派出夏侯淵協助於禁作戰,這下昌豨撐不住了又一次投降,因為昌豨和於禁有舊交(於禁和昌豨都是兗州泰山郡人)所以昌豨選擇投降的是於禁而不是夏侯淵,可是昌豨卻忘了有時候朋友也是不可靠的,於禁以“圍而後降者不赦”的理由不念舊情殺了老朋友昌豨。

於禁殺昌豨的動機值得懷疑:於禁自己遲遲不能攻克據點,反而夏侯淵一到就“降其十餘屯”輕鬆的擊敗了昌豨,如此一則顯得於禁能力不足,另外一方面於禁和昌豨有舊,為了避免有放縱昌豨的瓜田李下之嫌,所以於禁才殺了昌豨,何況《三國志》記載:“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大家都認為應該交給曹操處理,莫非所有人都不知道軍法,只有你於禁一人知道?

於禁人生的兩大污點:除了戰敗投降,還有哪件事情讓他備受爭議? 新聞 第4張

昌豨反叛過幾次,曹操也沒拿他怎麼樣,這一次如果昌豨交給曹操處理相信曹操依然會寬待昌豨,因為曹操聽到於禁殺了昌豨後嘆曰:“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

於禁此舉不僅在當時有所爭議,就連裴松之注《三國志》也曾就此專門點評說:“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謚,宜哉。”如此看來於禁急於殺昌豨很有可能是有其私心而非單純的出於公心,這不能不說是他一生的污點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