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深圳人氣旺的寺廟,大家都知道仙湖的弘法寺、石巖的弘源寺、鹽田的大華興寺和鳳凰山的鳳巖古廟。而在大鵬半島的觀音山上,有一座清代的古廟,雖然並未進入大多數人的視線,卻也是青燈百年不滅,香火不斷。最奇特的是,進廟的當地人都是拎着水桶和水壺,這又是爲什麼呢?

這座老寺廟位於位於大鵬街道的觀音山半山腰,修建在一塊巨大的岩石“龍巖石”邊上,故得名“龍巖古寺”,因龍巖古寺傳說有觀音現身,香火越來越旺,寺廟的名氣大了,原來的“龍石山”也爲此改名爲“觀音山”,成爲大鵬半島的一個免費的公園。

並不是專門去龍巖古寺的,只是去觀音山徒步,卻誤打誤撞看到寺廟。走進大門的時候,看見觀音山公園的牌坊都很新,當時有些不解,龍巖古寺爲什麼敢叫“古寺”?進入後才瞭解到,它最早建於清代,大約是1862—1874年年間,後來幾次重修翻修。

將車停在觀音山下的停車場,徒步上山,比想象的近多了,沒多遠就看到一個參天大樹之下的龍巖古寺。寺廟給我第一印象是好小,清代富裕家的民宅都有三進三出的庭院,龍巖古寺似乎比這個規格都小。但是有趣的是,寺廟香堂的屋頂就是塊岩石。

龍巖古寺之所以冠以“龍巖”,果然名不虛傳,古廟真是修建在一個巨大的石頭之下的,特別是觀音殿,頂上就是巨大的龍巖石,巨石從山坡伸進來,還有一部的屋頂蓋在巨石之上。

如果你走到寺廟的頂上山坡,就能看到這塊神奇的龍巖石。直徑大約20多米,有兩三米厚,看起來像是一個龍頭,所以當年本地人對此感到很神奇,於是依石修建了寺廟。

不大的寺廟,各個建築物都是依山的岩石而建,小巧而別緻。

龍巖古寺雖然也是清代的古廟,可能是多次重建的緣故,還是沒能進入深圳十大寺廟之列,也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遊客並不多,本地人卻很喜歡去燒香祈福,深圳修建觀音山公園之後,去寺廟的人才多了起來。

龍巖古寺過去傳說曾經有觀音現身,人們在此祈福很靈,曾經一度香火旺盛。但是,在文革時期,龍巖古寺也未能逃脫被毀壞的厄運。

1985年,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當地民衆集資重新整修寺廟,從山下修建了一個登山的階梯,直至寺廟門前,1993年,在寺廟門前小廣場又修建了一尊持淨瓶的漢白玉觀和一座寶塔。但是,爲什麼本地人都拎着水桶水壺去龍巖古寺呢?

隨着拎水桶水壺的人進入寺廟,原來在觀音殿神壇後面的岩石下,有一個石坑,一股清泉涓涓流出,只有走到神壇背後才能看到。曾經有個說法,要取觀音泉的水,必須跪着取水。其實,是因爲地方狹小,不得不如此,現在人們可以用這種長柄的水瓢取水了。

我過去的時候,有好幾個人在打水,問他們取水做什麼用?一位老人說,喜歡用觀音泉水泡茶喝、煮飯吃,他覺得口感自然、甘甜。看到有的遊客很好奇,直接取水灌入水壺就喝,不過,我覺得還是燒開了再喝比較好。

龍巖古寺沒有門票,除了燒香祈福的人、打泉水的人,還有一些來觀音山公園徒步的遊客。燒香拜佛的,也有抽籤、擲筊的,還有參觀、拍寺廟的,只要是別拍燒香的香客,寺廟的人也不會不讓拍照。

在寺廟的一個紅雙喜臉盆裏,看到幾對筊,“擲筊”這種古老的民俗很少有人知道。筊,以前都是貝殼做的,後來用兩個半月形的木頭做成。筊的凸面爲“陰”,平的一面爲“陽”,決定做某事前,將一對筊隨意擲出去,如果是一平一凸,說明正合神明之意,兩個都是平說明未明,兩個都是凸面,說明不合。

龍巖古寺說起來還算是一個紅色紀念遺址,在抗日戰爭期間,廣東著名的抗日部隊東江縱隊就將醫院設在這座寺廟之中,只是現在看不到任何當年的痕跡。

龍巖古寺的邊上,有上山和下山的環形登山石階路,這是新建的觀音山公園登山道,是一個城市尋幽的好地方,參觀了寺廟,再去登山遊玩。

登山道有一條是上山,一條是下山,都可以到山頂。登山道的中間,修建不少平臺,用於觀賞風景和休息。走累了,可以坐在這裏涼快一下,看看看景,喝點水休息。只是這裏叢林茂密,蚊子很多,登山一定得攜帶驅蚊水。

登山的難度並不大,很容易走到觀音山的最高處,我們走走、拍拍、停停,大約不到一個小時就走到頂。站在山頂的岩石上,可以遠觀七娘山,俯瞰大鵬街道的城鎮。

從觀音山樹林的縫隙,可以看到沿途修建的亭子和走廊,如果天氣晴好,還可以看到大海,甚至一直能看到鹽田港。

去深圳觀音山公園,最好是自駕,乘坐公共交通,直接坐到觀音山站就行了。假如你剛好去深圳大鵬半島遊玩,想去登山,也可以順道去探訪龍巖古寺,感受一下這座隱藏在巨石下面古廟的奇特之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