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久不見。 《攝影史》系列繼續更新。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見證了前人對於感光材料的探索:從首次發現銀鹽物質的感光性質,到明膠幹版的問世。至此,如何記錄影像的問題已經被解決。 但是,只到這裡還遠遠不夠。

照相機的革新

在攝影術誕生的初期,「照相機」一詞的含義可能與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很早之前我們就瞭解過,在攝影術誕生之前,人們使用一種叫做「暗箱」的儀器輔助繪畫。

桌型暗箱,圖片來源:全球攝影網

暗箱通過前面的鏡頭將光線匯聚後,在箱體後部的毛玻璃上成像(或經過反射後在上方的毛玻璃上成像)。

聰明的你一定已經猜到了,如果把畫紙換成感光底片,不就可以拍照的嗎? 沒錯,在攝影術誕生的初期,人們的確就是使用暗箱作為照相機的。一塊毛玻璃、兩個相互嵌套的木盒、幾片(甚至一片)透鏡,再去商店買現成的幹版裝進去,然後,開拍......你看,攝影其實也沒多難。
早期的照相機,圖片來源:公眾號:SME科技故事

這樣的照相機的確可行,但是僅僅停留在能用的層面。那個時候拍攝一張肖像照的過程大概是這樣:提前和照相館的攝影師預約,然後攝影師領你去一間採光良好的房間(通常是樓頂的房間),房間裏有一個被支起來的大箱子。攝影師讓你坐在椅子上,用椅子背上的鐵夾子卡住你的頭,並且不斷指導你的動作:兩臂放在椅子扶手上,眼睛盯著照相機,不要眨眼,呼吸均勻......等你進入狀態後,他會叮囑你千萬不要動。然後,裝上底片,曝光數十秒......如果遇上天氣不好,光線不足的情況,只能改日再拍。

早期照相館,圖片來源:《攝影術的歷史》一可 著

這樣的工作流程簡直就是對攝影師和模特的一種摧殘。 十九世紀中期(即攝影術問世的初期)之後,照相機的功能和外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括但不限於: 1,大光圈的鏡頭問世,極大地縮短了拍攝時間。 2,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出現,更加堅固耐用。

3,正光攝影鏡頭出現(能對球差、彗差、像散、畸變、場曲、色差這六種成像缺陷都進行矯正的鏡頭),成像質量大大提高。

4,出現原始的單鏡頭、雙鏡頭反光式照相機結構。

5,出現了使用膠捲的照相機,不再需要頻繁更換底片。 6,快門結構得到改進,出現焦平面快門;光圈系統投入使用,曝光控制更精準。 有趣的是,在這一時期,除了這些常規型的照相機,還有人發明許多不尋常的相機。有一種「立體相機」,這種相機的兩支鏡頭模仿人眼間距排列,同時對同一景物拍攝,得到兩張角度稍稍不同的照片。在觀看的時候,使用特製的觀片器,使雙眼分別看到一張照片,從而產生立體影像的感覺。
立體觀片器,圖片來源:《攝影術的歷史》一可 著

還有許多供業餘愛好者使用、外形小巧精緻的小型手持照相機,極大地推動了攝影藝術在大眾中的傳播。那時的歐美社會,人們以休閑時相互拍照留念為新時尚;以及被做成手提箱、雨傘、錢包等外形的「偵探照相機」。更有甚者,竟然曾經做出過一種手槍型的照相機,拍攝照片簡直就像開槍射擊。
手槍型相機,圖片來源:《攝影術的歷史》一可 著

膠捲的問世

明膠幹版被發明後,極大地滿足了攝影師對於高質量的影像的需求。但是,以玻璃作為基底的底版非常笨重易碎,而且每拍一張照片都要更換底片,帶來不少麻煩。 其實從早期的三種攝影法可以看出來:使用廉價的材料製作底片,獲得良好的影像,纔是大家共同的心願。這也是卡羅式攝影法能在攝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但是卡羅式攝影法受限於感光材料,成像質量不好,所以不受重視。但是隨著明膠幹版技術的發展,獲取清晰的影像已經不是問題。於是有人開始嘗試用紙代替玻璃,試圖製作出軟性的明膠感光片。

初期的紙基感光片各項性能都不及玻璃底版,但是憑藉輕便、廉價的優點,還是受到攝影師的歡迎。後來有人將紙表面塗上蠟,填補紙張表面的微小坑窪,這樣做出來的紙基感光片更透明,印出來的照片效果比較好。

紙基感光片問世後,有人立刻看出了這種柔性感光片的潛力。一位名叫喬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的美國年輕人想到,既然紙基感光片具有極好的柔韌性,將其做成卷狀就可以通過轉動捲軸換片,省去了困擾攝影師們很久的繁瑣的換片過程,還可以大大縮小照相機的體積。

喬治·伊斯曼,圖片來源:《攝影術的歷史》一可 著

(在此以前,喬治在一次旅行中迷上了攝影。當時的底片技術還停留在濕版階段,攝影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技術活兒。1871年馬杜克斯提出明膠幹版的構想後,喬治著手研究如何做出真正實用的幹版,並且取得了很大的進展。1880年,他註冊了伊斯曼幹版公司,出售他研製的幹版。) 捲曲的「感光片」一經推出就受到廣泛的歡迎。從那時起,人們把這種感光片卷稱作」膠捲「。1886年,喬治的膠捲公司也開張了,對外大量出售膠捲。

雖然紙基的膠捲很方便,但是在沖印的時候需要將明膠乳劑從紙基轉移到玻璃等透明材料上纔可以用於印製照片。1888年,伊斯曼膠捲公司率先使用一種叫做「賽璐珞「的材料作為片基。這種材料是一種厚度只有0.254mm的透明硝化纖維塑料片,有足夠的機械強度,同時透明度很高,很快淘汰了紙基膠捲,並且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才被取代。

從玻璃幹版到透明片基膠捲,產品的不斷創新使喬治·伊斯曼的公司不斷壯大。1899年,全世界80%的膠捲產品來自伊斯曼幹版和膠捲公司。當然,使伊斯曼的公司家喻戶曉的原因不僅於此。

「柯達」公司的崛起

喬治·伊斯曼為了進一步讓攝影走進千家萬戶,決定進軍照相機市場。他認為自己的名字過於複雜,不適合用作公司的名字在全世界推廣。於是他給自己的公司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柯達(Kodak)。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源說法眾多。一個可信的說法是:伊斯曼希望自己的公司在全世界都有相同的發音。一番研究後發現,O、D、A三個字母在許多國家發音相同,於是起名為「Kodak」。 初涉照相機領域的柯達公司並沒有選擇與其他強有力的廠商正面競爭,而是選擇進軍低端市場。其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名為「The Kodak」。這款相機使用膠捲,只有1/25秒一檔快門,採用固定焦點設計,利用超焦距原理可以拍攝6英尺或稍遠的景物,內置膠捲可以拍攝一百張左右的照片。雖然功能單一,而且通常只能在陽光充足的環境拍攝,但是其售價只有25美元,在攝影愛好者中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The Kodak"的廣告,圖片來源:WIKIPEDIA

(廣告語"You press the button,we do the rest.(你只管按快門,其他的我們來完成。)"一度成為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照相機的膠捲是內置的,拍完以後要連同照相機寄回柯達公司沖洗。柯達公司把相機裝上新的膠捲,連同沖洗出來的照片寄還給用戶。沖洗的費用是10美元。 這種拍攝流程將拍攝者從繁雜的沖洗工作中解放出來了。用戶只需要按快門,其餘的事付錢由柯達公司完成。這讓攝影幾乎沒有了門檻,人人都可以買回照相機拍照。這種模式還將柯達公司的膠捲捆綁銷售出去,讓其膠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鞏固了其在膠捲領域的地位。

柯達克羅姆膠捲,圖片來源:WIKIPEDIA

(該膠捲極富盛名,甚至有人為它寫過同名歌曲,還有同名電影。2015年停產,結束了其長達74年的歷史)

1891年,伊斯曼又將其生產銷售攝影器材的公司更名為伊斯曼·柯達公司。同年,該公司一連推出「A」、「B」、「C」三種型號的照相機。這三款相機都可以由用戶自行更換膠捲。

此後數年,柯達公司的照相機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推出許多新型的照相機,也申請了許多專利。但是其成本低廉、大量生產、大做廣告、面向世界的宗旨一直沒有改變。1900年,該公司甚至推出過一款名叫「KODAK BROWNIE(小小勃朗尼)」的照相機,售價只要1美元。
Kodak Brownie 2,圖片來源:WIKIPEDIA

今天看來,柯達公司的成功之處在於,其選取了正確的商業模式。把目標客戶設定為非專業的攝影愛好者,以其低廉的售價和完善的服務,使得人人都能拍照,讓攝影成為一門大眾化的藝術。 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感光材料的三大主流技術:幹版、安全片基、膠捲,以及照相機的三大核心技術:光圈、焦平面快門、單/雙鏡頭取景成像,都已經問世。攝影設備的製造技術已經比較完善了。

攝影作為一門平民化的藝術走進千家萬戶,其中柯達公司功不可沒。1900年,英國擁有照相機的人數已達到400萬之多,佔當時英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這樣的消費熱潮極大地激勵了照相機廠商不斷推出更適合業餘愛好者使用的照相機。為現代攝影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往期文章鏈接:我想告訴你的攝影史:感光材料的新探索我想告訴你的攝影史:固定影像的嘗試(三)我想告訴你的攝影史:固定影像的嘗試(二)我想告訴你的攝影史:固定影像的嘗試(一)

本期內容就到這裡,更多內容請看下期文章。

參考文獻[1]一可.攝影術的歷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10[2]李文方.世界攝影史[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1

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1stFrame第一幀,獲取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