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ries John

編輯/Rungazeu

(攝影/吳宗翰  1985行動聯盟的720遊行)

父母總會擔心自己的小孩變壞,尤其是在幾個關鍵的成長期,像是國小升國中、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害怕孩子混幫派、學抽菸、學吸毒、懷孕、酗酒等,只是就不擔心孩子學乖嗎?學乖是一種奇特的現象,他受到了老師、家長、同學、學校、社會的一致性鼓勵,沒有人懷疑過學乖了這件事情對於一個成長期的孩子來說,是多麼大的慣習轉變,他即將從一個自由的心靈,進入一個順從他人、放棄自主、隨波逐流的狀態,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學乖這件事會傳染嗎?換個角度來說,你孩子看到某個人做了某件事情被表揚,而這件事情又是大家覺得地好事,如幫助他人、施捨他人等樣板性的好事,或是某些道德行為,你覺得你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模仿嗎?你會思考說其實學乖的本質並不好嗎?因為他可能再也不會反抗你了,就如同魁儡一樣,只會聽你的話,他也激不起任何的思想火花,只會依樣畫葫蘆,走著其他人走的道路,過著一樣的生活,一樣的乖、一樣的呼吸。

在人生當中符合社會規範這件事可能在幾個方面影響你,第一,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因為他遵從規範而沒有受到懲罰,其他人則是受到懲罰時,這就是一個具體的範例,告訴你學乖是很好的;第二,是你開始會了解甚麼是壞的、不好的,極力避免,不要沾染上他們的標籤;最後,你可能也會因為有人服從規範而受罰,開始對規範本身產生懷疑。這就是整個社會群體對於規範本身的變動性理解的過程,社會規範代表了一個要素會影響周遭人們對於道德行為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會左右我們的行為本身,如果你對於社會規範的認同感很強,那這些遵守規範人的行為,就會讓原本只是旁觀者的你,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理解自己是社會群體當中的一份子。

穿制服這件事情,就是一種乖的表現,怎麼穿都有規矩,不得踰矩,就像軍中禮儀、社交規範、校規,我們生活當中為了秩序的存在,犧牲很多的個人,如果你的標籤(如制服、書包)具有強烈的正向規範力,那你變壞的機會就會降低,因為你會假設大家都用你看待他人的標準在看待自己,劃定了一個社群之後你就會遵守那個社群的規定,但是一離開之後你就會拋棄一切,所以才會說國小升國中、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是父母最擔心的關鍵時期,畢竟在脫離社群的過程當中,就好像移監那樣,總是冒著被劫囚車的風險,這種重新定義自己的過程,最為可怕。

當社會集體對於規範本身的矛盾視而不見,甚至認為本來就是這樣的,那麼結果就是大家都麻木不仁,認為事情都在既定的軌道上運行,世界是很美好的,而不會注意到規範本身出錯,某些人正在被規範打壓到另外一個群體中,受盡苛責與煎熬,卻還是無法獲得多數人的支持,多數人總認為單單反抗是無法改變規範本身的,要親自進入改變的體系當中才能改變,完全把責任丟給應該做的人,自己彷彿不是社會的一份子,把自己的那份責任給忽略,好降低自己的內心不和諧,最後又來苛責那些被打壓的人是自己競爭力不足,不夠努力才會造成今天的局面,好像所有事情都是個人的錯,把自己架空在整個社會之外,內心過著一種遵守社會規範乖寶寶就可以受到社會保障的生活模式,排除了他人跟自己的同一性,擴大自己跟他人的距離,彷彿很遙遠的眺望著,自己喃喃自語地說:「不會的,像我這麼努力,一定不會變成那樣的!」,當規範壓到他的時候,別人也正這麼想著,所以我們永遠無法盡自己的社會責任,為他者盡一份心力。

縱觀以上在社會學習過程當中我們藉著中上階層的口實,建立了一套符合他們生活型態的社會規範,用來壓迫下層人們,而人們還相信著法律絕對可以保障自已,奉為圭臬來支持,認為社會當中的利他行為都是白癡才會做的事情,完全進入利己的競爭心態,覺得只要搶到糧票就一定有飯吃,別人怎麼樣是別人的事情,顧好自己就很不容易了,如果不開心就藉由社會規範當中合法的娛樂來消費與揮霍,或來個低成本的小旅行,偶爾捐款,把錯誤都怪罪到別人身上,說抗爭社會不公平的是愛吵的小孩,本意都只是圖利自己,忘記自己是怎麼變成這樣的,放棄自己曾經擁有過的自由,而自願、努力地進入一個把自己逼到死路還很開心的絕境當中,唱著歌、滑著手機、活潑的加班(不領加班費),最後又黯然地在公司倒閉之後走上抗爭之途,卻已經沒有人與你在同一邊聲嘶力竭,你也失去了面目,就如同你本來就沒有面目那樣。

 

 

 

相关文章