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給你爆料,行業深度內幕。

  ——啥?

  我們不發年終獎了。

  ——這不是內幕,只有你們關心。

  不啊,我估計民營房企年終獎都懸,要麼不發要麼大幅扣減。

  ——任務沒完成?

  差不多可以完成,最後一個月還在衝刺。

  今年真是個窮年,年中總部述職就應該升值加薪,結果也沒影了。

  ——你像民工求助媒體討薪。

  民工工錢我們不會欠的,只欠總包材料錢。

  ——說點乾貨。

  乾貨就是,開發商對行情反應過度。

  上面是哥跟朋友A的對話。

  反應過度,也是哥對當下市場的感受。

  開發商總是教育購房者——

  市場火爆,快買啊,晚了買不到;

  市場下行,快買啊,現在最划算;

  合着不管市場行不行,你一路躺贏。

  總希望購房者情緒穩定,但開發商總是第一個反應。

  房子稍微難賣一點,各種掙扎哭天喊地,何故?

  開發商資金鍊繃得太緊,受不得一點波動。

  01

  現在跟開發商人交流,大家普遍對現實很恐懼,對未來很迷茫,買房人重新智力在線,怎麼辦?我好怕。

  這種壓力是一種情緒,瀰漫在營銷中心。

  砸金蛋重回售樓部,拓客大媽埋伏在競品周圍,分銷大佬又成爲營銷總的座上賓,哪怕開盤去化率普遍還在50%以上,你也能感受到一片哀鴻的氣氛。

  情緒不止是情緒,正轉換成開發商的選擇。

  撕掉精裝賣毛坯,正成爲一股潮流,打着“良知”名義的行業性倒退。

  如果現實一點,撕掉精裝,於開發商於購房者於監管層,都是一種解脫。

  但掉這麼大一個坑,現在拍拍土說算了,向行情全方位妥協,“武漢式精明”再佔上風,活該一輩子品質都趕不上別人腳趾頭。

  對2015年之後入行的朋友,這種行情的確是“前所未見”,他們大概以爲,屎都搶纔是武漢樓市的常態。

  還是太年輕。

  所謂行情下行,只是相對於前2年不正常的亢奮。

  武漢又不是鄂爾多斯、溫州,腰斬式回調。

  武漢這座城市的基本盤沒問題,行情反覆有什麼好恐懼。

  也許有朋友會說,理都懂,依然賣不好啊。

  老闆的胃口調起來了,任務鐵頂完不成,這是實打實的啊。

  好,下面哥要給大家介紹,畢生的絕學——

  我只背自己該背的鍋。

  02

  最近明源有一系列的推送,讓營銷人集體高潮。

  大概就是,“行情不好,營銷人重回C位”之類的。

  非常專業也非常中肯,但哥永遠不會淪落到一本正經說事。

  武漢房子不好賣,姿勢一定要帥。

  這是啥意思呢?

  現在開發商張口閉口談成交,每一個環節都要轉換。

  哥就反問一句,你花幾千萬裝的售樓部,能給你帶成交嗎?

  不能。

  你外立面如此具有地標性,能給你帶成交嗎?

  不能。

  那你爲什麼還要做?

  房地產,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

  從拿地讀地塊,策劃定位站位,主形象出街,呈現調性,再到渠道分發,售樓部殺客,纔算完成成交閉環。

  這裏面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獨立完成銷售回款,卻爲銷售奠定堅實基礎。

  營銷人不要認爲房子都是自己賣的,可以日龍日虎,別把行情當能力,也別把產品力當能力。

  房子賣得好,是因爲行情癲狂,也可能是因爲你產品超級牛逼。

  少看一點“我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之類的雞湯,對身心健康有好處。

  反過來說,房子賣不好,也可能是地拿錯了,產品做錯了。

  房子不好賣,你還天天坐在售樓部玩手機,等着肥豬上門被你宰一刀,我是老闆,我也想爆你菊啊。

  房子不好賣,你把寶全部壓到一個環節。說實話,一將功成萬骨枯,你有可能成功,但失敗的風險非常大。

  一旦失敗,你渾身是嘴都說不清,因爲很多環節沒顧上,工作有各種漏洞等着別人找。

  你該把作爲營銷口該做的事都做到位,推廣、策劃、現場活動、到訪甚至分銷管理,然後,等着水到渠成。

  紮紮實實梳理產品賣點,不要再扯淡,用虛幻的想象恐嚇購房者;

  案場管理混亂,只要能賣房,老闆都睜隻眼閉隻眼,現在還行嗎;

  你把你該做的事情全部做到位,產品價值點清晰、到訪真實有效、案場氛圍優質,可是水到了還是渠不成。

  那麼現在問你,這還是你營銷的責任嗎?

  老闆我該做的都做了,競品10點下班,我們天天12點關門,可還是賣不過別人啊。

  老闆一想,是啊,該做的都做了,換個人也不過能做到這種程度。

  這還是營銷的問題嗎?

  所以核心在於,你有沒有拼搏到感動自己感動老闆,讓他覺得你已經沒有繼續壓榨空間?

  如果還有空間,那生意不好肯定會怪櫃檯。

  如果沒有空間,你就要引導老闆去找投資和工程的歪。

  03

  如果再深入,這個鍋,應該全行業來背。

  我們這兩年陷入一個邏輯死衚衕。

  去年,哥參加過很多開發商探討,大家都在討論數學題。

  ——我這塊地地價1萬,周邊房價1.5萬。怎麼破?

  這個問題,對武漢樓市,如奧數般的存在。

  所有人都在解題,你能不能在均價1.5萬的地方,做3萬產品?備案價能不能過?靠精裝還是靠什麼溢價?

  依靠精裝,依靠配置解決高地價的思路,本質上是上一個週期的思維慣性觀念。

  有地就有活路——精裝+配置——給市場算購房成本加減法。

  靠精裝溢價30%,靠品牌溢價10%,靠智能家居再溢價10%

  上一個時代的思維,根本無法適應當下的市場環境。

  我們總說,市場化拿地,行政式賣房。

  這個套路的本質是什麼?

  ZF不允許開發商躺賺“土地紅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利潤屬於朕。

  ZF不給開發商靠土地賺錢的空間,你加這加那,本質上依然在兌現土地紅利。

  然後精裝遭遇維權潮,連購房者都不答應了,城市的紅利屬於你更屬於人民,就是不屬於資本家。

  當土地紅利消失,創新和觀唸的紅利纔有價值。

  行情下行期,強調產品力創新,有點裝。

  這個的確沒錯。

  很多好的產品線,生的計劃死的隨機。

  行情一變,他死得還快些,因爲地價貴才導致創新,結果房價更貴。

  武漢有些很好的產品,就是賣不過便宜2000的垃圾,真是蒼天沒眼。

  我們經常看,“隔街差價2000”之類標題,引導大家快去買便宜的。

  實際上,隔街差價5000的頻繁出現,纔是武漢樓市成熟的標誌。

  最後,對於購房者來說,限價已經2年了,有沒有破綻?

  市場存在的意義,就是價格發現機制。

  現在這個發現機制失靈,用人工操作方式定價,當然有破綻,一個人的精力永遠有限。

  這個破綻是啥,我們過兩天說。

  加入房哥購房羣:漢口、漢陽、武昌、青山、光谷、商辦投資羣。

  掃描下面二維碼,添加房哥個人微信號,會拉你入羣,羣內有高人發佈最新開盤信息以及給你買房出謀劃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